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唐第一庄 >

第291章

大唐第一庄-第291章

小说: 大唐第一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众人都笑了。
元春这时已经过来,自己一个人先进来后,陆毛锋冲着她轻轻的摇了摇头。元春点了点头,退出去一个人将那些盒子分数次拿了进来,摆在入门处的桌前。
陆毛锋是亲卫,此时他是不能乱动的乱走的。
刚才他对元春摇头就是意思说,这里讨论的不是小事,不要叫低等侍女进来。所以元春在一个人分几次将那些盒子拿进来放在桌上。
然后又是一只壶,以及一个内钢,外木的桶。
最后,是一个托盘。
托盘上放的是两份冰点,分别摆在了李靖与秦琼的面前。
“这冰点却是极好的,刚才我等已经用过,趁着还没有融化!”房玄齡对李靖与秦琼说。
然后又是五只杯子,元春用竹夹子在那个内钢外木的桶里夹出冰块,再从壶里倒出黑色的液体来。这就是李元兴的可乐,用那个固体的可乐块带到大唐在泡水制作的可乐,成本自然是极低的。
给杜如晦上的则是孙老道开的方子,精心配置的凉茶。
“元春,本王也喝茶,这一杯你拿去吧!”李元兴轻轻的推了推杯子。
“谢殿下!”元春施礼,放杯子放在一旁后,在桌上将点心水果摆好,这才拿着杯子退到一旁。
秦琼则直接拿起自己的杯子走到陆毛锋面前,将杯子递了过去。
“不许找理由拒绝,拿着!”秦琼生硬的要求陆毛锋拿着,可陆毛锋还是在看了李元兴的暗中认可之后才双手接过:“谢将军!”
秦琼微笑着点了点头,调侃起李元兴:“你家殿下只知道怜香惜玉!”
众人一阵大笑,李元兴也笑着摇了摇头,没接这话头直接差开了话题:“叔宝兄,初步先建两百个,地点你来选择。选好之后,给本王一个方案。这些天,你在秦王庄住上几天,有一些东西我教给你。”
“自然是要请教五郎的。”秦琼笑呵呵的坐下了。
李元兴有什么要教给秦琼,在场的人包括秦琼在内都不知道会是什么。
李元兴要教的,却是一门很深的学问。
就是怎么开始教,李元兴都没有完全的想好,其实这门课李元兴教远不如武曌去教更好。
所以李元兴所作的,仅仅是让秦琼有所了解。
因为李元兴要教的课程叫作《银行学》一门必须符合时代背景,有着足够的社会经济基础并且相结合的学问。
针对大唐的未来银行,应该如何发展,这却不再是后世的课本可以传授的。
一切从零开始,一切摸索着前进。
这也是李元兴只字不提,仅仅只打算告诉秦琼一个人的原因,李元兴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去作,应该如何发展。银行搞的好了,大唐的经济将是一片光明。而银行搞的坏了,大唐的经济将会进入黑暗时代。
至少李元兴知道,宋代的原始钱庄,就受限于各种质量不同的钱。
而后世鞭子朝的钱庄,竟然经不起西方银行的丝毫冲击,就让鞭子朝的经济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几乎让经济崩溃。
“接下来,咱们说吃的吧!”李元兴脸上没有流露出半点多余的神情。
元春这才将那些盒子一一的摆在桌上。并且开始介绍着:“这是桂花糖、核桃糖、花生糖、千丝糖、芝麻糖、桃仁糖、果仁糖……”元春足足说了十几种糖。
然后又拿出几块方的象砖一样的。
“这是米花糖,这是玉米花糖,这是小米花糖,这是高粱花糖,这是……”
十几种糖让人看着眼都花了,而最后元春拿出的却是一个铁盒,铁盒打开里面才是一个木盒,木盒之中放着是有一种褐色的,如同麻将块大小,方方正正的糖块。
“这就是原糖,制作这所有的糖所用的原糖。这个原糖可以说,除了制作的人之外,头一次被外人看到。这个东西,可是本王的宝贝,制作工艺属于秦王府绝密,这个糖有多好,让陆毛锋来说!”
李元兴说完,冲着陆毛锋点了点。
陆毛锋向前三步,站在桌前行了一个军礼,却没有急着开口,而是从怀中也拿出一个糖块,这才说道:“这是米糖,殿下用于测试的一种糖块。”
“测试什么?”李靖开口问道。
“吃此糖的军士,体力比不吃糖的军士更好。而且在二十里重装跑的训练之中,有两块这样的糖,至少多跑三里才会感觉到累,有三块就可以到五里。但四块糖区别不大,大多数人吃了四块糖还是一样的。”
陆毛锋用最简单的方法说明了这糖的作用。
李靖拿起糖块,放在嘴里含着:“甜,但不如糖甜。或许是因为加了米!”
“不,这糖本身的甜度就只有糖的三成,所以不甜才是正常的。但这却是非常廉价的便宜糖,在我这里这种糖不是贵在原料上,而是贵在人工上。实在想不出工业化量产的好办法来,所以仅仅只是试作了五万斤!”
五万斤!!!(未完待续。)

、第485节 廉价的高奢侈品【第五更】

五万斤!
上次听说银耳,秦王庄存了干货七万斤就把崔君肃吓住了,那可是值两三万贯的东西。可很明显,秦王庄对于生产工艺麻烦的东西,本身就反感。
李元兴喜欢的是以百万斤计算了,低于百万斤的产量,他就当费事了。
事实上,李元兴因为来自后世,计算单位都是吨,年产多少万吨的计算数据已经在新闻中清洗着每个人对产量的概念。
大唐这五万斤,才三十几吨,一个货车就拉下了。
听着数量巨大,放在仓库里也就那么一点,李元兴自然不当回事了。
“五郎说廉价,某有兴趣听!”李靖追问了一句。
李元兴一指元春:“从试制开始,元春倒是数次去观察进度,而且亲手去试作了,所以让元春来讲。本王讲是一种感觉,元春讲的感觉应该更容易让各位明白!”
元春施了一礼,从小会客厅李元兴那个书桌旁的小桌打开柜子。
柜子里有一个秘码箱,元春转动着上面的密码盘,打开了后拿出一个小本。
“这种糖用的原料是麦子、玉米、红薯。庄子里试验了七种配料,最终定下的料单是……”元春还没有讲,李元兴就制止了她:“停,这个配料大概是,一分麦,三分玉米,七分红薯。”说完,李元兴向元春示意:“继续讲吧!””
众人都愣了一下,李靖笑骂:“五郎藏私!”
“不是,能把这配料说出来,其实就已经是极大的秘密了。不让说庄子试验的详细配料也是有原因的。”
“那五郎说说这个原因!”
李元兴示意元春退到一旁,这才说道:“每年的麦子雨水,收获不同,麦子本身就会不同。玉米、红薯因为肥料不同的,淀粉含量,糖份含量也有所不同。本王正在让道士们研究,如何可以准确的测试出每一批粮食的差别来。”
“看来五郎的原因是合理的,五郎不想用一种配料来作出误导。事实上这个配料还是有些可以细微调整的。如果放在以前,这怕就是多事了。但在五郎这个工业化量产的理论上,五郎这个理由却是极有道理的!”
房玄齡作为代表称赞了李元兴的谨慎。
李元兴点点头,示意元春继续。
“接下来,将麦子洗干净放在特制的大水缸之中,用水炮。夏天用凉水,冬天用温水。泡过十二个时辰之后,放在竹蒌上等着发芽。每天淋温水,水温手摸着有些微热就好。三四天之后,出芽二叶包心,然后将这麦子粉碎。备用!”
听起来很简单,但正如李元兴所说,这是个消耗人力的活。
“第三步,将碎玉米与碎红薯分开蒸,玉米比红薯难蒸,所以要分开蒸。蒸好凉着,凉到手感觉有些热,但不烫的时候与那些粉碎的麦子混在一起装在粗麻布袋中,三个时辰之后,压出汁水!”
看来,真的不难,而且制作的时间也不长,真正是消耗人力的活计。
“最后一步,这汁水其实就是糖了。但殿下要求再煮,最后就变成原糖的纯糖块了,殿下说这个也会坏,但全部过程上干净,煮的好了可以保存一年,或者十八个月。各种糖食,也是用这个原糖制作的。”
听起来,倒真的不复杂,房玄齡听完之后,品尝了一块后说了一句:“这个倒象是饴糖。只是这原料有所不同,饴糖并没有这么甜。只是略有甜味罢了,想必是五郎改进了原料以及制作方式,混合材料,特别是用了高淀粉、高糖份的玉米与红薯为原料的麦芽糖的历史并不算久,李元兴知道可以查到的史料也是在十七世纪才有的。
因为这两种农作物传入中国的时间并不久。
也正因为如此,古代的饴糖在汉代的时候就几乎消失,因为饴糖消耗的是粮食。在粮食不足的朝代里,不可能粮食大量的粮食作这些并不算甜的糖。
在历史记载,中国在公元前三百年,战国时代就有了甘蔗糖,原料来自交州,就是现在的广西、广东一带。最初用的方法是晒糖,在贞观二十六年,才有了精加工的霜糖。在现在贞观元年,粮食还不够吃的时候,有甜味就不错了。
饴糖这种并不算甜的糖,可以说是暂时失传,也只有一些书中还有一些古时的记载。
“五郎有计算过价格吗?”李靖又问了一句。
“人工太高了。一斤二十五文怎么样?”李元兴笑着问道。
李靖拿起了那粒原糖:“五郎是说这个?”
“自然是说这个,加上核桃的或者是其他果仁的,二十五文我就赔死了,最近核桃挺贵的,长安城都卖到一斤核桃仁八十文钱了。”李元兴报怨着。
元春在旁边小声的嘟囔了一句:“如果不是殿下把长安城的核桃仁买光,一斤最多不过三十文钱!”
元春的声音不大,但所有人都听到了,可众人却没有一个发笑的。
“二十五文一斤!”李靖非常严肃的又反问了一遍。
在后世,没有包装的麦芽糖卖到一斤十五元就是极贵了,换成大唐的钱,应该是三文钱一斤才对。可大唐没有工业化量产的能量,那复杂的机器根本就制作不出来,所以还是要纯手工制作的。
但是,李元兴的麦芽糖成本真的不高。
事实上,是十斤料出三斤糖还多些。其余的七斤废料也不是没用。
按大唐现在的粮价,十斤还不到一斗,一斗长安城也不过十文钱。更何况李元兴用的是自己仓库的粮食,绝对可以按五文钱一斗来计算,加上水,煤,工具,人工等成本,一斤粮李元兴的实际成本,两文钱顶破天了。
更何况,他制作完麦芽糖的废料也值钱呢。
(注:中国西周就是原始的麦芽糖,但原料不是麦子。麦子是在汉代才传入中国的,但成为主要的粮食又经过了几百年的时间。玉米更晚,红薯等作物到了明代才传入中国,所以古代的古饴糖,就是古麦芽糖非但不甜,而且消耗巨大的粮食。仅为贵族食用,百姓是很难见到的。大唐的糖还是蔗糖,甜菜糖是在十七世纪才被人发现!)
“五郎可知,长安的糖价是多少?”
“一斤一百四十文,好一些的二百六十文吧!”李元兴倒是知道物价的。
甘蔗从广西运过来,广西还没有加工糖的能力,那里还是比较原始的。
加上运费,人工,以及大唐的工艺,一百斤甘蔗也出不了一斤糖,糖在唐朝来说绝对是食物中的奢侈品,而且是顶级的奢侈品了。
李靖突然心念一动,转过头问元春:“元春,你说这糖的用料是多少。”
对元春说完,李靖笑呵呵的看着李元兴:“五郎,这次你不许开口,不许打眼色。”
李元兴无奈的耸了耸肩膀,表示自己一定会保持沉默的。
元春知道这里坐的都是大人物,而且她还没有说学会说假话,只好如实的说道:“一斤麦、三斤玉米、七斤红薯。出三斤糖!还有七斤的残料,殿下说那东西可以不要了,或者去喂猪吃,可我们试过,那个用饼子极是好吃。又松又软!”
“又松又软?”李靖笑了。
众人也都笑了。
李靖又对元春说道:“去给我们作一些饼子,就用那个制作。”
李元兴点了点头,元春立即小跑着就出去吩咐了。李元兴却是知道,放在现代那就是作饲料的东西,绝对不会再给人吃的。
因为营养成份已经去了大半。
要说松软,经过发酵,又去了淀粉与糖,烤出来的自然是松软的。但吃到嘴里,却是干巴巴,自己是绝对不会喜欢的。
可秦王庄的农户,军士们经历无无数次饥饿了,他看来那是好东西。
李靖又问陆毛锋:“你吃过吗,感觉如何?”
“回将军您的话,那东西自然是不如纯面饼子好吃。但如果加上一点油,来点葱花弄成饼子却是极美味的。以前打仗的时候,要是能吃到这东西怕是会作梦都能笑醒了,殿下说这些只能喂猪,某斗胆说一句,殿下错了。”
“喂马行不?”李元兴冷着脸反问了一句。
“喂马行,殿下英明!”陆毛锋赶紧回了一句。
在当兵的心中,马就是宝贝,都能拿上好的豆子喂马,这个自然是没有问题的。
李靖挥了挥手示意陆毛锋退到一旁,然后对李元兴说道:“某还是了解五郎的,五郎敢开价二十五文一斤,那么他就敢挣对半的利。现在想来,五郎这次真正是太贪心了,麦子在长安近来是十文钱一斗,面粉才十四文钱。”
崔君肃是户部的,他也紧接着说道:“玉米的价高一些,干玉米粒一斗十二文,玉米粉也才不过十八文。红薯一亩地出上万斤,那东西长安卖的真心是贵呀,一文钱才两个。可秦王殿下没有当粮食卖过,长安城没市价!”
崔君肃在李元兴桌上拿过一个算盘。
啪啪的一打。
“秦王殿下,一个人三天制作一百斤糖算不算多?”崔君肃又问道。
“行了,你们别在这里套话了。二文钱成本,你们信不?”
“不信!”众人异口同声的回答。
李元兴只是摇头苦笑着:“那秦王钱一文钱一斤的成本,你们信不?”
信了,一文钱再不信,就是不给秦王殿下面子了。(未完待续。)

、第486节 本王还有霜糖【第六更】

李元兴无奈的苦笑着:“这要是让小财迷明月那丫头知道了,回来还不闹死我。”
众人又一是阵大笑。
武曌财迷已经不是秘密,大唐上层谁不知道。
武曌在大唐人称小财神,都说武曌是天庭的财神**。
“也罢,趁着明月这丫头不在,我在败一回家。霜糖四十文一斤,这回不算贵了吧。”李元兴从元春拿来的那个木盒中拿掉木板,下面是一排竹筒。
每个竹筒里都装的是白砂糖。
真正在大唐制作的白砂糖,虽然比现代的差一些,但在大唐却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