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天工 >

第74章

大明天工-第74章

小说: 大明天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南北方之间的贸易,过去通常是南方从北方购棉花,然后织出布匹再卖到北方;渐渐发展成为从北方购棉纱,而布匹还是以南方的为最好。
    不得不说南北方的气候条件对棉纺织业影响很大。新式织机在南方应用以后,其效果要比北方更好,除了织工的水平,更大的原因可能还是气候因素。
    不过新式织机的应用,也使得工场形式地生产被广泛使用,间接使得很多织户丧失了家庭生产的可能,甚至有织工冲击制造新式织机的木匠作坊。
    好在新式机器地生产速度有限,还处在慢慢增加的过程中,不会一下子造成不可收拾的结果。
    看到华夏社提供的这个消息。李彦呆坐了良久,可以想见,随着新式织机被更多的使用,随着北方纺织产业的规模逐渐扩大,南方那些习惯了耕织的农户,会受到很大的冲击。
    而且,这还是最初级的人力操作地机械。
    李彦为此犹豫了好几天,才终于下定决心,短期的阵痛难以避免。但技术的进步终究将带来更好的明天。
    怀柔大生纺织厂北面山脚的平地上也建了两座房子。紧挨着房子的是一条从山上流下来的小溪,小溪中已经竖起两架木制的水车。在水流的作用下,缓缓转动。
    “我要用这水车,带动一大堆地纱锭转动,”李彦将绞尽脑汁设计出来的水力纺纱车的草图拍在李大为的面前,让他们的木匠组抽调能手,来完成这件事。
    “现在有关纺车与织机的订单很多……”
    “生意是做不完的,咱们要不断进步,”李彦笑了笑,异常蛮横地打断李大为。
    也是在五六月间,建奴屯兵抚顺,先后劫掠地花岭、王大人屯等地,辽东报捷,斩获敌首两具,被掠辽民无数。
    熊廷弼以兵力初具,可以从沈阳向前推进,再度向朝廷请兵请饷,而朝廷中则有言官进行攻击,认为熊廷弼性格刚愎,与辽东将领多有不和,熊廷弼则反过来弹劾兵部主事刘国缙。
    七月,宫里传出的消息,似乎皇上的病情愈来愈严重,骆养性连日都留在宫中值守。
    京城地氛围似乎越来越紧张,包括李彦地新兵营也被要求留在营地,不得外出,而朝中的官员显贵似乎一下子忙碌起来。
    “这些消息也能公布吗?”李彦拿着汪文言拿来地消息,犹豫着问道。
    汪文言写意地拨着手上的拼图,似乎不经意地说道:“三娃,古人云:一朝天子一朝臣,这,就是一次机会。”
    李彦笑了笑:“似乎早就立太子了吧?”
    “呵呵,不过咱们那位老爷,可一直想着将家产留给宠妾的儿子,即便是病了,也不让大儿子探望,你说说看,这叫什么事?”汪文言放下拼图,看着李彦微微笑道。
    李彦向汪文言竖了竖大拇指。虽然对方不一定理解这个动作的意思,不过他确实佩服汪文言什么话都敢说,相比较起来,他这个后世来的人,却有些缩手缩脚的,总是不自觉地要将某些关键词或者关键的人物给屏蔽掉。
    “行。宫里这些事情我都会登出来,”李彦点了点头,不过就是皇帝生病的消息,还有太子焦急地探望等等。
    李彦记得朱由校是未来的天启皇帝,那么他老子作为太子,应该也能顺利地登上皇帝宝座才是。
    在报纸上刊登宫里的消息,并且突出太子的正面形象,这已经和站队差不多。
    李彦想办地一份客观的报纸,不过他也发现。一份有思想性的报纸,似乎更能满足他的口味。
    想到汪文言说的这个比喻,李彦不禁皱了皱眉头:“汪兄的意思。这位生病了地老爷,还想更改遗嘱,将家产留给他宠妾的儿子?”
    李彦知道万历一直宠爱郑贵妃,想将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立为太子,不过朝臣却要求早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这就是著名的“国本案”。
    大臣的理由是立储应依长幼,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就应该朱常洛立为太子。万历也不说不行,就是一直拖着,朝臣却担心万历故意拖延,以后会立朱常洵,所以就不停地催促,最后闹得不可开交,万历无奈,这才将朱常洛立为太子。
    李彦没想到的是,太子已经立了二十年。到了最后关头,还有变化的可能吗?
    “这个老爷生病了,长子不在身边,他那宠妾日夜陪伴,改个遗……遗嘱是吧,还不是很容易?”汪文言意味深长地笑了笑。
    李彦点了点头,如果这个宠妾真有野心,这样的可能确实存在。
    “父亲生病,儿子理应在身边服侍。”李彦想了想说道。
    “哈哈。三娃你也看出来了,”汪文言朗声笑道。随即压低了声音:“汪某这便要去见王公公,让他无论如何也要让太子去见皇上,只不过……”
    “如今局势非比寻常,故而骆大人的意思,想请三娃你领人守卫东宫,其实也就是阿校等人,太子殿下那边,将由骆千户负责,”汪文言凑到李彦面前,低声说道。
    李彦愣了愣,没想到这件事还与他有关。
    这倒不是难题,李彦本来是就是锦衣卫小旗,上次比武大会赢了两场,后来还被骆思恭提了一级,变成总旗。
    如今汪文言手上还拿着骆思恭直接签发地锦衣卫百户的任命,虽然说作为皇帝亲兵,这事还要经过皇上批准,不过在这个非常时候,一块锦衣卫百户的腰牌,足以让李彦领人进驻东宫。
    骆思恭想到李彦也是没有办法,锦衣卫在万历年间积弱多年,虽然定编是两万多人,如今却严重萎缩,前番骆思恭借着比武上疏充实兵额,言道锦衣卫只有“千人”,虽说夸张,却也可以看出锦衣卫地人手确实不足,特别是能够信赖的更少。
    李彦与骆养性、朱由校的特殊关系,决定了他能够信赖的可能性比较大,刚才骆养性有拿了几则倾向性很明显的消息过来,李彦也同意刊登,等于是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李彦入宫只需加强一下东宫的戒备,毕竟以前发生过疯子闯入东宫的荒唐事,也就是梃击案,这个时候小心些总归没错。
    至于人手,李彦手下有一支五十人的家丁队伍,还有一个五百人地新兵营。
    和汪文言商量以后,李彦决定带二百人进宫,除了看守东宫,还可以随时支援其他地方。
    至于这二百人,除了五十名家丁,就是从新兵营中挑选的精锐,至于剩下的人,李彦也让崔石头将人召集起来,随时准备支援。
    在做出这些布置的时候,李彦心里非常紧张,穿越以来,他所做的事情无非就是种种菜做做生意,与闻香教的冲突也是小范围的,没想到能够参与改朝换代这样的大事。
    虽然说气氛有点紧张,不过以李彦对宫中情况的了解,这个郑贵妃虽然得宠,却没有什么大地势力,作为亲兵的锦衣卫也站在太子一边,其他亲兵和军队,似乎也和郑贵妃没有关系,她唯一的仪仗不过就是万历皇帝的宠爱而已。
    应该只是一次防范性的行动,李彦带着军队进入皇城的时候,竟然忘记了大量这个第一次进来的地方。
    正文 第一百一十一回 新政展望
     更新时间:2009…6…20 23:15:09 本章字数:7288
    皇太子朱常洛居住东华门内的慈庆宫,李彦以锦衣卫百户轮值,汪文言也着锦衣卫服饰一同前往,正逢朱常洛探视无果,丧气而回。
    汪文言找到东宫伴读王安,对他道:“殿下还是未能入内探视?”
    王安面白无须,慈眉善目,长得比较宽厚,此时却一脸苦恼:“殿下在门外守了半天,不曾得到召见。”
    汪文言看了一眼门外,压低声音说道:“这不是皇上的本意,是有人从中阻挠,现在时关键时刻,殿下必须要想法见到皇上一面。”
    “如之奈何?”王安苦着脸摇了摇头,明眼人都知道是有人阻挠,但阻挠能够成功,也因为万历不喜欢朱常洛。
    就算无人阻挠,要依万历的本意,或许也不想看到这个他不喜欢的儿子。
    万历一直想立福王朱常洵为太子,继承大统,这就好像大户人家传家产,家长总希望给自己宠爱的孩子多留一点,郑贵妃和万历的想法也是人之常情,在他们看来,这天下本来就是朱家的私产。
    要不是朝臣一再促请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这废长立幼恐怕早就上演了。
    虽然说万历朝党争厉害,不过在立太子这件事上,只有态度激烈与否之分,立场都还是坚定的。
    朝臣们认为,国家是公器,天子无家事,立储自然要按照祖宗传统,也就是规矩来做,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而不能以亲疏或其它标准来代替。
    在李彦看来,一套严格的继承制度,确实非常必要,至于“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是否合理。那又是另外一个问题,其实最大的不合理就是这种家天下的世袭制度,但是既然存在了,作为朝臣就应该去努力维护。
    王安也知道。现在太子朱常洛地唯一希望。就在于朝臣地支持:“不知外面地诸位大人可有办法。”
    “汪某正是为此事而来。”汪文言凑到王安身前。谨慎地说道:“周大人、左大人、杨大人他们说了。将会联络群臣。明日黄昏。公公可请殿下再去宫外等候。由群臣力请入侍。等到太子殿下进宫。便想法留下。”
    王安沉吟片刻。点头同意:“如此。联络朝臣之事。便拜托文言你了。”
    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王安与汪文言都知道这是机会。对于王安来说。他是太子伴读。东宫首领太监。只要朱常洛登基。未来前程可期。而若是失败。他也会与朱常洛一起。堕入无底深渊。
    “三娃。东宫地守卫。全看你了。”汪文言临走之时。又嘱托道。
    “汪兄放心。只要李某还活着。慈庆宫便不会短了一草一木。”李彦知道。这也是他展示立场地时候。虽然对于政治斗争有些迷惘。表表决心还是会地。
    王安脸上这才露出一丝笑容:“咱家听说李大人与阿校亲厚。日后有什么事,但对东宫讲来无妨。”
    “公公放心,有事只管吩咐,”李彦拱了拱手,认真地说道,这时候就是相互拉拢与许诺,反正李彦知道朱由校肯定会当上皇帝,他地老子也应该没有问题。
    李彦的到来,让朱由校喜出望外。虽然是值守的亲卫。也不能随便深入宫禁,朱由校就不时跑来找李彦。一会向他展示拼图的技巧,一会带着他的弟弟妹妹过来,向他们介绍李彦才是拼图的发明者。
    十一岁地朱徽妍、九岁的朱由检、八岁的朱徽倩,看着这些羞羞怯怯的少年男女,李彦觉得皇孙皇孙女们也没啥特别的,也就是几个小屁孩而已。
    朱常洛的这几个子女,看上去都挺内向的,包括朱由校也只是和李彦熟悉以后,和他在一起的时候,才变得活泼起来。
    李彦就看到朱由校正玩得起劲的时候,听到一个尖细地嗓子叫他,立刻变得噤若寒蝉,向他看了一眼,就垂头丧气地走了回去。
    李彦注意到那是一个太监,对朱由校的态度并不客气。
    李彦知道朱由校的生母前两年地时候去世,目前是由最受太子宠爱的选侍李娘娘抚养,因为并非自己的亲生儿子,李选侍对朱由校当然算不上爱护,连带她身边的太监也不待见朱由校。
    毕竟,她要是日后成了皇后,生出的儿子就是嫡子,同样可以继承皇位。
    李彦特意向汪文言、骆养性以及朱由校打听过东宫的太监情况,其中有个叫魏朝的地位挺重要,在东宫仅次于王安,而且也有传闻,这个魏朝与朱由校的乳母客氏有关系。
    姓魏,又与客氏有关系,难道这个魏朝就是魏忠贤?李彦本想就近观察一下此人,不过一直都没有机会,而且现在还不是纠缠这些事情的时候。
    次日黄昏,李彦护卫朱常洛前往乾清宫探望万历,恰逢群臣在宫内,一齐促请让太子入内,万历这才首肯。其后,朱常洛便留在宫内,尝药试膳。
    紫禁城地守卫通常是由各亲兵卫轮番入值,在此非常时候,也进行了调整,李彦一直都留在东宫守卫,虽然气氛紧张,好在并没有特殊的事情发生。
    丙申日,宫内传来消息,万历皇帝在宏德殿驾崩,终年五十八岁,在位四十八年。
    这位大明朝在位时间最久的皇帝,在遗诏中以此为无憾,回顾其早年兢兢业业,欲不负先帝所托,到后来因为多病,在宫中静养,废除朝会、政事废弛、边衅渐开、矿税繁兴、征调四出以致民生日艰,不胜追悔,方欲改辙维新而不及,只能期待后人为之。
    李彦不清楚这份遗诏是不是万历的真实的意思表达,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万历的这些检讨,也正是朝臣、后人指责他最多的地方。
    万历在这份遗诏中,提出了一些过去大臣们要求,他没有同意的事情。譬如废除矿税及新造织造烧造;因此而被罢职的官员给予起复;发内库以犒边等。
    遗命封皇贵妃郑氏为后,并以太子朱常洛承嗣皇位,要其修身勤政、亲贤纳谏,以期鸿图,并及早册立皇长孙。
    随着这份遗诏,皇位地更替算是基本尘埃落定。太子朱常洛有惊无险地成为大明新的主人,其后便是筹办万历的葬礼,继位仪式,册立东宫、太后、皇后等。
    朱常洛继位以后,即在朝臣地协助下开始行使皇帝职权,下达万历遗诏中定下的几件事,包括发内库银犒边、停止矿税、召回矿监,考选补用空缺官职,任命万历先前定下的史继偕、沈为礼部尚书、大学士。又点用何宗彦、朱国祚、刘一、韩、叶向高等入阁办事。
    朝政的更替,于此方为真正开始。
    李彦在最后这段日子守卫东宫,可以说立下大功。不过在事情结束以后,他立刻请辞,他也清楚地看到,在这种复杂的朝堂斗争中,自己可谓是手足无措,还是别浑水的好。
    骆思恭出人意料地没有挽留,锦衣卫与他地儿子骆养性这次也站对了位置,并且立下不小地功劳,东宫虽然重要。不过最重要的还是骆养性守卫地乾清宫、弘德殿。
    “三娃,本都督知道锦衣卫留不住你,不过只要你记得锦衣卫便行,以后有什么事,只管来找,”骆思恭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