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倾听自己 >

第25章

倾听自己-第25章

小说: 倾听自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有两个男女在吵架,男的板寸头,干瘦身材,直着脖子露着青筋,脸红脖子粗地骂骂咧咧。女的更不饶人,染着一头蓬松的黄发,一手叉着肥胖的腰身,一手在男人眼前上上下下、指指戳戳。有个身穿白衬衣的胖老头,戴着眼镜,躬着腰,就走到这一对男女跟前观战。没有人劝架,也没有更多人围观,这一对大概吵得口干舌燥了,推搡着走了。尽管我什么也听不见,但这个古风犹存的吵架和观战场面让我觉得很是有趣。

我眼看着人家吵完架撤退了,还没有坐上车,旁边的理发店倒引起我的注意。门面装饰地非常素净,白墙黑字写着“钟少白理发店起于1988年”。我第一眼差点以为1888年,心想这周围的店铺少说也有上百年历史的吧?理发店是小二楼,抬头可以看见二楼落地玻璃窗前的理发椅上,坐着一个身披白单的黄发青年。窗前站着一位盘着头、轻拢双臂,身穿一袭粉色旗袍的女子,不知道是什么人,这一幕古城印象和周围竟如此和谐。

 西安印象(二)

等了近半个小时,可算坐上车了,西安的大马路也吸引了我的视线,车行至含光路段,看着马路中间婆娑的水杉和路两侧绿荫如盖的梧桐,觉得暑意顿消。虽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养大一棵树比养大一个人容易,不过长成一片绿荫也需要时日,况且绿树已经成为马路的一部分了。我不明白南京为什么会砍掉招牌的梧桐树给地铁出口让路,伤尽市民的心?就找不到两全的办法吗?路过“张家村”标志的地方,我忍不住掏出相机在车上给这条绿荫路拍了照。哈哈,别说张姓是我的本姓,我今天同去世园会的两个姑娘,我要见到的另两个姑娘也都是本家呢,真是缘分。

傍晚之前我终于见到好朋友倩,我们还是大学毕业十周年聚会时见过,一晃又是十年。各自的变化都写在脸上,不过我的变化更大吧。倩不明白我做完手术怎么耳朵还会听不见,有没有什么好的治疗办法。我给她说了原委,她用她一贯的温柔安慰我,也夸我很坚强。我已经习惯现在的状态了,工作、家庭都算轻松,我倒是觉得她柔弱的肩膀比我承担地更多。说到伤感处我们都掉了眼泪,我看着倩把和我交流的纸片慢慢撕得粉碎。我现在做完手术右侧面神经受损,笑起来都不自然,尽管笑和哭一样难看,我还是尽量在笑啊。我希望倩能珍惜现在还有笑的能力,尽量开心地笑。

送倩下楼,正巧碰上我要见的一个小妹妹,我们曾经一起工作,她现在随军人丈夫落户西安。她还沉浸在新婚的甜蜜里,我们坐在路边的长凳上边聊天,边欣赏她带来的结婚照。新娘阳光甜美、新郎英武帅气,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对于这个对生活还满怀憧憬的小妹妹,我祝愿她珍惜眼前拥有的,知道自己最想要什么,踏踏实实开始她的新生活。

第二天起床,看到窗外从高楼缝隙刚刚升起的太阳,我和同事早早收拾行装,去西安的一所大学参加了英语考试。中午时分走出考场和我的党校同学丁大哥汇合。丁大哥携博士嫂夫人来接我去一家中国城吃了特别丰盛的午饭,又给我和同事买了一大包陕西特产,这样的盛情实在让我感动。我07年和党校全体同学来西安已经得到过他们夫妻的热情接待了,在小吃街吃了夜宵,下华山后泡了脚,只有一个词“舒坦”可以形容。我们其实只有三个月的“同学”情谊。那段时间丁大哥对我这个西北妹子照顾有加,每天早上叫上我们去北京植物园樱桃沟快走一趟。他带给我们的锻炼口号是“迈开腿,管住嘴”,他用陕西话说出来的“活好每一天”真是太带劲了。看起来丁大哥是完全践行了迈开腿,管住嘴,他的晒成古铜色的脸庞和小腿,轻快的脚步、健美的身材就是最好的说明。

午饭之后丁大哥想带我和同事去大唐芙蓉园,那真是个不错的去处,可惜我已经去过三遍了。白天徜徉亭台楼阁、庭院水榭,晚上看看水幕电影和歌舞表演,真是挺美的享受。据说芙蓉园是梁思成的女弟子张锦秋设计的,很有些盛唐风韵。西安如今大手笔打造主题公园,再不是以前白天看墓,晚上睡觉的景象了。丁大哥带我们去了南湖公园,原来是寒窑遗址公园,气势非常大,公园门口一面山墙的红色雕塑特别醒目。西安人民真能开发,连薛平贵王宝钏的寒窑遗址都能整出这么大个公园。我老家是李广故里、姜维故里,且不说争不争李白故里了,竟然没有一个像样的主题公园,差距不是一般的大啊。我们参观了景区,在湖边树下坐着乘凉,这个公园倒是个夏日纳凉的好去处。公园有个吹糖人的老头,眼前立着的造型还真是栩栩如生,有一匹马感觉是要奔入他怀里去,可惜我没法带。丁大哥开车带我们在曲江大雁塔下绕了一圈。整整一条街的“开元盛世”群雕造型,不能不说是大气魄。我看到旁边的限量豪宅打着“锦绣唐朝”的广告,心想人家也有这底气,如果北京搞个“锦绣清朝”或者南京弄个“锦绣明朝”的豪宅项目,好像都不伦不类啊。

沿途看见美术馆在搞方力钧画展,前卫艺术落脚古朴的美术馆,应该相得益彰吧?也看到路上秦腔脸谱造型,那女旦的脸简直太美了,柳眉粉腮、娇艳如花,真是惊鸿一瞥。我们同事相约的集合地是钟楼广场,路过半露天的星巴克,里边坐满脸膛晒得发红的高鼻子老外,不知道他们坐在这个中国特色的星巴克,品味的咖啡是否有所不同。我们吃完晚饭又来到小吃街,这次我买了陕西十大怪的剪纸,买了陕西农民画和长安风情的明信片,也买了5元一摞的《周末画报》,这报纸大概只有在大城市才能买到,留着在火车上打发时间吧。临走真恨不得给儿子买几张牛肉馅饼回去。

看到小摊上有万花筒,和我小时候见到的一样,不过外面贴纸都是米老鼠或者喜羊羊,我还很有兴致地拿起一个在眼前转动了几下,想重温一下儿时的记忆。递给我同行的姑娘,她笑着摇摇头。哎,如今的世界五花八门、光怪陆离,张大双眼都有些应接不暇呢,谁还会闭起一只眼,去管中窥豹,看哪一小点变幻呢?时代真是进步了,西安当然也赶着步伐与时俱进了。

二〇一一年六月二十五日

 我爸对我的教育(一)

我爸爸没有上过大学,他的最高学历是国立西北师院附师,相当于高中文化水平,他解放初被莫名其妙地收编进兰州革命大学一段时期,没有学位。他退休返乡后,农闲时节只要在家一拿起书,我妈就抱怨他“娃娃们正是用功念书的时候,你个半老头子从早到晚尽看些没用的闲书,窝在自家炕上有啥用啊?”他不太理睬我妈,“你个农村妇女懂什么呀?”他总是用“活到老学到老”来解释他为啥不停地买书,也用这话激励自己,勤学不辍,用一生践行了这六个字。在我眼里,他是个真正的读书人,虽然没有系统性的知识,但是兴之所至、涉猎广泛,永远享受着读书带来的乐趣。他没有对我做过有系统、有计划的教育,也没有为我树立过高远的目标,只是在点点滴滴的言传身教里培养我对学习的兴趣,也让我体会知识的趣味和博大。

我小时候爸爸在城里工作,每到周末才回家。我和小姐姐一到周六傍晚就站在村口张望,等着爸爸提着黑色的人造革包回来。里边也许有几个桔子、几块糖,偶然也会有点心。除此之外,爸爸也会给我们买一点书,我记得小时候看过一本彩色的啄木鸟的书,黑色的羽毛,红蓝相间的花纹,白色的斑点,长长的尖嘴啄出树里的害虫,世上真会有那么美丽的鸟吗?翻了多少遍都不觉得厌烦。还有一本素描的中草药花卉,那些干喳喳、黑乎乎的中药里,竟然有入药前那么漂亮的花草啊。

1976年春天我上小学,国庆之后我爸陪我二哥从北京治病半年终于回家。在二哥九死一生总算搭救了一条小命之后,他带二哥参观了北京动物园、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也咬牙满足了二哥的非分要求——买了一台十六元的牡丹牌收音机,金属壳、带天线,是货真价实的厚皮套子。(这个珍贵的收音机后来我爸交给我爱好收音机的老公收藏。现在多时尚、昂贵的电子产品,要不没套子,要不就是人造革套子,我一直想不通,他们怎么就不懂好马配好鞍的道理呢?)二哥从小聪明,喜欢捣鼓小东西,我见过窗台上扔着他自己做的竹子圆规。他做完开颅手术病愈之后,大脑也没像我妈所担心的变笨,修理小家电无师自通。爸爸给全家人买了一盒元宵,装在像鞋盒那样大的红色纸盒里,此外就是给我和姐姐买了三本书,都是长条形的油光纸,那是我第一次见到这么精美的书。一本是北京十大建筑、一本是各种汽车,还有一本是日用百货。从此,首都北京那些雄伟壮丽的建筑——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军事博物馆、农业展览馆、北京火车站等就刻在我脑海里,让我向往着有朝一日我真能看到这些伟大建筑该多幸福啊!我之前只见过不多几辆过路的大卡车、长途班车,竟然还有神奇的洒水车、挖掘车、有轨电车啊。

我记住的好些诗都是我小时候冬天和爸爸躺在热炕上的被窝里,爸爸用一本竖排繁体字的《唐诗三百首》教我的。爸爸告诉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惜我终究没有毅力熟读三百首,也没有吟出一句诗。

在唐朝的两位大诗人中,我爸更偏爱杜甫,而不是传说祖籍是我们天水成纪老乡的李白。除了对杜甫的身世感伤,喜欢他关心民间疾苦声的诗句,大概也和杜甫曾经在“安史之乱”中携家流寓天水三个多月,写下《秦州杂诗》有关,感觉更亲切一些。诗人流寓秦州,是诗人人生困厄之时,却是陇右文化之幸,在天水千年古刹——南郭寺留下一段佳话。我爸当年教我背诵的杜甫咏南郭寺的诗是:

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

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

秋花危石底,晚景卧钟边。

俯仰悲身世,溪风为飒然。

最后一句尤其让我爸心生同感,总是在我背诵时反复吟诵。

我后来才知道诗仙李白也写过一首咏南郭寺的诗:

自此风尘远,山高月夜寒。

东泉澄澈底,西塔顶连天。

佛座灯常灿,禅房香半燃。

老僧三五众,古柏几千年。

我的酒量有限、也不嗜酒的爸爸大概感受不了“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豪迈,但他于1980年提前退休还乡后,能够在我家的小院感受“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的寂寥,不过他还是最乐于享受“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梁”的小滋味。一到春天吃个新韭菜,他会边咂嘴吃着韭菜饼,边回味着杜甫的这句诗。我妈就说“赶紧趁热吃吧,饭还堵不住你的嘴啊”,不过我听到这诗句,觉得手里的饼还真是增添了别样的清香滋味。

我爸喜欢喝茶,不胜酒力,如果来了谈得来的亲戚,他会取出箱子里珍藏的产自甘肃酒泉的夜光杯,(“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边塞诗里说到的应该就是酒泉的夜光杯吧?)那是两只黑色、两只白色的酒杯。没等两杯酒下肚,就满脸通红,面若包公,总会被我的亲戚笑话,“哎呀,真是读书人”。他有次给山里来的亲戚展示他的白色夜光杯怎么透亮,粗手粗脚的亲戚没拿稳,掉在地上立即玉碎,爸爸惋惜极了。我和二姐工作后都记着给他补了一对黑色夜光杯,但再不是以前那样的光泽,白色夜光杯已经很少见了。我妈妈倒是能喝几杯的,但我的酒量遗传自父亲,不管什么酒,啤酒、红酒、白酒、黄酒、洋酒,半杯下去立马就会上脸,公共场合还真是有点难堪,也很难看。那可不是面若桃花,而是面如重枣。

我爸爸喜欢各种“不上串”的知识(他自己的话),他对我们的教育也是时时处处的。看到院子老槐树上的喜鹊窝,会给我们讲“鸠占鹊巢”的故事,我不太相信自然界有那么残酷的事;看到夏夜墙上的壁虎会讲壁虎断尾逃生的本领,我忍不住想去验证一下真假;看到我妈给我们缝衣服,他会让我们记住“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拳拳母爱。说起他喜欢的合欢树,他也会教我杜甫的诗“合欢尚知时,鸳鸯不独宿”,顺势他会给我们说有一种含羞草,手指一碰叶子会卷起来,真的有那样神奇的草吗?合欢树的叶子很好看,晚上像两排锯齿一样的叶子会折叠起来,大概像含羞草一样。我那时对杜甫的这首感遇诗还不是很理解诗本身及诗外的寓意,但我也喜欢它的知羞的叶子,上学时书里经常夹着一片干叶子当书签。我更喜欢它的毛线球一样的小花朵,我爸管它形象地叫“绒线花”。

我爸爸经常对我们讲起通俗易懂的成语故事:亡羊补牢、拔苗助长、守株待兔、不耻下问、邻人偷斧、对牛弹琴,解铃还须系铃人、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等等,把浅显的道理三言两语说出来。他对歇后语兴趣更浓,比如芝麻开花——节节高、落毛的凤凰—不如鸡、浪子回头——金不换、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等,说到八仙,他会指着他收藏的八仙过海木雕衣帽架教我指认八仙人。这些从民间来的纯朴智慧尤其让爸爸赞不绝口,除了《新华字典》、《成语词典》,他还给我还买过一本《谚语、歇后语词典》。他自己看书从来都是时时拿着字典,标出每一个不确切的字音和字意,他也让我们养成勤查字典的习惯,勤能补拙,笨鸟先飞。

爸爸很喜欢灯谜,我对他教的灯谜的“秋千格”、“卷帘格”、“燕尾格”、“梨花格”等等也觉得非常有兴趣,有时候我们父女也会应对几个,引出爸爸的哈哈大笑。

 我爸对我的教育(二)

每年春节家门口不是都得贴对子吗?爸爸会给我讲楹联的讲究,比如字数相等和平仄相拗,也说起一些著名的对联,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等,他教我的“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在旁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让我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