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兵家大争 >

第128章

兵家大争-第128章

小说: 兵家大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请长安君上书,必须要三枚虎符!有三枚虎符,我就能带兵打进太原郡,只要太原郡暴露在我军爪牙内,董卓必然会兴兵赶赴。到时候一举攻破晋都晋阳,也不是空谈!”
蒙恬自然知道镇国虎符有多么的重要,可现在的战局十分紧迫。必须将晋军前锋部队一败再败,让晋人彻底失去进攻的欲望后,才能将战火引到太原郡。
“蒙恬将军,三枚虎符事关国运,成蛟实在没有把握。最多能请来两枚虎符,还望见谅。”
成蛟面有愧色,毕竟虎符实在是太重要了,尤其是对赢姓王族来说。他可以申请来三枚虎符,前提就是他压上自己的脑袋和命运。
“有两枚虎符,也能击破正面之晋军。不过还请长安君向咸阳方面再申请一批箭弩!”
传统的秦军战术,怎么都比不上箭阵犀利。所以蒙恬对箭矢的消耗很大,他不仅向咸阳方面申请物资支援,一边还让军中弩手自行制造弩箭。
哪怕质量低劣,只要弩机能发射出去就成。
在箭阵的大范围打击下,对弩箭的质量和精确程度的要求可以适当降低。
蒙恬他们这里在商议,北边晋军也在商议。
程咬金被生擒是一件大事,李青云见死不救的行为恼怒了大多数神将。再联系到他和公孙策的关系,以及公孙策对晋骑大杀特杀的举动。很多晋将主张杀李青云以敬军法,再不济也要削了他的军权。
而公孙策阵斩千骑,逼迫两万晋骑半路临阵而退,不仅延误了战机,还使原本大胜的战局成为惨败。侯君集指挥有误就是直接责任人。当场军职被夺,押往汾阳等待晋王决断。
“侯君集所部若直扑战场,不理公孙策。那么秦军必然会被击破,程咬金将军也不会被马超生擒。我军更不会有甘亭这样的惨败,公孙策也不会有那么大的勇名!”
“归根结底,还是侯君集意气用事,延误战机!至于李青云,当时一旁有秦军弩阵,一旁又是参战不久的秦军新锐部队。能全身而退,已是一场大功!诸将不必再议,散帐!”
李世绩高坐帅台,脸色不快。处理侯君集他认为过重了,处理李青云他认为太轻了。
众将不服,在帐中怒目而视。李青云如坐针毡,李存孝提着毕燕挝怒目盯着帐中众将,他自信可以从这里护着李青云杀出去。
“如果你们谁能杀了李青云,又挡的住兴兵报仇而来的公孙策。你们随意!”李恪冷哼一声,提着宝剑转身离去。
秦琼和罗士信最恨李青云,但程咬金在公孙策手中。他们相信,他们削掉李青云一只耳朵,明天公孙策会送来程咬金两只耳朵!
而公孙策如果真的盯上了晋国,时不时的爆发一下,用不了几日,在他那个人形核武的威慑下,晋军只能避战,士气也会崩溃。
所以心中怨恨,本事又最大的秦琼、罗士信顾虑重重之下,只能放弃报仇的想法,冷哼一声离开。
秦琼一系神将相视苦笑,退出大帐,其他晋将也都纷纷退帐。
“你即刻带兵去河西郡李靖军团效力,这里的晋将在战场上,容不下你。我怕他们害死你,引起公孙策的报复。”李世绩望了一眼李青云,转身离去。
李世绩不认为李青云有什么大错,那种情况下能全身而退就不错了。但现在这样一点处罚都没有,让军中众将如何心服?可这是李恪的意思,他只能遵从。
“河西郡,拿不下河西土地,算什么河西郡!”李青云对于这样的安排无可无不可,他没什么好说的。他本来就不想和南面的秦军作战,因为这样迟早会和公孙策对上,这让他姐姐怎么过?
李青云当夜就带兵赶赴河西郡,心中自立的想法越来越强。现在就像一枚棋子被人移来移去的感觉,对他来说越来越难以忍受。
第二天,即三月二十久,洪洞县城外。天色未明,秦军对晋军先锋部队再次发动猛攻。
晋军特制的防箭大盾在上一战遗失殆尽,这一战秦国上万弩兵,不计成本的乱射下,晋军一溃再溃,最终背靠汾水列营。
晋军军心不振,将心难平,一时半会没有进攻的举动。蒙恬进驻洪洞县,开始与晋军相持。
秦王赢荡接到飞鸽传书,心中犹豫不决。三枚虎符事关重大,所以他召集丞相赢疾询问。
“三枚虎符三万雄兵,不可轻授!”赢疾开头一句话,就让秦王心凉了半截。
“最多给蒙恬一枚,这是表章他蒙氏为大秦效力多年,劳苦功高之用的!”赢疾这句话说完,秦王的脸都黑了。
“另外再给成蛟与赢豹一人一枚,三枚虎符统率三万雄兵,在蒙恬将军的指挥下,必能攻进太原郡!”
赢疾的话语中,秦王的脸色慢慢舒缓。攻晋一战,关乎他赢荡的命运大劫,这是他赢荡的劫,也是秦国的劫,赢疾还是很上心的。
王与相取的一致意见后,保养在秦鼎中的虎符被取出。当即百来名铁鹰锐士护着三枚虎符朝平阳郡奔去,夜间赶路时连续遭到三波杀手截杀。
对于放公孙厉回归河东,君相之间的意见南辕北辙。赢荡主张放公孙厉返回河东,反正秦军击败晋军后,公孙策被堵在河东,也蹦跶不了几下。
赢疾不认为秦晋之战会胜的很轻松,只要公孙策父母在手,那么公孙策再生气,也要束手束脚。如果放公孙厉回归河东,与纵虎归山没差别。
“必须要与公孙策约法三章,否则公孙厉就在咸阳养老,至死也不能放归河东!”经不住赢荡坚持,赢疾无奈说道。
“约法三章?”赢荡听了只是嗤笑一声,他对所谓的盟约有些看不起,何况是约定。
“大秦割河东为公孙氏封国之地,公孙氏有守土之责;大秦与公孙氏同仇敌忾,同进同退;大秦不负他公孙氏,公孙氏不得负秦。”赢疾将预想中的三个条件说了出来,秦王赢荡又是一笑。
“王叔,公孙策立国后,本就是我大秦藩属之国。藩属,就是藩篱护边又从属大秦之意。这三条约法有些多余,不知王叔是作何考虑?”
“我们知道是这样,但公孙策不知道,或假装不知道。所以必须要让他承认与大秦从属关系,防止日后他临阵变卦。”
“王叔答应放公孙厉返回河东就成,就怕公孙策倒向晋国。此时正是秦晋最重要的一战,威胁公孙策已经起不了多大作用。只能用情义来打动他,所以王叔行事,别将那头正在扬威的老虎激怒。”
“大王,难道就不怕养虎为患?”赢疾皱眉询问,他一直对公孙策很是警惕。
“晋国和周国才是心腹之患!公孙策虽是猛虎,却后劲不足。等神将唤醒灵兵后,他还能得意多久?”秦王赢荡说着,伸了个懒腰。
“亲射虎,才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赢荡说完,就走了,留下赢疾一脸苦笑。
面对蒙恬的猛攻,三月的最后一日,河西郡李靖军团率兵南下,进攻耿县,企图掐断蒙恬所部物资补充。
驻守耿县的是马超,当即向董卓求援,并率三千铁骑在河岸奔驰,减缓晋军渡河速度。并没有主动进攻,往往都是以冲乱晋军秩序为主。
董卓警觉后,率部增援耿县马超,逼退来犯河西晋军。
李靖军团已经知道公孙策等人的抉择,所以不敢主动挑衅,进攻耿县不果后,决定渡河进攻驻扎在定水的蒙骜三万秦军。 
  
第八十二章 李靖
蒙骜在定河连营安寨,陆寨造攻城器械,水寨造船舟。昼夜不停,人停工作不停。
蒙骜,姬姓,蒙氏,是以蒙山为氏。齐国人,秦昭王时自齐入秦,是战国后期秦国名将。
公元前249年秦庄襄王继位,蒙骜从此出现在历史记载中。
公元前249年(秦庄襄王元年)蒙骜奉秦王嬴子楚之命进攻韩国,韩国割让成皋和巩给秦国,秦国的疆界到达了魏国的都城大梁。此战之后,秦国获得成皋和荥阳。秦国在此建立了三川郡。
第二年蒙骜率军进攻赵国,平定攻破赵国在西边的重镇晋阳,秦国设置太原郡。
第三年蒙骜带兵攻打魏国,攻克了高都和汲。同年,蒙骜率军再次进攻赵国,攻占榆次、新城、狼孟等三十七城。
第四年蒙骜在河外和信陵君率领的燕、赵、韩、楚、魏五国联军作战失利,被迫退回秦国。
据记载,当时秦国不断的进攻魏国,魏国赦免并召回因窃符救赵事件而流亡在赵国的信陵君,信陵君因此组织了五国联军对抗秦军。显然在此之前蒙骜应该在率领军队进攻魏国。
第五年,晋阳叛秦归赵,蒙骜率军又攻占赵重镇晋阳,重置太原郡。
第七年,秦国听闻魏公子无忌死亡,使蒙骜攻魏,取二十城,置东郡,使秦国土与齐相接,对韩、魏形成三面包围之势。
因屡立战功,蒙骜官至上卿。
第九年,秦军分两路:一路由名将蒙骜统帅,北出太行山,试图切断邯郸周围地区与北方代、雁门的联系,防止李牧南下救援邯郸。
另一路则由秦始皇的弟弟长安君成蛟率领,预期从上党的屯留东出太行,直逼赵国都城邯郸。之所以让成蛟统帅大军攻打邯郸是因为他曾经在赵国担任人质多年,对于邯郸周围的状况相对熟悉。
不过,秦国似乎错信这位年仅十八岁的王弟,他率领的大军在屯留长期逗留,止步不前。为什么呢?因为成蛟的粮草不够!
这就造成蒙骜的北路大军变成了孤军深入,赵国可以充分腾出手来歼灭北路的秦军。
这时成蛟一路仍然没有动静,蒙骜见形势不利,只得撤退。庞暖派兵埋伏于太行山密林深处,乱箭射杀蒙骜,秦军大败,赵国顿时国威大振。不久,秦长安君成蛟在屯留叛降赵国,赵封其于饶。
而史书上很简单的写到:秦王政七年,蒙骜卒。其子蒙武、孙蒙恬均为秦国名将。
蒙骜当时的战绩,甩了王翦不止七八条街。如果他不死,灭楚哪里轮得到王翦当主将?
这样的重量级将军被赵军伏击射死,赵国的国威都大振,可想而知,蒙骜生前是多么的恐怖。这么恐怖的人,只在史书上轻描淡写的写死了,这说明死亡的原因是忌讳。
这个忌讳就是长安君成蛟,秦始皇的弟弟。
李靖进攻定河蒙骜部众,采取的战术很简单,也是李靖一生最常用的战术。那就是奇袭!
他亲率三千平胡勇士乘夜攻破秦军大营,四处放火,使得秦军混乱不堪。紧接着紧随其后的各路晋军杀来,一战杀到天明,蒙骜拼死抵抗,李靖无法击溃秦军意志,只能撤退。
留下一地死尸,伤兵遍地的秦军大营在晨风中哀嚎。
蒙骜浑身浴血,沉默看着战场。和李靖对战,蒙骜原本有些信心,现在已经没了。李靖太可怕,混乱的夜战中,各部晋军如使臂展,相互配合,绞杀秦军犹如左右手。
“三万大军,一夜之间,被杀万人,这让我蒙骜有何面目去见王上?”蒙骜拔剑自刎,随行铁鹰锐士急忙间一脚踹出,踹飞剑刃。
蒙骜脖间皮肉已被划开,血流不止,副将一看,松了一口气。没伤到血管就好,当即召来医匠救治蒙骜,一面派人收整伤兵,同时派人飞马报咸阳。
这三万大军直接战死上万人,余下的伤兵减员什么,能战之兵不到万人。这让蒙骜实在无法接受。
对上李靖,谁输了都要甘心。如果说项羽是最霸的将军,是战术无敌。那么李靖就是谋略最深的将军,战略为正,战术为奇。奇正相辅,就是项羽,也在李靖面前抗不了多久。
所有的历史名将中,李靖精熟军政,综合可入前三。
李靖(571年-649年7月2日),字药师,雍州三原人。隋末唐初将领,是唐朝文武兼备的著名军事家。后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李靖善于用兵,长于谋略,著有数种兵书,大多失散。
李靖出生于官宦之家,隋将韩擒虎的外甥。祖父李崇义曾任殷州刺史,封永康公;父李诠仕隋,官至赵郡太守。李靖长得仪表魁伟,由于受家庭的熏陶,从小就有“文武才略”,又颇有进取之心,曾对父亲说:“大丈夫若遇主逢时,必当立功立事,以取富贵。”
他的舅父韩擒虎是隋朝名将,灭陈之战的指挥者。每次与他谈论兵事,无不拍手称绝,并抚摩着他说:“可与论孙、吴之术者,惟斯人矣。”
李靖先任长安县功曹,后历任殿内直长、驾部员外郎。他的官职虽然卑微,但其才干却闻名于隋朝公卿之中,吏部尚书牛弘称赞他有“王佐之才”,隋朝大军事家、左仆射杨素也抚着坐床对他说:“卿终当坐此!”
大业末年,李靖任马邑郡丞。这时,反隋暴政的农民斗争已风起云涌,河北窦建德,河南翟让、李密,江淮杜伏威、辅公祏等领导的三支主力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动摇着隋朝的腐朽统治。
身为隋朝太原留守的李渊也暗中招兵买马,伺机而动。李靖察觉了他的这一动机,遂“自锁上变”,将往江都,以告发此事。但当到了京城长安时,关中已经大乱,因道路阻塞而未能成行。不久,李渊于太原起兵,并迅速攻占了长安,俘获了李靖。
李靖满腹经纶,壮志未酬,在临刑将要被斩时,大声疾呼:“公起义兵,本为天下除暴乱,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斩壮士乎!”
李渊欣赏他的言谈举动,李世民赞赏他的才识和胆气,因而获释。不久,被李世民召入幕府,用做三卫。
灭萧铣时,由于萧铣控制着险塞,李靖受阻,进军迟缓。李渊却误以为他滞留不前,贻误军机,秘密诏令许绍将他处死。许绍爱惜他的才干,为他请命,才免于一死。
不久,开州蛮人首领冉肇则叛唐,率众进犯夔州,赵郡王李孝恭率唐军出战失利,李靖则率八百士卒袭击其营垒,大破蛮兵。后又在险要处布下伏兵,一战而杀死肇则,俘获五千多人。当捷报传到京师时,唐高祖高兴地对公卿说:“朕闻使功不如使过,李靖果展其效。”
立即颁下玺书,慰劳李靖说:“卿竭诚尽力,功效特彰。远览至诚,极以嘉赏,勿忧富贵也。”李靖的精诚至忠博得了李渊的信用,改变了对他的成见,并亲笔写敕与李靖说:“既往不咎,旧事我久忘之矣。”
后来适值秋天雨季,江水暴涨,流经三峡的涛涛江水咆哮狂奔而下,响声震撼着峡谷。萧铣满以为水势汹涌,三峡路险难行,唐军不能东下,遂休养士兵,不加防备。唐将也大都望而生畏,请求待洪水退后再进兵。李靖以他那超人的胆识和谋略,力排众议。
认为兵贵神速,说服李孝恭,于是唐军乘大舟两千条,顺江而下,连克数地。攻下夷陵之后,李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6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