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网络其他电子书 > [成长]跨一步,就成功 >

第4章

[成长]跨一步,就成功-第4章

小说: [成长]跨一步,就成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再说个真实故事—— 
三十多岁的时候,我写了一本绘画理论的画,请一位学者写序,那学者说他没空,要我自己写完给他“过目”。 
于是我回去写了一大篇,送去给他。 
隔几天,我把文章拿回,发现第一段上有许多改动的笔迹,可是又都被涂掉了,正纳闷,那学者说了:“我起先动了好多地方,但是后来发现你写得好极了,有你自己的笔法与文气, 
我改得反而不妥,所以全照你的。” 
这下子我又得到个结论——你常常没办法让人一眼就见出文章的功力,如同有些书法家的字,卓然成家,但是如果你只见他几个字,却会觉得很不怎么样。连李白的传世之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若非出自诗仙之手,只怕拿去给一般诗社评选,反而要被列入“打油诗”,被剔出来。 
同样的道理,要知道,当你参加中学生作文比赛,或考试写作文时,评分老师的心态上,是以“学生”来对待你。卷子经过弥封,他不知你是何方神圣,于是只能凭那几个字来给你打成绩。这时候,那些会“掉书袋”,词汇丰富的当然容易占上风。 
当老舍那样的大作家,写铺天盖地的白雪,固然可以用“一大块白被单”去形 
容,给人“直观”和“直指人心”的力量。但是换作你这个中学生写,恐怕就必用些“白皑 
皑”、“晶莹剔透”、“雨雪霏霏”、“冰封雪冻”的形容,才能讨好。如果你也学老舍,用“白被单”形容,除非碰上“慧眼”,是不可能拿高分的。 
不知你有没有读过郑板桥的名句“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还有中国画论中说的“大拙便是巧处,大巧更是拙处”。表面看来,“糊涂”和“拙”都是较高的境界,问题是你千万别忘了,那糊涂是由聪明出来的,那拙朴是巧妙之后达到的。 
同样的道理,学写作也要由聪明和巧妙开始,你要尽量先充实词汇、多读书、多背古人的佳句,达到“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含英咀华、文采粲然,再进一步追求反璞归真、妙造自然的境界。 
记住!备而不用,毕竟不等于“根本没有”啊! 
写文章与拍电影 
从小到大,你一定写过不少游记和参观报告吧? 
你有没有觉得难写? 
你可能觉得难,甚至觉得比一般作文还难。原因是你游完一个风景名胜,参加完一个博物馆或工厂之后,心里留下太多记忆。于是你的心乱了,不知那千头万绪应该从何理起。 
如果真这样,我教你个方法,就会简单多了。 
写这类文章,首先你要决定观看的角度。 
你可以假设自己是神,从天上俯瞰众生,因为你无所不知,所以能很整体地介绍。譬如你写纽约大都会美术馆,可以这么说: 
“闻名世界的纽约大都会美术馆,位在曼哈顿中央公园旁边,第五大道和八十二街的位置。在这个1870年筹建,而今总面积达13万平方米的博物馆中,收藏了埃及、巴比伦、希腊、罗马、远东、近东、亚洲、欧洲、非洲、美洲的绘画、雕塑、摄影、服饰、家具、乐器等,从远古到近代的艺术品三百多万件……”。 
今天我为你介绍的是另一种写法—— 
你不是“无所不知”的神,你变回平凡人,由“从空中俯瞰”变成由“地上走进去”,那不正是你参观时的情况吗? 
你既然走马看花,只是逛了一圈,现在就回想一遍,再走马看花一次吧!于是你可以写: 
“经过中央公园一片浓郁的树林和草地,远远看到大都会美术馆,还以为那是个白色的宫殿 
。走上几十级宽广的石阶,进入高大的正厅,看到的是各国的游客、四面的石雕与一大瓶一 
大瓶的鲜花。我们跟着导游进入埃及部门,看到神秘的木乃伊、石棺、和上面奇奇怪怪的文 
字。还进入一个有透明屋顶的大厅,在一圈水池的围绕下,中间有个高大的古埃及神殿。我 
和同学都丢硬币到水池中,许了愿,希望以后还能到此一游……” 
多轻松!你什么资料也不必有,不是就能写出一篇生动的游记了吗?而且因为你顺着“真实的回忆”写,娓娓道来,有条不紊,哪里还会不知如何下笔呢? 
请不要说这样写像“流水帐”,不高明。你要知道,自古以来多少伟大的作家,都是用这样 一路走、一路游、一路写的方式,完成不朽的作品。 
不信,举两个例子—— 
陶渊明的《归去来辞》,你读过了吧! 
让我们看看其中第二段(翻成白话): 
“船轻轻地摇动前进,风飘飘地吹动衣衫。我向行人问路,真恨晨光不够亮。终于看见我家 
的大门和屋角,我兴奋地往前奔跑。童仆出来欢迎,小孩在门口等候。院子里的小径长了 
野草,所幸松菊依然茂盛。我牵着孩子进屋,已经有酒盈樽。我一边斟酒小酌,一面高兴地 
看园中的老树。靠着南窗觉得十分快意,就算地方小倒也安然自足。只见园中太阳下的树影 
不断移动十分有趣;门关着,虽少访客,却别有一种悠然。接着我拿手杖走进园子散步,不 
时抬头远望。只见云自在地浮出山谷,小鸟飞累了一一回家。夕阳渐渐暗暗沉落,我还抚摸 
着孤松舍不得进屋……” 
回头细细想一遍,你是不是几乎可以画个连环图,把那些画面串起来? 
太容易了!因为所有的事情都呈直线发展——先坐船,再于晨光中赶路、问路,见家门、进门、喝酒,坐下来休息,东看看西看看。而后走进院子遛遛,看天空、白云、飞鸟、接着天暗了…… 
这段文章不是正好写了陶渊明回家的那一天吗?他没形容路有多远,家在哪里,也没写他家有多大,多少人,甚至写了童仆、稚子、却没写他太太,但是读起来却多么生动啊! 
取与舍 
今天你从图书馆抱回一大摞书,砰一声丢在地板,哭丧着脸说:“才两个礼拜,怎么读得完?”又说英文老师早讲了,她要给你们“上吨”的书去读,还说天天会给功课,就算十题中只有一题没做,也要扣一半的分数。接着你又抱怨物理老师,说他教得太快了,害你回家要花好多时间一点一点想,才想得通。 
孩子,才开学三个礼拜,我发现你已经瘦了,而且总在夜里两三点钟,还听见你的脚步声。 
我发现不能不教你用时间的方法了。 
还记得我们不久前参加旅行团,里面有个人带了速写本子,每到景点,即使只有十分钟,也拿着铅笔写生吗? 
他为什么只用铅笔,不用颜色?还有,当他在车上把速写簿传给大家看时,你是不是发现许多地方只勾了简简单单的轮廓。 
道理很简单,因为时间有限,他又希望抓住眼前的景色。权衡之后,他不得不采取简化的方式。 
同样的道理,今天当老师开出一堆书单时,难道你也要像在小学一样,把每个字都背下来吗? 
当然不行! 
随着年龄的增长,要学习的东西愈来愈多,你也愈来愈会发现,当你面对大问题,第一件要做的就是取舍。 
小学时,课本薄薄的,你可以把每个字都背得滚瓜烂熟;中学时,课本已经厚得多,又可能“一纲多本”,老师叫你们参考不同版本的教科书,你已经不能全部精读。等有一天,你进入大学,选了科系,读文科的不必再念理科,不是自自然然就作了大的舍弃吗?至于进入社会,你又可能因为职业的关系,有了更大的专精与更多“一生再也不会碰”的东西。 
孩子,我不是个死板的父亲,逼你每科都考一百分,而且把每个课本都熟读。因为我不是个“超现实”的人,我知道以你有限的时间,就像那哈佛医学院学生一样,你不得不计划、不能不舍得。 
“舍得、舍得”这个词用得太妙了,如果不“舍”,怎么“得”?当你手上拿不下了,只好舍弃一些。 
这好比许多考试,题目多到即使你都会,也可能作不完,这时如果遇上不确定的,你要“卡”在那儿想,还是立刻跳过,做下一题? 
这又好比,当你的数位相机储存卡已经满了,却发现珍贵的景物时,你只好把前面拍的“次要”的东西洗掉,留出空间,抓住眼前千载难逢的画面。 
那舍不是真舍,而是为了进一步的“得到”。 
所以为了使自己能在某些科目有特别杰出的表现,为了让你不致荒废深爱的小提琴,你必须知道舍。选择性地阅读、跳跃式的学习,甚至在必要时,退选一些没有必要的科目。 
孩子,请不要怪我居然浇你冷水,也千万别说你硬要样样都拿A。 
这世界是公平的,你不能样样都拔尖。 
每个人的时间和体力差不多,在未来,只有懂得取舍的人,才能站到巅峰。 
一时二用 
我发现大多数时间不够用的人,都因为他们不懂怎样在同一时间做两件事。 
你哥哥在你这个年龄也一样,举个例子—— 
有一天,晚上十二点半,他说功课少,能早一点睡觉。 
我听了很高兴,因为史岱文森高中的功课压力很大,常搞到两三点才能上床,他实在需要抓紧时间,补充一点睡眠。 
跟着我听到他开微波炉的声音,隔两分钟又听到他切东西,刀叉在磁盘上的声音;又隔了好一阵,听见放洗澡水的响声。 
再隔了半天,听见他开收音机的声音。 
又隔大约二十分钟,突然听见“砰”一声。 
我一而再地被吵醒,看看钟,已经接近两点了,很不高兴地出去骂他。 
你哥哥居然理直气壮地说他一点都没浪费时间。开微波炉是为了热火腿,用刀叉是为了把起 士切成小块。后来水声很吵是因为白天上体育,身上痒,要放缸洗澡水泡一泡,开收音机是因为外面已经下了好几个钟头的雪,要听听明天停不停课。后来发现不停,于是收书包。收完书包扔在地板上,所以发出“砰”一声。 
乍听,他说得一点都没错。问题是,碰上懂得“一时两用”,甚至“一时三用”的人,可能只要用一半的时间,就完成同样的事。 
他按好微波炉之后,如果不站在旁边等,而立刻切起士,东西切好,火腿不是也热了吗? 
然后,他可以先去开洗澡水,再打开收音机一边听广播,一边吃东西。再不然,他可以坐在浴缸里听收音机,并想想第二天要带到学校的东西。 
因为先想过一遍,收拾书包的时间必定可以缩短。 
整个算起来,由于在同一时间都做了两件事,甚至三件事,是不是能节省一半的时间? 
昨天晚上你妈妈也问我为什么做事那么快。 
当时我举了个例子,对她说: 
“你知道吗?刚才在看电视新闻的时候,我除了自己烧了咖啡,而且已经发出去五篇稿子,写了一封信,又看了全球股票市场,而且往台北办公室送了一摞传真。” 
我是这样掌握时间的,当电视广告时,我烧上咖啡,同时按一下笔记型计算机的起动键,接着去传真机上放好文件,拨台北号码,立即按发送,并且头也不回地赶到电视前看新闻。这时计算机已经“无线上网”,我一边看电视,一边看邮件,并在下一次广告时发出短信,同时把咖啡端到椅子旁边。 
广告完了,我继续看新闻,并且在不重要的新闻时,将几篇稿子转发出去,同时啜几口咖啡,看一看股市。直到新闻完了,我才回到传真机前,看看东西传出去没有,如果没有,再按“重拨”。于是在短短五十分钟的新闻时段,我既没错过新闻,也没误了工作。 
我绝不站在计算机或传真机前等它激活或拨通。也绝不守在咖啡器前,等它把水烧开、化为蒸气,往下凝结成浓缩咖啡。 
懂得利用时间的人,先要知道怎么操作这些聪明的机器,让它帮你省时间。而不是守在机器旁边,让自己成为机器的仆人。 
前面说你哥哥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不懂得用时间,现在他可进步多了,我最高兴的是,在台北,有一天我和他进电梯,我先按“楼层”,再按“关门”,他居然纠正我: 
“爸爸,你为什么不先按关门,在电梯关门的时候,再利用那几秒钟的时间按楼层,这样可以省好几秒呢!” 
我相信,就算你今天不会一时两用,将来进入社会争逐之后,也必能像你哥哥一样分秒必争。 
安静与喧哗 
最新的富比士全球富豪排行榜出来了,想当然地,又是微软总裁比尔·盖兹蝉连冠军。 
据说比尔·盖兹在学校的成绩从来没好过,中学总平均是B;刚进哈佛的时候,因为压力太大,得了溃疡性肠炎,不得不回家疗养。第一学期平均成绩更烂,只有C。 
你大概要问他既然高中拿B,怎么进得了哈佛。 
这就妙了—— 
他居然在全国会考SAT,拿了全美国前十名的高分。 
对比尔·盖兹念书的方法,我不清楚,但我相信他一定是个绝顶聪明,又知道用时间的人。举个例子,我最近看报导,说比尔·盖兹每天早上开车到办公室,并不立刻乘电梯上顶楼办公室,而坐在车里用手机打重要的电话,就可以证明。 
你想想,他为什么不在办公室打? 
那必定因为电话很重要、很机密,或是绝不能被打扰。他知道只要进办公室,就可能有一堆东西等着他处理、有一堆会议和访客等着他应付,或有一群职员想要见他。 
单单面对这些冗杂的事情,就会扰乱他的心、影响他的思维。所以,他进办公室之前,先静下心打重要的电话。 
这个道理我三十多年前就体会了,所以在《萤窗小语》上写了《四个三十不等于一百二》 
的文章。 
那是因为我发觉,如果准时进办公室,不断有干扰,两个钟头办不了什么事。反不如偶尔早两个小时到,一个人安安静静处理事情。 
被打散成四个三十分钟的两小时,绝不等于连续两小时的效用。 
一直到今天,我们家不是都如此吗? 
每次你放学回来,只要看见我关着书房门,就会轻手轻脚地活动;有话跟妈妈讲,也必定躲到楼下。 
因为你知道我在写作,不能被打扰。 
但是晚餐之后,虽然我还在书房工作,你却没什么顾忌,甚至经常进来找我讲话。 
因为你知道我可能在跟台北办公室联络、发电邮、传真或给读者回信。这些事就算四周有点声音,也无妨;被打断,也影响不大。 
你知道我今天为什么要说这些吗? 
因为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