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唐第一庄 >

第502章

大唐第一庄-第502章

小说: 大唐第一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余的近三万人只能看着。
除了食物之外,当天这七百个分到第一批熟食的倭人还领到了一个带着钢牌的项链。
秦岭工地的大管工本身就是工部正四品的官员,他有这个权力。你为大唐作事了,你为大唐拼命了,我就给你足够的好处。你没有,那你依然是下等人,不服气的话,这里还有皮鞭,还有护军。
不服吗?
无论是不是被打过鞭子的倭人,眼中更多的是羡慕。
只是扛了两天的沙袋,就得到了与大唐路工一样的待遇。秦岭山中的工地可不同于平原上,这里没有太多的地空地,也不可能分营。伙食的差距一眼就能够看出来。
雨还在下着,有减小的趋势,可却没有停下的感觉。
“五郎呀,朕想看看你的儿子。”李二进了秦王庄就对李元兴说道。
“皇兄在小会客厅休息片刻,臣弟去抱来!”
李岚姗的房间之中,刚刚给孩子喂了奶的李岚姗一脸幸福的看着躺在自己身边的孩子。
奶娘已经选了六个,可李岚姗却坚持要自己来奶孩子。
李元兴进屋的时候,这屋里至少站在十个人,随时准备听李岚姗的吩咐。
站在屋中,李元兴与李岚姗四目相对,眼神之中的交流李岚姗看到了李元兴的无奈,最终孩子也没有被李元兴抱在怀中,而是由一位奶娘抱着。
李元兴没有抱过七位王妃的孩子,所以也不能抱李岚姗的孩子。
心痛吗?李岚姗很想问李元兴,可这样的问题她不能问,越问李元兴怕是心里越不舒服。爱情这东西其实并不可靠,真正可靠的是亲情。最难得的是理解,李岚姗自认为自己能够理解李元兴的心。
孩子再次抱回来的时候,怀中多了一块龙纹翡翠,这是大唐皇帝的赏赐。
李二知道李元兴顾忌着什么,可他却没有这种顾忌,作为兄长代替李元兴表一份心意。(未完待续。。)


、第825节 倭人分粮

大唐皇帝李二推迟了自己出行巡视的时间。
因为天英阁的借口,希望可先在大唐皇帝的指导下尝试监国的流程,如果有什么不足之处可以再更改,这样对于朝政来说是极大的好事。
整个大唐到处都在稿建筑,不仅仅是倭人,来自高句丽、百济、南洋的劳工在各工地忙碌着,自然是大唐人第一等待遇,半岛三族的二等,倭人与南洋三等。
从第一位上船的倭人劳工开始,倭岛已经有接近七万劳工去了大唐,被分散了几处工地在干活着,时间也差不多过去两个月时间了。
倭岛之上招人的速度在变慢。
许多想挣一份钱的倭人已经开始往东走,在接近大和中都城的地方都贴上的招工告示。
王霸的船队终于将自己领地的新米装船运到了广岛等几个港口。王霸得到的可不仅仅是在这些港口招人,而是连通商权都一起拿到了。这里大唐的商人也多了起来。
昨夜,就有专门的倭人小吏走乡窜村的高喊过。这是到了领粮的日子。
许多倭人都带着一个竹制的小架子,可以背着,然后能放两石米,用绳子再绑在架子上。天不亮,码头上就排了足有几千人,有些人距离远的昨夜听到消息就带着饭团出发了,走了几十里路赶到了码头。
广岛的码头在这两个月的时间里,也作了扩建。从勉强停一条船,变成了可以停两条船。同样是勉强停进来,还需要在靠近码头的时候,靠人力拉绳子让船靠岸。
“下马村!”有倭人小吏站在高台上,用铁皮卷成的喇叭高喊着。
普通的下等村民是没有正式的名字的,但也有着自己用来称呼的,被倭人贵族称为贱名的名字,或者说是一种代号吧。
一个个的叫着,排着队一个个的上前来。
那倭人小吏又在高喊着:“这是发的干活头一个月的米,大唐的贵人有打赏。所以干的好坏总是有个区别的。需要花些日子来计算,也需要花些日子把米运过来,所以都不要闹,听大唐的贵人吩咐。”
无论如何。总算是有米发过来。
倭人原本就没有什么可闹的。倭岛的领主让他们干活却是根本就没有发过半粒米的。
许多倭人先是上船下货。然后在这里开始封装,带着草编米袋的不在少数,就算没有带米袋的。也背着许多用于编米袋的草过来。不用人指挥,许多人就坐在地上开始编袋子,这袋子的编法或者说大小,已经印在普通倭人的生活之中。
负责发米的只是船上的几个普通的,认识字的船工罢了。
叫名字,一口就叫了十个,那倭人小吏赶紧去应了一声,高喊着十个名字。可许多人却是有些茫然,因为一个村子,同名的人不少。原本就是贱名,许多人叫法都一样。什么一男,大男,二男之类的。
“当时签定合同的时候,每个人发过一个竹牌,对上那面的编号。”
编号,这倭人小吏也不认识上面的数字,更不知道如何发音。
“让这个村子所有人都过来。”
一个村子去当劳工的,也不太多,一般就是几十个人。
“叫二男的都出来。其余的人每人领一包走!”
分粮食很容易,一石米装上,这可是上等的好米,当下这里就有倭商在收米。一石这样的米,可以换到一石陈米,再加几斤糙米,依然是以物换物的方式。
也有大唐的人在暗中打听着这些商人的来历。
叫二男的有七家,核对编号之后,其中五家去领一包米。
“你,五十包!”负责发米的船工指着其中一个用汉语说着,那负责翻译的倭人小吏听着就呆了,五十包,是不是听错了。当下就一脸恭敬的问着:“您刚才是说,五十包?”
那船工也懒得解释,指着那已经打好包的米堆:“从这里开始,然后到这一包。都是他家的,告诉他,那个二男作了领二百人的小队长,有些功劳,所以米五十包。”
那一家人听到五十包米,差一点晕倒。
五十包,他们可是背不回去的,这么多的米要怎么办。
都是同村的,自然要帮了把,村里人都愿意帮着他把米背回去,有这么多米了,自然也不用去把精米换成陈米了,回去可以放开了吃。
正在所有人商量着自己搬米的时候,最后一个叫二男的家人被船工叫到了桌前。
一只袋子被从筐中拿了出来,直接就在桌上打开,满满一袋钱币。“你米五十包,钱一千枚。你不要钱的话,再给你一百二十五包米。你自己选。”那倭人听不懂,翻译之后,依然是一脸的迷茫。
这个钱可以干什么?
倭国到现在还没有钱这种东西,他们的货币就是米,或者是布。象税收就是1户交纳庸布1丈2尺,庸米5斗。所以还是以物易物的时代。
这么漂亮的,亮晶晶的小圆片代表着什么?
只有与大唐作过生意的商人懂,可普通的倭人那里懂这些。
“要不要钱,不要钱的话可以给你一些布。粗麻布可以换到两匹、白麻一匹、丝割半匹。你看着换,要什么你开口。”
那倭人还是一副发呆的样子,那怕翻译给他讲的非常清楚了。
负责发米的船工眉头已经皱了起来,他不是怕麻烦,只是大唐有大唐的规矩,用秦王殿下的话说,我们可以把倭人当牲畜去用,但答应的工钱,应该发的赏赐绝对不能少,这不是对倭人的信用,而是身为大唐人的傲气,大唐人为自己的信用负责。
无奈,这船工叫人从船上搬下了许多零碎的小东西。
专门有一个懂倭语的对这倭人解释,他可以领到多少东西,就算不要米,也可以换成其他的。
“下一个村子。”
几乎每一个村子都有那么一两个拿到比普通人更多的米。
超过普通人的那些,少则有五包,多的有上百包米。
“头,那个倭人想要两个罐头,还有上次的香饼一些。再要一匹粗麻布,还想要一根针,一些线。”
“针,给他一包。”负责发米的船工很随意的摆了摆手。
针这种东西,靠铁匠打,然后再磨,可是一个很不容易制作的小东西。而且真正的好针都是钢的,所以一根针在飞鸟时代的倭岛,那是贵重物品。
就是放在武德年前的大唐,一根钢针也值两文钱呢。
可现在,工业化生产,有专用的冲压机,以及滚磨的机器,十根一包的针才要一文钱。
当那一位满脸堆笑的接过他要的东西,竟然跪在地上给发米的船工磕了一个头,这才招呼着乡亲帮着把东西抬回去。
下午的时候,另一个**出现了。
“长安暴雨下了三天,秦岭修路的工地上第一个扛着沙袋,冲上去。并且及时用油布盖住了水泥堆那漏雨的部位,秦岭工地大管工特别加赏。”
旗帜性人物。
这是最初李元兴提升席君买用的方式,这一招在大唐上层的圈子时已经有许多在使用了。
为了收服倭人,自然要选择出一个旗帜性人物。
一百包米、一匹普通的丝绸、两匹细白麻、精致的鞋子两双、衣服两身、水果罐头两个、肉罐头两个、赏钱三千、外加一个卷轴。
“赏钱留下吧,这钱币可以换许多大唐的商品。这个卷轴要拿好,这是你们家的通行证,未来一年之内,凭这个卷轴家里可以有三个人去长安一游,也可以去工地探望。所有花销都由我们负责,想买些东西,这三千钱可以买不少,凭这个卷轴可以用大唐的物价,不需要加异邦税。”
去大唐,可以探望工地上的家人,还可以一游长安城。
这个赏赐震惊了所有倭人。
前面船工在继续着他的工作,而靠近船的位置,有几个大唐人已经聚在了一起。
“头,查清了。好几个商人都来自大和国都城,还有许多人在不断的打听着咱们的事情。从这个情况上看,大和国已经注意到了咱们大唐。这一次打了赏,怕是很快就会被大和国那边知道,看来有必要派人去一次他们的都城了。”
为首的那个低着头:“以什么理由去呢,咱们想混进去也不容易,咱们最低的一个,也比倭人高半头,混进去不容易。”
“那么,靠收买倭人怎么样?”
“时间紧,万一收买的不可靠怎么办?”
几个人在低声商量着应对大和国的办法,同一时间,就在码头外一处草料堆旁,几个倭人也在讨论着。
“内海这周边几国,几十个领主都和唐人有来往,许多人还花大价钱买了许多唐人的武器。他们领地的人在唐人按这样算来,每个月少说也有几十万石米,他们有武器,有粮食。难免不会和出云那里一样,和王城对着干!”
“出云已经很麻烦了,要是这内海这里再反叛了,会是大麻烦。”
这时,码头上又传来一阵阵欢呼声。有一个倭人过去一打听,却是大唐人让架锅作饭,每个来领米的打赏饭团两个。
这一阵欢呼还没有结束,又是一阵阵欢呼,原来又出现了一个超过三十包米的赏赐者。
倭人为首的探子脸色阴沉:“你们盯着,我回去上报圣德太子!”

第826节 倭人锁国

倭岛大和国都城。

距离发粮已经过去数日,探子将收集到的众多信息整理之后,送到了都城。

倭人大和国这个时代,历称飞鸟时代。是一位女天皇,名为推古天皇。在这位推古天皇执政前期,任命了用明天皇第二子,圣德太子为为摄政。

这位圣德太子也是一位人杰。

他大力引起华夏的文化、政治、工艺等各种可以提高倭岛社会发展的先进知识。推行了全新的冠位十二阶与律法十七条。

可以说,这位圣德太子是中兴倭国的一位功臣。

密探将两年来收集到了所有的资料交给了圣德太子,圣德太子则真正入王宫去找推古天皇。同时也招集了倭岛大和国重要的权贵。

“我们倭人,花了几百年时间学习华夏的文化。在十几年前,还派出了大量的遣隋唐史。可自从隋亡,大唐兴之后,我们与唐人的交流变少了。上一次派去大唐的使节团,这已经过去两年了,各位可知道如何?”

圣德太子的视线扫过四周,却无人回应。

“正副使以及数位官吏,过的如同奴仆。留下的所有人,不足十人。其余人呢?”圣德太子反问了一句之后,深深的叹了一口气:“其余的人已经是以身为唐人为荣,他们不准备回来为我大和族效力了。”

“往年也有留下,没有回来的。”有一个权贵接口说道。

“这次有所不同,就我派出的探子回报。大唐已经不允许任何工匠将技术教给我们倭人,长安城你们知道,洛阳城你们也知道。长安到洛阳只需要几个时辰的时间,唐人用一种名为吞火龙的钢铁机械可以拉动数十万石的重量。在精钢的轨道上跑的飞快。这要多少精钢,我们倭岛一年的精钢产量,也顶不上大唐一天的。”

圣德太子说到这里,却引起一只唏嘘之声。

“大唐繁荣,远不是我们大和国能够相比的。我们大和国也不敢与大唐为敌。我们大和国在前隋的时候,四征新罗,我们与新罗也难分胜负。可大唐一夜之间就灭了高句丽,新罗,百济。所以不可为敌!”

“你有何建议?”又有权贵问道。

“不是建议,而是我们必须作出选择。眼下出云的一条家已经叛变。内海各城与大唐来往密切,他们有偏向唐人之心。仅最近四个月,我们倭岛就有超过十五万人远赴大唐作工,大唐给这些人家中每月送来的米,就能堆成山。”

圣德太子说完,命令人将自己收集的资料发下去。

足足一个时辰的时间。大和国王宫之中只有不断翻着纸张的声音。

这些纸是来自大唐的,花了高价买的大唐的纸。

笔也是大唐的,墨也是。上面的文字,也是汉语,因为倭岛根本就没有文字。真正需要记载的时候,用的只能是汉语。

“唐已经在影响着我们大和国对倭岛的统治。一但所有的领主都偏向大和国之时,那么我们的天皇将无立足之地。现在有十五人去了大唐。将来就会有一百五十万人去大唐。然后会有许多所谓的大唐贵人来到我们倭岛,他们只是普通的平民,却拥有着高于我们贵族的地位,长此以来,我们大和国将不存了。”

圣德太子说的完全没有错。

李元兴就是这么打算的。

“封港,关闭国门。将唐人挡在外面,集中所有的力量,清除出云的叛乱!”圣德太子向推古天皇进言,换一句话说,以他在倭岛大和国政治的影响力。他这个已经不是进言,而是结论了。

十天后……

大唐皇宫之中正在喜悦与紧张的双重气氛之下,就是李元兴都亲自来了长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