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恋爱时不折腾,结婚后不动摇 >

第2章

恋爱时不折腾,结婚后不动摇-第2章

小说: 恋爱时不折腾,结婚后不动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如果一个人总在爱情或婚姻中屡遭挫折,…
在这里,我想举大家非常熟悉的玛丽莲梦露为例,看看一个人的童年是如何影响她一生的幸福。
金发、碧眼、红唇,浅浅的微笑,以及被风吹起的白色裙子,已经成了玛丽莲梦露的永恒印记。在美国乃至西方世界,玛丽莲梦露这个名字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她宛若夏日里怒放的一朵白色牵牛花,总是让人心旷神怡。尽管梦露离开人世已经快五十年了,尽管好莱坞出产的美女灿若星河,唯独梦露却青史长存,独享“性感女神”的美誉,让一代又一代的影迷在“万紫千红中,始终只爱她这一朵”。应该说,是她改写了美的定义,是她颠覆了传统的道德标准,是她给人类增添了一个令人无比遐想的词汇——性感。无论你拥有何等的肤色,无论你属于什么样的种族,无论你是男是女,是老是少,哪怕仅仅是面对她一张艳照,都会或多或少被她迷住――
这就是梦露独一无二的魅力。在她现存的几乎所有的玉照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被定格在一瞬间的梦露是如此得阳光明媚,脸上始终洋溢着那种稚气的梦想,嘴角总是绽放着少女般纯净的微笑,对梦露生平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许会认为,这个女人从小一定衣食无忧、生活安逸,是上帝的宠儿,是父母的掌上明珠。错了!梦露还没出生父亲就不辞而别,母亲很快就患上了精神病。换言之,梦露的童年非常不幸!
6月1日出生的玛丽莲梦露虽然总是在银幕上露出婴儿般纯真的笑脸,生活中却从未享受过一天儿童节的欢乐。她出生在一个单亲家庭,两岁时一场疾病差点死掉,三四岁时,母亲由于始终无法接受父亲离去的事实,精神状况越来越不稳定,生活上又捉襟见肘,不得不把她送给别人抚养。那时候的小梦露就像个“行李儿童”,被人像皮箱一样从一个家庭“拎”到另一个家庭,先后在10个不同的家庭里长大。别的孩子流连于童年的欢乐,她已尝到颠连困苦的滋味。后来,一对收养她的英国夫妇把她送进了孤儿院。在那里,她饱受了生活的辛酸。以至于在她成名以后,她去一家孤儿院访问,居然触景生情,忍不住失声恸哭了起来,之后她向这家孤儿院捐款时还动情地说了这样一番话:“我在孤儿院里住过,知道肚子饿是什么滋味。”
梦露在16岁进入第一段婚姻之前,几乎都是在寄人篱下间度过的。从没见过亲生父亲的梦露,常常幻想父亲的长相,甚至想象自己是有父亲疼爱的小女孩。梦露在自传里曾经提起这样一件事:“那时候我还很小,有一天妈妈抱起我,指着一张相片说,戴着帽子留着小胡须的男人,就是我的亲生父亲。”
根据梦露的说法,她的生父长得非常像在《乱世佳人》中扮演白瑞德的好莱坞电影皇帝克拉克盖博,或许这可以解释为何梦露后来在和克拉克盖博合演电影《乱点鸳鸯谱》时,传出迷恋后者的绯闻。 很显然,在潜意识中,她把他当成了自己从未谋面的父亲。梦露16岁就把自己嫁掉,后来她总是爱上比她年长很多的男人,都是这种童年缺少父爱给她造成的巨大心理缺憾。
应该说,童年的不幸是梦露终生缺少安全感的根源。很多童年不幸的孩子长大以后都无法过上正常而稳定的感情生活,哪怕他工作再努力,事业再辉煌,也无法填补他情感世界的空虚和无奈,尽管银幕上的梦露声名显赫光芒万丈,举手投足倾国倾城,让无数男人为之疯狂、迷醉;银幕下的梦露却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失恋专家”、“感情牺牲品”。她生平的3次婚姻均以失败告终,包括与当时著名剧作家阿瑟米勒之间“才子佳人”式的绝配,等待她的也是“以泪洗面”的悲剧收尾。除此之外,她还跟20多个各式各样的男人有过这样或那样的感情纠葛。其实,这个全世界最性感的女人并非水性杨花,她也想拥有一份持久的爱,但她却不懂得什么是爱,也不会去爱。因此她总是陷入一段又一段感情的漩涡当中,希望也总是伴随着失望,据说在她生前最后一次接受的采访中,她坦承自己一直希望有个男人爱她,她也全心全意爱着对方,可惜,这个男人她一生都没遇到。在她以特殊的方式告别这个世界的那一天,没有相伴左右的亲人,没有爱她的男人,没有巨额的遗产,终其一生,除了美丽的身体,这个女人一无所有――这个银幕上总演喜剧来取悦观众的“性感女神”最终却以悲剧结束了自己短暂而灿烂的一生
对于梦露的悲剧,过去我们更多是从好莱坞商业体制对一个明星的戕害这个角度来解读,其实,她的悲剧在心理学上也非常典型:不幸的童年像个巨大的影子,一直笼罩着她的一生,无论她曾经多么的辉煌灿烂,那个童年被父母遗弃的小女孩总是躲在内心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默默哭泣,让她好似被诅咒了一般,始终无法走出童年的创伤。心理学告诉我们,小时候被父母送出去,像行李儿童一样被多个家庭收养的孩子,长大以后也很难拥有一段长久的感情,在潜意识中,她会认为自己很快会被对方抛弃,就跟小时候总是被不同的领养人抛弃一样,这也是梦露感情和婚姻总是频频触礁的心理因素。某种程度上,梦露也是一个“爱无能”。
从梦露的悲剧人生出似乎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如果一个人(无论男女),总是在爱情和婚姻中屡遭挫折,那么他(她)应该从他(她)的童年潜意识中去寻找原因。其实,一个给人感觉不够自信的人,甚至非常自卑的人,他的童年潜意识一定残存了不少负面的记忆,让他总是被这些记忆羁绊,就像一匹负重过多的马总也跑不快是一个道理。反之,童年幸福的人,童年潜意识一定也会给他提供足够自信的营养。
过去两性关系和亲子关系一直属于完全不同的两种领域。前者归入婚恋情感,后者则属于家庭教育。但随着近年我对情感问题的研究深入,我发现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为深层次的两性情感问题都可追溯到一个人的童年经历,尤其是他(她)跟父母的关系。亲子关系处理不好的人,长大以后一定无法很好的面对两性关系,同样,两性情感出了问题的夫妻,即使有了孩子,也一定无法很好的进入亲子关系。
所以正在这本书中,我大量运用了亲子关系中的一些原理和技巧,但我毕竟不是专门研究家庭教育的专家,有些提法可能欠妥,但我希望今后这方面的研究能够深入下去。因为,我们无论活到多大,结婚多少年,甚至有了下一代,童年却一直还躲在暗处,在悄悄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
   (四)文化潜意识和童年潜意识是开启我们一生…
如果说童年潜意识更多是个人的生活印记在潜意识里面的反映,那么文化潜意识则是一种集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这个词最早来源自瑞士杰出的心理学家荣格,他认为一个人的人格结构由三个层次组成:意识、个人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无疑,童年潜意识是属于个人潜意识,而集体潜意识则反映了人类在以往的历史演化进程中的集体经验,荣格说,它是“从任何一种有关于个人的东西中分离出来的,是全人类普遍所具有的,因此它的内容到处都能找到”,比如我们上学、工作、恋爱、结婚、生子,这些人生各个阶段的重要内容就是全人类的一种集体潜意识,只要我们生活在这个星球上,只要我们还是人类,我们大多数人就要遵从这样一种生活方式。
而文化潜意识,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在潜意识中的反映。比如中国文化特别强调儿女要对父母孝顺,婚姻要讲求“门当户对”,以及流传多年的“嫁汉嫁汉,穿衣吃饭”,甚至中国男人的“处女情结”,都是文化潜意识对我们的潜在影响,文化潜意识和童年潜意识,我认为这两大潜意识构成了我们中国人最重要的人格特征,也是操纵我们一生幸福的两大密码。从某种程度上,对于中国人来说,文化潜意识的影响甚至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童年潜意识。
说到这里,也许有的读者会非常悲观:如果我的童年存在某些缺憾,如果我的童年潜意识里有着太多负面的情绪,是不是意味着我将来的恋爱和婚姻都将重演童年的悲剧?不,虽然童年潜意识是开启我们一生幸福的重要密码,但并不代表你的童年不幸,幸福的大门将彻底向你关闭,只要你善于清除过去的阴霾,敢于走出痛苦的童年潜意识,梦想依然可以实现,幸福依然可以降临。那么如何做到呢?就请你接着往下看,说不定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我相信,只要破解了童年潜意识和文化潜意识两大密码,认清了伤害我们的“没人”的真面目,在我们付出爱和接受爱的时候,就不至于无所适从,不至于粗暴乖戾,不至于悲伤盲目。更不至于像那神话中的独眼巨人,痛苦地呐喊:“没人伤害我!没人伤害了我!”
到那时,这句标志着“爱无能”症经典症状的呼号,将被理解成为:“没人能伤害我!没人伤害得了我!”因为,我们不但有能力懂得爱,拥有爱,付出爱,我们还知道,爱是何物,从何而来。我们将在自信的天空下拥有一份一生一世的爱,真正做到像本书的书名所倡导的那种完美境界——“恋爱时不折腾,结婚后不动摇”。
因为,一切皆有可能。
  
第一章“文化潜意识”深深影响了中国男人的情爱心理
一、 婆媳关系实际上折射出的是母子关系(1)
(一)“百善孝为先”:中国人的代际关系是以下一代对上一代的孝顺为核心的
有那么一段时间,我应邀去一些电视台的情感节目做嘉宾,经常要解决的是婆媳矛盾。俗话说的好:夫妻好做,婆媳难处。千百年来,婆媳关系成了困扰中国家庭最典型的老大难问题,简直比拆迁户跟开发商的关系还要紧张,比巴以冲突还要尖锐。其实,婆媳之所以成了天敌,是因为当事人都忽略了问题的实质,婆媳关系不仅仅是一个二元对立关系,而是婆婆、媳妇和儿子的三角关系,这个三角关系的核心是儿子。换句话说,婆媳关系实际上折射出的是母子关系。我认为,要想深入的了解中国男人,必须先从中国男人的代际关系入手。
每个人与父母的关系,叫代际关系。我们每一个人的性格都是在跟父母的相处中逐渐形成的。
中国人的代际关系跟西方人的代际关系是截然不同的,这也导致了中国人和西方人迥异的性格特征。尤其是中国男人,他们的普遍人格与他们跟父母的代际关系息息相关。
历代流传甚广的《二十四孝》中,“孝感动天”的故事尤为著名,从这里,我们可以找到中国人代际关系的文化根源。
“孝感动天”说的是舜的故事。
熟悉中国历史的都知道,尧、舜、禹是上古时代三位著名的贤君。尧十六岁称帝治理天下,到八十六岁时,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就想找到一个合适的人来继承帝位。于是他征求群臣的意见,没想到大家异口同声地向他推荐了一个乡下人——舜,为什么推荐他呢?原因很简单,因为舜是一个著名的孝子。
据说舜的母亲叫握登,非常贤良,但在舜很小的时候就过世了,父亲瞽叟就续弦了。不知道为什么,瞽叟一直不喜欢舜,对他总是很冷酷,生了弟弟象以后,父亲就更偏爱舜的后母和弟弟,三个人经常联合起来欺负舜。
可舜是个孝顺的孩子,即便在父亲、后母和弟弟都将他视为眼中钉的情形下,他仍然恭敬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竭尽全力来使家庭温馨和睦。比如当他受到父亲和后母的责难,心中所想的第一个念头是:“一定是我哪里做得不好,才会让他们生气!”于是他总是先检讨自己,想方设法讨他们欢喜。如果受到弟弟无理的刁难,他不仅不恼怒,反而认为是自己没做出好榜样。
舜一片真诚的孝心,不仅感动邻里,甚至感动了天地万物。他曾在历山这个地方耕种,与山石草木、鸟兽虫鱼相处得非常和谐,动物们都纷纷过来给他帮忙。温驯善良的大象,来到田间帮他耕田;娇小敏捷的鸟儿,成群结队,吱吱喳喳地帮他除草。他的孝行广为传颂,天下都知道了舜是一位大孝子。
那时候尧帝正为把帝位传给谁而烦心,听到大臣的举荐,知道舜淳朴宽厚、谦虚谨慎。便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还让九个儿子来辅佐他。想不到的是,舜的成功非但未换来父亲和后母一家的欣慰,反倒变本加厉。
有一次,瞽叟让舜上房修补屋顶。舜上去之后,想不到这位残忍的父亲却在下面放火,幸亏娥皇和女英出手搭救。 还有一次,瞽叟让舜凿井,舜凿到井的深处,瞽叟和象就从上面往井里倒土,以为这样舜就永远回不来了。没想到舜在二位夫人的安排下,早已在井的半腰凿了一个通道,从容地又躲过一劫。但舜并未因此心怀愤恨,仍旧若无其事。此后侍奉父母,对待弟弟,反而越加谨慎了。
  一、 婆媳关系实际上折射出的是母子关系(2)
当然,面对父亲、后母的弟弟的挑剔、责难乃至“谋害”,舜心里也忧心如焚,有时候,他也会一个人跑到四处无人的荒野里,面对着大地,呼喊着亡母的名字,嚎啕大哭。
据说尧帝得知舜的德行后,更加满意,决定把王位传给舜。然而,当舜继承大统之时,并不感到特别的欢喜,反而伤感地说:“即使我做到今天,父母依然不喜欢我,我作为天子、帝王又有什么用?”他的这一片至德的孝行,沥血丹心,莫不令闻者感同身受,皇天不负苦心人,舜的孝心孝行,终于感化了他的父亲、后母和弟弟。当然也感化了后人,《孟子》云:“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这种孝感动天的故事不仅成就了舜的美名和功业,也使得这个故事成为了在中国人当中口口相传的《二十四孝》之首。
“百善孝为先”,中国人的代际关系是以下一代对上一代的孝顺作为核心的,这是构成中国人“文化潜意识”的一大要素。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该大力弘扬,但有时候“一俊遮百丑”,从大舜的神话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