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兵家大争 >

第149章

兵家大争-第149章

小说: 兵家大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代侯保重,本将告辞。”卢燕转身出去,对于朱标的不待见,他是理解的,并不生气,因为没有意义。
和一个将死之人怄气,实在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情。
驿站大火,公孙策火速离开王宫,赶赴驿站。而驿站内已有一队十来人捧着食盒,前来求见朱标,说是太子赠予朱标的午饭。
在西魏,最担忧朱标安危的只有公孙一族。在验明了符令后,朱标让他们布置上菜,摆了整整一桌,很是丰盛。
“魏国的粮食储备看来很多,这样丰盛的饭菜,就是我那个弟弟燕王也很难吃到。”朱标对领头的人说道。
“代侯误会了,王上与太子每餐最高规格不过是四菜一汤。因为燕国是上国,代侯是上国使节,所以招待的规格,就高了些。”
这些人说完,就出去了。
望着一桌的饭菜,朱标并没有吃,他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公孙策骑着赤兔马风驰电掣,赶到驿站的时候刚好看见一队宫人在驿站外厚着,直接喝问:“你们是什么人?我怎么没见过?”
宫人都是他府邸以前的老人,现在的宫中除了杂役,他大多都有印象。而且宫人头目,他更是可以叫得出名字。而这一队宫人,头目他根本不认识!
“动手!”这些宫人打扮的人有男有女,一个个掏出一把把飞刀朝公孙策投掷,同时往驿站内后撤。
而卢燕口中的可靠军队,很有秩序的弃刀逃遁,刺客捡起地上战刀,一部分以接连不断的飞刀压制公孙策,一部分直接去杀朱标。
朱标的两名卫士倚门坚守,死战不退,而朱标静坐在椅子上,听着门外杀喊声,和兵刃撞击声。
公孙策一身便服,持戟遮挡接连不断的飞刀,左右招架,很是勉强。他的武技并没有达到一流高手的地步,杀人全仗着雷电戟神威,现在被远距离压制,无法前进一步。
而驿站驿卒正在与卢燕扑火,寥寥几个守在门口,已被飞刀射杀。而公孙策马快,身后的卫队一时没跟上,只能一人独抗。
当对面的飞刀投尽,公孙策直接甩出雷电戟,将五名刺客尽数麻痹电翻,随即下马大步朝驿站内冲去。
驿站内朱标两名卫士很强悍,硬是将六七名刺客尽数砍翻,虽然二人也是重伤,但起码朱标的安全了。
随后两名卫士关门,以桌椅板凳将门口死死封堵。其后,一名卫士突然出剑,抹断了刚刚还在同生共死的兄弟的喉咙,让静坐的朱标汗毛直竖,很受震惊。
“为什么会是你?”
朱标实在是没有想到这个卫士会背叛他,他一手捏着小刀,做好了投掷准备。
这卫士喘着粗气,轻声笑说:“为什么不能是我?别忘了,我出自锦衣卫!”
“果然是他在背后策划,我知道我想知道的,你可以去死了!”朱标望着地上死不瞑目睁大了眼睛的那名卫士,起身缓缓后撤,动作有些僵硬,遗落了不少东西。
“你只有一次机会,要赌一下么?”叛变的卫士持刀缓缓跟进,双目死死盯着朱标瞳孔,同时伸手在腰,从全副武装的腰带上抽出一枚飞刀。
朱标被逼到墙角,突然一笑说道:“你也只有一次机会,可惜你已经错过了!”
叛变卫士只当是朱标在打击他的战意,企图让他的精神分散。
突然,卫士要投掷飞刀之时,只觉得背心一凉,浑身的气力像决堤的洪水一样,一泄而尽。
卫士艰难转头,看到了手持匕首打的彩蝶,彩蝶另一手持匕在他脖颈面前一划,这名卫士脖颈间裂开一条口子,血液喷溅而出,尽数融进彩蝶妙曼身躯。
“多谢鬼姬救命之恩!”朱标说着,擦了一把冷汗。
鬼姬彩蝶娇笑一声:“这有什么好谢的?这样的美事,奴家还想多来几回。”
她说着,舔了一下自己薄薄粉白的嘴唇,转身投进脚下的折扇。
这扇子楚萌萌使用时,可以让彩蝶出现在十步之内的任何地方。而扇子在他人手中,想不想出来全凭彩蝶心情,而且出来的地方,只能是扇子身旁一步以内。
“轰!”门口堆积的桌椅板凳突然被炸裂,看到闪烁的电光,朱标浑身的气力好像被抽空,靠着墙角缓缓滑落在地。
如他所料,来人就是公孙策。
“代侯,安然否?”公孙策看着地上的两具尸体,瞬间就判断出了事情的前因后果,而一地的饭菜让他皱眉,他担心朱标已经食用。
“无恙,有劳太子殿下了。”朱标说完,长长出了一口气。
公孙策捡起地上的折扇,展开后点了点鬼姬彩蝶的脸颊,遭到彩蝶一个白眼,他只是笑笑说道:“有功要赏,给你建立一个庙怎么样?”
鬼姬彩蝶一对美目望向公孙策,可以说是变成了红心模样。激动的连连点头,忙说:“好,太好了,太子殿下真好!”
公孙策哈哈一笑,将折扇塞进自己怀里,这是一个危险的动作。如果鬼姬要杀他,只要从扇中伸出一只握着匕首的嫩手,只是一刺,他就一命呜呼。
可他知道鬼姬不会杀他,不说楚萌萌那层关系。就凭借建庙被供奉一事,就能让鬼姬彻底归心于他。
陈余刺杀张耳一事,虽然多了很多波折,让他损失不小。可他从张耳那里知道了一个关乎魏国生死的机密,还得到了陈余自杀遗留的神兵剑胎。
这神兵此时就在他意识星空中,代替雷电戟镇压星空,将黛姬从石化状态解救出来。而黛姬也告诉他,鬼魂对于庙宇的渴望。
要成神,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享受世人敬仰,所以很多有大名的人死后,都成了神。比如陶朱公范螽死后成财神,关羽杀人成关帝,白起杀人百万,成就杀神之位。
还有一种成神方式就是由国家建庙,由一国之君颁发诏书,将已死之人敕封为神。这种神与国家气运相连,荣衰一体。
而鬼姬就是第二种情况,她此刻高兴的都分不清东西南北,在公孙策怀里,只觉得暖融融。这是她很久都没有体验到的感觉,这种感觉很好,让她迷恋。
随后公孙策要带朱标去朝阳宫,卢燕极力反对,站在公孙策身后的叶轻舟持弓对着卢燕亲兵队列就是一射,正中一名燕军面门。
卢燕大怒,再细看,原来那燕军手里分别握着弓和箭!
他无力反驳,任由公孙策带着朱标离去。 
  
第十三章 拜师朱标
回朝阳宫的路上,公孙策驾着牛车,朱标就在他身旁,与他并坐在牛车前排,相互聊着国家政治。
朱标是资深太子,朱元璋很果断的早早就将他立为太子,防止诸子相争的惨剧发生。然而朱元璋为了这个宝贝儿子大肆清洗开国功臣,为的就是将荆棘条上的刺削除,交给儿子一个好治理,没有尖刺的国家。
而朱标是出了名的仁厚,朱元璋大肆清洗重臣的时候,就去外地躲避,远离京师。他自幼就随军,和军中将军文臣很是亲密,看着他们被清洗,他却无能为力,确实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之后朱标在外染病,又将老病根刺激的复发,于是熬了几年后一命呜呼。出于对这个儿子的喜爱,还有对嫡子继承制度的推崇,朱元璋又封朱标之子朱允炆为储君,也就是后来火烧金陵皇宫,被烧死的建文帝。
朱标被公孙策询问如何治理国家,这方面公孙一族都是新手。对于所谓的政治的理解就是他们公孙一族统率百官,借百官之手治理万民。
而公孙策的想法,朱标只是摇头一笑,其后说道:“治国难的不是治民,而是治官。只有吏治清明,制度完整,才能约束百官私欲,一心在公。这样一个国家才能发展,再不济也会原地踏步,不会有衰败的可能。”
他继续说着:“人世此时的官员大多是历史英灵以及其弟子,所以他们在为官的过程中,是很少有私欲的。吏治最难的问题就这样被解决了,然后就是最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让百官和顺。”
“每一个英灵都有自己的治国理念,他们都想用自己的理念来治国。而一个国家只能有一种政策,所以他们为了让自己的理念成为现实,他们就会和其他英灵相争。”
“治国的理念虽然看着繁多,其实也就那么几种。所以持相同理念的英灵会格外看对方顺眼,一来二去就成了亲密的好友,渐渐地就成了一路人,这就是派系,也就是党同。”
“所谓的党同伐异,就是相同理念的人去攻击和他们理念相左的人。历朝历代都是如此,大到文武之争,下到地域之争,甚至是皇子相争。而治官,首在治党。”
“只有不断调和各党派之间的平衡,让他们少内争,一心为国与他国相争。这就是大和,只有百官相和,才能将国家的资源尽数开发,全都投在发展之上,一国的气运,才会不断成长。”
“只要一个国家的官员相互之间友爱恭敬,那么这样的国家可以应对任何可能发生的灾难。如越王勾践可以弱小越国灭吴,并与楚相争于江南;还有刘邦能击败项羽,其内部都是很团结的。”
“百官相和,并不是让他们结成一个大党,而是各种党派之间有一种平衡。如果百官皆出于一党,那么还会有地域之争,乃至承袭相争。无论怎样,国家内部的争斗是不可能平息的。”
“再说各党派共存,更有利于天子掌控国家朝政。并根据国家的情况和外部条件,选择合适的党派用他们的理念来治国。所以,和就是指各党派共处,不内耗,一心为国。”
朱标缓缓说着,公孙策任由牛车自己缓慢前行,自己一边沉思朱标说的话是否合理,并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论证,结果朱标说一句,他过一阵就点点头。
至于和顺之后的顺,朱标没有说,公孙策也理解。那就是听话,让百官听话!
而朱标前面说国家官员不能出于一党,而是多党共存,说了很多话,表面上在说党争是难免的,实际上的意思的就是数个理念不同的党派共存于朝堂,让他们平衡之后,更利于天子指挥。
如果是相同理念的一党,他们内部虽有纷争,但对外问题却是一致的。这个对外,不是针对其他国家,而是对待他们这个党派利益之外的人。
比如明朝晚期源出江南的东林党,真正的一手遮天。不上税,不纳粮不说,把持朝政玩海禁,自己私下弄走私。
海上走私利润甚大,走上一批货,就有数万两白银收入。而明朝年收入的税才二三百万两,整个国家建设被严重拖累,边军欠饷严重,皇帝要开源节流。
开海禁被百官劝阻,甚至百官静坐宫门口,示威给皇帝。或者把持舆论的东林党又鼓动国子监数千学生在宫门口游行,也都是常事。
因为朱元璋规定,后代皇帝不能杀言官。这些掌握进言劝谏皇帝的言官有护身符,一旦皇帝要加税什么,朝堂上就敢破口大骂。
只有明朝,这种荒唐的事情很多。所以很多皇帝一看国家平稳,自己也没什么好参合的。于是嘉靖皇帝几十年不上朝,待在宫中炼丹成仙什么的。
值得一说的是,明朝不管皇帝有多懒,多荒唐,把朝政交给官员治理,总是平平稳稳。只有崇祯皇帝太勤政,结果明朝被灭了。
原因就是皇帝的意志和官员的意志有冲突,使得国家资源严重浪费。加上那时候神州处于小冰河时期,数年大旱,天灾人祸之下明朝被李自成这个驿卒攻灭。
这个驿卒因为皇帝开源不成,节流之时裁撤掉的。失业下岗的李自成没有活路,所以他也不给明朝活路。
至于满清,似乎灭掉的只是南明。如果明朝无内患,一千个野猪皮组成加强营,也会被明朝拍死在白山黑水之间。
过了玄武关,绕过弯折的河渠,公孙策与朱标在木桥前下车。
“先生可以为我师,不知先生可愿为魏国效力?”
公孙策一路上听了朱标半个小时的教导,受益匪浅。
他手下最大的文臣是陈宫,而陈宫更像一个参谋长。而且生前的经历只是跟着吕布治理半州之地,算不是治国人才。
因为陈宫没有治理过国家,没有相关经验就是硬伤。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公孙策是君,要学为君之道,而不是儒家传扬的为臣之道。
之前公孙策唯一看过的就是一本厚黑书,余下的经验都是从史书之上借鉴。所以朱标这个资深太子,被朱元璋以明初最强师资力量教导出来的人,就是他最合适的老师。
而且朱标虽是燕王朱棣的兄长,可他的存在,严重威胁到了朱棣的王位。所以他要死,就是死,也要给燕国带上一些利润。
比如这次刺杀,就是赤果果的泼脏水。刺客穿着魏王宫宫人服饰,假冒宫人给朱标送去下毒的饭菜。只要朱标动了筷子,公孙策的魏国就是跳进大河,都洗不清身上的污点。
这些人根据楚萌萌等人的分析,极有可能就是燕国的钉子。其后刺杀不成,潜伏在朱标身边的卫士暴露,要刺杀朱标,后来公孙策要带朱标离去,又被燕军之中的人刺杀。
不过之前驿站的大火,是让公孙策想不明白的事情。
朱标也不想再次返回燕国那个巨大的囚牢之中,而他又不想和燕国敌对。所以面对公孙策的请求,他心动了。
“给我三天时间,我需要好好思考一下。”
朱标的条件,在公孙策看来,就是已经答应的前兆。古人很爱脸面,担当公孙策老师是一件很涨名声的事情。
面对这样的好事情,哪怕是其他好事情,古人都要推辞一番。就像汉献帝封曹操为王,曹操都要推辞三次,最后勉勉强强当魏王。
尽管曹操内心已经急躁的快杀人,可他必须要把戏做足。此时朱标,虽不中,亦不远矣。
公孙策这么一个意见,让两人之间的关系顿时就亲密起来。于是谈起了卢燕,对于卢燕公孙策很是陌生,只知道是燕国很强的一个兵家传承者。
传承得自戚继光,如果不是燕国对内部施行苛严的集权制,可能卢燕此时自立一国,也是很有很可能的事情。
在朱标的介绍下,公孙策才了解到卢燕家族庞大。这个卢家就是隋唐时期的五姓七门阀中的卢姓。
复活的卢家诸灵和得到诸灵传承的卢氏子弟极多,而其中最强的就是获得戚继光传承的卢燕。
和近乎白手起家的公孙策相比,卢燕的资源很多。前朝遗留在河北燕云各地的势力被卢家接收,虽然卢燕的官职被燕王朱棣死死压制,但潜在的力量可以在燕国排列第三。
燕国只有三股强大的势力,首先就是朱棣的五十万铁血明军以及明朝二百年间里复活的诸灵,其次是是数量毫不逊色明朝一系的诸胡联盟,最后就是以卢家为代表的现代传承者势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6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