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庆熹记事 作者:红猪侠 >

第50章

庆熹记事 作者:红猪侠-第50章

小说: 庆熹记事 作者:红猪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旨意,才把王举拦了回去。
皇帝听了他的禀奏,叹道:“必隆却比王举更明白朝廷的意思,但要朕支持了他,便是削了王举的权,我们借机遏制凉州势力的目的自然更不要谈了。”
“震北军是进是退,要请兵部诸将再议决策,但是目前西努阿河以南的草原决不容有失。皇上若担心必隆,不如给王举密谕要他固守。”
皇帝点点头,“现在不能挫了震北军锐气,这是最稳妥的法子。”他亲笔书写了谕书,从腰上摘下一枚小小的金印,用于密谕最后,乃是鲜红的“靖仁”二字。辟邪小心封了,命人加急送出。
次日翁直领着兵部重臣赶到上江,就震北军进退争论不休,皇帝听了一下午,也是未得要领。命众人跪安择地休息,然后问辟邪道:“你看翁直很少说话,什么缘故。”
“翁直很学会了一套揣摩圣意的法子,奴婢听他言语里似乎是猜错了皇上的意思,以为皇上气恼必隆退兵,心中却又觉得贸然进军极不稳妥,一时思量不下。”
“原来如此。”皇帝恼道,“事关重大,他还藏着什么私心。请他来陪朕晚膳,朕有话说。”
不刻翁直战战兢兢到了,浑身不自在地坐在皇帝下手。内臣川流不息地捧上菜肴,啪地打开盖子,吉祥每样尝了些,恭请进膳。
“用吧。”皇帝对翁直微笑道。
“是。”翁直抖索着拿起筷子,等皇帝先动了,才小心翼翼吃了两口。
一时寂肃无声地用毕,皇帝坐回榻前,赐了椅子给翁直坐,赏茶。皇帝歇了一会儿才道:“翁卿,你自先帝时便在兵部任职,当年主理震北军兵马粮饷,上元年间多次对匈奴用兵,大捷还军,卿功不可没,先帝驾崩前向太后指了多位才能杰出的大臣今后重用辅佐朕,翁卿也是其中的一位。”
“是,先帝对臣的浩大皇恩,臣没齿难忘。”
“朕年轻,”皇帝叹道,“不如先帝目光如炬,多年来除了对各位老臣客气些,却全没有给你们如鱼得水施展抱负才华的机会。这么说来,贤才不得尽其才,良将不得将其兵,也是一种亏待,朕有错。”
“皇上!”翁直大惊,“臣等何德何能,皇上请勿出此言。”
皇帝摇头,恳切道:“不。朝中并无庸才,为君者不使臣者各尽其才,对朝廷对祖宗都是大罪。朕刚才还想起十多年前翁卿在先帝御前是如何的擅断好谏,如今却忧虑重重,少有直言。如果是朕什么地方让你们有所顾虑,今天不妨都说出来,朕好好的改。”
“皇上。”翁直跪倒在地,汗泪交加,不住叩头,“臣没有全心全意地侍奉皇上,臣罪该万死。”
“快起来,快起来。朕没有怪你的意思。”皇帝忙站起来搀起他,语声不禁颤抖,“翁卿,这江山不是朕一个人的,天下百姓的钱粮养着朕,也养着朝中的大臣,朕和翁卿,和几千朝廷臣工,不为了他们,就算为了自己良心安宁,不也应该尽心尽力么?”他沉默了片刻,在翁直微微的呜咽声中强令心情平复,“朕有多少能指望的人,如果翁卿都不肯说句实话,朕还有什么盼头?今天我们君臣好好的说开,不行么?”
“是。皇上既然这么说了,臣冒死直言。”翁直只觉多少年的委屈悉数涌上心头,料想皇帝这些年也是一样,掏出手帕,擦拭脸上的泪水,冲口而出道,“皇上登基伊始,太后下诏先诛杀了叛逆的颜王,当时连坐的十几员大臣虽然死有余辜,但其中也不乏平日的直臣。逆王势大,又兼统领震北军多年,朝中的官员多少都与逆王有千丝万缕的干系,尤其是兵部的大将,几乎都由逆王提拔,如何不人人自危?再者……”翁直说到一半,连自己也吃了一惊,犹豫半晌。
“再者,当年勤王的四家藩王已成朝廷心腹之患,大臣们无论往哪边靠,今后都是莫大的后患。为藩王说句话,就怕惹恼了皇帝;站在皇帝这边,只怕被藩王翻出些陈年旧事,难以自保。”皇帝叹气,“对不对?”
“皇上……圣明。”翁直低下头。
“朕给你打个保票。”皇帝道,“这么些年了,都不见颜王的旧人作乱,难道还不足说明你们的清白?以后谁要是敢拿这件事挑拨离间,朕决不轻饶。”
“谢主隆恩。”翁直扑通跪倒,“吾皇仁慈圣明。”
皇帝安抚了一番,渐渐说到正题上,“今天的议论,翁卿什么主张?”
翁直道:“以臣看,大军还是固守西努阿河为妥。”
“为什么?”皇帝追着问。
翁直道:“现在的震北军,与先帝时的震北军不可同日而语。上元六年、九年,两出雁门,三十万大军都是精骑轻甲,粮草充足,可做长途奔袭。自逆王伏罪之后,震北军四分五裂,多数精兵马匹被藩王瓜分,留下的骑兵只得十二万。朝廷征收的粮饷,虽足够三十万大军一年的军备,但是马匹尚缺,就算是调至乐州的征勇悉数开至前线,仍有多数是步兵。较之匈奴的轻骑,恐怕追之不及,一旦前锋遇伏,更是远水不解近渴。皇上让震北大将军王举固守,截断匈奴南下必经之路,封锁肥沃草原,不予其修养生息的机会,是上上之策,臣开始便赞同得很,没有异议。中原和匈奴纠缠了百年,皇上不可心存一战而破的侥幸,要有长期苦战的决心。”
“你说得对。”皇帝大喜,不住点头激励,“现今王举和必隆分歧甚大,你看有何良策?”
“必隆是亲王的身份,王举又是擎节钺的授命大将,自然僵持不下。以臣所见,应当遣一名德高望重的皇室贵胄,领皇上的严旨监军才好。”
“德高望重的皇室贵胄?”皇帝思量,“朕的皇兄景佑亲王如何?”
翁直道:“皇上信任景佑亲王,自然是好的。臣想的却是巢州王良涌。”
“哦?”皇帝微微一笑,“翁卿直言不妨。”
“是。景佑亲王才干虽佳,当年不免有夺嫡的念头,将他派至军前,会有些议论纷争。亲王多了顾虑,如何领兵?巢州王是皇上的叔辈,论身份更重;论才干……”翁直笑,“监军一职,只要一贯了皇上的旨意,才干么……”
皇帝点头,君臣二人都心照不宣,闭口不谈成亲王景仪,当即敲定了良涌。此时夜深,翁直告退,皇帝向屏风后招手,“你看如何?”
辟邪踱出来笑道:“万岁爷圣明,奴婢无话可说。”
他的身子还在微微地发抖,皇帝问道:“你累了么?”
“是有些累了。”
从倚海阁退出,脚下林海汹涌咆哮,从海底的深渊里只传来一句垂死的尖叫,模模糊糊象是那有些忘却的声音。的确是很久没有人提及了,颜王二字就像是点燃的引线,仍然可以随时随地将辟邪的心炸得粉碎,好让血液中流动的利剑脱鞘而出。他觉得自己的双手在杀气腾腾地颤抖,空旷夜中血雾飘浮,身只影孤无处可去。
“怎么还在这里?”皇帝站在廊下问。
“今天歇得早,奴婢在想去哪里。”
“没地方去,就陪朕呆一会儿。”
辟邪笑道:“还聊政务么?奴婢不行了。”
“那就不说话,下棋也好。”
“啊……好。”辟邪怔了怔,“遵旨。”
断断续续下了小半个月的雨,等终于放晴的时候,传来了好消息。景优公主与大理皇子段秉终于圆满成婚,而良涌也欣然奉旨,择日上京面圣。北方虽然并未大胜,但仍捷报频传。
据如意的密折,段秉不但在官面上与如意甚是融洽,还遣了心腹常常往来。辟邪看后,总觉那所谓的心腹正是宋别无疑,但自己并不喜宋别与如意往来,多生枝节。隔日宋别的谍报也到了,原来是段秉授意所为,料想这位太子也是蠢蠢欲动。事已至此,辟邪只得回复请宋别对如意多加照顾,小心他落入段秉彀中。
他打发小顺子将京营的公文和密信带给李师,眼看是皇帝起身的时候,整理宫服至倚海阁前,只见小合子一人在外。
“我来得迟了?”
“不迟、不迟。”小合子上前给辟邪行礼,道,“万岁爷去河边钓鱼了,叫师叔也过去。”
辟邪笑道:“皇上还钓鱼?屡战屡败也不觉得腻。”
“可不是。”小合子也笑。
河边果见皇帝便衣坐在椅子里,四周一片肃穆,众人大气也不敢出一个。辟邪只得悄悄走近,轻轻道:“皇上万福金安。”
“嗯。”皇帝回头,“坐那边吧,折子都拿到这儿来了。整天在屋里,白糟蹋了这么好的春日。”
东方曲折的河面上是明亮的绯红,林中的青鸟感受着春光恬静的温暖婉转歌唱,渐升渐高的阳光投在辟邪身周,蒸腾着他清晨的寒意,奏折上明亮的阳光渐渐灼痛了他的眼睛,抬头看时,皇帝仍平心静气、目不斜视地盯着河面。
“还没有上钩的?”辟邪悄悄地问吉祥。
“没有。”吉祥笑道,“等午膳了以后再说吧。”
“午膳以后?”辟邪恍然大悟,和吉祥偷偷地笑。
午膳摆在河边,皇帝心不在焉抽空问了辟邪几件事,最后皱眉道:“朕就不信没有上钩的。”拂袖又坐回原处。
胡动月持着急报上前,一时不敢打扰,只得递给了辟邪。
这是王举的急奏,辟邪忙打开看了,走至皇帝身边,轻声道:“皇上,王举的急报,震北军又是大捷,歼敌一万一千人……”
“有了!”皇帝大叫一声。
此时鱼线一动,果然有一条青色鲤鱼上钩,皇帝将上前帮忙的内臣赶开,忙着起杆,鲤鱼在地上跳了两下,皇帝将它从鱼钩上卸下来扔回水中,站起来喝道:“看这鱼半死不活的,就知道你们捣鬼,都给朕出来。”
水下鼓出一串气泡,原是潜在水底给皇帝钩上挂鱼的小太监闻言大惊,竟呛了几口水,窜出水面咳嗽的满脸鼻涕眼泪,还勉强道:“万岁爷恕罪。”
皇帝笑道:“你们以为朕就是个没有自知之明的人么?朕什么时候在上江钓得过鱼?你们这些马屁本事怎么早没想起来?都是些蠢货。”
“瞒不过万岁爷,”那小太监被风一吹,冻得发抖,可口齿还很伶俐,“奴婢原说不顶事,万岁爷想钓的哪里是这几条鱼,万岁爷是姜太公钓鱼,意在沛公。”
皇帝气得笑起来,身后似乎也传来辟邪的欢笑声,此时春日下的蓝江,远岭上的残雪,无不鲜明透亮,清澈动人,皇帝心中满是勃勃欲动的欢畅,扔下鱼杆,对辟邪道:“我们骑马走动走动。”
“是。”辟邪揣着折子紧追上前。
皇帝的马甚快,沿着江岸狂奔了一阵,才扬鞭大笑,“好!”
“皇上。”辟邪跟上来叫,“皇上,奴婢的话还没说完。皇上听了别扫兴。”
皇帝扭头笑道:“什么?”
“王举折子的后面,是力请进军……”
“朕看看。”皇帝劈手将折子抢过来,看完大吃一惊,再仔细看了一遍,将折子摔在地下,“老匹夫!打了几个胜仗就忘乎所以。什么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造反了!”
辟邪跳下马,拾起折子擦去上面的尘土,见皇帝要下马,衣裳下摆却挂在镫上,连忙上前替皇帝解开。“皇上息怒。”
皇帝余怒未消,将马鞭狠狠掷在河里,“给王举加急手谕,只得坚守,不得冒进。”他叹道,“兄弟姊妹也好、夫妻也好、臣子也好,没有一个能顺从朕心意的。想来似乎只有你们师兄弟三个,还从未让朕失望过。从前几代先帝祖宗里也有宠信宦官的,朕从前听了还要笑他们,现在才知道,那些臣子、妃子、皇亲国戚,只要不在眼前,就想方设法地和朕作对,难以把握。”
辟邪却怕他将怒火扯到自己头上,忙道:“百官中有很多都能只想着皇上圣意办差,也不都是皇上说的那样。”
“算了,这是朕一时的气话。”皇帝道,“无论如何,王举大胜,还是要褒奖的。”他回过头来问,“你听见了么,远处那是马蹄声么?”
“好像是的。”辟邪往东边路上眺望,“象是宫里人骑马过来了。”
“会是什么事?”皇帝奇道,走到路中间。
马队前领头的内臣勒住缰绳,跳下马,顾不得喘气,请下安去,“皇上万福金安。”
“你是哪个宫里的?”皇帝问。
那内臣还来不及回答,马队中红色骏骑便到了眼前。“皇上。”鞍上头戴帷帽身穿大红织桃花箭袖的少女跳下马来,叫道。
“你怎么来了?”皇帝看着慕徐姿摘去帷帽,盈盈叩首,却十分不悦,“太后准了?”
“回皇上的话,臣妾蒙太后准许,前来上江侍驾。”
“你以为朕在这里玩闹么?不知你们都在想些什么。”皇帝拂袖而去。
慕徐姿咬住嘴唇,脸色涨得通红,辟邪看着也不知所措。皇帝已在前面道:“辟邪,你愣着做什么?”
“是。”辟邪回过神来跟上皇帝。
“皇上!”慕徐姿站起来紧走几步,在皇帝身后呼道,“见不到皇上,臣妾的心就是那样绞着疼。臣妾就住在上江,远远地看皇上一眼,知道皇上吃得怎么样,睡得怎么样,也不行吗?臣妾只是不知道要怎么样说,皇上才明白臣妾的思念?”
皇帝驻足,回头道:“你骑马来的?”
“是。”
“倒是挺快的,”皇帝笑道,“过来吧。”
“是。”慕徐姿挽住皇帝的臂膀,“皇上吓坏臣妾了。”
“你才吓坏了朕。”皇帝道,“有哪个嫔妃自己骑马跑这么远的路,出了事怎么得了?”
慕徐姿笑容骄傲,浸透了粼粼春江的耀目,声音里是掩不住的小小的得意,“那么一堆人围着呢,没什么要紧。”
皇帝挥了挥手,内臣们都慌慌张张地退出老远。辟邪叹息不迭,就那么一会儿的功夫,眼前清静的日子顿时乱得象一锅粥似的。
给王举的谕书当日送出,一时还得不到回奏,过了六七日的功夫,辟邪却先收到了埋伏在匈奴朝中细作的密报,言及均成伤势刚复,尚在整顿人马,自二月里陆续南下的,并非主力,只是诱敌之兵。密报里特别提醒,中原大军切勿随便深入,以免中伏。辟邪知道此人在均成身边也是深得器重,估计消息不假,转而想到王举的骄傲脾气,更是忧心如焚,径直去倚海阁向皇帝禀奏。
“以奴婢看,现在已等不得巢州王进京了,先要派一员钦差敦劝王举固守。”
皇帝道:“此时容不得细想,就是翁直。着人速速拿着朕的旨意,叫他明日启程。”
“是。”
辟邪刚接上话,吉祥便匆匆拿着军报进来,呈到皇帝手里,“万岁爷,八百里加急。”
皇帝看了吉祥青白脸色一眼,低头展开折子,一声不吭地看了两遍,慢慢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6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