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兵家大争 >

第123章

兵家大争-第123章

小说: 兵家大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明白了,大哥刚才在想什么?”
“我在想晋军主将应该发现秦军要比他们多,两军都是精锐,谁人多,谁就能胜。这样的情况下,晋军还主动进攻,明显说明有后手!我在想,这后手会是什么,会从哪个方向杀过来。”
“蒙恬也应该能想到,晋军后手的事情他应该会有准备。”
“就怕晋军的后手出人意料的强,如果蒙恬的准备挡不住晋军的后手呢?这一战秦军不能败,也不能大胜。关键时刻,还需要我们出场!”
“大哥说我们观战不是只为学习经验么?”
“不参与进去,看的再多也是纸上谈兵!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这一战,才是你我踏上中原军界的第一战,就当是实习。”
“几十万人参与的大战,仅仅是我们的实习战,真不知道以后我们会经历怎样的大战!”
“以后的战争,规模也就是如此。秦晋这是初次扳手腕,都会竭尽全力的投入进来,毕竟胜负影响太大,容不得他们留手。”
公孙策继续说道:“将来的大战中,我们会从参与者成为制定者,这就是最大的不同。”
郭亮点了点头说道:“这一战还不是大哥你策划的?没有大哥的易地之策,秦晋怎么会打起来?”
“你高看我了,平阳郡关系重大。对于晋国而言就像燕国天津卫对燕京,潼关对长安一样的重要。晋军攻打平阳只是迟早,为了防止西凉军有损失,我只是将这一场必然发生的大战提前了四五个月而已!”
“这就是大势所趋,不是我们这样的小势所能主导的。我们这样的小势夹在强国大势之间,更是举步维艰,当步步慎思!”
公孙策说完,看向战局,秦晋两军已经接战。
晋军盾阵依然保持,只是露出几个缺口,冲出十几队无甲壮汉,抱着加工好的圆木撞向秦军车阵,他们成了秦军弓弩重点打击对象,往往整队覆没。
但会有更多的晋军敢死士冲出来,接替他们的任务,一往无前的冲向秦军车阵。在圆木的撞击下,秦军车阵被打开数个缺口,晋军三道主攻战阵中后方,轻甲晋军背盾张弓,对着车阵内的秦军发动箭雨攻击。
“十轮箭雨后,全军总攻!”秦琼带着后续晋军劲锐列在车阵三百米外,高声下令。而指挥骑军的程咬金五千骑已经按捺不住,缓缓朝秦军东阵侧翼迂回。
“全体后阵待命!”秦积弩将军高声大呼,带着弩兵在盾兵掩护下后撤。弩兵上弦费时,和晋军弓手对射明显得不偿失。
“射,不要停!”秦御弓将军大声呼喝,同时激励部下弓手。在盾兵的掩护下,秦军弓手在晋军近万强弓压制下,艰难反击,每一个眨眼间,都有弓手与盾兵身死。
“不要怕,压制了秦军弓手,你们就是最安全的!”晋军领军校尉纷纷给自己部下打气,晋军没有专职弓手,弓手都是兼职。可以说每个士兵,都是弓手!
他们主要射击目标就是秦军弓手,射残了秦军弓兵部队,他们后面就能依靠数量众多的弓手将秦军磨死!
由于晋军持弓士兵除了军魂外,多是天兵,对弓箭不是很熟悉,所以他们射击的时候,前排重甲大盾兵并没有上前攻击,不然很可能被新弓手射死。
没死在秦军手中,死在自己人手中不仅很冤枉,还会对士气造成极大的破坏。甚至引发内部厮杀也不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现在前排盾兵已经做好了厮杀的准备,就等本部将军一声将令!
罗士信面目沉毅,盯着车阵缺口,心中数着后阵弓手射击次数。当数到第八轮的时候,见秦军弓手部队已经被压制,他提刀猛地削断了扎在蒙铁皮的大厚盾上的弩箭。
当第十轮箭雨飞起,罗士信举刀高呼一声:“杀!”
随即单人持盾健步如飞,身后亲兵紧随其上,接着晋军全线高呼冲杀声,发动总攻。
罗士信与唐朝名将秦琼是同乡。当时,隋炀帝不恤民力,穷奢极侈,又发动大军征讨高句丽,民众不堪忍受,不能不起来反抗。
当时,只有14岁的罗士信就投到齐郡丞张须陀帐下,开始征战疆场。他上阵杀敌的欲望十分强烈。当战前他要求上阵时,张须陀看他还只是个孩子,认为他穿盔甲都没气力,何况上阵呢?
罗士信见主帅小觑自己,就迅速穿上两副盔甲,悬挂两壶箭支,飞身上马。张须陀看到罗士信如此英武,就同意他出战。
罗士信随张须陀出征于潍水上,敌人正在布阵,罗士信突然冲入,连杀数人,并斩下一个敌人头颅,用长槊挑着,在敌阵前挑战,没有一个人敢上来接战。张须陀趁势率领大军进攻,敌军大败。
罗士信每杀死一个敌人,就割下尸体上的鼻子藏好,回来以后按鼻子的数量报功。从此,罗士信成为天下闻名的一员少年猛将。
罗士信在14岁所表现出来的勇敢胆识,让张须陀颇为赞叹,他让罗士信做他的侍卫。每次作战,张须陀身先士卒,而罗士信紧随其后。隋炀帝闻报,派遣使者对他们进行慰劳,并画下张须陀、罗士信战阵之状来观看。
以后张须陀升任齐郡通守,领河南十二道讨捕大使,他率领万余人马在祝阿截击卢明月的十几万人马。粮尽将退,张须陀打算出奇计取胜,需要人去袭取敌人的大营。
没有人敢承担这样艰巨的任务,只有罗士信和秦琼挺身而出。
于是张须陀先率领人马假装撤退,吸引卢明月全军出动追击。而罗士信和秦琼率领伏兵突袭敌军的大营,营门紧闭,罗士信和秦琼跃上敌军的望楼,各杀敌数人,敌营大乱。
两人打开营门,率领部队突入大营攻击,纵火焚毁了敌军三十多座营寨,烟火冲天。卢明月赶快率军回师,张须陀回头猛攻。卢明月大败,自己率领几百骑兵逃走,张须陀斩获乱军无数,取得大胜。
后来张须陀被李密率领的瓦岗军所杀后,罗士信隶属隋将裴仁基麾下。后来裴仁基归降了李密,罗士信也随着投入了瓦岗军。李密被王世充所败,罗士信力战负重伤,为王世充所擒。
王世充起初很看重罗士信,后来又疏远了他。更让罗士信难以忍受的是,王世充还夺取了罗士信的骏马送给自己的亲属。所以罗士信趁王世充派他进攻谷州的时候,率领部下千余人投奔了唐朝,被唐高祖李渊任命为陕州道行军总管。
罗士信不贪财,凡有所获,都赏赐部下,所以部下乐于效命,但是他持军严谨,对人对己要求都很高,因而终失军心,部下和他的关系并不密切,这不能不说是罗士信治军的一大遗憾。
但是,罗士信非常重情义,裴仁基对他有恩,后来裴仁基在东都洛阳企图杀王世充,拥立隋朝皇室,反被王世充所杀。在攻破洛阳以后,罗士信出家财,收殓裴仁基的尸首,厚葬在北邙山上,以报答当初礼遇之恩。
后来,窦建德余部刘黑闼在河北起兵,李世民率军征讨。李世民在过去的作战中所向无敌,所以注重对敌人进行军事打击,而忽视了同时采用政治手段进行瓦解。
而李建成则不同,他宽厚仁明,后来接替李世民,用政治怀柔手段分化瓦解了刘黑闼。
刘黑闼猛烈围攻河北南部一城,李世民率军三次救援,都被刘黑闼所阻击,不能前进。李世民恐怕守将王君廓不能支撑,罗士信主动请缨,请求接替王君廓。
于是,李世民命令王君廓率领部队突围而出,罗士信率领手下200人杀向城下,奋勇攻击,终于突破包围进入城中。而这时天降大雪,后续救兵无法进城,罗士信虽死守城池,但城很快就被敌军攻破了。
罗士信竭力奋战杀敌,终因寡不敌众被俘获。刘黑闼早知道罗士信乃当世猛将,就亲自劝降,而罗士信宁死不屈,终于被杀害,终年20岁。
李世民闻罗士信之死,大为悲伤,重金购得其尸,将其安葬于裴仁基墓之侧。
这样的勇将阵亡,而且还是在李世民眼前阵亡的,李世民对于此事必然是非常痛惜。在历史上,李世民一生所向披靡,但是在征讨刘黑闼的战役中却受到了不小的挫折。
而罗士信的阵亡,更是令人遗憾。
他一生勇武超人,立功无数,又常挺身于患难之际,领命于危急之时,实在不负李世民所谥的“勇”字。若不是英年早逝,罗士信会在历史上留下更大的声名。
另外,罗成的这个虚构人物的原型就是罗士信,可见罗士信并不是一个只知蛮力战斗的一根筋武将。
类似于张飞,但被小说扭曲成了一个勇猛粗犷的绝世武将。 
  
第七十五章 突击!
“杀!”
“罗士信在此,何人敢战!”
罗士信抗盾先登入阵,竟然一口气冲破秦军盾阵,直接杀进秦军腹心!
“杀了他!”一群秦军持戈杀来,乱戈凿下,罗士信持盾护住一侧,另一侧挥刀对砍,秦军刺来的枪矛刀戈尽被罗士信一刀斩断。
“大秦校尉赵吉在此,敌将受死!”
一名秦将自呼己名,持戟杀向罗士信。见罗士信转身杀向另一侧,他高高跃起,一戟刺出,直指罗士信后背。
罗士信一刀砍断另外一圈刺来的戈矛,手中战刀满是豁口,不堪再用,转身间朝半空投掷,并大呼一声:“去死!”
半空秦将被这突如其来的飞刀扎穿,随即被战刀上的大力带飞,倒飞落地,死得不能再死。
“罗士信在此,何人取我头颅!”
罗士信大呼一声,手中大盾朝身后横甩出去,刚刚被他冲破的战线,此时已被秦军堵上,这群秦兵被身后飞来的大盾砸倒一片,罗士信亲兵转眼突破秦军战线,亲卫将罗成将一把长刃马槊抛给罗士信。
“射死那名晋将!”秦军积弩将军持剑大呼。
“秦军都是无胆小儿么?可有愿与我罗士信一战者!”罗士信一槊挑杀一名秦将,持槊高举,秦将未死透的尸体被高高举起,半空中抽搐。
“白猛在此,敌将莫要张狂,乖乖受死!”一名高壮秦将手持大斧,阔步奔来,持斧一劈,大有开山之势。
罗士信马槊一甩,上面的秦将尸体被甩出,被白猛一斧劈成两截。白猛势头不减,穿过血雾,一张脸染成红色,对着罗士信持斧一劈。
“就你,只配当我的亲兵!”罗士信一槊拨开大斧,半空弯曲的马槊势头猛地一转,直穿白猛胸甲,槊刃透背而出。
“老子不服……”白猛死死握着穿胸马槊,大吼一声,想要将罗士信挑起。
罗士信冷笑,双手持槊就是一抽,锋利的槊刃从白猛手中划过,白猛两掌同时被削断,白猛张口还未惨叫,就被再次击来的马槊斩断脖颈,头颅与两掌几乎同时落地。
“突击,随我杀!”罗士信见秦军无猛将,望见蒙字将旗,持槊高呼。
“咻!咻咻!”连弩对着罗士信所在猛射,罗士信持槊挥舞成一团黑光,强劲弩箭尽数被拨开。他手下亲兵转眼折损过半,两侧秦军也不好受,在连弩打击下,殃及池鱼,被射翻一堆。
“将军,秦军重弩!”罗士信亲卫将罗成指着秦军第二道车阵后的弩兵惊呼一声。
秦军积弩将军冷然一笑,持剑挥下,五十张瞄着罗士信的踏弩先后激发,罗士信急忙躲避,重弩射出的箭,连晋军大盾都能射穿击碎,哪是人力可以阻拦的!
罗士信与亲兵抛尸近百,被秦军重弩逼回去。
同时晋军东阵在廉颇率领下发动猛攻,廉颇一生几乎都是在和秦军中作战度过,对于秦军,可以说是他的宿敌。
廉颇(公元前327年公元前243年),嬴姓,廉氏,名颇,晋州太原郡人。战国末期赵国的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值得一说的是,赵国李牧也是赢姓,不过是李氏。同时为秦国横扫六国打下坚实基础的司马错也是秦国将领,赢秦可谓将才辈出!
廉颇青年时,东方六国以齐最为强盛,齐与秦各为东西方强国。秦国欲东出扩大势力,赵国首当其冲。为扫除障碍,秦王曾多次派兵进攻赵国。廉颇统领赵军屡败秦军,迫使秦改变策略,实行合纵,与赵讲和。
然后秦国联合韩、燕、魏、赵五国之师共同讨伐另一个霸主级大国——齐国,并大败齐军。其中,廉颇带赵军伐齐,长驱深入齐境,攻取阳晋,威震诸侯,而赵国也随之越居六国之首。
廉颇班师回朝,拜为上卿,秦国虎视赵国而不敢贸然进攻,正是慑于廉颇的威力。此后,廉颇率军征战,守必固,攻必取,几乎百战百胜,威震列国。
之后的将相和可谓古今传颂,廉颇能为赵国放下与蔺相如的私怨,可见他是个有着高度爱国情操的人。他的爱国情感催人泪下,感人奋发。而廉颇勇于改过,真诚率直的性格,更是让人神往。
而晋军西阵主将是段志玄,他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位列第十。同时也是李世民玄武门之变九大元勋之一,深受李世民信赖。
隋唐潼关之战时,刘文静被屈突通部将桑显和偷袭,军营溃散。段志玄率二十余骑出击,连杀数十人,身中流矢,仍往来杀敌,军心复振,大败隋军。后又与诸将迫擒屈突通,是唐军攻克潼关的大功臣。
段志玄如同美国的巴顿将军一样,是初唐装甲部队——玄甲军的主要战将之一,参与了太原起兵及全国统一战争,参与了玄武门之变,且作战勇敢、军功卓越,是飞将军李广的“唐朝版”。
段志玄为人正直、耿介诚挚、治军严谨、不趋时利,634年曾作为主将率军击退吐谷浑的军事进攻,为将者的“智、信、严、勇、仁”在他身上集中体现。
在名将辈出的贞观时期能做主将是很不容易的事,只有李靖征突厥及吐谷浑、李士绩征薛延陀及高丽、李道宗征薛延陀、侯君集征高昌及击吐蕃、柴绍征梁师都、阿史那社尔征安西四镇、段志玄征吐谷浑。
可想而知,这七人的能力是多么的出类拔萃!
晋军西阵也是猛攻不断,打的秦军阵线摇摇欲坠。其中主力就是段志玄亲率的两千玄甲重步兵,与晋军赤色衣甲很是不同,分外显眼。
一个个求援信使从秦军前线奔到中军,蒙恬对战局自然清楚,知道晋军攻得实在是太猛。只恨秦国史料被烧毁,没能流传下去,否则秦军战将获得后世信仰加持,也不会让晋军猛将如此猖獗。
“禀告将军,投石机组装完毕!”从后阵奔来的亲兵总算给蒙恬带来了一个好消息。
“对着晋军,狠狠的打!”蒙恬沉声下令,前线一排排倒下的大秦儿郎,都让他心里在流血。不过他依旧保持着冷静,不急不躁。
“喏!”亲兵拿了将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6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