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我是你儿子 >

第11章

我是你儿子-第11章

小说: 我是你儿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照看杨帆。
小沈老师正好周末没事儿,她又不会撒谎,找不出理由拒绝杨树林,只好答应。
杨树林说,那好,一言为定,明天我和杨帆去找你。
小沈说,还是我去找你们吧,我一个人,方便。
杨树林说,也好。
然后告之地址,带着杨帆欢天喜地回了家,路上买了两卷黑白的乐凯。
周日一早,杨树林早早起床,把自己和杨帆梳洗打扮了一番,又给相机上了卷儿,坐在藤椅里等待小沈老师。
阳光透过窗户照在他的脸上,使他感觉有一点点燥热。
杨帆并不知道这一天对于杨树林的重大意义,他像往常一样,拿个不倒翁在地上没心没肺地玩着。
杨树林给他擤了一把鼻涕说,别把衣服弄脏了。
第一个看见小沈老师进了院子的是王婶,她正在院子里晾毛巾被,见一个年轻女子出现在面前,不仅一愣,问道:姑娘,你找谁。
小沈老师问,杨树林家住这吗。
王婶明明听清小沈老师的话,但还是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又重复了一遍她的话:谁,杨树林?
小沈老师说,对,他儿子叫杨帆。
王婶说,在,住北屋。
然后冲那边喊道:树林,有姑娘找你。特意强调了姑娘二字。
杨树林应声出来,看见小沈老师,笑容满面地往屋里请:坐下喝口水,歇会儿咱们就走。
王婶以一个生过几个孩子的女人的敏感看着小沈老师的背影自言自语:看来杨帆有妈的日子就要来了。
一个多小时后,杨树林三人已置身颐和园中。又看见卖棉花糖的,杨树林买了两个,杨帆一个,小沈老师一个。
杨树林说小沈老师拿着棉花糖的样子很漂亮,要给她在湖边照一张。
杨树林看了一眼天空:晴天,有云,阳光斜射,湖边,又掏出胶卷盒查上面的曝光参数:光圈11,快门125。然后调整相机。
小沈老师拉过杨帆一起照,杨树林撅着屁股在相机里看了看,说,有落差,镜头装不下,还是一个一个来吧。
这时候的杨帆已经知道有个让梨的小孩叫孔融,一直想学习却苦于找不着机会,现在时机终于成熟,于是大大方方说,老师,你先照吧。
小沈老师摸摸杨帆的脑袋,说,还是你先照片吧。
杨帆认真地说,不,我还是后照吧,老师你别跟我抢,行吗。
小沈老师笑了:那好吧。
杨树林在一旁举着相机说,看这里看这里。
小沈老师看向杨树林。
杨树林让小沈老师笑一个。
小沈老师腼腆地笑了笑。
杨树林在相机后面说,再笑点儿。
小沈老师又把嘴咧大了一些。杨树林右手食指按下快门:一——二……然后从相机后面抬起头:不好意思,忘过卷儿了。
小沈老师笑了,很自然。
杨树林及时抓拍下这一场景。
然后给杨帆照,杨树林蹲下,视线和杨帆呈水平,做鬼脸逗他笑,杨帆却不笑,杨树林说,笑了照出来才好看。
杨帆说,爸,你还没过卷儿呢,我笑了也白笑。一旁的小沈老师乐了,杨帆也跟着乐了。
在佛香阁的长廊休息的时候,杨树林禁不住显摆一下自己的相机,举着它左顾右盼。
小沈老师问他,机身上印的Seagull是什么意思,杨树林不懂英语,但又不愿在小沈老师面前表现出无知,便揣摩说,可能是“海鸥”的意思,相机的牌子。
小沈老师又问,那镜头上的HAIOU是什么意思。
杨树林上小学的时候没学过拼音,就说,是不是镜头的意思。
但是小沈老师会拼音,把这几个字母的意思告诉了杨树林。
杨树林说,既然这样的话,那Seagull就不是海鸥而是机身的意思了。
整个游园过程中,杨树林不停地给小沈老师和杨帆照相,鲜花丛中,楼台长廊,杨柳岸边,到处是杨树林弓着步举着相机对着微笑的小沈老师的场面。
换卷的时候,小沈老师说,别总照我了,拍点景儿吧,多好美啊。
杨树林说,景美,人更美。
小沈老师脸红了。
可惜相机是黑白的,杨树林心想,小沈老师脸上的那片红晕在照片里只能是一片灰色,让人以为脸没洗干净。
小沈老师说,我给你和杨帆照一张吧。
杨树林调好了光圈和快门,把相机交给小沈老师,抱起杨帆,对着镜头做出兴高采烈状,小沈老师蹲在相机后面喊着:一——二——三!
同时杨树林喊了一声:茄——子!
照完,杨树林建议三个人一起照一张,小沈老师左右看了看,身边无人,遗憾地说,可惜没有人帮咱们拍。
这时杨树林骄傲地说,我的相机有自拍功能。
当拍完胶卷里最后一张,杨树林取出胶卷,攥在手里,对小沈老师和杨帆说,这里记录了我们快乐的一天。
出了颐和园,杨树林邀请小沈老师去家里吃饭,小沈老师说就别麻烦了,杨树林说,不麻烦,反正我和杨帆也要吃。
杨帆也说,老师你去吧,我总吃你们那的饭,你也吃回我家的饭吧。
为了这顿饭,杨树林筹划了很久,从新华书店买来的菜谱快被翻烂了,上面用红蓝圆珠笔做满标注,书页空白处也写上个人心得,不仅有理论指导,还付诸实践,频繁光顾街道的菜站,卖菜的阿姨问杨树林家里最近有什么事儿,为什么总大吃大喝。
由于杨帆在幼儿园,菜做完了杨树林只好自己吃掉。最近一段时间,街坊邻居都说他发福了,该加强锻炼了。
到了家,杨树林让小沈老师自己先坐,他出去买菜。
小沈老师说别太麻烦了,杨树林说,一点都不麻烦,后半句话差点脱口而出:我都练习半个月了。话到嘴边,又让他生生咽了回去。
杨树林在厨房忙乎的时候,小沈老师进来问他,要帮忙不,杨树林说,现在不用,一会儿帮助吃就行了。
杨树林按当时国务院召开国务会议的标准,四菜一汤,给小沈老师做了葱爆羊肉、京酱肉丝、糖醋鲤鱼、小鸡炖蘑菇和小白菜虾米皮汤。
看着桌上丰盛的菜,小沈老师称赞杨树林:没想到你还真有两下子。
杨树林呵呵一笑,并不谦虚地说,你没想到的事情还很多。小沈老师说,你还会干什么。杨树林说,慢慢你就知道了。
一桌子菜看得杨帆垂涎欲滴,而两个大人却说着不着调的话对此视而不见,杨帆等不及了:爸,你们不饿啊。
小沈老师每吃一道菜,杨树林都要解释一番。小沈老师夹了一块羊肉,杨树林说,这是内蒙的羊,吃无污染的草长大的,所以人吃了也没污染。小沈老师又夹了一块蘑菇,杨树林说,这蘑菇是从大兴安岭运下来的,集天地之灵气。小沈老师夹了一口鱼,杨树林说,这是西湖的鲤鱼,然后给小沈老师卷了一份京酱肉丝说,这豆皮是高碑店的,筋道。
喝汤的时候,杨树林给小沈老师盛了一碗,放在面前。小沈老师正要喝,杨帆突然问道,爸,这小白菜是哪里的。
杨树林想了想,不知道哪里盛产小白菜,便说,是地里的。
杨帆问,那是不是地里的小白菜比树上的小白菜好。
这顿饭很成功,无论是气氛和谐程度,还是对食欲的满足,以及思想交流,都达到预期效果。但这一切上层建筑的成功都离不开它们的物质基础——饭做得成功。
对此杨树林感受颇深: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好钢用在刀刃上,杨树林对这句话的理解就是,拴住一个人的心,要先拴住他的胃。
那个年代,人们的需求还没有从胃进化到现在的房子车子,再往前推十年,年轻姑娘的择偶标准并不是看对方有多少钱,而看他是干什么的,如果是一个厨师,肯定会大受姑娘们的青睐,因为不但能满足姑娘们的胃口,下班后还能从厨房顺块肉出来。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一块肉,就是一个梦想。现在吃肉不再是个难题了,但如何把肉吃得有滋有味,是老百姓普遍关注的问题。杨树林认为,自己在烹调技艺上的训练,是抓准了时代的脉搏,就像写一篇作文,没有跑题。
饭后,杨树林和小沈老师就对方个人问题展开讨论,杨树林知道小沈老师今年二十二岁,文革结束那年她考上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后一直就职于杨帆现在所在的幼儿园,至今单身。小沈老师也把杨树林从不尿床以后的事情了解得差不多,还知道下个周末,就是杨树林的三十五岁的生日了。
这天小沈老师待到很晚才走,她和杨树林父子的影子投在窗帘上,王婶上茅房的时候看见了,回到屋里对王叔说,看来咱们院又要添一口人了,早上又多了一个和我抢厕所的了。
王叔以为王婶说她肚子里又有了,批评道:别瞎说,你都多大岁数了,再说了,种豆得豆,我都没种,上哪得去。
王婶撩开自家窗帘让王叔看杨树林家窗户上的影子:没说是咱家。
周末到了,杨树林像往常一样,推着自行车来接杨帆。但是他没有看到像往常的一幕,杨帆在小沈老师的陪伴下坐在教室门口等他,而此时,教室门口空空荡荡。
杨树林走到教室门口,向里面张望,空无一人。这时一个声音从身后传来:叔叔,您找谁?
杨树林扭头一看,陈燕正坐在滑梯上,哧溜一下滑到他面前。
杨树林问,杨帆和小沈老师呢。
陈燕说,刚才小沈老师带着我和杨帆玩滑梯来着,后来她让我们别乱跑,就走了,杨帆玩了一会儿滑梯也走了,我让他听老师话别乱跑,他不听。
杨树林问,杨帆去哪了。
陈燕伸出左手,一指:那边。
杨树林问,小沈老师去哪了。
陈燕换成右手,一指,那边。
杨树林问,干什么去了。陈燕问,您问谁。
杨树林说,杨帆。
陈燕说,不知道。
杨树林问,那小沈老师呢。
陈燕说,也不知道。
杨树林问,你在这干什么呢。
陈燕说,等我妈接我。
杨树林拍拍陈燕的脑瓜说,别乱跑,好好等你妈,我去找他们。然后在陈燕响亮的叔叔再见的声音中,消失在幼儿园。
杨树林骑着自行车游荡在他能想象到的杨帆可能出现的地方,直到天黑,什么也看不见了的时候,杨帆还没有出现在他的视野里,杨树林觉得该回家了,说不定此时杨帆正坐在门槛上等他。
确实有一个人坐在门槛上等,但不是杨帆,这个身影比杨帆大很多。
杨树林走近,那个人也站起迎上来,手里拎着东西。是小沈老师,她急迫问道:杨帆没和你在一起?
杨树林顿时傻了。
半天,小沈老师歉疚地说,我没想到杨帆会乱跑。
杨树林说,他还是个孩子,孩子哪有不乱跑的。
语气平缓,但很吓人。
小沈老师说,我去找他。
杨树林说,该找的地方我都找了。
语气凝重。杨树林站在黑暗中,小沈老师看不清他脸上的表情,只能想象,一想象,便可怕了。
小沈老师好像在自我检讨:我真不该离开。
杨树林说,你干嘛去了。
小沈老师拎起一个圆盒:给你买东西去了。
杨树林问:什么这是。
小沈老师说,生日蛋糕,稻香村的。
杨树林说,儿子都找不着了,还过个屁生日。话一说完,杨树林自己也觉得不妥,但是,他现在的心情早已顾不得措词。
显然,这句话让小沈老师难以承受,一股委屈涌上心头:你怎么能这样。
杨树林重复了一遍小深老师的话,重音落在第一个字上。
委屈变成小沈老师冲出院子的动力,她放下蛋糕,夺门而出。
杨树林并不追赶,也不说等等,抓起蛋糕,举过头顶,又无奈地轻轻放下。
小沈老师已经跑出胡同口,抄了近道,跑进另一条胡同。
杨帆掺杂在一群站在路灯下的孩子中,围着一个捏糖人的,看见小沈老师风风火火地从眼前跑过,还抹着眼睛。
杨帆没叫她,怕因为自己不听话没好好在幼儿园待着而惨遭批评。
小沈老师速度之快让人以为在赛跑,杨帆向后面看看,并没有人追她。
看着小沈老师跑远,杨帆转过头继续看捏面人。几块颜色不一的面,在捏面人的手里瞬间变成一个腾云驾雾的孙悟空。
有个大点儿的孩子说,孙悟空还赤手空拳呢。
捏面人的说,别着急。然后揪下一块黄面,揉成一根小棍,又在两端各粘一块红面,放到孙悟空手里,嘴里还念念有词:金箍棒,两头亮,一男一女搞对象。
杨帆觉得该回家了,倒不是怕杨树林着急,而是为了告诉杨树林他看见小沈老师了。
杨帆噔噔噔跑回家,推门就问,爸,你猜我刚才看见谁了。
杨树林正琢磨着该如何写寻人启示,杨帆却自己出现在面前,杨树林问,你上哪去了。
杨帆说,幼儿园门口路过一个捏面人的,我跟他玩去了。
杨树林问,你怎么回来的。
杨帆说,跑着回来的。
杨树林说,你认识路?
杨帆说,你天天带我走,我还不认识。然后问杨树林,爸,你还没回答我问题呢。
杨树林说,什么问题。
杨帆说,你猜我刚才看见谁了。
最近这段正值撒切尔夫人访华,媒体铺天盖地都是这位铁娘子的报道。杨树林刚刚听完《美国之音》里的广播,说这娘们儿和小平同志在人民大会堂就香港问题展开了一番唇枪舌剑的探讨,会后,落寞地从门口走出,呼吸急促,脸色凝重,突然,脚一崴,身体一歪,栽倒在石阶上,以至皮鞋和手提袋摔到一边。
杨树林听完这段报道后,心中窃喜:看来香港问题解决了。但是杨帆的失踪立即将他为祖国收复失地而产生的喜悦冲得烟消云散,现在杨帆突然冒出来让他猜刚才看见谁了,于是杨树林脱口而出:不会是撒切尔夫人吧。
杨帆说,不对,不姓撒。
杨树林想,撒切尔夫人好像是不姓撒,撒切尔是她的名,她的姓好像是玛格丽特什么的,但杨帆肯定不会知道,于是便说,是女的吗。
杨帆说,对。
杨树林说,是不是短头发。
杨帆说,是。
撒切尔夫人和小沈老师都是短发。
杨树林觉得自己猜得八九不离十,就问,你在哪看见她的。
杨帆说,咱家对面那条胡同。
杨树林说,她跑咱们胡同干嘛来了。
杨帆说,我也纳闷,她一溜烟就跑了,我以为她参加跑步比赛呢,可是后面又没人追她。
杨树林觉得肯定是说岔了。撒切尔夫人真来胡同体察民风的话,即使红旗开不进来,也不至于自己跑啊,屁股后面怎么着也得跟几个工作人员。
杨树林问,你说的这人是谁啊。
杨帆说,小沈老师。杨树林一听,比撒切尔夫人真来他家还着急:她什么表情。
杨帆说,好像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