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新宋-十字 >

第39章

新宋-十字-第39章

小说: 新宋-十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强打着精神听着曾布关于保马法的建议:「下官以为,可以废除此前在大名、沙苑、安阳等地的牧马监,把原占牧地还给民户,在开封府界与京东、京西、河东、河北、陕西五路,推行民户代养官马的方法。
「五路义勇保甲愿养马的,每户一匹,家境富裕的,可养两匹。马用原来的监马配给,或由官府给钱,让农户自己买马。
「凡是养马户,每年可以免去折变钱、沿纳钱〈注二十六〉。
「马如果病死,三等户以上,照价赔偿,三等户以下的,赔一半。
「这样的方法,朝廷可以节约开支,而国家也有能力组建一只骑兵,与夷人抗衡……」
王雱听得有点不耐烦,本来凡是关于强兵的政策,他都是很关心的,但不知道为什么,这一次曾布提出的保马法,让他感到很不耐烦。
也许是因为曾布在白水潭之案中的暧昧态度,也许是因为这个所谓的保马法,似乎和石越的《改良青苗法条例》有几分相像。
「不要画虎不成反类犬!」王雱略带恶意的想道。
接下来有人介绍关于王韶在边境推行市易法的内容,王雱一句也没有听进去。
沉浸在对变法的美好幻想中的诸人,没有谁注意到王雱的神情恍惚,大家都在计算保马法能为国家节省多少开支。
有些人的眼前,似乎出现了一幅大宋境内遍地良马、骑兵纵横的美景,如汉代那样,一次出动数十万匹马进行作战,是多么辉煌的事情呀!
而有些人则在计算市易法,能为国家财政增加多少收入,自己从中又可以安排什么样的职位给某人……
高尚与卑鄙的幻想,分别在不同的人的脑海中浮现。
王安石仔细想了想这两条法令的细节,似乎也有点受到鼓舞。
他笑着说道:「昨天吕惠卿来信,提议设立军器监,统管东西广备作和各州的都作院,取代原来三司辖下的胄案,以期提高兵器衣甲的质量与产量……」
侃侃而谈的王安石忽然发现众人的脸色都有点不自然,而他没有发现的,则是王雱的眼睛忽然亮了起来,吕惠卿的用心,王雱瞬间就猜到了。
和一直没有把石越当成主要对手的王安石不同,新党的核心成员们,都有点顾忌石越的存在。
曾布首先犹豫的说道:「相公,胄案现在是石越管,皇上内批。另外他创造了白水潭兵器研究院,用的更是皇上内库的钱。军器监一旦设立,那兵器研究院该怎么处理?」
王雱听到曾布质疑,立即说道:「我认为石越不会说什么。设立军器监,可以把胄案的事情单独出来,独立运作,效率会大大提高。
「现在胄案的任何一件事,要经过盐铁司、三司使等层层批文,效率之低,实在无以复加。
「而制造的军器衣服质量也相当差,现在成立军器监,可以更好的管理,这也符合石越一贯的想法。
「兵器研究院虽然以白水潭人员为主,却毕竟是朝廷属下的一个机构,到时候自然划归军器监管辖,以期研究出更好的武器。而让皇上出大内的钱,也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正好改过来,由朝廷出钱。」
曾布意味深长的看了王雱一眼,心里叹道:「瑜亮之争。」
王雱说的,都是很明显的借口。
「石越做得好好的,却要去创建什么军器监,如果让石越担任军器监的话,自然也没什么好说的,但是这可能吗?」
曾布只能暗暗摇摇头。
和石越进行权力斗争,并不是一件让人很愉快的事情,但是以王雱的特殊身分与要强的性格,没有人敢与他争辩,更何况,这还是吕惠卿特意提出来的建议。
王安石一直以来,就不能算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
他环视众人,见没有反对意见,便说道:「石越的问题,不需要考虑太多,他议行青苗法改良有功,于朝政多有补益,皇上已经打算让他做直秘阁,特旨转著作郎,检正中书刑房、兵礼房、工房三房公事。
「至于提举胄案虞部的差使,有了新的官职,就不必要存在了。石越的新任命在中书是肯定会通过的,只看他接不接旨了。」
王安石这话一出口,除开曾布等少数事先知情的人之外,众人眼中无不流露出羡慕的目光。
有人说道:「检正三房公事,这合体例吗?」
王安石道:「兼任三房,学习公务,谈不上不合体例。此外,子宣将拜翰林学士,升任三司使。」
注二十三:视事,治事、任职。
注二十四:君子非不见贵,然小人亦得厕其间,君子并非没有得到重用,但是小人也一样身居高位。
注二十五:司南,利用磁石指极性制成的指南仪器,可辨别方向,为我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之一。
注二十六:沿纳钱,宋代的一种税。
宋代赋税,分为公田之赋、民田之赋、城郭之赋、丁口之赋、杂变之赋五大类。
所谓杂变之赋,也就是「沿纳钱」,指的是每个州县的百姓,除了前四种赋税之外,还要向官府缴纳各种土物产,这种杂变之赋,往往名目繁多,最为百姓所苦。
缴纳杂变之赋时,如果某地百姓按规定是要缴纳A物,但因为种种原因,官府要求换成等值的B物,就称为「折变」了。
而在这两种物产的价格换算之中,百姓又免不了要再受一次剥削。
附录
《新宋。十字卷》大事年表
熙宁四年「辛亥」
十一月
第二期《白水潭学刊》出版,安石以《学刊》谤毁新法,发票开封府锁拿学刊编辑作者十三人,禁止第二期学刊发行。
帝以开封府韩维、知谏院邓绾、以及中书检正五房公事曾布一同审理。
因编辑作者十三人已经逃亡,邓绾逮治学院教授程颐、孙觉、桑充国等三人及举人段子介,引起众怒。
程颐、孙觉弟子数百,集聚开封府衙,乞以身代。
白水潭学子原拟叩阙,为石越所阻。
十二月初十
邓绾主审白水潭案,用刑桑充国,而众怒汹汹。
张淳、袁景文等四千于白水潭学生及李旭等四百余国子监生,于宣德门外叩阙,上万言书。
安石辞相,邓绾罢官,石越晓谕学子解散。
帝以越失察,罚俸一年,免白水潭山长。
熙宁五年「壬子」
正月底
司天监灵台郎亢瑛上书,以天象示警请决白水潭案。
帝命陈绎权知开封府,审理此案。
二月
白水潭案定谳,桑充国无罪释放;白水潭学刊编辑作者十三人与宣德门叩阙首领十七人,革去功名。
三月底
王昉初会石越。
王安石回任中书,《青苗法改良条例》颁行全国。
白水潭学院教授联席会议成立,选举桑充国为山长,程颢为明理院院长,沈括为格物院院长。石越改任兼职教授。
西湖学院成立。
四月初一
白水潭兵器研究院,试验震天雷成功。
四月初二
诏授直秘阁、特旨转著作郎、检正中书门下兵礼房、刑房、工房三房公事。
四月初五
中书议设军器监。

04离间计
第一章 震天雷
在新党们聚集在丞相府商议国事之后几天,白水潭外的一个小山坡上,石越和刚刚出任白水潭山长不久的桑充国,也坐在草地上交谈着。
两匹肥大的白马则悠然自得的在山坡上吃草,一点也不关心自己的主人在说些什么。
「子明,还记得我们才相识的日子吗?」
桑充国似乎有几分沧海桑田之感。
「怎么会不记得。一恍就快两年半了,时间真是弹指易逝。」石越悠悠的说道。
「是啊,两年多的时间,两年多前,你刚刚经历大劫,出现在东京,现在却已经是天下闻名的一代学宗,皇上身边最得宠的大臣。
「两年多前,我还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酸秀才,只知道死读书,现在却也成为白水潭学院的山长。人生际遇如此,真是让人感叹。」桑充国动情的说道。
「长卿,这次你能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名动天下,不过是一个开始罢了,我们还能创造更伟大的功业。」
石越不自觉地流露出胸中的雄心。
「更伟大的功业……」
桑充国和石越相视一笑,「不错,我们定能创造一番更伟大的功业!」
石越站起身来,指着山下的风光,豪情万丈的说道:「三年前,这里只是一个穷村庄,现在却是大宋聚集目光的焦点,一个前途无量的学院城。给我足够的时间,我能把白水潭的经历在整个大宋重演。」
桑充国似乎也受到石越情绪的感染,跟着站起身来,眺目山下的白水潭学院,良久,方悠悠的问道:「子明,你还记得你以前和我说过的理想与抱负吗?还记得写《三代之治》时,你对我描述过的理想社会吗?」
「怎么会不记得?」石越悠然说道,「我们正在为实现这个理想而努力。」
「子明,我会永远站在你身边,帮助你完成这个伟大的理想。」桑充国直视着石越,淡淡的说道。
石越感动的望了桑充国一眼,没有说话。这时候也不需要任何语言。
良久,桑充国说道:「这次入狱,我想了许多东西。」
石越静静地听桑充国叙说。
「如果真要实现你在《三代之治》中描述的理想社会,那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言论自由。人们不会因言获罪,才能通过清议影响政府。」
桑充国嘴角露出一丝坚毅。
石越有点吃惊的看着自己这个最亲密的朋友,心里却不完全同意这句话。
在石越看来,他需要的是立体式的改革─自上而下的权力,慢慢觉悟的工商阶层与拥有民权意识的公民,还有一个广泛拥护的知识阶层,如果三者有一样火候不到,改革就只是一场赌博,而付出的代价也许就是自己所不能承受的。
言论自由虽然重要,但那不是绝对的。
桑充国却不知道石越的想法,继续说道:「如果想要让大家都能接受言论自由的观点,就要靠办报纸、建学校。
「子明,我有一个想法,我要利用我家在商场上的影响力,让商人们捐资在东京办三百所小学,在白水潭和汴京各建一所图书馆,十年之内,我要让京师超过七成的人都能读懂报纸!」
桑充国紧紧的咬着嘴唇,为自己这个伟大的想法而激动不已。
他不知道以他桑家现在的财力,做这点事情,根本不需要别人帮助。
桑唐两家,除开棉纺业、印刷出版业、钱庄之外,别的相关产业,这几年来,也是跟着水涨船高。
两家的资产,在大宋几乎是数一数二了,只不过唐甘南和桑俞楚听从石越的劝告,不事张扬罢了。
石越没有想到桑充国竟会想要创办报纸!《白水潭学刊》的事情让石越对报纸产生了极度的警惕心理,如果引导学生一再与朝廷对抗,这可不是石越希望看到的,对石越大目标的实现,也一定会有负面的影响。
他委婉的说道:「长卿,学校与图书馆,的确是个不错的想法。让商人们出钱来资助学校,也有助于他们给社会留下一个好印象,这是一举多得之事,但是创办报纸的事情,我以为应当谨慎。」
桑充国悠悠的望了石越一眼,忽然问道:「子明,你在害怕吗?难道因为一点挫折你就想放弃?」
石越凭空挥了一下马鞭,勉强笑道:「我不是想要放弃,我是觉得时机不成熟。等到我身居大位之时,再来实行不迟。」
他不惜第一次在桑充国面前表露自己对权力的想法。
桑充国正色说道:「子明,你不知道时间的可贵吗?等到你身居高位,最早也在数年之后,而有这数年的时间,我可以让人们都接受报纸的存在了。」
石越望了桑充国一眼,道:「长卿,我不想让你再次入狱。」
桑充国略有点感动,然而马上哈哈大笑,「从被你描绘的理想世界折服的那一天起,我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创办报纸。如果我是为了我的志向而入狱,我不会害怕。」
「你不害怕,可是伯父、伯母、梓儿会担心。」
桑充国沉默了一会,说道:「他们会支持我的!」
「为什么不先办好《白水潭学刊》再说,你身为白水潭学院的山长,事务也够多的了。」
石越始终不赞同这时候来创办报纸,但是桑充国是他的朋友,而不是他的下属,只能靠说服。
「《学刊》的确要办好,但是有白水潭的教授们,就足够了。白水潭学院现在明理与格物院各有院长,我要操心的事情也少了。
「我想象中的报纸,会在学生中选择人才来编辑,《学刊》是给学富五车的大儒们看的,报纸却也可以给那些识几个字,学问有限的人看。
「报纸上不仅仅有你所说的新闻,还会有故事,还有对明理与格物各种学科的介绍,还会有你所说的广告,在报社做过事的学生,会更加出色。」
桑充国完全沉浸在他的理想当中。
石越摇头苦笑,想要做一番事业真的很难。
不仅仅是自己的对手,有时候连自己的朋友,你也很难掌握他们的想法。
回到赐邸,潘照临一见面就说道:「公子,桑俞楚最近连连拜访许多官员,还有宫中的内侍,你知道这件事吗?」
石越怔了一下,他立即知道潘照临肯定瞒着他在桑家收买了卧底,他不知怎的,并没有责怪潘照临,只随口说道:「桑长卿想办报纸,伯父那边是未雨绸缪吧。」
当下把自己和桑充国说的话,向潘照临大致说了一遍。
潘照临叹道:「原来如此。看样子,这会是重新布局的开始。」
石越疑惑的望了潘照临一眼,「重新布局?」
「不错。」潘照临脸色阴郁的说道,「现在旧党方面,富弼辞官退休前往西京,元老耆宿齐聚洛阳,却出人意料的一个个闭口不谈国事,以沉默来表达对朝政的不满。
「他们这样做,势必影响到在朝廷中大大小小的同情或支持旧党的官吏,这些官吏可能改变斗争策略,以沉默与不合作与新党相对抗,这可能是旧党意识到王安石的力量出乎意料的强大后,采取的新方针……」
「这样的话,对我们不利。」
「不错,只有将矛盾越表面化,公子才可以越容易的树立自己的政治权威,而又不必把反对新法的帽子戴在头上,引发皇上的猜忌。
「但是我想也不必太担心,旧党们不会甘于寂寞太久,只要有机会,他们肯定会跳出来攻击王安石。
「这次李肃之出知地方,就在奏折上面公开说免役法扰乱州郡,可见让他们完全缄口是不可能的。」〈编按:出知,出任地方官职〉石越点了点头。
潘照临继续说道:「在新党方面,王安石回到中书,重掌大权,公开讨论推行保马、市易二法,设立军器监,在全国推行《青苗法改良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