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炼金大中华 >

第571章

炼金大中华-第571章

小说: 炼金大中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以说,就算最后阻击成功。甚至收购了对方的公司,从得失比来看,也是亏本的。
不过梅丽莎回答是:管它亏不亏本,本公主争的就是这口气!
本来就应该是我的东西,你们赖着不给,好啊。那我就把它砸个稀巴烂,看你们还给不给!
原来,梅丽莎根本就没存着依靠这些公司而获利的想法,她这是宁愿将对方砸个稀巴烂,也要当做自己的战利品收集起来!摆放在展品橱窗。用来气一气耍无赖的两个约翰。
嗯,女人嘛,就是这般可怕。
而实际上,托巴拿马运河大爆炸的福,梅丽莎的金融阻击并未花去多少钱。
原因很简单,大爆炸经过舆论的哄炒,金融影响面已经超过美国,走向世界……再加上美国为了建造三分之一的战列舰、从英国那边借贷了一笔高息高额贷款的事情被曝光,大部分美国国民,都对政府极为不满。
接下去,又有传言说美国去年发行的五年期国债有可能无法赎回,这不,又引发了一场提前要求兑现国债的‘挤兑风波’。
几个连环打击之下,与美国政府穿一条裤子的两个约翰,哪能不灰头土脸?
旗下的公司自然也是摇摇欲坠。
到了二月份,阻击的成果展现,摩根旗下的多家银行已被梅丽莎成功收购,而洛克菲勒名下的多家石油冶炼中心也被梅丽莎掌控了超过半数的股权。
面对梅丽莎咄咄逼人的进攻,两个约翰无力抵抗,因为他们知道,美国海军受此重创,他俩也得跟着一道夹起尾巴做人。
介绍完美国,再说欧洲。
二月底,奥匈帝国的军队突进到了莫斯科以西的明斯克,在那里,奥匈帝国准备与沙俄军队来一场战略性的大决战。
胜者继续前进,败者则要付出惨痛代价。
照理说,俄国身为老三皇之一,与奥匈帝国的关系是不错的,但坏就坏在老沙皇突然去世,新沙皇在一片角逐中被尼古拉二世获得。
尼古拉二世,虽然是新登基大宝,但他行使沙皇的权利已经多年。
前段时间,眼看欧洲战事不顺,德国掉头与英国结盟,尼古拉二世又忙着对付国内比如阿扎亲王等登基敌手的凶猛反扑,便一声招呼也不打地脱离了与奥匈帝国组成的统一战线。
不光如此,俄国军队临走时还狠狠咬了奥匈帝国一口,洗劫了奥匈不少城市,以战争的名义劫掠走了大量的财富和人口。
当时,奥匈帝国处于危难境地,对沙俄毛子在背后的背叛毫无办法,只能咬碎牙齿和血吞地硬忍着。
现在好了,风水轮流转,德国去揍法国。英国人的舰队也撤回本土防守,腾出了手脚的约瑟夫一世,哪还不使出吃奶的力气去揍俄国?
如果能赢下这场明斯克战役,最终攻占莫斯科。完成连拿破仑也没完成的伟业,约瑟夫一世觉得这样,才能一消心头之恨!
二月十四日,明斯克战役打响,奥匈帝国投入兵力三十三万,而对面的俄国军队则是五十七万步兵,外加三万哥萨克骑兵。
不必奇怪,俄国老毛子的陆军一向喜欢以数量取胜,在顶住了奥匈帝国最初三个月的突然袭击之后,俄军在伟大的尼古拉二世皇帝陛下的鼓舞下。已经稳住了阵脚,发誓要给入侵本国的奥匈士兵来一个让他们永生难忘的教训!
俄国军队人数占优,奥匈帝国的装备和后勤则略占上风。
双方势均力敌。
被后世称为明斯克绞肉机的战役,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战役从一开始就陷入到焦灼,双方谁也不退让。各种子弹和炮弹漫天飞舞,硝烟和烈火更是家常便饭。
落在明斯克土地上的弹片,有如雨点,只要是被交战火力覆盖过的地方,留下的必然是一地的死尸!
这是现代陆战的又一次大‘检阅’,最近十到十五年里开发出来的新型武器,基本都被投入到了明斯克战场。
此前三皇同盟战争虽然也是这些‘杀人武器’检验自身的机会。但毕竟还没有发生像明斯克战役这样由两个大型阵营的对撞!
双方加起来可是接近百万的军人啊!
这给‘绞肉机’提供了足够的‘原料’!
明斯克战役在你争我夺中持续了二十天,从二月打到了三月,平均每一天都有一万名士兵死在了惨烈的交火当中。
不得不说,俄国老毛子在家门口作战总是有一股狠劲,韧性十足,之前对抗拿破仑如此。在未来时空对抗德国人亦是如此。
这会儿,吃苦头的就轮到了奥匈帝国的士兵。
三月八日,正当约瑟夫一世有些无奈地准备撤出明斯克‘绞肉机’,为这次征讨沙俄画上不完美的休止符时,一个意外突然发生了。
三月一日。莫斯科发生了宫廷政变,尼古拉二世在不可能的情况下,被越狱而出的阿扎亲王派人俘虏,与此同时,一批来自芬兰的骑兵队闯入沙俄王宫,将效忠于尼古拉二世的俄国卫兵屠杀干净。
紧接着,这队‘神兵天降’的芬兰骑兵和阿扎亲王的拥趸们,挥起屠刀,对莫斯科以及周边地带躲藏的尼古拉二世的亲信们进行了血腥清洗。
当消息传到明斯克时,莫斯科已然经历了八天的清理行动,被杀掉的人,赫然逼近了十万这样一个恐怖数字!
听到这样的一个消息,约瑟夫一世都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惊讶后是大喜,他大手一挥,将此消息散布出去,给了对面的俄国军队以崩盘性的打击。
后院着火,俄军自然没有心思恋战。
当晚,俄军就撤离明斯克战场。
撤离现场,混乱不堪……
约瑟夫一世抓住机会,趁火打劫,将人缘不好、消息闭塞,还留在营地里没动弹的哥萨克骑兵端了个底朝天!
哥萨克骑兵可是俄国的宝贝,可惜由于通讯不畅,这些‘宝贝’都成了奥匈帝国的枪下冤魂!
三万哥萨克骑兵,最后只有几百骑活着逃离了明斯克。
三月十日,历时二十四天的明斯克战役以奥匈帝国的逆转胜利而告终。
双方总共投入了九十九万士兵,而死伤超过了三十万!
俄军丢了明斯克,通往莫斯科的门户已向约瑟夫一世敞开。
不过,正当所有人以为奥匈军队会挟胜追击,饮马奥卡河时,约瑟夫一世却停下了进击的步伐。
了解过后,原因似乎很简单,刚刚自立为沙皇的阿扎亲王从莫斯科传出了求和的信号,他愿意坐下来与约瑟夫一世谈一谈两国的和平问题。
为了表达诚意,新沙皇送出了数量足够抚恤十万人的黄金。
在外界看来,约瑟夫一世这回总算是清醒了一把,没有被胜利的虚名诱惑,而是真切地考虑到了将士的生命和看得到的实际利益。
与其再来一场类似明斯克的绞肉机战役(比方说莫斯科保卫战?),去追求那胜负未定的结果,倒不如坐下来,接受对方的求和,安安稳稳品尝胜利的果实。
三月十九日,约瑟夫一世表示原则上同意了阿扎沙皇的求和。
双方将在基辅,坐下来好好谈谈。
当外界对‘见好就收’的约瑟夫一世疯狂赞誉的同时,没有几个人知道,约瑟夫一世之所以这么做,不是因为他头脑清醒,而是因为来自茜茜皇后的劝说。
好吧,之所以说是‘劝说’,其实是给约瑟夫一世面子。
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明斯克战役结束后,茜茜皇后带着一名叫做叶苏拉的小姑娘来见约瑟夫,只说了一句话:“龙灏希望战争到此为止,再打下去,只会便宜了其他人!”
畏妻如虎的约瑟夫一世,哪还不点头答应,直把叶苏拉小姑娘看的掩嘴直笑。



568, 锡利大海战
奥匈帝国与沙俄的战争到此告一段落,和谈之后是签订赔偿条约,划分国境界线……我们不再赘述。
且让我们把关注力从欧洲东部移到西部战场。
去年十二月,首都巴黎遭到沦陷的法国已经处于‘灭国状态’,成建制的政府军已经被德国人敲打得一个不剩,唯一还支撑着法兰西火种不灭的,只剩下流窜各地的游击队。
德国人大气,没去管这些疥癣之疾,他们要的不是法国的彻底臣服,他们要的乃是法国到英国的出海港口!
这才是德国人的真实目的。
有了这些港口,德国陆军配合从老巢里出来的公海舰队,就能真正威胁到英国。
英法英法,焦不离孟,法国是小弟,英国才是老大,只有把这个带头大哥做了,德国人才算是称霸欧洲,乃至宰执世界。
至于法国嘛,德国太了解了,只要不把他们逼的太紧,不用多久,他们体内的浪漫主义‘毒素’就会自行发作的。
不足为虑。
法国沦陷,英伦三岛危急,这个紧急事态反倒是帮了爱德华七世的忙。
本来由于英女王的申明而倾向于倒爱德华七世的国内局面,又变得对这位国王有利起来。
有人说,维多利亚是我们的女王不错,但她跟德国佬勾结,就是卖国!我们还是应当面对现实,团结在现任国王的周围,绝对不能让德国佬登上我们神圣的国土!
等维多利亚女王发现到这个状况,连忙知会德皇威廉二世,要求他撤军,解除对英国本土的威胁。
不过,威廉二世似乎有点倔脾气,他觉得这是击败英国,夺取它海上霸主地位的最佳时机,所以毫不犹豫地拒绝了维多利亚女王的要求。
几乎在明斯克战役打响的同时。二月十六日,德国公海舰队与英国皇家舰队,在英吉利海峡以西——锡利群岛附近碰面了。
交火一触而发。
后据统计,双方一共投入了战舰超过三百艘。其中主力的铁甲战列舰,英方四十二艘,德方六十六艘!
史称‘锡利大海战’。
锡利大海战的确犀利,原本历史上憋屈了一辈子的公海舰队发挥出了不愧其名的‘公害’劲头,从甫一接触,就冲着英国皇家舰队发起了不要命的攻势。
英国海军方面,因为被克莱豪尔拐带走了一大部分战舰,实力极为有限,所以毫无意外的,海战开始。他们就被德国公海舰队压着打。
有了远程炮火的现代海战,多出一艘战列舰可不简简单单是数字上的‘加一’。
打个比方,五艘对四艘,差距虽只有一艘战舰,但打完之后。极大可能是胜利的一方还有三艘战舰剩下,而失败的一方则会全军覆没。
这个公式就是,五的平方减四的平方再开根号。
因此,德国海军多出了二十四艘战列舰,优势可谓比天大!
或许一仗打完,自己毫发不伤、对方却片甲不留的场景都会出现。
不过,千万不要小瞧了英国海军几百年的底蕴。
他们内部尽管士气低落。但专业水平可一点儿没丢。
眼前这般恶劣的敌我悬殊情况,他们是心头雪亮。
眼见覆灭危机近在眼前,英国大西洋舰队总司令(此时皇家舰队的最高指挥官)当即立断,启动了‘敢死令’!
所谓敢死令,就是当英国海军处于生死存亡一线的时候,执行的特别命令!
与敌方同归于尽的命令!
敢死令下达。英军先是佯装逃跑,利用对附近洋流的熟悉程度,迅速拉开了德国公海舰队中战舰与战舰之间的间隔。
接着,英军战舰分成六道小纵队,各取方向前进。将孤军深入的一部分德军战舰切割包围。
包围之后,英军也不用火炮攻击,反而是采取了最直接了当的进攻方法:一对一冲撞,以己方一艘战舰,换对方一艘战舰!
一命换一命!
没错,前面说过,当一方的战舰数量每多出一艘,其产生的战斗力将会以平方的形式倍增。
那么,现在战舰数量处于劣势的英军与德军一换一,赚的一方将是英国。
况且,执行一换一的‘敢死令’至少有两个好处。
一是击毁敌舰的速度要快过用炮弹轰击,可以节约时间;
二是用来与敌方同归于尽的战舰可以由自己选择,对方是战列舰,己方用一艘鱼雷艇去换……就算用两艘去换,也是相当值得的。
这种战术德国海军简直闻所未闻,很快,那一部分被包围的小分队就被数以十计不要命的英国军舰碰撞上,顿时……爆炸声响彻整个海面。
仅仅三分钟,德军六艘孤军深入的战列舰就被撞沉,而英军仅仅损失了一艘战列舰和十三艘次等战舰。
这样的战损比,放到平常,足以成为一场值得夸耀十年的伟大胜利,但现在,这点战果固然可喜,对英军来说却还是不够的。
德国人丢掉了突前小分队,但也洞悉了英军的‘敢死战法’。
于是乎,德国公海舰队立刻停止激进,命令传达,将两两战列舰间的间距摆放好,再将周围布满次等战舰,作为防御冲撞的缓冲带。
德国人晓得,对面那个高高在上几百年的敌人要拼老命了,而且是放下身段地来拼命!
自己稍不留神,或许就会遭遇海上的‘滑铁卢’。
不过,饶是德国人反应已足够迅速,但英国人的‘敢死令’秘密演练了何止百年?
向上追溯,那大概还是英国与西班牙无敌舰队争夺世界海上霸权时遗留下的产物。
每隔十几年就会更新一次,为的就是预防万一,预防当英国海军陷入危境时,敢死令可以派的上用场!
这不,德国人停下追逐脚步的动作也在‘敢死令战法’的预料当中。
这个时候,六道英国海军小纵队的作用就显现了出来。
他们迅速抢占有利地形,对德国舰队阵营发动炮轰。
这次炮轰选择的攻击目标不是庞大的战列舰,而是德国海军中被潮水般命令弄得有点晕头转向的次等战舰群!
少了战列舰的保护和威慑。这些次等战舰,就成了英军战列舰的活靶子!
轰轰轰!
战果是斐然的,可落到德国海军头上就是一曲悲壮的挽歌。
短短半个小时,英国海军六道纵队像不要本钱似地疯狂倾泻炮弹。那些德军次等战舰几乎是一眨眼的功夫,就有数十艘中弹。
火焰和黑烟冲天而起,水柱起此彼伏,血色染红了沸腾的海水。
看到这个情景,德国战列舰上的士兵眼都红了,他们立刻就想还击,不过可惜自身船体太大,转向不便,等到炮管调校过去时,英军的炮轰已经结束了。
开完炮。六道小纵队便拍拍屁股,扬长而去。
光是这样一阵炮火倾泻,德军的次等战舰就损失了超过四十艘,死亡人数更是不可计量。
连吃大亏的德国人这时仿佛也失去了冷静,他们放弃了调整间距、保持主战舰队形的策略。离的最近的几艘战列舰加足马力就冲了出去,要为死难的僚舰报仇雪恨!
但此举正中英军下怀,不多时,又是一个完美的包围切割出现,这几艘冒进的德军战列舰再次被数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