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秦皇纪 >

第215章

秦皇纪-第215章

小说: 秦皇纪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好!太好了!”过了老半天,大田令大声叫好。
    秦异人脸上泛着笑容,缓缓摇头,暗想他肯定又会赞扬一通。然而,让人意外的是,只见大田令二话不说,紧握着羊皮纸,转身就跑走了,跟风一般快。
    “这是……”秦异人想象中的赞扬并没有发生,大是意外。
    “我这就去叫人做犁。”大田令的声音远远传来,人已去得远了。
    以大田令的眼光,他当然看得出这种曲辕犁的好处,他巴不得马上做出来,去试试。
    “公子,在办学馆这事以外,还得给你加一事,协助大田令改进农具。”范睢笑呵呵的道:“这农具虽然还未制出来,未试过,但以我和大田令的眼光可以看出,此犁非同凡响,非同凡响。”
    尼玛呢,淘汰品居然还非同凡响,这还有天理吗?
    XXXXXX新郑,韩国都城,韩国王宫。
    “虎狼秦人来年就要大举东进,这可如何是好?如何是好?”韩桓惠王一脸的惊恐之色,冲一众大臣大声喝问。
    “……”一众大臣沉默以对,无人说话。
    韩国正挡在秦国东进的必经之路上,秦国首先就要灭掉韩国,谁也无法解此难。
    XXXXXX大梁,魏国都城,魏国王宫。
    “该死的魏无忌,你这杀千刀的蠢货,你竟然把寡人的二十万大军葬送得一干二净,秦国来年打来,寡人拿什么抵挡?”魏安釐王脸孔扭曲,冲天咆哮,吼得山响。
    然而,一众大臣却是噤若寒蝉,大气也不敢出。
    秦国一直想灭魏,魏国二十万大军损失殆尽,魏国拿什么来抵挡?
    谁能不惊?谁能不惧?
    (未完待续)
第四十二章 李牧求援
    蓟城,燕国都城,燕国王宫。
    新王燕王僖脸色阴沉,端坐在宝座上,一双眼睛瞪得滚圆,死盯着群臣。
    一众大臣在座,独不见明智的剧辛。
    中牟一败,对于燕国来说非同小可,燕王惊惧不安,竟然就此嗝屁了,太子僖继位,也就是太子丹的父亲,这就是燕国末代之君,燕王僖。
    中牟一战,燕王不仅燕死了,明智的剧辛成了众矢之的,被举国攻击,要不是他的威望高,功劳大,燕王僖说不定早就把他处死了。
    尽管如此,剧辛不能上朝,失去了在朝中的话语权。
    中牟一占,怪不得剧辛。相反,剧辛很是明智,深知合纵的重要性,坚持合纵,这并没有过错。然而,此时的燕国哪管那么多,必须要找一个替罪羊,剧辛大小长短最是合适。
    “秦国要大举东进,扫灭列国,韩魏难以抵挡,迟早要灭,大燕该当如何应对?”燕王僖缓缓开口。
    “君上,这有何忧?”一个大臣忙接过话头,道:“大燕在最北,秦要想攻燕,鞭长莫急,大燕定可安然无事。”
    “没错,大燕一定会无事。”群臣忙附和。
    在当时,燕国在最北方,与秦国相距遥远,秦国兵锋难及。秦始皇原本打算把燕国放到后面灭掉,哪里想得到,太子丹竟然派荆轲行刺,这激怒了秦始皇,这才改变了灭国顺序,命王翦率兵,先把燕国给灭了。
    “万一秦国打来了,那可怎么办?”燕王僖仍是不放心,有些心惊肉跳。
    “君上,若是秦国打来,大燕不敌,大燕不是还有辽东吗?大燕可以向辽东退去。”又一个大臣忙出主意。
    辽东,是现在的东北之地,燕国占领了一部分,做为大后方。据传,乐毅练兵就是在辽东之地进行的,由此可见,辽东对于燕国的重要了。
    “对对对!辽东苦寒之地,就算秦军想要追击,也是不可能,大燕高枕无忧。”一众大臣大声附和。
    “嗯,有理。”燕王僖眉头一拧,提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笑道:“如此甚好!商得如此良策,实是可贵,来啊,摆酒宴,寡人要与诸卿同醉!”
    历史上,秦国灭掉燕国之后,燕王僖无处可逃,就逃到辽东去躲起来,还真的是苟活了数年。直到后来,秦始皇命王贲率军追入辽东,这才把燕王僖干掉。
    以燕王僖想来,辽东苦寒之地,即使秦军再了得,也是受不了。若是情势不利,他完全可以退到辽东去,接着当他的燕王。
    很快的,酒宴摆上,君臣痛饮起来。
    大口吃肉,大口喝酒,好不痛快!
    XXXXXX郢,楚国都城,楚国王宫。
    楚考烈王正与春申君对饮,君臣二人言笑晏晏,极是欢喜,仿佛中牟之败并不存在似的。
    中牟一战,楚国损失惨重,损兵折将二十余万,三十万大军回到楚国的不到万人,这是何等重大的损失。若是在秦国,春申君早就被问罪了。然而,这是楚国,败军覆师算个屁呀,只要黄氏没败,是楚国的大世家,就是损失再惨重些,春申君还是令尹。
    更别说,中牟之败,项燕罪责难逃。为了给项燕脱祸,项氏与黄氏联手,共同对付其他的大世家。
    中牟一败,屈景昭三大世家看到了机会,想趁此发难,把春申君这个令尹赶下台,然而,项黄联手,使得他们的阴谋破产。
    再说了,春申君善于钻营,会奉承、阿谀,马屁拍得楚考烈王欢喜。而且,两人的交情不错,可以穿同一条裤子。
    不,可以睡同一个女人!
    李园之妹,李嫣,春申君和楚考烈王两人都睡过,还生了一个儿子,春申君和楚考烈王都自认为是自己的血脉。
    有了如此铁的关系,区区中牟之败算个屁,就是再损失数十万大军,春申君还是春申君,还是令尹。
    “中牟一战,秦国得其所欲,赢稷不可一世,做梦都在想着扫灭六国,一统天下,他呀,那是在做清秋大梦。”楚考烈王放下青铜酒爵,不屑的咧咧嘴,冷笑道:“他能灭得了韩国和魏国,却不能灭大楚。为何?因为大楚太大,不是秦国能吞得下的。”
    若论土地广阔,秦国远远不是楚国的对手,差得太远了,楚考烈王这是底气十足。
    “君上英明。”春申君忙拍马屁,笑得特别亲切,道:“以大楚之广阔,秦国能奈我何?秦国能败大楚,却不能亡大楚。若是郢都不保,大楚还可以再次迁都呢。”
    “是呀,是呀。”楚考烈王一拍额头,恍然大悟,笑得很是开心,道:“春申君,你以为若是迁都的话,大楚该迁往何处?”
    “姑苏!”春申君想也没有想,脱口道。
    姑苏,就是现代的苏州,那里曾是吴国都城,有现成的宫室。如今,落到春申君手里了,他在那里大办宫室,经营得很有气象。若是让楚国迁都到姑苏,这对他有着天大的好处。
    “好!姑苏本是吴国旧都,宫室是现成的。若是大楚不敌,就迁到姑苏去。嗯,春申君,这事你得准备准备。”楚考烈王立时应准了。
    “君上放心,这事臣明白。”春申君喜滋滋的道。
    XXXXXXX临淄,齐国都城,齐国王宫,一派喜庆气氛。
    君王后、齐王建、后胜正在对饮,三人脸上泛着笑容,推杯换盏,好不痛快。
    “弟弟,这次率军出征,你做得很好,全军而还,没给大齐丢脸。”君王后放下酒爵,打量着后胜,大为赞许。
    中牟一战,就后胜全军而还,这是因为他与秦国结好,适时反水造成的。当然,这事到了他嘴里,就不是秦国派人说服他,而是他有先见之明,一见情势不对,就与秦国结盟。经过他一通巧妙的说词,秦国同意了,让他不仅全军而还,还分到不少好处,得到不少战利品。
    这样一说,君王后当然欢喜了。尽管君王后很是精明,可是,再精明也不会怀疑自己的亲弟弟,对此事深信不疑,对后胜是赞不绝口。
    再说了,那些战利品是实打实的,堆成了山,谁敢怀疑?
    当然,分给齐军战利品,是秦异人的主意。秦国需要他这个奸臣上位,这对秦国有莫大的好处,分些战利品给他,让他有吹嘘的本钱,这是莫大的好事。
    田单倒真的很怀疑此事,然而,田单病重,已经卧病在榻,他又能如何?
    “弟弟呀,你这事办得好,于大齐有大功。眼下,丞相病重,难以处置政务,你就辛苦些,把这事做起来。”君王后对后胜这个弟弟越看越是欢喜,重重点头,冲齐王建道:“齐王以为如何?”
    这不需要问的,因为齐王建对她这个母亲是万分依恋,她说什么就是什么,哪会有异议,忙道:“母后所言极是。舅舅,这事你就多担待些。”
    对这个舅舅,齐王建也是喜欢,早就想把丞相大位交给他,只是田单在,他没有办法罢了。如今,田单病重,连下榻都不行了,这丞相之位自然是顺理成章的落到后胜身上了。
    就这样,后胜开始了他在齐国的权力之路。
    XXXXXXX秦异人自从进入丞相府,协助范睢处理政务后,就是忙得不可开交。他所忙之事主要是两件:一是办学,二是农具改进。
    办学这事,与荀子和公孙龙子一说,二人大力支持,张罗着制订相应的律法,选馆址,选“师资”,秦异人倒没有把太多的精力用在这上面。
    秦异人主要忙的是改进农具这事,因为这已是是冬季了,很快就要到春季了。试制之后,曲辕犁着实好用,得到一致认可,秦昭王当即下旨,一定要在春耕之时,全关中之地都要用这种新犁。
    粮食,对于秦国来说,太重要了。虽然时间短暂,来不及在整个秦国推行,若能在来年春季在关中推行,也是好的。
    就这样,秦异人是忙得不可开交,连歇息的时间都没有。
    很快的,冬去春来,转眼间就到了春季。
    XXXXXXX赵国北方,有一座边境城池,叫九原郡,又叫“赵九原郡”。
    之所以如此明确,是因为秦国也有一座九原郡,叫“秦九原郡”。
    不论是秦九原郡,还是赵九原郡,都是华夏抵挡北方胡人、匈奴、休屠、浑邪这些游牧民族的重地。
    虽然已是三月天时,然而,北方的春季来得晚,仍是很寒冷,行人稀少,很是宁静。
    “得得得!”一阵急促的蹄声打破了宁静,只见一骑飞驰,进入赵九原郡。
    赵九原郡并不大,占地不过十来里。不过,城墙修得很是坚固,可以说是城高垣厚。
    在城里有一座官邸,占地数十亩,有数十间房屋。这里,是郡守府,也是赵国在九原的将军府,镇守九原,抵挡北方胡人、匈奴入侵的中枢所在。
    在将军府里,站着一个身材高大的年轻人,整个人如同出鞘的利剑,英武不凡。
    他,就是赵国在九原的守将,未来的战神,李牧!
    在李牧身后,站着一众将领。其中,有一个年青人,身材高大健壮,英气逼人,他就是李牧的副手,著名的司马尚。
    司马尚亦是一员良将,很得李牧赏识,两人既是上下级关系,又是知交好友,交情深厚。在历史上,李牧被害后,司马尚隐居,不知所踪。
    “禀将军,龙城急报!”就在这时,斥侯急冲冲的冲了进来,远远就叫嚷起来。
    (未完待续)
第四十三章 华夏危机
    “龙城急报?”李牧的脸色一下子凝重无比,一双虎目中精光暴射,却是没有问出声。
    不仅李牧脸色难看,一众将领谁个不如是?个个板着一张脸,死盯着这个斥候。
    “可是匈奴入侵了?”司马尚看了一眼李牧,这才问道。
    “匈奴大举入侵,不下五十万之众。”斥候的话很惊人。
    “什么?五十万?”所有人,包括李牧齐齐失色,大声喝问。
    一时间,喝声如雷,震得地皮都在颤抖。
    匈奴入侵,早在李牧的预料中。匈奴垂涎河套之地,欲要据而有之,哪年不进攻赵国?是以,一听斥候说“龙城急报”,李牧就猜到了,应是匈奴有异动,又要再次入侵了。
    让他意外的是,这次匈奴竟然是大举入侵,出动五十余万之众,这是何等的让人震惊。
    匈奴是大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兵利弓劲,精于骑射,能在马背上过一生,来去如风,极难对付,这让中原很是头疼。为了抵挡匈奴,秦、赵、燕三国修了数千里的长城。就算如此,仍是对匈奴很是头疼,一个不小心,匈奴就会利用精于骑射的优势从中原无法防备之处进攻,进行掳掠。若是中原反扑,匈奴立时就逃走,中原想追也是追不上。
    而且,这一次,匈奴不再是小打小闹了,而是要大举进攻,要出动五十万之众,这在匈奴历史上还没有过。
    想想数十年前,赵武灵时期,匈奴也才出动三十万之众,大举南下,想要占领河套之地,却是被赵武灵王大败。
    要是在正常时节,匈奴出动五十万之众,都足以让人惊骇莫铭,更别说是眼下李牧最为困难的时期。
    自从长平大战后,赵国的精锐就被抽调一空,留给李牧的不过是两万老弱。就是凭着这两万老弱,李牧守得九原不失,已经难能可贵了。
    要知道,自从长平大战后,李牧没有得到赵国一兵一卒的补充不说,还没有得到赵国一粒粮、一枚钱的补给。军械、武器、粮草、饷银……一切与抵挡匈奴有关的事儿,都要李牧自己想办法,他的日子是何等之艰难。
    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突然得到匈奴出动五十万之众大举南下的消息,就是以李牧的胆识,也是脸色大变。
    “……”
    紧接着,就是死一般的寂静,众将张大了嘴,瞪圆了眼,如同雕像一般,唯有惊惧的份。
    不是他们胆小,实在是匈奴势大,来势汹汹。
    “怕什么怕?有什么好怕的?大不了,与匈奴拼死一战。杀一个够本,杀一双赚一个!”
    “对!与匈奴拼了。”
    过了一阵,众将反应过来,七嘴八舌的叫嚷着,却是没有一人退缩,无不愿与匈奴死战。
    抵抗异族,华夏从来没有含糊过,哪怕是在战国这样的大乱之世,仍是有不计其数的热血志士为此抛头颅,洒热血,万死不悔。
    眼前的赵国众将,就是最好的说明。
    李牧右手举起,众将的争吵声戛然而止,如同被剪刀剪断似的。李牧虽然年轻,比起众将都要年轻,然而,他的才华谁都得服气。
    尤其是长平大战后,赵九原这两年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5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