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网络其他电子书 > 中国商道 >

第15章

中国商道-第15章

小说: 中国商道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是他大胆购进10万斤花生米运到武汉,然后毅然将零售价从每斤110元降到095元。消息传出后,群众蜂拥前来购买,连一些大店铺也争相来他这里进货。从此,武汉的花生米价格也因此稳定下来。由于他经销的花生米物美价廉,生意越做越大,终于形成了规模,人称“花生米大王”。
有些人,做小本生意,但是业务却蒸蒸日上,规模也翻了几倍,原因何在?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小富即安,满足于现状,而是将自己的智慧串缀于经营的每一个角落,并发现财富新的落点,在让利的基础上,运用灵巧的经营手段扩大了经营规模,提高了利润。所以,要想掘得巨大的财富,野心固不可少,智慧用心也不可或缺。
1949年以前,毕克没有正式职业。但就在这一年,他突然想到,经营原子笔也许能赚钱,于是他找朋友华尔,借1000美元做生意。他贯彻薄利多销的原则,却赚了大钱。后来他把销售市场扩大到海外,扩展到美国,获得了成功。其后他又推出了具有与普通笔同样敏感的特殊原子笔,每支售价仅29美分,行销世界各地。
1972年,毕克又推出全套的彩色原子笔,深受欢迎。他在订价上很能适合顾客的心理,从不把价格订为整数。他推出的这种彩色笔,5支装的订价为99美分,10支装的订价为1美元98美分。他这种订价手法,也是一种经营艺术,因为他把5支装的售价订为99美分,给人们造成“不到1美元,便宜合算”的印象,于是销售量激增,即使在中国的香港、澳门、台湾也大行其道。




人弃我取,独辟蹊径



日升昌票号有句发家名言:“人弃我取,人取我与”,这句话代表了晋商的经营之道。“人弃我取,人取我与”是一个成语,来源于《史记?货殖列传》“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说的是战国的商人白圭创造的一种适应时节变化的经商致富办法。这个办法说起来也很简单,那就是别人不要的我要下来,别人要的我就给予。
按照这个办法,在丰收季节,农民收的粮食很多,大家都不要,价钱也就便宜下来,白圭就大量买下粮食。这时,粮价虽然很低,但蚕丝、漆等因不是收丝或割漆的季节,没有大量上市、价钱自然很高,白圭赶紧把这些货物卖出去。到了收丝时节,蚕丝大量上市,价钱贱下来,而粮价却高了起来。这时,白圭就收进蚕丝,卖出粮食。就在这买进卖出之间,牟利致富。
山西蒲州(今永济)位于南北纵贯晋陕峡谷的黄河折转东流之处,这里土陋人稠,历来挟资本走四方者十之九。由于经商之利倍于农,故外出经商之人多能以富归里。这些商人虽然走南闯北,到过五方都会,但是其富多由切计刀锥之利而成,并没有什么稀奇之处。明代山西蒲州人王海峰虽然也和其他商人一样外出经商,但他的经营方式却与众不同。
明代,蒲人外出经商大多是西到秦陇,东到淮浙,西南到蜀。王海峰一开始也是去了上述地方,但经过一段时间,他认为这些地方经商盈利不太多,便东走青沧。青是指青州,在今山东益都;沧是指沧州,即今河北沧州。这两个地方是明代的长芦盐区,盐行北直隶和河南之彰德、卫辉二府。由于官僚显贵、势豪奸绅上下勾结,这一盐区的运销不能正常进行,商人纷纷离去。但是王海峰认为,这里是春秋时齐国管仲收鱼盐之利的地方,陶朱公也是据此富致千金。经商就要人弃我取,人去我就。因此,这里正是可以大干一场的地方。
他到沧州后,先熟悉该盐区盐政,了解该盐区的运销历史,从中找出经验教训,然后向政府提出了整顿盐制、严禁走私的建议。后来,长芦盐区经过整顿,盐的运销又繁荣起来,盐商又蜂拥而至,长芦盐区的盐税收入比过去增加三倍多,王海峰也成为这一盐区著名的富商。明代大学士张四维说他动辄万金毫不在意,其资产之雄厚就可想而知了。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王海峰70岁时才离开盐商界回到故里。张四维对他评价说:“蒲州虽然多豪商巨贾,但少见像王海峰这样有雄才大略的商人。”尽管史料上关于王海峰的经商活动记载十分简略,但他的人弃我取、人去我就的做法,对于我们今天的商业经营者来说,仍是值得借鉴的经商经验。
“人弃我捡”,这种剑走偏锋的险招往往能出奇制胜,但它的前提应该是有洞观全局的眼光和成竹在胸的信心。否则,这种便宜也不是好捡的。
前几年,在沈阳街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兄弟俩和妯娌俩筹集了两家人的全部积蓄,奔向海南往沈阳贩西瓜。当时,沈阳市场西瓜紧缺,经营者都纷纷奔赴海南购买西瓜,都想赚一笔大钱,这是不是机遇呢?照机遇的本身含义来讲,这种时候肯定是一种机遇。
但是,当哥俩把西瓜从海南运到沈阳后,沈阳市场西瓜堆积如山,喊破了嗓子也卖不动。最后一算账,连本钱都没赚回来。于是哥俩都绝望地说:“今后死也不干长途贩运了。”
可是,妯娌俩并没有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她们筹借了一笔资金,不顾众多人的劝阻,二下海南。这一次,当她们把西瓜运回来后,市场上当天只有她们两人的西瓜,一下子就被人抢光了,不但弥补了上次的亏损,还获利一万多元。
当有人问她们赔了那么多钱,为什么还去海南贩西瓜呢?妯娌俩说:“第一次,市场缺西瓜,我们去贩运的时候,别人也去贩运了,又都是那两天到货,货一多,价格就低了下来。在我们赔钱的时候,别人照样赔钱,就像我们那哥俩一样,害怕再赔钱,都不再搞了。正是这个时候,我们把西瓜运进来,市场只有我们一份,价格自然就上去了。”
妯娌俩就给我们上了精彩的一课,她们以“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智慧,看到了停滞的市场行情背后的盲点,二次贩瓜,独获成功。




思维创新,打破陈规求发展



用创新理念给企业注入活力
晋商在经营管理方面,善于用变通的思想、创新的理念来持续不断地给商号注入活力。他们是“唯有变者才能生存”的积极实践者,善于除旧推新,创造新的对商业发展有利的方针方略,推动商号有所发展。晋商之所以能够辉煌500年,与他们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是分不开的。
思维创新,打破陈规求发展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没有创新精神就不可能有发展。晋商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由此做出的历史贡献是令人瞩目的,其中有商业与金融机构创新、制度创新、业务技术创新、商业与金融工具创新以及商业与金融观念、理论的创新。诸如人力资本、两权分离制度以及银行汇票、转账结算、旅行支票等都早于西方。因此,在晋商的成功因素中自然包括着其创新的因素在内的。
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都离不开创新这一最具活力的因素。创新就是发现、发明、创造、进步。日升昌的创立者李箴视、雷履泰正是因为具有极强的创新精神,才能在全国性的大商业网络中,视野开阔,目光敏锐,果断地抓住当时的历史机遇,由颜料铺的传统经营转而创立票号,断然将商业资本与货币资本经营分离开来,创立专门经营货币资本的私人金融机构,勇敢地站在当时商品经济的潮头。
创立票号后,雷履泰及其继任者,不断创新,又把汇兑业务由一般的商业领域扩大到政治、军事等诸多领域,主动担当起国家银行的职能;汇兑也由单一信汇逐步扩展到票汇、电汇等多种形式,电报在中国一产生,日升昌就率先接受和推广。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不断创新,使日升昌票号不断壮大,各地分号多达35家,长期充满了活力和朝气。
思维创新,打破陈规,是日升昌的一大特点。以金库的选址为例。据说日升昌票号的金库,最鼎盛时期占到全国黄金储备的80%,这么大存量的金库设在何处,是最大的金融秘密。雷履泰的思维很独特,采取“反弹琵琶”的思维方式,他不是把金库设在日升昌深宅大院后边的隐蔽之处,而是设在店铺门面左侧的茶炉房内,金库地洞的出口就在烧茶炉的柴火堆下。他遵循的是“最危险的地方反而最安全”的反思维方式。据说当时的江洋大盗曾光顾过日升昌票号,找遍后院除拿了些零碎银两外,根本找不到金库所在。
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前提和保证。蔚泰厚的五联号在经营上采取了创新经营,取得经营业绩的极大成功。五联号从一开始登上汇兑市场,就十分重视创新经营。过去,设有顺汇方式和逆汇方式,毛鸿(岁羽)统领五联号,利用倒汇形式,将贷款与实行汇兑结合起来,给客户创造了更好的环境和条件,极大的便利了客户,一时间客户纷至沓来,业务日盛一日。
五联号对一些信用不好把握的客户,最先采用抵押贷款办法,金融风险防范做到最有保障程度。众所周知,金融风险是从票号开始,就是一件困扰票号发展的最大难题。而各票号都采用了一系列防范措施,五联号是防范金融风险最成功的票号集团之一。与此同时,五联号采用电汇形式,采用得费贴期、得期贴费办法,并推广外语学习拓展国外市场,一系列耳目一新办法使五联号经营业务蒸蒸日上。
在现实的商业经营中,有人在企业发展到一定高度时,就放松了对企业管理的创新,以至于使整个企业的文化理念产生僵化定势的状态,这样长久下去必然导致各种弊端的滋生,最后会使整个企业经营失去活力,失去方向,走向衰落。因此,经营者必须要能够时时创新,观念不能落后。
蔚丰厚票号分庄经理李宏龄经营票号40余年,善于观察形势,当清末社会经济发生激烈变化,以汇兑为主要业务的票号发生危机时,李宏龄针对票号业的弊病,率先倡言票号改革。后来,他的票号改革思想和计划,因被守旧者极力阻挠而未果,愤而著述《同舟忠告》、《山西票商成败记》等,详细记述了票号改革的思想、计划和经过。
商战中有一个“先手定律”,强调的就是一个“先”字。你若慢了一步,别人可能已冲到前面,先你而成功,你的准备只能前功尽弃。所以谁创新快,换代快,谁就能赢得新市场。




晋商创新精神借鉴



晋商在多种行业所进行的不同的经营活动,没有既定的模式,也没有可以参照的前人的经验,所有的一切,均需自己去探索发现,去总结归纳。他们的创造活力让世人钦佩。
如今我们处在一个不断变革、不断创新的时代,科学技术在飞速发展,企业经营环境处在不断改变之中,全球化的市场也发生着不断的变化,这都不断地向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应对这一切挑战的秘诀就是创新。
提起天津狗不理包子可谓家喻户晓,谁到了天津都要去尝尝鲜。可要问起为什么叫狗不理呢?就没有几个人能真正答上来了。有人说用怪谲的店名,意在招揽顾客;也有人说是借此辱骂不肯光顾者;还有人说是形容包子香过头了,连狗都不吃。其实“狗不理”只是此包子的发明人高福顺的小名儿。
高福顺出生时家里很穷,常常吃了上顿愁下顿。父亲看着三个饿得哇哇直哭的孩子,无奈之中狠心将刚出生几天的“小四儿”扔到荒草滩上。这天夜里父亲梦见孩子被一群野狗叼走,惨痛的哭声把他从噩梦中惊醒。第二天天还没亮,父亲就一路趔趄赶到荒滩,他用颤抖的手拨开草丛,看到正在酣睡的儿子粉红的脸蛋儿煞是可爱,急忙抱回家中。父母觉得这孩子命大福大,给他起名叫高福顺。又琢磨着有个小名儿好养活,既然连狗都不愿理他,干脆就叫“狗不理”吧。
1914年,15岁的福顺来到天津“天地成”包子铺当学徒。他干活麻利、勤快,不管是揉面、剁馅,还是擀皮儿、包馅这些活儿,一点就通,一教就会。老板、师傅和一些包子铺的常客都很喜欢这个机灵鬼。
几年以后,在朋友的资助下,高福顺另立门户,自己开了一个包子铺,打出了“狗不理包子”的招牌。当时街上卖的包子大多是白面皮儿猪肉大葱馅儿,每个一两,一个铜子儿买俩,属于“穷人乐”的小吃。他独自寻思:如果自己也经营这种传统包子,肯定竞争不过那些老字号,一定要做出有独特风味的包子。
他首先在选料上下功夫,要求所有的原料都必须是最好的。把当时天津市面上有的几种面粉拿来进行比较,选中了进口美国面粉。猪肉只用百十斤的嫩猪,老母猪肉就是再便宜也不能要。酱油只用“万康”牌的,这种酱油以东北大豆为原料,发酵期长达百天,舔上一点儿满口生香。就连用量很少的酱豆腐也不能凑合,只选用浙江绍兴特产。
狗不理包子的面皮儿是半发面的。这样蒸出来的包子雪白透亮,皮薄而有咬劲儿,不会出现塌帮、跑油、掉底的现象。
有一次,高福顺上街采购猪肉时,顺便买了些猪骨头,砸碎后熬了一锅骨头汤。全家人围着桌子吃汤泡馍,那骨头汤香味扑鼻好解馋,他边吃边想:厨师烧菜时总爱放点儿高汤,人家烧出来的菜味道就是不一样。我要是拌肉馅时加点儿骨头汤,味道准保错不了。于是他将汤锅放在灶火上继续熬,把它熬成白色的浓汁,冷却成膏后再用它调馅,果然肉馅变得软嫩滑爽,鲜美异常。
包子本是中国百姓多年一贯制的家常食品。高福顺灵机一动,往肉馅里加了骨头汤,再加上别的措施,将它摇身一变,便成为名噪四海的美食狗不理包子。可见,对司空见惯的旧事物进行加工改造,是开发新产品的重要途径。
张瑞敏在多种场合表示,尽管海尔仍能以很快的速度发展,但极限随时都可能出现,这与公司大小无关。当一个企业感到疲倦,不能创新,不能战胜自我的时候,极限随时都会到来。海尔一旦决策失误,也许就像泰坦尼克号,顷刻沉没。
在如今头脑竞争的年代,越来越多的竞争压力使人们认识到只拥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如何运用知识,如何去解决问题,如何处创新,这一切都要靠人的智慧去解决。经营者必须创新决定生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