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唐第一庄 >

第144章

大唐第一庄-第144章

小说: 大唐第一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但却如同利刃,本王与崔老不说那些绕圈子的话,此物只授权三家!”
李元兴拿出的是什么?
是两份报纸!一份用的是后世商业报纸的方式,头版自然是长安城中那些重大的新闻,这一份开版头一个新闻就是长乐王李幼良的案子,上面还有刑部主事写的一篇文章,以及一份李道宗的表章,用的是官逼民反的那一份。
因为大唐的纸与印刷术还达不到两面印刷的效果,所以这报纸全是单面的版式,配图也是极简单的图样。报纸顶上五个字,长安新闻报,却是出自虞士南的手笔。
次版是长安城一些新闻,秦王大婚,自然是次版头条。
崔长史有文章在上面,还有宫中长孙皇后的贺词,以及杜如晦的一份赞!这一版面中,最让崔氏族长意外的,竟然还有巴蜀丝绸商会恭贺,秦王大婚礼服由巴蜀丝绸商会提供的一个小方块。
再下来一版,就是些市井趣闻,那个坊市着火了,那个街道因为某店铺出了新品,而整条路都拥挤不堪。还就是,某善人作了善事之类。
到了这一版上,那个让崔氏族长吃惊的小广场变成了四个。
两个酒楼开业预告,还有一个是长安秦王酒招代理商号,代工酒坊。最后一个,却是长安一家金店打出了本店的口号,十足真金,最新款式的非常明显的宣传用小方块。
再往下翻,就是长安城中家长里短的趣事,特别是秦王庄茶会,占了几乎半个版面。
这一版内自然还有一份故事连载,连载的内容正是大唐皇宫之中已经流传,却严禁外传的神作《三国演义》。
再来一页,就是杂事趣闻,然后那些小方块的数量占了几乎一半。
“此新闻报,极是有趣!”崔氏族长快速的翻过一遍之后,又准备从头开始读起,特别是那几篇文章,真是大才之作。
李元兴为崔氏族长倒上茶:“请!”
“好茶!”崔氏族长只喝了一口,便大声称赞:“此茶一口入喉,甘甜感顿生,滋味鲜活甘爽,高山韵显,喉韵悠长,沁人心脾,仿佛使人置身于森林幽谷之中,真正仙茶也!”
“崔老盛赞!此茶制法,相信三年之内茶商们可熟练,茶树不易,茶更不易!”
“此等仙茶,岂能等闲!”崔氏族长笑着又喝了一杯。
李元兴再次冲泡之时,又指了指另外一份:“另一份,为官办。自然是为大唐朝廷说话,再有两份可由民办,说尽天下事,尽阅天下文章。此报一份六张算起,起印三万份,以丝网印术,成本不过三文,再加上润笔等费用,一份成本不过五文。”
这个价格已经是极低了,崔氏族长不是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人,市价他是了解的。
李元兴又说道:“一份叫卖三文,售者可得一文,报馆得两文。三万份可得净利约三十贯钱,日后发行量越大,利自然是越大的。”
崔氏族长心说秦王殿下一定是算错了,这收入比成本还低,如何挣钱。
可转念一想,秦王殿下有可能算错吗?
“请殿下赐教!”
“赐教不敢当。”李元兴一指那巴蜀丝绸商会的那一块:“这一小块,巴蜀丝绸商会包下一整年,以每月发行十份,月三十万份计算。他出资三千贯!如果每期十万份,他就出一万贯每年,这个叫广尔告之!”
崔氏族长立即在心算了起来,这就等于是巴蜀丝绸商会按一份一文钱出,连出十个月,报馆送他两个月。既然巴蜀商会有,那么其他的小方块也会有。有多无少,如果设计合理,仅这一项就算报纸免费送出,也有钱挣了。
仅是长安城,如果再加上洛阳,还有周边州县,以三日一期计算,每期至少十万份。
果真是巨利呀。
“好一个广尔告之!秦王殿下果真高明。”崔氏族长自然是知道,天下悠悠众口的力量。这报纸用的好了,可引导天下士子。所以秦王李元兴一开始就提到了,还有一份官办的,自然是为朝廷说话。
不服不行呀。
“崔、卢两家,原本就为书斋之事感激殿下,加上此物,我们崔氏的陪嫁似乎是轻了!”崔氏族长说的是实在话,原本就是打着交易的想法,和李元兴这样的人他绕圈子说闲话没什么意思,不如直说倒还显得诚意。
“都是一家人,算得太清,倒显得外了。不过,有件小事请崔老助我!”
崔氏族长只是微微愣了一下神,立即就明白了过来:“如果殿下认为,长安周边佛门太过猖狂的话,老夫也有些看他们不顺眼!”
“那介时,请崔老助本王一臂之力!”
话说到这里,就没有必要再说下去了。
佛门可以说是李元兴与七世家共同的敌人,佛门已经伤害到了世家的利益,所以必须打压。就算李元兴不出手,当矛盾到了一个极限的时候,世家也会出手。只是世家同样也是动用的朝廷的力量。
此时由大唐秦王出手,世家如果再助上一把力气,效果自然是事半功倍。
李元兴再次倒上茶:“茶的事情,本王的意思是。七世家主家不要参与,无论有多少个茶商会,要统一订下一个行规。”
“凡事自有规矩!”
李元兴又说道:“这是大唐的利益,不是某家人的利益。再往小里说,茶农种茶,茶商不得强买强卖,说仁,宽厚为仁,茶农吃的饱,才会有心种好茶。说利,茶农见到真正的利了,才会有巅峰好茶出现,否则只有那些不入流的普通茶叶。”
“殿下高见!”崔氏族长是认同李元兴的话的。
说仁见仁,说智见智,说利,整个大唐谁敢说大唐秦王不懂利!
“明年五月,本王准备再开茶会,邀请天下名士斗茶!”
“斗!好!”崔氏族长大声应和。
这个斗,对茶商来说,讲的茶品质之斗。
对名士而言,斗的是礼、德、道、境界!
除了他们,眼下在茶行业内又增加了一个新兴的行业,那就是茶器。无论是陶、瓷、竹、木、石。各种材料的器具之外,自然还会有雕刻、绘画等精品出现。
金骏眉十二泡,茶已无味。
崔氏族长要求自己在秦王殿下这里选一种茶再次品尝,这样的要求确实是拉近双方关系的一种方式,李元兴也乐意请崔氏族长自己选择。
在崔氏族长去选茶的时候,李元兴也去那这书架上拿了一个木盒过来。
“此茶听闻名为水月茶,老朽看过秦王府崔长史的文章,对此茶评语极高!”
水月茶就是后世的碧螺春,属于绿茶类。李元兴拿了两只玻璃高杯摆在桌上,崔氏族长赞道:“茶好,茶器真是水晶杯,极致之好!”
李元兴摇了摇头:“书斋第一期报纸上,就加上一篇文章。这种物件,本王会传授制作之法,这物本贱,只是工艺复杂了些。说简单点,就是用特殊的石头烧成的,不出三年,工匠技艺精通之后,这东西还不如精致的瓷器贵重。”
“好,休要让西域的番商再骗大唐的银钱!”
崔氏族长也有些大民族理论,可以争外邦的银子,但不能让外邦大量争大唐的银子。
“崔老说的极是,这样一只杯子,算是工艺的极致了。但也不过十斗米的价值,所以此物的价值必须压下去,否则这样一只杯子,原先就换我大唐十匹上等的丝绸,自然是无理的很呀!”
“无理至极!”
“崔老再看此物,此物的原料本王打算由陇西李氏负责!”李元兴将木盒打开。(未完待续。)

、第243节 世家分利【三更了】

木盒之中是什么?
几块布,几个小瓶,两个更小的木盒,然后有几张纸,以及一张照片。
“此是何处?”崔氏族长问道。
“本王称其为棉花,与木棉不同,这是草棉。一亩地可产三担左右,可以说整个植株都是宝,都可用。只是眼下工艺还需要再发展,大唐估计两三年之后,可从此物得到巨利。不亚于丝绸的巨利!”
崔氏族长拿起布块,每一块都摸了摸:“冬日贴身穿,应十分舒适!”
“棉籽油同样是好东西,榨过油的籽渣可让马匹更壮,而且还可入药。棉杆是造纸的上品原料,棉花壳有多少本王要多少,可以种灵芝!”李元兴不紧不慢的说着,崔氏族长手都有些发抖,拿起了木盒中的几张纸读了起来。
其实棉花壳是种蘑菇的好东西,李元兴说是灵芝自然是夸张了一些。
不过说种食用菌,崔氏族长肯定听不懂。
“天山南北,有一千五百万亩土地适合种此物!”崔氏族长用李元兴给的老花镜读到了地理位置之后,一千五百万亩这个巨大的数字吓住他了。
“那里种粮不行,收成不太好。河北也能种些,但浪费了土地,远不如种粮食实在。所以,本王认为天山南北才是最适合的地方。虽然说,那里现在还是由西突厥控制着,但本王自然会选精兵驻守一地,作为震慑!”
李元兴话没有说完,崔氏族长就笑了。
“殿下,羊可以吃人。东突厥为羊毛将会被我大唐一口一口吞掉。怕是西突厥也会毁在这个棉花上。老朽服了!”
李元兴客气了几句,继续说道:“只是这种子,眼下数量还少。”
“不如,在河北开一万亩地。作为种田,陇西李氏还不足以吞下这件事情,一千五百万亩,那怕十之一,按殿下所说,也是一年有毛产三百万担,只是不知道这其中比例如何?”崔氏族长想说,三百万担呀,你陇西李氏也敢吃下。
李元兴又打开里面的几个小木盒,分别是纯棉花,棉花壳,几张纸,然后就是棉籽了。
“一百担毛棉,有壳四十担,有籽十担。这就是棉杆造的纸,如果有一百担毛棉,就至少有三百担可用于造纸的棉杆。”
李元兴那几张样纸,全是秦王庄纸坊制作出来的。
颜色自然是没有后世那样纯白,多少都有一些发黄,但比起大唐的纸来说,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李元兴相信只要将工艺传授出去,不出几年时间,大唐的纸一定会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甚至自己要用的打印机纸张也有可能制造出来。
“殿下果真高明,老朽在殿下身上学到不少。就如此物,殿下的作法将此物利用到了极致。想来其他许多物件也是如此,此法让老朽受益匪浅!”说罢,崔氏族长竟然起身施了一礼,李元兴赶紧还礼,再次请崔氏族长坐下。
坐下之后,崔氏族长说道:“虽然此事,真正得利在几年之后。但也不是陇西李氏可以吃下的。我清河崔氏厚颜,要拿这个份额,愿意将书斋与报纸生意分出七成,再引入郑氏共同办这个棉花之事,最终再分出七成棉花给另外四世家,纺织之事,自然不敢一家独占!”
好快呀!
仅仅只是说完,崔氏老族长就拿出了七世家分利的方案了。
姜还是老的辣!
李元兴也要说一个服字,自己设计七世家的利益分配可以想了好多天了,就差再作一个数据模型出来。
而崔氏老族长几句话之间就拿出一个初始的方案。
当然,有一些细节肯定还会再有变化,但大方向在李元兴听来确实是有可取之处的。
既然老姜,而且还是很辣的老姜,李元兴也不打算再消耗自己的脑力了。
“东北的利益怎么分?”李元兴直接开口问道。
崔氏族长根本就没有半点迟疑,立即说道:“殿下必须将牛拿出一半来,否则这个就分不下去了。就算是那里有大片的良田,撒下种子就有收成。可没有牛,那里的利益就会减少大半,所以殿下必须把牛分出来一半!”
“牛可以,本王出七成都没问题!”
“既然殿下如此大度,那这个分配也就容易的多了。太原王氏让出山西的煤业七成出来,其中三成最朝廷,一成归皇室。长安周边三百里范围内,煤的产业七世家绝对不插手,全由殿下分配!”
崔氏族长信心十足。
事实上,他来之前就作出来详细的计算了,七世家分多少,给秦王府多少,已经有了方案,而且他也猜测过会在意多少。
“可行!”李元兴没二话就答应了这个方案。
“奴隶之事,殿下说个数,优先满足殿下!”这一次,七世家是作出了极大的让步,要知道以后佃农不好找,除非能让秦王农庄这样,有着巨大的高产支撑着,否则远不如使用奴隶更实在。
所以,七世家也是需要奴隶的。
提到奴隶,李元兴也提出了自己的要求:“本王要先挑,每年至少要挑一千战兵,本王有重用,工匠五百,按比例提高。”
“依殿下所言!”
都不是小孩子,也不是小商人,这里分配的其实已经可以说是国家利益了。
讨价还价的事情几乎不会出现,就算有商量,也是利益的交换。
李元兴又接着提出:“本王还有两个要求,第一个是修路,对你们也有利。第二个是粮食,必须有足够的存粮放在平州。平州的将军是柴绍,文官你们推荐吧。”
崔氏族长点了点头,这一个就是平衡。
“还有两个生意,也一次说完。先说羊毛,七世家只能占五百万只羊毛。以后无限制采购了说重新讨论不晚。眼下,就是五百万只,不能再多了。羊奶的生意,七世家的本家不要粘手,也告诉下面的,长安城的生意本王要了。”李元兴并没有讲理由。
作为大唐秦王,他没有讲理解的必要。
崔氏族长也不会问,他非常清楚李元兴需要银钱,而且数量远远大于任何一个世家的总需求量。
李元兴有那么多伤兵要养活,而且要再建四卫,户部还一个铜板也不出。
这个数字是天文数字呀。
“生意说完了,再说两件公事!”李元兴感觉与崔氏族长谈事很轻松。对方很懂得平衡利益,无论是七世家之间的,还是与皇族的,以及与秦王府的利益。
这次换成崔氏族长为李元兴倒茶了,倒上茶崔氏族长说道:“殿下尽说!”
“第一个,我会让户部有一大笔的进账,户部不能动,必须全部留给本王。本王说过,要整治长安八水,新修长安八惠,而且还要再修一条环长安运河,这需要的钱数是一个天文数字,这一笔入账够头一年的起动就不错了,所以户部不能动!”
长安八水,崔氏族长自然是知道的,自古就有的河道。
“殿下,这八惠?”崔氏族长疑惑的问道。
“八条惠民渠,五年之内修完,保证长安周围三百里,风调雨顺。拥有良田二千万亩以上。其中长安以东,渭北平原,要创造出关中大粮仓,三年内完成。环长安运河,总长一百六十里。”李元兴一口气说完,猛灌了一口茶。
崔氏族长再问:“殿下,这环长安的运河,按长度说,怕是会距离长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