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网络其他电子书 > 从校园到职场 >

第16章

从校园到职场-第16章

小说: 从校园到职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次见面,完全没有了解,竟然受到老师这样的恭维,我实在有点受宠若惊。幸好尽管在这最后一年当中我几次惹得他大怒,但是最后高考中我没有让他失望。
高中的最后这一年,是一段我终生难忘的时光。
十七八岁的我们,正处在最浮躁的阶段。自己想的、说的和做的,常常很难有效地统一。而且头脑中也存在着相当多互相矛盾的东西。
在这个阶段,遇到高兴的事情,可以忘乎所以;被高尚所感动,便发誓要洗心革面;遇到诱惑,则放纵自己;产生了恶果,又后悔不迭,垂头丧气。
即使像我这样的好学生,也会在上课的时候,因为不愿听老师的讲课,而在后面与其他的同学搞一些完全与课堂内容不相关的事情。以至于我的代数老师,忍无可忍,告状告到了彭老师那里。
为此,彭老师先后三次在班上气愤地瞪着眼睛说:“后面几个大个,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觉得自己挺了不起,全都懂了。老师辛辛苦苦在前面讲课,你们在后面搞些与上课无关的事情,自己不学,还影响别的同学!高考是决定你们一生的事情,你们还这样不当回事!”这件事情,过了20多年以后,还有老同学在见面时起向我提起。可见当时彭老师愤怒到了什么程度。
在这一年当中,彭老师给我们不厌其烦地讲得最多的道理就是:“你们不再是小孩子了,不能一味地由着自己的性子放纵自己。要有理智,要学会用理智来管住自己的感情和欲望。只有这样,你们才会有出息。”
我有一个比较难得的优点,那就是只要别人说的有道理,我就会努力去做。彭老师讲的道理,我非常认同。不过让十几岁的半大小子和女孩子们学着有理智,确实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
当时我们班的一个女同学写了一篇作文,特别能代表我们当时的状态。彭老师可能也觉得这篇作文挺有趣,就在班上给我们读了其中的一段:
听了老彭老师的话,我下决心从不睡懒觉开始培养自己的理智,利用早上的时间学习英文。晚上睡觉前,我把闹钟放在枕边,时间定在了早上六点。
第二天早上六点整,闹钟把我从睡梦中惊醒,可是我的眼睛怎么也睁不开。我就在嘴中不断地鼓励自己“我要有理智,我要有理智……”在自己鼓励自己的声音中,我又睡了过去。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秉性的改变确实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况且人天生就是一种感性动物。理性大部分都是后天被逼出来的。我相信彭老师的话,不能用理智管住自己的人是不会有出息的。所以,我就像当初按照程昕教的去努力学习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时一样,在实际中努力管住自己,培养自己的理智。尽管我不知道自己是否会成功,甚至也不知道我走的路是否能够引导自己走向成功,但我唯一确信的是彭老师给我们指出的是正确的方向。
人性的第一次锤炼(2)
这种努力,是由点点滴滴的小事构成的。比如,我非常讨厌死记硬背。可是,我父亲告诉我,学外文最好的方式不是背单词,而是背课文。我早就这样做了。可是到了高中,课文越来越长,我就放弃了。高中的最后一年,我重操旧业,每天早上起来背课文,要求自己把学过的每一课,都要在学完之前完整地背诵下来。这个习惯一直持续到大学学习期间。这些点点滴滴的努力,在很长的时间内并没有看出对自己秉性改变有什么明显的效果。
彭老师当时给我们经常讲的另外一个道理就是:“你们的考试成绩不好,不要把原因归结为老师题出难了,或者是自己没有发挥好。考试成绩不好,就是你们没有学好,要从自己身上去找原因。你们要日参省乎己。”
这句话如果较真起来,当然有问题,大可以批驳一番。可是它确实包含了宝贵的真理,给了我决定性的帮助。
在高考前,发生了一件相对比较大的事情,彭老师的这些教诲在我的身上猛然间发挥出了关键性作用。
那是高考前的最后一次模拟考试。这次考试我的数学只考了72分。学得好的同学都在90分以上。这72分当时把我彻底打晕了。尽管我的成绩排名进不了年级的前五名,可是在前二三十名没有问题。除开竞赛,以前在任何考试当中,我还从来没有考出过这样糟糕的成绩。何况高考即将到来,高考前的复习已经到了尾声,基本只差最后进考场了。
所以随后的几天里,我如堕地狱,未来就像一个要把我吞噬掉的魔鬼。每天早上醒来的时候心中充满了恐惧,我真的希望世界已经毁灭。精神恍惚了几天以后,我逐步镇静下来,理智开始占了上风。我告诉自己,恐惧是没有用的,我现在唯一需要做的,是按照彭老师讲的从自己身上找到原因,解决问题。
在仔细回顾了考场上的过程以后,我认为我的问题出在了做题少、不熟练上面。高考的时候,题量比较大。没有一定的熟练程度,是考不出好成绩的。数学是我在中学时代最不喜欢学的一门课程。我觉得它太抽象,看不到与真实世界有多少联系。本来就不喜欢,而我又讨厌多做题,认为那不是本事。特别是程昕教了我如何总结分析问题的方法以后,就更忽视多做题的重要性。所以不出问题反倒不正常了。
凡事有利有弊,该下工夫的时候不可吝啬,但是又要能够做到钻进还能再钻出来。这是我从这件事情上得到的一个教训。
确认了问题,我便硬着头皮,去找那个去彭老师那里告过我状的代数老师。我很幸运自己遇到了许多负责任的老师。代数老师没有计较我以前对她的不尊重,把上一届学生用的数学综合练习题全部借给了我。
我一口气把那厚厚的一本综合练习题从头到尾做了一遍。最后在高考中,我考出了整个中学时代最好的成绩,排名全省第九,如愿进入了清华大学。
这次72分的经历让我刻骨铭心。它是我在人生的道路上第一次遇到的如天塌地陷一般的困境。理智帮助我从困境中走了出来,也让我明白,深陷困境的时候,怨天尤人、悲痛欲绝、哭天喊地等等这一切都没有任何意义。真正有用的是用理智让自己冷静下来,理性地分析现状,特别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找到一条路,并下决心从困境中走出来。
得到这个72分,是我极大的幸运。因为有这个经历,我才得以在中学毕业以前就对彭老师的那些教诲有了切身的感悟,为我即将开始的独立的大学学习生活,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它也成为了我后来走入社会安身立命的基石。
《晚霞消失的时候》(1)
1981年9月,我和一同考上清华的中学同学李涛一起坐火车来到北京,我进入了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系(现在是电子工程系)学习,他去了建筑系。
在大学生活的开始,影响我最大的是一本小说《晚霞消失的时候》。
其实这本小说在高中最后一年,我的同学程昀就向我介绍过,不过我没有去看。因为中学时代的我,生活比较轻松,也没有那么多的烦恼和想法。我是一个狂热的科学爱好者,我最喜欢看的,是科普读物和科幻小说。对文艺作品中讲的那些社会与人的曲折故事,丝毫没有兴趣,甚至有些反感和回避,觉得社会太复杂。
但是到了大学,确实感到了压力。知道成人了,不能那么逍遥自在了,必须要去面对这个社会,不论我是否喜欢它。所以头脑中困惑也就开始增加。问题多了,就对文学作品有了一些共鸣,而且觉得能从中学到有益的东西。20世纪80年代的那段时间,中国社会还未完全商业化,出了一些用心去探索社会本质问题的作品。
入学后不久,我的同学陈曦光从图书馆里把这本小说借了出来。我就顺便看看。不想自己马上就被它吸引住了。
《晚霞消失的时候》最开始发表于1981年第1期《十月》上面,后来出了单行本。小说的作者是礼平。大家可能都没有听说过这个人。不过他在“*”中的一个原创:“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恐怕很多人都知道。他的作品很少,好像就是这篇在当时引起了轰动。作者的才华得到高度评价,但是所表达的内容,特别是关于宗教等问题的讨论,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时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的王若水还亲自两次写文章评论这部作品。
小说是以主人公李淮平自述的方式展开的:
1966年春天的一个早晨,18岁的中学生李淮平和往常一样,在去学校上课之前到公园里的一片树林里温习功课。他爬上那个废弃的石筑高台,坐在汉白王石栏杆上吃完点心,准备念那他并不喜欢的俄语。这时高台下面却传来了读书声,他悄悄探头一看,一个文静的少女正横坐在一尊张牙舞爪的青灰色石兽上读一本厚厚的外文书。
李淮平有些不高兴了,这个每天早晨都属于他的领地居然出现了“入侵者”!他想开口读自己的书,却又怕人听到他那蹩脚的俄语;想溜走,而女孩子就坐在这个石台有台阶的那一面,挡住了他的路。最后他决定将那女孩轰走,于是打开俄文课本,突然爆发出一连串的大叫。
不料那女孩却大大方方地走上来,纠正他读错的地方。两个人交谈起来,谈得很投机,居然讨论起文明和野蛮与人类的关系这样的大题目。
在交谈中他们忘记了时间,想起看手表的时候离上课只差七分钟了,两个人匆匆分手各自去自己的学校。女孩离去的时候回头看了李淮平一眼,李淮平在她回首的一瞬间看到她眼睛里闪动了一个明亮的火花。他们没有通姓名,没有留地址,甚至连个约会也没有。李淮平只是从女孩借给他的那本英文版莎士比亚戏剧集上,知道她的名字叫南珊。
三个月后是炎热的夏天,轰轰烈烈的红卫兵运动开始了。学校里不再上课,到处是铺天盖地的大字报和发狂的人们。一天晚上,身穿绿军装、臂戴红袖章的李淮平带领同校24个同样装束的红卫兵,去灵隐胡同七十三号抄原国民党高级将领楚轩吾的家。在楚家客厅里,李淮平审讯楚轩吾,要他交代在淮海战役中被俘的过程。楚轩吾陷入了痛苦的回忆。
《晚霞消失的时候》(2)
1948年冬,他作为国民*防部高级专员去苏北海州视察东线防务,向第七兵团司令黄伯韬传达蒋介石的战役部署。他的儿子楚定飞和女婿苏子明都在黄伯韬手下任职。为了配合部队行动,楚轩吾留在海州,被任命为第二十五军代理军长,晋衔中将。
战斗开始后,黄伯韬的部队一败涂地。楚定飞为了士兵不再作无谓的牺牲,劝黄伯韬下令投降,被黄伯韬枪毙了。黄伯韬让苏子明带一个连冲出重围报信,然后开枪自杀。楚轩吾带领一千余名士兵投降了。
华东野战军第五纵队参谋长李聚兴接待他们,并以自己高深的修养和出色的军事才能使他们折服。李聚兴还向他们宣布了一个个人喜讯:两天前他的爱人在后方生了个儿子,为了纪念战斗胜利,预祝战争早日结束,他给孩子取名李淮平。
楚轩吾的讲述对李淮平来说太意外了。他又把楚轩吾的外孙女和外孙叫出来训斥,没想到楚的外孙女就是南珊。他惊愕得说不出话来。从南珊的眼睛里,他看到了倔犟、忧伤和失望,再也没有春天的早晨那种明亮的火花了。
这个不平静的夏夜在李淮平的心上刻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两年多过去,1968年冬天,李淮平到火车站去给几位到内蒙古草原落户的朋友送行,在火车上意外地看到了南珊一家。南珊带弟弟南琛去农村插队,楚轩吾和老夫人来送她姐弟俩。李淮平偷偷躲在一边,听他们一家的谈话。从南珊的话中,他知道南珊心地善良但曾经受到伤害,因此信仰上帝耶和华。
在那个春天的早晨,南珊曾经倾心于他,但又在那个夏天的夜里失望了。从楚轩吾对南珊的嘱咐中,他看到了楚轩吾身上沉着、渊博、宽厚、乐观的美德。
十二年过去,李淮平已经成为海军军官,这年秋天他在从南方回北京的途中去攀登向往已久的泰山,与一位知识渊博、仙风道骨的长老同行,谈哲学、谈宗教。
当他批评宗教的虚幻、不真实时,长老教导他:“对真善美的追求,才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全部内容。而追求真的,是科学,追求美的,是艺术,追求善的,就是宗教”。
晚饭后,李淮平与长老去月观峰看落日,意外地遇到了给一个外国旅行团做翻译的南珊。相隔十二年的巧遇使他又惊讶又激动,但当年那个年轻姑娘已经变成了成熟的妇女。
从南珊的口里,他得知楚轩吾和夫人四年前已去世,南珊的父亲苏子明已回国,而南珊的母亲却客死在法国了。
南珊说十五年前的春天他们讨论的文明与野蛮的问题她思考了十五年,终于领悟到:“当我们试图用好和坏这样的概念去解释历史的时候,我们可能永远也找不到答案”。她说在信仰上她倾向于自己的祖先,赞赏“中国人那种乐天知命的自信和生死浮沉的豁达态度”。
李淮平试图追回失去的爱情,南珊回绝了他,告诉他人生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内容,在人生的秋天不应再去追寻春天的爱情,而应去创造丰硕的果实。她说以后不要再见面,她愿意让那本李淮平珍藏了十五年的书永远留在李淮平身边。
晚霞已消失,夜幕笼罩。望着南珊远去的背影,李淮平知道往事已经过去,自己的视野应当转向广阔的未来。
作者在开头写道:“记住吧,朋友,假如你能明白这故事的逻辑,并且能善处它,那么当这样的事情终于也来到你生活中的时候,你不知会从中免去多少你能够免去的痛苦,更不知会得到多少你应该得到的幸福!……”
《晚霞消失的时候》(3)
实话说,书中的很多内容因为与我当时的生活相距挺远,所以我并没有看懂,比如关于宗教,关于文明等这些社会科学的话题。我从小只喜欢自然科学,对社会问题没有兴趣。但是它最后的一段话,我不只看懂了,而且深信不疑。
那就是南珊对于人生的一个观点: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内容,应该做不同的事情。不要因为前一个阶段的缺憾或满足,而影响你在下一个人生阶段的作为。
在小说的结尾,南珊在与李淮平分手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