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超级鉴定师 >

第86章

超级鉴定师-第86章

小说: 超级鉴定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邪气,如今在市场上已经难见精品。
    所以,一见到老者拿出来的是唐三彩,丰经理便冷笑了一声,还没进行鉴定,便已经下意识的觉得这件东西是赝品了。
    赵卓倒没有先入为主的意思,就算老者前面拿来一件赝品,那也不代表这一件就是赝品,在没有鉴别之前,他从来不会先下定论。
    他将三足炉拿了起来,手指在釉面上抚摩着,这件陶器保存得还算完好,没有肉眼可见的裂痕,但是却有种经历岁月侵蚀而显露出的累累沧桑感,这么一看,便直觉上认为应该是真品,因为这种古物的韵味是再多么高明的高仿也无法模仿出来的。
    而高仿出的唐三彩,其胎和釉有着明显的分割感。
    再看其釉面,上面有着不少斑斑的土锈,这是因为长期埋藏在土壤中,受其侵蚀而导致,用鼻子一闻,便能闻到常人闻不到的土腥味,浓郁深沉。
    用手轻轻摩擦一下,这土锈不仅没被擦掉,反而越擦越清楚。
    而高仿品为了尽量减少破绽,几乎是不做土锈的,而且做出的土锈经过手摩擦后就会有异样的感觉,而不是越擦越清楚。
    而最能一锤定音的,便是三足炉上所散发出的“蛤蜊光”。
    所谓蛤蜊光,是指古玩界对于一些古瓷彩釉上以及釉边出现的类似蚌壳内侧的珠光样的光晕的称呼。
    这件陶器虽然有一些土锈,但是整体看起来柔和润泽,从侧面看起来,三种颜色散发出淡淡的宝光,恍惚不定,恍如梦幻漂浮在绚丽多彩的釉面上,正是古瓷所特有的蛤蜊光,而高仿品却根本无法做到这里。
    李诚亮等人见到赵卓拿着唐三彩翻来覆去的慢慢看着,也都聚精会神的凝视着,只是怎么看也不知道该如何来分辨是真是假。
    而赵卓则将三足炉放了下来,笃定的说道:“丰经理,这唐三彩是件真品。”
    “什么,真品?”丰经理大觉意外的说道。
    赵卓微微一笑,将三足炉递到他手里道:“你看看这釉面上的蛤蜊光,可不是随便就能仿出来的。”
    丰经理连忙拿起来,先是对着光正面看了看,然后又侧面一瞧,顿时眼一亮,呢喃道:“没想到,这件还真是真品。”
    李诚亮在一边小声问道:“木头,这件唐三彩能值多少钱啊?”
    赵卓微微思忖了一下,回道:“这件三足炉虽然算不上精品,但是工艺还算不错的,大概五十万吧。”
    “工艺不错的才五十万?我看电视上清朝的瓷器都能拍上几千万呢,唐朝这么久远的东西,怎么才卖这么少?”李诚亮大为不解的说道。
    赵卓便解释道:“唐三彩以前也拍出过高价,那是十几年前,在伦敦的一场拍卖会上,拍出了390万英镑,一举创下了中华艺术品拍卖的天价,而且这个记录保持了12年之久。于是,关于唐三彩的研究便火热起来,不少专家都纷纷将研究成果公诸于众,这其中就包括了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和胎釉配方,于是,很多人便打起了高仿的算盘,接着大量的仿制品涌现出来,接着唐三彩的价格便猛个劲的往下跌,尤其是洛阳的不少旅游景点,到处可见仿制的唐三彩器物,价格低得令人心悸,普通的大号唐三彩马叫价3一套六骏马价格不超过50元,虽然相关部门大力整顿市场,也令唐三彩价格开始回升,但一蹶不振的状态却延续至今。在拍卖场上,几年前唐三彩就已经销声匿迹了,虽然这两三年来有一些成交记录,但是成交的价格都不算高。”
    李诚亮等人听得连连点头,平日里唐三彩倒是听得耳熟,但是却没想到其中还有这样一段故事,只是感叹先人创造出的技艺却被后人如此滥用,不知道地下的祖先知道后又会做何感想呢?
    老者见到丰经理鉴定后点了点头,便立刻问道:“丰经理,这件可不比上次那件差啊,你看能给多少钱?”
    “10万吧。”丰经理迟疑了一下,说道。
    李诚亮等人都吃了一惊,赵卓朝着几人摇头示意了一下,让他们别多嘴,典当行有典当行的规矩,东西拿到这里来本来就是贱卖的,自然不可能给出相等的价值,就象古玩商到乡下收购古玩一样,大多按照一两成的价格收购,丰经理能给出10万的价钱,已经算是相当慷慨了。
第三十九章 秘色瓷
    第三十九章秘色瓷
    老者听得大觉意外道,“丰经理,你不是在开玩笑吧?上次那一件可是当了30万啊。WWw。”
    不说以前那件还好,一说起来,丰经理额头上便不由得揪起了个可是碍于赵卓在又不好发怒,只是说道:“这一件只值这么多钱,10万已经够多的了,你要是拿到别家去,顶多给你7、8万。”
    老者苦恼的道:“早知道,我就将另外两件拿来了,说不定能够凑到一百万。”
    “一百万?”众人都吃了一惊,赵卓说道:“老人家,要想当到一百万可不太现实,你要是时间上不急,可以拿到拍卖行去试试。”
    “哎,我就是急这个时间,我老伴要动手术,上次当了三十多万,也只够前期费用,现在急需要这笔钱做后期的治疗。”老者急道。
    丰经理脸色一软,叹道:“老人家,不是我不帮你,但是这典当行有典当行的规矩,我实在是爱莫能助啊。”
    赵卓想了想道:“要不这样吧,我去帮你鉴定鉴定,若是真品的话,我帮你联络拍卖行,让人先场外购买,这样钱就可以先交到你手上。”
    丰经理见到赵卓愿意帮忙,立刻说道:“赵先生是鉴定师协会的会员,人脉广得很,老先生你就放心让他帮忙好了。”
    “好,年轻人,那你快跟我走。”老者立刻欢喜起来,拉着赵卓就朝外走去,李诚亮等人连忙跟了上去,虽然不知道老者所说的两件古玩是否能值到一百万,但是遇到这种事情怎么能够袖手旁观呢?
    没过多久,赵卓一行人便来到了老人的住所,这里是一间老宅,看起来破破旧旧的,显然经历了很多风雨,在门前还挂着一副大红黑字的对联。
    走进屋子里之后,只见屋子里空荡荡的一片,连坐的地方也没有,众人看得不由一阵心酸,这位刘老本来家庭就不富裕,膝下无子,为了给老伴治病,无论是积蓄还是家中的家具电器之类的都卖光了,每天早出晚归的到街上卖些小东西,为的就是能够凑齐手术费。
    赵卓看得暗叹一声,心想着,就算老人家手里的都是赝品,那也要花大价钱买下来,反正一百万自己随时都能够赚回来,而老人的生命和这样给人的感动却是无价的。
    刘老很快的就从里屋走了出来,抱着一件东西走了过来,上面裹着一层红布,他将东西小心翼翼的放在桌上,将红布揭开来,只见里面是一个木制囊套,质地是很普通的软木,年代久远,纹路自然,上面还有这一些磨损的痕迹。
    刘老伸手抚摩着囊套道:“这几件东西都是祖上传下来的宝贝,一直是我们刘家的传家之宝,没想到会有当掉的这一天,不过,这些和我老伴的命比起来实在是不值一提,赵先生你帮忙看看,看能值多少钱?”
    赵卓便将这囊套打开来,然后便看到铺着的黄缎子上放着一件三足碟。
    此碟上为圆盘褐三色施釉,勾画着鸟莲纹。施色圆润,做工丰美,整体端庄大方,那种古韵的美感油然而生。
    赵卓将小碟取出来,用手摩拭着,又掂量了一下,不由得点了点头道:“是真品,若是拿去拍卖的话,应该能够拍到四十万左右。”
    唐代,是从陶器真正跨越到瓷器的年代,陶与瓷的分野,在乎质白坚硬或半透明,而最大的关键在於火烧温度。汉代虽有瓷器,但温度不高,质地脆弱只能算是原瓷,而发展到唐代,不但釉药发展成熟,火烧温度能达到摄氏一千度以上。
    这三彩小碟虽然算不上是名窑冶出的精品,但是从其釉色和形制上来看,颇有欣赏价值,而且在近年来的瓷器中,类似的三色瓷器也有不少,所以价格上倒是很容易把握。
    听到这个小碟就能卖到四十万,刘老顿时大喜,让众人稍等,立刻又走到里面去拿另外一件瓷器。
    李诚亮忍不住问道:“木头,这个小碟真能值四十万?”
    赵卓笑了笑道:“我估得稍微高了点,不过三十来万应该是能拍到的。”
    大头不由在一边突而说道:“那丰经理说第一次收的瓷器是赝品,但是刘老的这两件都是真品,该不会他看错了吧?”
    赵卓说道:“我没见过就没办法下定论,不过无论是赝品还是真品,相信都瞒不过他们老板的眼睛,能够把典当行开几十年,那肯定有一双金精火眼的了。”
    正说着,刘老又抱着一件东西走了出来,待到将红布一揭开,露出的又是一个木制囊套,不过一看到这囊套,赵卓便觉得眼前一亮。
    这囊套足有半米长,乃是上好的紫檀木,而且和大头买的那件玉葫芦挂件的囊套不一样,这是一块整料雕刻而成,花纹交错,结构致密,通体呈紫红褐色。
    墨灵看得也是睁大眼道:“大哥哥,这么上好的紫檀木可不多见呢,说不定是几件瓷器中最贵的一样。”
    赵卓也点点头,慢慢的将囊套打开来,随即,便见到一个青碧色的小罐。
    这小罐不过十几厘米高,器身刻着莲瓣纹,器形扁圆,束胫,外敞足,圆纽盖,其釉色青碧,晶莹润泽,似宁静湖水般清澈。
    赵卓见过的瓷器也算不少,但是却从未见到过这样的瓷器,看其形制乃是唐朝年间之物。
    唐朝最著名的窑为越窑和邢窑,越窑主要制造青瓷,其瓷明彻如冰,晶莹温润如玉,色泽是青中带绿与茶青色相近。
    邢瓷主要产白瓷,其土质细润,器壁坚而薄,器型稳厚。
    这小罐看起来形制尊贵,划纹流畅,釉面匀净光滑,颇有几分官窑之色,然而,又和越窑所产的普通青瓷的色泽有些不一样。
    赵卓微微皱了皱眉头,将这小罐拿了起来,用手摸了摸,只觉得胎体很薄,瓷胎细腻致密,又不象是赝品。
    李诚亮等人见到赵卓鉴定,都在一边默不作声,只是脖子伸得长长的,似乎也想看出个究竟来。
    刘老则是一脸的期盼,一个小碟都能值四十万,那这么大个罐子岂不值得更多?
    就在赵卓琢磨个半天,有些拿不准是真品还是赝品的时候,一直没说话的墨灵突而嘣出三个字道:“秘色瓷”
    “什么,秘色瓷?”赵卓听得忍不住倒抽了口凉气,关于秘色瓷的信息象泉水一样的在脑海中涌现了出来。
    所谓秘色瓷,最开始之说乃是起源于五代十国时期,当时的吴越国钱氏朝廷控制了越窑场,为了维持其统治,求得政治上的庇护,命令越窑专烧供奉用的瓷器,秘不示人,庶民不得使用;且釉药配方、制作工艺保密,这些所烧出的瓷器,便称为“秘色瓷”,并且将其向实力强大的大唐国进贡。
    越窑的瓷器最开始名为糖黄色,有点象红糖的黄色,后来渐渐向绿色过度,到了秘色瓷时便到达了青碧的色彩,比起一般的青瓷更绿。
    然而,这秘色瓷的绿究竟有多绿,却始终没有人知晓,一切秘底的揭开却是在几十年前陕西法门寺塔的唐代地宫中。
    法门寺位于陕西扶风法门镇,系唐高祖李渊定名,寺中供奉佛指舍利。这枚舍利是佛教的至宝,由七个函套装着,一个套一个,最里面的函装着舍利。
    因为法门寺的塔突然塌陷,国家在抢救性挖掘时,发现塔下有个地宫。这个地宫从埋好到发现,中间没有任何人骚扰过,埋了一千一百一十三年。所有的物品都是当时埋下,文字写得清清楚楚,一共出土了2499件文物。
    而在这些物品入库单上,明确的写上了“瓷秘色碗七口,内二口银棱;瓷秘色盘子叠(碟)子共六枚。”
    直到这个时候,秘色瓷才真正的展露在世人面前。
    在法门寺发现秘色瓷之前,中华古瓷之冠为汝窑瓷,赵卓在状元村偶得的那件宋仁宗款的花浇便是汝窑瓷。
    汝窑瓷作为北宋五大名窑之首,其和玛瑙为釉,宫内禁烧,存世量极为稀少,据有记载的数量全世界约一百多枚,然而,秘色瓷的数量却不超过三十枚
    汝窑瓷除了皇室外,朝中大臣及民间富有者亦可使用。而秘色瓷则不然,由于她极其高难的外表雕饰工艺以及严格的釉面退火技术,使得秘色瓷成品率既低、加工时间又长,虽成为世上最为稀少珍贵的宫廷专门御用品。并严格规定:臣子和庶民皆不可用
    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而言,秘色瓷的出现,瓷器便开始有了宫廷特征,虽然官窑的概念是从宋代形成的,但是惟独唐朝的秘色瓷,却开始有了官窑的雏形,汝窑瓷在北宋末年徽宗时期宫廷用瓷,距今约900余年,然而秘色瓷作为皇宫用瓷,却距今1100多年。
    无论是历史、地位,还是色彩造型上,秘色瓷都一点不逊色于汝窑瓷,而且在数量上更加的稀少,这一切也都让每一件秘色瓷成为稀世珍宝,价值连城
第四十章 前往临水乡
    第四十章前往临水乡
    见到赵卓脸上未曾蜕去的惊讶表情,刘老不由有些担心的道:“赵先生,这件瓷器……能值多少?”
    李诚亮等人也都把目光集中到赵卓身上,不知道他究竟会给出个什么价位。wWW。
    赵卓此时才镇定下来,细细的抚摩着小罐上的花纹,慎重的说道:“我还没办法给出一个恰当的价位。”
    “莫非这很不值钱?”刘老不由叹了一声。
    赵卓却摇摇头道:“不,因为这件瓷器的价格相当昂贵,所以就连我也没办法一时间下判断。”
    刘老顿时大喜道:“这么说,比刚才那个小碟还值钱?那两件一卖应该能够到一百万吧?”
    李诚亮等人听到这话也都松了口气,只要能够卖到一百万,那么刘老老伴治疗的钱也就不愁了。
    只是,却听赵卓一笑道:“何止一百万,至少也得上千万啊。”
    众人听得齐齐的一愣,一时间没回过神来,好一会儿,李诚亮才指着这青碧色小罐颤声道:“木……木头,你没搞错吧,这么小个罐子能值千万?”
    方陵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