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网络其他电子书 > 珠宝首饰鉴评 >

第23章

珠宝首饰鉴评-第23章

小说: 珠宝首饰鉴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接受了波斯萨珊、印度、粟特等方面的影响。
6)宋元玉器。宋代玉器与政治生活和世俗生活密切相结合,仿古玉兴起。宋仿古玉,都是有本而成,依古物或图谱仿制,目的是仿效前人的礼仪和欣赏前代的艺术,与后世的恶性仿制、追求利润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宋代玉器不仅有较高的工艺价值,而且是鉴定传世古玉的标准器。
元代玉器是在宋、金玉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造型与纹饰上有自己的特色。仿古玉多,“春水”、“秋山”玉继续生产,并出现了玉帽顶、玉押等新品种。
宋代金银器多出自窖藏,宋元金银器多为饰件,银器多为生活及宗教用品,并且金银器制作趋于商品化。
7)明清玉器。明清玉器渐渐脱离宋元玉器形神兼备的艺术传统,形成了追求精雕细琢装饰美的艺术风格,并为收藏玩赏古玉之风大量制造伪赝古玉器。明代特色品种主要有礼器玉、仿古玉和佩玉三大类,器物有白玉带饰、青玉觚、青玉圭、玉合卺杯等。文人风画对玉器有很大影响。
清朝是中国玉器鼎盛期,道光后则气势减退。清代玉器可分3期:早期(顺治、康熙、雍正三朝)为励精图治阶段,和田玉进入不多,器型袭明代路数,玉业萧条,产量很少,但出土的康熙时玉砚、雍正款玉杯、玉环套等却表现出此期玉器精致典雅的特点。中期(乾隆、嘉庆)玉器达历史顶峰,选材严格、名工荟萃、题材广泛、技术全面,以显文韬武略,尊崇儒教。和田玉大量应用,玉肆繁盛,“大禹治水玉山”、“王寿山”、“五福海”是其代表作,痕玉之风亦进入内廷仿制。晚期(道光、宣统)为衰退期,突出的是仿古玉生产,咸丰之后片状玉器增多(表427)。
(3)工艺断代。古代制作的金银饰品、珠宝饰品及玉石饰品,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其制作工艺(切磨、雕刻、镶嵌、纹饰、形制风格)有所不同。尤其是纹饰,是当时社会工艺水平与艺术风格最直接的表现特征。根据这些特殊的“表象”可断其制作时代。
1)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期玉器的特征是,简洁朴实、技艺娴熟,线刻只在细部刻划,没有较复杂的纹饰,碾压出凹槽,穿孔多为磨棱穿孔或实心钻。良渚文化期,切片是旋转的圆盘切割的原始砣机,出现了镂空技法,还熟练运用钻孔、隐起、阴刻方法,增加了纹饰的变化,如羽冠神人兽面纹。
2)夏商周时代。夏代玉器工艺主要体现在开片、磋磨及阴刻线上,并不留下加工痕迹,刻划细线既平且直,砣具的运用已较熟练。商代青铜砣具的形成,使玉器制作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在纹饰上,商代早期以素面的为多,纹饰简单,多为直线纹,少有兽面纹及随形动物纹。到了晚期,玉器种类增多,装饰性加强,纹饰多姿多彩,较为流行的有几何纹、动物及饕餮纹、雷纹、目纹等,不同的玉器所用纹饰有程式化的倾向,不少器物的曲线以断直线做成。技法上,双阴线并列形成一种阳线,效果十分强烈。钻孔方面,较有特色的对钻孔大量使用,动物口部以多次钻孔凿磨而成,结果呈犬牙交错状,造型拙朴,也有圆熟作品。西周玉器特色是素面和片状的玉器大量增加,加工技法最突出的是一面坡技术。纹饰较少,主要有鸟纹、龙纹、兽纹、人纹、重环纹。相对于商代而言,阴刻弧线较多也较细,而且多用于纹饰细部的精心刻划,双阴线和阳线使用频繁。
3)春秋战国时代。春秋玉器的技法是片状玉器较多,钻孔技术较发达。由纹饰的对称发展至器形的对称,出现了组合玉器。隐起纹饰大量出现渐渐取代了一面坡的技法。其纹饰由西周嬗变而成,较西周纹饰而言,则显得复杂多样,常见细密纹饰布满器身。
战国玉器纹饰多样而且多变,主要纹饰有云纹、谷纹、雷纹、柿蒂纹、蒲纹、绳纹、“S”形纹、龙纹、凤纹、鸟纹、兽纹等,相同的器物有不同的纹饰,即使同一地区也有这种情况。在琢玉技法上,早期继承了春秋的做工,纹饰上一般使用透雕、平面雕刻、隐起等多种手法,而中后期侧重于隐起法的应用,器物的边缘锋利、硬朗,注意对称。活环技术熟练,琢玉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如辉县魏国墓出土的琵琶形包金镶玉银带钩、洛阳金村的金链玉佩等金属细工与玉作的结合,对广为后世所称道的“金镶玉”有深远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金银器制作工艺,在玉器、铜器上都有错金银、鎏金银的装饰,许多漆器上还有金银扣饰、包金碗、镂花银片、几何纹金箔。
4)汉代。汉代琢玉技术与同期石雕密切相关,其特点有二:一是有细腻和粗犷两种路数,细腻者线条流畅、转侧自然、刻划生动逼真,而粗犷一路即所谓“汉八刀”;二是细若游丝的“游丝毛刀”,装饰细丝用砣具修刻而成。
东汉在琢磨方面更加精益求精,镂空技术突出,但缺少一种蓬勃气势。纹饰上的乳丁纹可能是由谷纹变化而来。
汉代金银器制作工艺有钣金、浇铸、捶、揲、錾刻、压印、扭丝、焊接、镶嵌等技巧和圆雕与浮雕相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将金饰件塑造成形态生动的各种鸟兽形象,富有浓郁的游牧生活气息和独特的民族风格。
5)三国、两晋、南北朝。此时期社会动乱,玉业衰败。由于佛教传入,魏晋南北朝的纹饰造型也稍有不同,出现了新的十字云纹;琢玉技法衰落,圆雕极少,多为平面阴刻。
三国两晋时期,中原战乱,仅在安阳出土了银镯、金银戒指、臂钏、银指环等,而在南方金银器较多,金花饰物在东晋金银器物中最具特色。北魏出土的金戒指面上有小动物,制作工艺受到外来影响;东魏出土一枚金戒指上镶嵌青金石,中心以联珠围绕一鹿纹;北齐出土一件镂空金饰,并嵌有珍珠、玛瑙、蓝宝石、绿松石和玻璃等,构成华美图案,颇为罕见;北周制造有镶青金石环状金戒指,特别是鎏金刻花银壶,其纹饰图案有着浓郁的罗马风格。魏晋南北朝时期金银器特点是饰物为主,容器少见,西亚输入较多,形制与工艺受西方的影响,并对隋唐也有较强的影响。
6)隋唐至明代。隋唐时期金银器盛行,玉业无大改观,金银细工与白玉相结合最能代表时代特征。唐贞元间礼制的建立健全,使玉器生产得以发展。佛教题材“玉飞天”的出现开拓了玉器纹饰新领域,最典型的是花叶形纹饰,大花大叶,叶片上常有较细的阴刻线,花叶纹多饰于梳背、粉盒。胡人伎乐、献宝与卷草纹,具有异国风情;云纹也几乎全变成了卷云纹,还有兽面纹、螭纹、鹿纹、龙纹等。唐代平面雕刻技法有二:一是剔地碾刻,细部加阴刻纹(如青玉流云杯);一是阴刻,阴线有宽有细,宽的深,可示枝叶的叠压等,细的浅,如龙身的鳞纹。值得重视的是一些玉带銙的碾琢方法,平地起凹,剔地,使带銙表面成为“池面”,面上是平的,而纹饰却有隐起的效果。
唐代金银器造型精美,工艺复杂精细,已普遍采用镀金、浇铸、焊接、切削、抛光、铆、镀等工艺。在器物成型方面除铸造以外,多用锤击成型法,在形制与装饰方面不同程度地接受了波斯、印度等方面的影响,装饰图案以几何形与写生形两种而着称。纹样也有其自身的演化规律(分四期),如龙的形象:早期胸脯高耸、体态粗壮,而晚期胸脯较小、体形纤细。
宋代玉器得以发展,表现在理学对玉业的影响和仿古玉的兴起。由于时作与仿古并行发展,宋代纹饰变得复杂多样,如兽面纹,既有仿汉的兽面纹,又有唐以来的带放射状细阴刻线的兽面纹。新出现的有龙穿花纹、缓带鸟纹、灵芝云纹,还有云雁纹、孔雀纹、荷叶龟巢纹、竹节纹、鹤纹、鱼纹,都富有新意。宋人治玉,称“碾”,有唐代遗风,平地起刀,用剔地法碾琢隐起样的纹饰。宋玉最大特点是镂空技艺广泛使用,技术娴熟,写实性很强,明显受到宋代绘画的影响。
元代玉器纹饰中最常见的是春水玉的鹘攫天鹅纹,秋山玉的“伏虎林”、龙纹、螭纹、云纹、鸟纹、花卉纹等,每一种纹饰都有其时代的特征。元代治玉兴俏色,细阴刻线排列紧凑,密而不乱。深雕细磨的方法也是元玉特色。
宋元金银器器形设计构思巧妙,富有灵活性与创造性,同一器物的造型还往往显示有多种不同的形制,装饰花纹多按照器物造型构图并采用新兴的立体装饰,浮雕形凸花工艺和镂雕为主的装饰技法,使器物具有鲜明的立体感和真实感。纹饰有花卉瓜果、鸟兽鱼虫、人物故事、亭台楼阁及錾刻诗词5类。除器物上有年款或标记外,多数打印金银匠商号名记的款式,表明宋元金银器制作的商业化。
中国青铜器最早仿制始于北宋,仿制是对古代文化的尊重和仰慕,与后世蓄意作伪有严格区别,如大晟编钟的形制取法于当时出土的春秋晚期宋公戍钟等。
明代玉器纹饰取材于青铜器、金银器等,掏膛技术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和提高。纹饰题材多样,有云龙纹、人物、动物、双鱼等,多层镂雕、内外相错,有“双明透”之称。陆子刚是明代中晚期着名治玉大师,操刀雕刻,作品深受欢迎。
7)清代玉器工艺。清代金石学发达,工艺水平日臻精致,精品迭出。清早期玉器大致可分为宫廷玉器和民间玉器两种。中期玉器纹饰题材十分广泛,既有传统的松、竹、梅、蟠螭、云纹,也有象征吉祥喜庆的羊、蝙蝠、寿桃、象、御制诗文、暗八仙、佛祖、观音、罗汉、百子图、和合二仙等。龙纹变化具时代特征,即颊瘦眼更明,身子更灵活,胫骨后的凹槽更明显,腿毛也较多。琢玉技术水平极高,阴线、阳线、隐起、镂空等技术已十分全面,而且多种技法的结合使用,已达到随心所欲的地步。
咸丰之后,片状玉器增多,粗而短的阴刻线多,加工时进刀很深,不仅粗糙,而且技法单一,没有什么艺术性。至此,清代玉器的悲怆乐声画上了休止符。
8)图腾龙纹演变。在纹饰图案中,最具特色的是龙纹的差异。龙是中国人传统的崇拜物和吉祥物。中国人把自己喻为“龙的传人”。在古代中国各民族中有许多各自的图腾,但龙却是衍生在中华大地上的人们的共同的图腾,因此,龙在各类器物上被广泛地用作纹饰。中国古代玉器上最早出现的龙,是距今5 000年的红山文化玉龙——玦形猪龙,其最大特点是在鬣部有一道圆滑的凹槽(图41)。在距今约4 000年的洛阳盆地东部的偃师二里沟村夏代都城遗址三号墓葬中出土了一只大型绿松石龙形器,由200余片各种形状的绿松石片组成长64。5cm的龙身,极为神秘奢华,堪称“超级国宝”。如媒体所述“当你面对它时,会感到一切丰富的想象与推断都变得黯然失色。当你从上面俯视这条龙时,感觉它分明正在游动。当你贴近它硕大的头与其对视时,它那嵌以白玉的双眼也在瞪着你,仿佛催你读出它的身份。”这条“浮出水面”的巨龙可作为解读与其一起出土的镶嵌绿松石铜牌饰纹饰的一把钥匙。商代龙纹较多,按形制可分早、中、晚3期。早期龙形玉多为扁平薄片状,单足,头大,身粗短,尾细尖,头有独角,角形状如麻姑,“臣”字眼,素身无纹饰;中、晚期,薄片龙减少,代之以圆雕龙并出现璜形龙,体身变长,头缩小形如虎,角倾斜或趴伏于头后,龙身出现阴刻重环纹、云雷纹、回纹等(图42)。
图41 红山文化玉龙
图42 商代龙纹
西周玉龙特点是龙角为鬣形角,“臣”字眼两端带很长的勾形线,体不露足,周身纹饰繁复华丽,线条流畅,弧线较多。另外出现对称的连体璜形龙(图43)。春秋战国时期玉龙摆脱前期玉龙的特点,向近代龙形靠拢,麻姑角消失,代之飘飞而上扬的鬣角,再到分叉飘卷的云冠状,“臣”字眼消失,出现单线或双线阴刻的纯圆或方圆的眼形。到战国时玉龙发展成为凤眼和杏核眼,双眼皮,云朵状龙耳,龙身转化为多变的“S”形,基本形状是勾首、凸腹、卷尾。龙身上纹饰也有很大变化,春秋时出现蟠虺纹,蟠虺纹自成一组而构成连续图案;战国时出现了满而密的凸起谷纹,后期又加饰蒲纹地,此外还有勾云纹等各种变化的云纹,在头部口露牙,下唇呈斧形(图44)。
图43 西周龙纹
图44 春秋战国龙纹
汉代玉龙虽与战国时有相似之处,但头部变长如马头状,角尖分叉,一叉粗平,一叉尖细。纹饰排列疏松,谷纹磨工好,摸之有扎身感。东汉龙身出现飞翼,并刻有细毛纹,在龙背上刻有相对数个双线纹表示肋骨(图45)。进入唐代,龙为双角,形如鹿角,角从鼻梁处长出,嘴部极长,嘴角一直向后延伸过眼角,下颚部出现髯,口中有舌;龙身无纹饰,或素面,或有鳞;四肢细长,后腿特长,粗壮有力并带有勾毛,前腿处有带状飞翼;爪有三,少有四,爪尖锐利,虬劲有力,秃尾,个别龙背有脊鳍,龙形与现在十分相似(图46)。
图45 汉代玉龙
图46 唐代玉龙
宋代龙与唐龙很像,区别仅在于嘴角向后延伸不超过眼角,脊鳍大而多,眉毛突出,爪粗长,前爪往往抓紧如三叶莲瓣,出现扇形鳞(图47)。元、明、清三代的龙形基本相似,差别细微。元龙头髯呈前冲型,并有独特的三股发髯,眼很凹,与眉毛很近,腿关节有勾云纹,小腿有数道横线,爪多为3个,尾呈火焰尾(图48)。
图47 宋代龙纹
图48 元代青玉龙纹饰
明龙脸部刻划很深,鼻端有如意云饰,小腿细瘦,爪以四、五为多,尾部髯毛如枪缨状(图49)。清龙的最大特点是龙发蓬乱,发须不分,眉毛成锯齿状,角粗壮分叉,尾行多样(图410)。不同时代龙形纹饰有所变化,而且龙眼也有变化(图411)。
(4)史料断代。一些具有重要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意义的大型传世之宝,往往都有历史文献的记载和描述,这对断代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如由独山玉制作的大型玉雕作品“渎山大玉海”,虽经数百年沧桑巨变,因其制作过程及工艺特征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