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网络其他电子书 > 像恋爱一样去工作 >

第8章

像恋爱一样去工作-第8章

小说: 像恋爱一样去工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哦,好像是一块七毛钱一个吧?”

“多少钱?一块七毛钱?怎么这么贵?”张总冷不丁却很严肃地问。

可能助理也没想到张总会问这么细节的问题,所以一时没想好怎么回答。

张总又接着说:“印刷这事儿瞒不了我,我也是从基础干起来的。就这纸袋,印出大天来了不超过一块五一个,难道你们砍了半天价还涨了两毛钱?好,这纸袋一印就是上万个,就这一次活动用。每次都不考虑这些细节,一年下来不得浪费个几十万啊?”

“呃……”助理有点儿支吾,看得出这事儿并不是她去谈的,也有些尴尬。

“好了,这样,你跟市场部说,让他们重新谈,实在谈不来用不用我亲自跟制作公司谈?这些细节不控制好了,咱们哪儿有利润可言?你去抓紧安排吧。”

助理走后,倒是我惊讶了半天,我没想到这么大一老板对公司成本控制的把关严格到这种程度,甚至到了“抠门儿”的地步,而且感叹张总已经做到了集团的一把手,竟然还对业务的细节了如指掌。

当时我就一个感觉,我自己距离一个优秀的企业领导者,差得还太远。
《》 第二部分 日子过不下去不怨老板
当我的花钱观有了一个明显转变后,处理问题的很多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例如有的员工来找我谈加薪:“茅总您看,北京生活成本这么高,我每天上下班公交车换地铁,差不多小十块钱,一天三顿饭少说三十来块钱,房租一个月一千五,还不算其他的日常开销。这两千多块钱一个月的工资,我真没法过了。”

听起来,是我让他过不下去的。

凡是做过老板的,最郁闷就是遇见这种员工。说这些话的员工大部分被Fire了,估计他们也对老板恨之入骨。倒不是错在他说的话本身,而是他的思考角度有问题。

在北京,生活压力是大,最大的就是高额的生活成本,大体可以分为几类。第一类是吃,主要是一日三餐。第二类是住,主要是租房子以及水电煤气。第三类是交通,主要是公交和地铁。第四类是用,主要是穿衣和生活必需品。第五类是额外开支,主要是用于年轻人谈恋爱的必要支出以及日常生活娱乐支出。

别说我站着说话不腰疼,我第一份工作的工资单上明确写着800元,也活过来了。要知道2000年的北京生活成本已经不低了,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我家就在北京,吃住可以“啃老”,仅此而已。

最近全国都在流行一个词儿:蚁族。大意是毕业后留在大城市的高学历低收入群体。我参加的一些节目中,不少都对这个话题有过深入探讨。无论是否值得同情,无论这个局面是谁造成的,大多数专家、学者和参与者都有一个感同身受的结论:现在的年轻人不太注意对成本的认识和控制。

我个人也持类似观点,大部分“蚁族”现象,往往是成本控制意识的淡薄和资源使用不当造成的。

每个人都要考虑机会成本,都要通过最低的机会成本来获取最大的利益,这是商业竞争中一个很基本的原则。在商业社会中生存也是如此。很多人留在大城市,我相信面子问题大过实际梦想,抑或可以说成是实际梦想缺乏现实基础。每个人都应该选择资源最多最好的方式去发展,而不是过分强调非客观因素,那些上层建筑是要有牢固根基才能够实现的。

最近我在一些高校做讲座,每当我问起大学生们毕业后的去向问题,十个人中有七个半会说留在北京,其中七个是脱口而出,半个是犹豫了一下,另外两个则是:不知道。然而,要想留在所谓的大城市,高生活成本和高竞争压力就是你首先要做好思想准备的,对于一无所有的大学生,你能选择的只有以最低的生活成本来维持现状进而谋求发展,所以“蚁族”必然存在。既然选择了这条道路,就要接受这个残酷的现状。

那些留恋“大城市”的名声而打算留下来的同学,不知有没有考虑过,也许你家乡的城市、县城、乡村不如北京、上海、广州这么大气,这么灯红酒绿,这么国际化,然而你要知道在自己一无所有的时候,最好的资源其实就在家乡。那里有永远为你做后援的父母,有打小就生活在一起的朋友、同学,还有你熟悉的一草一木一方水土。换个角度想想,也许家乡才是你最好的起点。
《》 第二部分 让你啃老,没让你啃公司。(1)
有人可能会说,毕业后回家,不就是“啃老”吗?对,没错,但是这种啃老只是暂时的,是为了在短时间内利用最优势的资源帮助自己独立起来。而有些不切实际的梦想或错误的资源配置很可能让你一辈子啃老,这才是对家人最大的伤害。

当你有一天羽翼丰满了,再杀回到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笑傲江湖的时候,你会庆幸自己当年的选择。本来梦想和现实在多数情况下都是大相径庭的,不采取迂回路线,梦想照进现实谈何容易?

不过我说的是“啃老”,没让你啃公司。

我经常反问我的员工:“是不是你不能吃肯德基只能吃盒饭是公司的责任?是不是你住在唐家岭是公司的责任?是不是因为你往返交通费高就应该由公司承担?是不是你女朋友和你看电影、吃必胜客、打车的成本应该由公司承担?”

听完我这一连串的问题,对方多是愣住,不置可否。

然后我会接着问:“如果真的是公司的责任,我把你的工资从两千涨到五千,是不是就够你花了?”

真有抬杠的答曰:“四千,四千就够了。”

我继续说:“那这样,我给你四千,你女朋友跟我过算了,因为大多数成本都由我承担了啊。或者咱们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的生活成本都应该由公司承担,假设你家很有钱,公司遇到现金流不畅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找你家要赞助呢?”

对方无语,我估计他们心里连我八辈祖宗都“感谢”了。

每到这时,我会打电话给人力资源部门,告诉他们连同补偿金一并发了,请君另谋高就吧,我着实伺候不起。

当老板的年头越长,这种事儿就遇见得越多。我发现但凡这样来跟公司领导谈话的人,具备几个共性特征:

1。普遍比较年轻,平均年龄不超过28岁,偶尔有几个冒泡的是30岁多一点儿,我就当他发育得晚了些吧。

2。大多数家不在北京,属于媒体定义的“蚁族”;小部分家在北京,但生活条件一般,他们很有孝心,很少跟家里要钱,不给父母添堵。

3。他们往往在工作中并不注意成本控制(这正是我要说的),但却很在乎计算自己的花销,不过同样不综合考虑成本。

4。他们往往认为自己做的已经足够多,但却不够量化。而且潜意识里他们总认为公司是强者,自己是弱者,所以公司肯定是亏欠他们了。

5。因为上述因素来跟我谈话谈崩了导致自己离职的员工,直到现在我也没看见有几个拿到了他们当初期望的薪水,这可都已经过了三四年了。还有些就干脆回了老家。

上述五点,是绝大多数刚刚工作的年轻人犯的通病。如果读者觉得我刻薄和不讲理,那我愿意为我刻薄和不讲理的表达方式道歉。但我所表达的内容,确实是通过总结个人经验,以及做了教育这行以后,和超过100家正规大中型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监沟通后的结果。

我凭什么给你涨钱?

我想表达的核心,还是成本问题。

就像本文开头说的一样,一睁眼,我们就在花钱,洗脸刷牙要花水费,看电视要花电费,做早点要花煤气费,很多人还背着日均好几十的房租或好几百的房贷——这就是选择在大城市生活的必然付出。企业同样面临这个问题,比如印广告,在北京选一家高质量的印刷厂,印10000张广告,可能要花3500块钱,而在廊坊印这10000张广告,可能不到3000块钱就能拿下,质量还未必差。这种成本的差距当然有方方面面的原因,仅人力一项就不可小视,北京的工人肯定比廊坊工人工资高啊。
《》 第二部分 让你啃老,没让你啃公司。(2)
我相信数百家行业龙头级别的用人单位,其用人标准,特别是薪酬和考核标准一定是经过多年磨合的成型体系。也就是说,在大多数规范的企业(即用工形式、福利保险、工资构成和总收入都基本与行业平均标准吻合)中,其与员工岗位挂钩的收入模式既合法,也合规(行规)。无论你在这个行业中选择哪家企业,也不会有太大起伏。

从家庭角度来讲,当儿子当闺女的想给爹娘省心,想自己养活自己,还想尽可能生活得好一些,这当然是好事儿。但是从企业的角度来讲,企业给员工提供什么样的待遇,很大程度上还是要看员工为企业做了多大的贡献。

也就是说,当你在某种环境下和企业领导交换有关薪资的不同意见时,最好能“量化”地证明自己能给企业带来什么。这很重要。比如作为一个销售人员,你的销售额业绩就是你量化工作水平的最重要指标之一;作为一个软件研发人员,你的代码执行效率和解决BUG的能力直接影响到你的业绩好坏;作为一个文字工作者,你的文字在读者中间获得的直接反馈决定了你的价值……

凡事都可量化,凡事都必须量化。

而在与那些要求加薪的员工的交谈中,我听不到这种量化的表达。进而我就发现了问题所在:这些无法量化表达自己的员工往往是日常工作中非常不考虑成本因素的那一撮人,在生活中也是如此。

大多数年轻人天真地以为,大公司出手不阔绰,就不是大公司。最后他们被这种天真给开除了。

他们从不在乎复印纸可以两面用;他们下班了不关电脑因为eMule和BT上好几个电影还没下载完,而且第二天早上还要开机实在太麻烦;他们从不关心一个纸袋的印制成本是多一毛钱还是少一毛钱,更不关心一次印五千个好还是一次印五万个好;当然,偶尔他们也会注意到印五万个纸袋的单一成本较比五千个便宜,却又忘记考虑这五万个纸袋要多久才能用完。

上述这些“不关心”和“不在乎”,决定了这些员工只知道心疼自己花了多少钱,却从来不心疼公司花了多少钱,花得到底是不是地方。

另一个例子,有员工说:“您看,说是给我每月五千块钱,拿到手里就剩三千多了,是不是能再涨点儿?”

有点儿法律常识的同学们应该知道,五千块钱的工资都包括什么?包括个人所得税和五险一金中由公司代扣的部分。也就是说,除了纳税光荣以外,大多数钱还在你自己的口袋里,这也是国家强制要求执行的,而你看到的仅仅是变成现金打到工资卡里的那部分,我凭什么给你涨钱?

找老板谈加薪的,多半会面临失业

还是那句话,大多数无法量化自己工作标准的人,往往在生活中也是最浪费的人。

下面我来提些建设性的意见。

当你准备向你的老板提出涨工资,最好先说出一个足以证明“你值得拥有”的理由,比如你因何居功甚伟?因何不可替代?需要明确两点前提:第一,公司的工资标准是由劳动产出决定的,不是由你的生活成本决定的,因此,你的吃喝拉撒睡与公司无关;第二,每个企业都会考虑对用人成本的测算,无论你在哪个岗位,你的日常节俭行为(对公方面)都决定了人事部门对你的评价,即你是否一向从公众利益角度出发来为公司降低成本提高利润。明确了这两点以后,如果你觉得自己似乎从理直气壮变得有点儿含糊了,那就不如不去谈,否则你面临的多半是失业。

有的读者又该问了,不给涨工资,那你说我这月收入两千多点儿的日子该咋过?

其实生活成本很好控制,一句话:没那金刚钻,别揽那瓷器活儿。

也就是说,初入社会的年轻人,特别是刚考上大学的大学生,多半还都没有收入。为什么你上中学的时候每月三五十块零花钱不觉得穷,现在每月家里给你三五百抑或自己挣着两三千的工资还觉得不够花?归根结底还是欲望膨胀。说白了,混迹江湖的初级阶段,能做到饿不死冻不死,生了病有保障可以看,就是最好的状态了。至于吃肯德基还是必胜客,去苏西黄还是兰会所,抑或买经适房还是商品房,租房子租在一号线还是二号线附近,压根儿不是现阶段该考虑的事儿。

老话说穷有穷的过法,富有富的过法,大部分年轻人月底揭不开锅都是自己造成的。

一旦生活成本失控,很多有工作的年轻人抓住的第一根救命稻草就是信用卡,一次申请好几张信用卡,循环套现。十个年轻人里有八个都是卡奴。固然,这么做不违法,但事实证明,凡是不想节流只想开源,以这种手段来获取钱财的人,最后的结局往往又转回了“啃老”,父母不得不替他还账,要么就是实在被压得喘不过气了,下意识地选择将生活的高成本转嫁到企业,以涨工资的名义来获得更好的补偿,来解决生活问题。于是就出现了之前描述的“一个月两千多块钱真没法过了”那可笑一幕。

企业培养一个人才不容易,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成本。所以一个负责任的用人单位,特别是商业企业,很少会傻到为了抠抠搜搜过日子,而将成本转嫁到能为企业带来价值的员工身上,通过克扣薪水来压缩成本。黎叔不是说过么,21世纪最宝贵的就是人才,把人才都得罪跑了,企业还谈何发展呢?

因此,当你的能力真的上了一个台阶,大部分企业领导是不会看不到的,更不会看到了装看不到。而在此之前,如果你错误地估计了形势,那可真是自废武功,自毁前程也。


╭╮
 
  
  ╭╮╭╮  ╭╮╭╮  
    ⌒     ∨    
  (﹏)。。 (﹏)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