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天工 >

第93章

大明天工-第93章

小说: 大明天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他如船厂也是闽商、粤商,还有经营木材的浙商、湖广商人比较多,至于车辆厂和煤厂。倒是不需要太多额外的技术。不同地方的商人也就更多,南直隶、北直隶以及河南、山东的商人都有。
    由此可见晚明的商业贸易还是相当发达地。当然这也是相对来说,因为运输、税收及管制等方面的原因,民间的商人虽多,能办起大厂,或者闯出连号的,却不是很多,多数商人所做的,还是货物的贩卖,其中盐商最富,其次才是丝商、布商、粮食商、木材商等等。
    有些东西看上去不值钱,但因为消耗得多,其中蕴藏着的财富也最为可观。
    在动员各方资源与力量的情况下,几个厂子的建设进度都相当之快,其中煤厂是第一个开始产出地。
    滦州本来就产煤,李彦这次利用职权,直接将原来地几块挖煤点圈了起来,严格说来,煤的生产一直没有停。
    不过滦州地煤原本开采得并不多,也主要供给周围几个县烧柴、取暖,零星有些窑也会用到,总的来说用途不多,用量不大。
    原来的采煤点也主要是浅层的煤,李彦就在这些点扩大开采的规模,清理场地,增加绞车等工具,修建道路,并在煤场的外面,开了煤市。
    除提供铁厂炼焦炼铁,煤市上的煤也对外发售,但比较起来,数量相当有限,主要是煤的用途还不是很多,天气也逐渐转暖,煤的主要用途之一,取暖的需要也就越来越少。
    李彦见到这种情况以后,就设计了一种新式的炭炉,也很简单,铁皮包着耐火砖的内层,中间是圆形的炉膛,也就是烧蜂窝煤的煤炉。
    与普通的炭炉相比,这种煤炉无疑更适合家庭使用,一个煤球足够做好一顿饭菜,一天一夜也就三四个煤球,条件稍微好一些的城中市民,也都能够用得起。
    李彦就在煤厂办了煤球作,又拉拢一些商人办起了锅炉厂,因为专利不受保护,想要凭着这些赚很多钱不容易,但只要销售做得好,起码在初期能赚上一笔。
    在这个时代,因为运输难题和榷税的混乱,跨地区的商业贸易成本相当之高昂。
    以陆路运输来说,主要是靠人背肩扛、牛马驮运,马拉大车、牛车的可靠性并不高,在官道上也是很少能看到,或许手推车可能多一些。
    即使明军中的炮车,也有很多是手推车。
    道路的情况、车辆的可靠性和成本,以及畜力的珍贵,都使得陆上的运输很不方便。
    华夏机器厂制造的车辆虽然做出了一些改进,但主要是在精密制造和工艺管理方面,可以更快地制造出品质更好的双轮马车,或者马拉大车。
    机器厂与精作坊合作,试制的弹簧防震装置、滚动轴承型的车轴,以及带侧向偏转车轴的四轮马车,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从技术上来说,包括四轮马车在内,都不算太复杂,关键在于工艺水准及成本,在李彦看来,不能量产,依然只能算在试验阶段。
    滚动轴承和弹簧的难题便在于量产,不过使用在一些高端马车的制造上并不是问题,四轮马车与二轮马车相比,最主要的优势在于载重量特别大,但对道路的要求相对较高,似乎并不适用,所以非常少见。
    车辆厂的目标还是集中资源,使用华夏机器厂的精密制造工艺和管理,制造更加结实耐用的车辆,并抽调一部分力量加入精作坊,希望能够早日解决滚动轴承的量产。
    至于民用的载人马车,特别是使用了弹簧防震、滚动轴承的高端二轮马车、四轮马车,还是安排在机器厂车辆作制造,李彦虽然不在乎技术流动,但他也要考虑赚取回报以滚动发展,并让最尖端的技术始终掌握在自己手中,唯有如此,他才能拥有改变这个时代的力量。
    与陆路相比,这个时代最为有效的运输方式还是水运,运河的南北漕运,就是大明王朝的主动脉,不过这条生命线存在的问题也不少。
    因水位落差而存在的大量水闸,水患或干旱缺少而带来的麻烦,以及多处榷税的钞关等等,在这条运河之上,几乎能看到大明所有的问题。
    在很多时候,运河是只允许漕船通过的,但在大部分时间里,这条规定似乎很少被执行,大量的货物通过这条生命线,从南方运往北方。
    与中前期相比,海运的规模也在渐渐扩大,但与漕运相比,计划可以忽略不计。
    不过李彦不会忽视大海,他在天津造船,一开始便是对准了大海。
    年前进入都水司时,李彦便开始为造船准备,搜求熟练的造船匠,以及造船的图纸,在船厂具备生产条件以后,便开始动用人手,制造第一艘一百料的海船。
    与造车相比,华夏厂在造船方面的技术积累明显不足,也只能从头开始,慢慢摸索积累。
    此外,李彦也通过购买、征调等手段,弄了二十几艘大小的海船,试着组建一个从事海贸的船队,并与一些福建、浙江、广东的商人合作,打算开辟一条海上贸易路线,这几个地方的商人,多少与当地的海上有些关系,有的甚至也做过海上贸易。
    不过这个船队刚组建不久,辽东的战局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正文 第一三二回 请战辽东
     更新时间:2009…7…4 21:12:42 本章字数:3571
    明朝当前的政治军事局势,李彦自以为并非他所能改变,他所能做的,也就是不断尝试在《华夏商报》、《华夏文学》,以及《兵战春秋》上面发表一些观点独特的文章,希望能够引起有识之士的注意。
    譬如发展工商业,发展海外贸易,并规范工商业的税收,以补充国库收入;譬如练精兵,主动进攻,争取杀伤建奴;又譬如完善法制,推行考成法,用更加客观的标准来衡量官员的是非功过,他甚至隐晦地提出一种新的投票决策机制,以取缔朝堂上的争吵不休。
    但让他哭笑不得的是,已经大权在握的东林党很难接受这种方法,反而是失势的三党,竟然用他的观点对咄咄逼人的东林做出反击。
    至于训练精兵,朝廷倒是没有什么意见,一直都在下旨意,但就是没什么效果,至于发展工商业和海贸,倒是引起了一点反响,却始终没有大的动静。
    而在辽东战局方面,李彦虽然鼓吹他的杀伤策,但也知道这个战策依靠辽东的军队根本无法达成,所以他认为辽东现在的当务之急,是练兵,如果建奴进犯的话,应该是集中兵力,守好城池,对于辽东兵的野战能力,他并不抱太大希望。
    但在天启元年的正月,辽东经略袁应泰却提出收复抚顺的作战计划,李彦也曾发文、上疏反对,不过还没等到袁应泰有所动作,后金便主动进攻,在奉集堡杀得明军大败,这个进攻计划也就此夭折。
    李彦本人对军事的了解不多,虽然这些日子学了不少,作了深入的研究,不过到了具体的战事上,判断未必高明,但也看出后金进攻奉集堡。并且多方骚扰,怕是要发动大战。
    果然,从三月十二日开始,后金军发起对沈阳的进攻,十三日城陷,紧接着又在浑河边大败援军。于十九日兵迫辽阳,二十一日破城,于是辽河以东的明军整个溃散,不仅沈阳、辽阳被占领,辽阳以南的海州卫、盖州卫、复州卫、金州卫等相继沦陷。
    李彦也想不到前线崩溃得如此之快,整个战役几乎不到十天的时间,即便是从辽东将讯息送到京城,也要好几天,此时辽东已经糜烂。
    失去辽东。对明帝国来说,是一次沉重打击,好在这片土地足够广阔。后金要完全消化,还得一段时间,并没有马上发起对辽西的进攻,但也只是时间问题。
    再次见到朱由校,这位和李彦同龄的小皇帝显得很憔悴,一个十六岁地少年,却要承担起整个帝国,又偏偏遇上这样的局面,想一想都觉得头大。
    朱由校面前地塌上。摆放着地已经不再是国战棋。而是兵战棋。他哭丧着小脸看了李彦一眼:“三娃。你来帮朕灭了建奴。”
    朱由校对面跪着小太监李实。李彦告诉了他很多玩法。来讨好朱由校。看来效果不过。平常玩地时候。他也会让着。让朱由校玩得高兴。
    辽沈大败。朱由校突然就对兵战棋来了兴趣。起先在地图上将李实杀得大败。但棋面上赢得越多。他也越郁闷。为什么辽东那么多军队。花了那么多地银子。还是打不赢呢?
    孙承宗在一旁作为裁判。向李彦使了个眼色。
    “皇上。臣请前往辽东。誓灭建奴。”李彦没有看棋。而是大声说道。
    辽沈惨败。也让李彦意识到关外地形势已经很不乐观。这次失去地是上千里地河山。如果让建奴继续做大。将来再去面对时。也要付出更多地代价。
    虽说国内的建设刚刚起步,诸事纷繁,不过只要依着现在的道路继续便是,在几个工厂完成建设周期,取得更多成果以前,他所能做的也不多。
    “三娃,你有办法打败建奴?”朱由校的眼睛亮了起来,希翼地看着李彦。
    辽沈之战后,朝中莫衷一是,对前方困境束手无策,此时正是大家最为震惊,最慌乱的时刻,朝廷只有连下旨意,从各地调兵,并拟以王化贞为辽东巡抚,并重新起用熊廷弼为辽东经略。
    相对来说,朱由校对与他亲近地李彦更加信任,听了他的话,也不由一喜。
    “彻底消灭建奴,臣不敢夸口,但只要有一万精兵,足兵足饷,复得一城一地,大量杀伤建奴,还是有把握的,”李彦点头说道。
    辽沈之战,让李彦首次认识到后金军队地强大实力,这一次,在沈阳、浑河、辽阳三次重要的战斗中,明军皆做出了正面应战,其中尤以浑河之战最为惨烈,但最终还是全军覆没。
    再加上后金骑兵的机动能力,所以李彦也只能稳妥地这样说道。
    朱由校看上去有点失望:“宁前道王化贞上疏,可联结西虏,以六万兵进战,一举荡平,三娃以为如何?”
    李彦看了孙承宗一眼,见后者微微摇头,便道:“皇上何不用兵战棋演示一番,不知建奴兵力几何,我明军战力又如何?”
    朱由校顿时像泄了气的皮球,身子垮了下去,噘着嘴道:“可你不是也说,以一万精兵,即可克城杀敌么?”
    朱由校不仅对玩棋很有兴趣,也似乎很有天赋,他只用了几天的时间,便将兵战棋玩得纯熟,也知道明军与建奴兵的战力、机动能力的差距,建奴骑兵也有十万左右,六万步兵发起进攻,要想一举荡平,似乎不大可能。“臣所说的一万兵,乃一万精兵,而非广宁的溃兵,以及各镇临时抽调地班军,且臣也以为,当避实就虚,攻敌薄弱之处,不断骚扰之、杀伤之,”李彦道。
    “精兵?从何而来?”朱由校直起身子,认真地看着李彦,即位半年以来,小家伙多少也有了些帝王的气象。
    “可从京营中抽调,臣请调神机二营、神机四营,以及臣统辖之京滦厂卫营,集兵一万,泛舟直取辽东腹地,以为牵制,并伺机出击,”李彦在来之前已经和骆养性、王国兴等人讨论过,他要征调的一万兵,也就是王国兴的神机二营、骆养性的神机四营,以及他自己的京滦厂卫营,这三营新近打造出来的“精兵”。
    “神机营?”孙承宗与朱由校对这个答案都有些意外。
    李彦点了点头:“臣与王参将、罗游击相熟,二人立志效忠皇上,勤练精兵,臣以为这二营可用,再加上臣最近编练的厂卫营,集兵一万,足可进取辽东,牵制建奴不得西进。”
    “三营一万兵,不知战力如何?”孙承宗有些疑惑,在他的印象中,京营兵似乎并不如何。
    “臣有信心,”李彦笑了笑:“至于到底如何,那要等上了战场才知道。”
    孙承宗点了点头,指着地图道:“你想打哪里?”“金州,辽东半岛,”李彦拿起一只棋子,放在了辽东半岛地最南端。
    辽沈之战失败以后,辽河以东,包括海州、盖州、复州、金州等地尽皆沦陷。
    从地图上可以看到,辽东半岛如一个楔子般插入大海,与山东半岛的登州、莱州隔海相望,如果走海上,从盖州至登州,三日可到;从旅顺到登州,仅半日之程,而其西北又直通天津、京师。
    孙承宗手捋长须,点头说道:“皇上,前番臣已指出,辽东既失,则山海关、天津、登莱皆要提防,如果能以一营兵攻取金州,进而取复盖,则登莱、天津,方可为安。”
    “你们是说,建奴会从海上偷袭天津、登莱?”经常习玩国战棋和兵战棋,朱由校也已经不是原来那个懵懂不知的少年。
    “建奴取辽东半岛,一则可从海上威胁登莱、天津;二则更威胁我海上粮道,故不得不防,”孙承宗道。
    “朕知道,海上运粮要更划算,”朱由校点了点头,这个想法却是国战棋中的设置。
    “臣取金州,则可反过来威胁建奴的后方,”李彦补充说道,他并不认为建奴的水军也能对明军造成威胁,首先想到的还是进攻,之所以选择金州,也确实是因为它距离登莱较近,而要从天津补给,也很方便。“嗯,这个办法好,”朱由校显然也不喜欢整天防守,李彦这个反攻的说法很对他的胃口,不过很快又露出为难地神色:“可是,三娃你要亲自领军吗?朕让别人去好了,自从你去了天津,咱们已经很久没下棋啦,朕、朕舍不得。”
    孙承宗在一旁苦笑摇头,他也曾主动请缨,也是被朱由校以同样地理由给留了下来。
    “臣也想日日看到皇上,”李彦也颇有些触动地看了朱由校一眼:“等臣砍了建奴老酋的脑袋,便可与皇上日日对弈。”
    “臣这次来,还给皇上带了一样新玩意,”李彦说着,示意李实将自己地东西拿上来,这也是一套棋具,规则和国战棋、兵战棋差不多,也可以说是一个系列的不同内容,甚至数据也可以通用,这一部分是关于练兵的,李彦称之为练兵棋。
    正文 第一三三回 准备出征
     更新时间:2009…7…5 18:08:19 本章字数:3693
    练兵棋无非也是行棋者发出指令,如招募、出操、跑步、练枪等项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