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网络其他电子书 > 教育心理学·皮连生 >

第1章

教育心理学·皮连生-第1章

小说: 教育心理学·皮连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教育心理学
(第三版)





主编:皮连生

副主编:王小明  庞维国  林  颖







上海教育出版社

目录
第三版前言
初版前言
 第一部分  总论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论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概论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及其与邻近学科的分野
第二章  学习的性质与分类
第一节 学习的科学含义及其生物与社会意义
第二节 学习与脑:新近研究的结果
第三节 学习的分类
第三章  学习论流派及其主要争论问题
第一节 学习论流派的哲学渊源
第二节 联想主义和行为主义学习观
第三节 强调认知与组织的学习观
第四节 90年代后出现的新的建构主义哲学思潮
 第二部分  学习分论
第四章  知识的性质、分类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第一节 知识的性质
第二节 陈述性知识(言语信息)的学习过程和条件
第三节 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与保持的策略
第五章  作为程序性知识的智慧技能与认知策略的学习
第一节 技能的性质与分类
第二节 智慧技能的习得过程和条件
第三节 认知策略的习得过程和条件
第六章  解决问题:三类知识的综合运用
第一节 解决问题的研究概述
第二节 不同类型的知是在学科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作用
第三节 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与研究性学习
第七章  动作技能的学习
第一节 动作技能的性质
第二节 动作技能的习得与保持
第三节 影响动作技能学习的因素
第四节 动作技能学习的能力倾向测量
第八章  态度与品德学习
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的性质
第二节 关于态度与品德形成与改变的几种理论
第三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和条件
 第三部分 学习条件论
第九章  原有知识的性质与学习的迁移
第一节 学习迁移概述
第二节 迁移的心理实质的理论争论
第三节 当代的三种迁移理论及其教学含义
第十章  认知发展与个别差异
第一节 认知发展与学习准备概述
第二节 认知发展的理论及其教学含义
第三节 学习风格的个别差异及其教学含义
第四节 智力的个别差异及其教学含义
第十一章  学习动机:影响学习的情感因素
第一节 学习动机及其相关概念概述
第二节 关于学习动机的理论
第三节 激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第十二章  影响学习的环境因素
第一节 班级中的人际关系
第二节 教师的素质
第三节 家庭和父母
第四节 网络媒体的影响
 第四部分:基于科学心理学的教学论与教学设计
第十三章  基于学习分类理论的教学论
第一节 两种取向的教学论及其应用价值
第二节 科学取向教学论的主要观点及其教学设计含义
第十四章  现代教学设计
第一节 教学设计概述
第二节 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技术
第三节 引入现代教学设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第三版前言
本书的前身是1983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育心理学:学与教的原理》,1988年重编作为国家教委推荐使用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出版,书名改为《教育心理学》,1997年作为全国和上海市“九五”重点教材修订出版。本书的前身、第一和第二版曾分别获上海市第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一等奖(1986)、教育部优秀教材一等奖(1992)和上海市优秀教材一等奖(1999)。
自本书第二版1997年问世以来,本人通过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九五”和“十五”重点课题以及人文社会科学“十五”规划课题的研究,积累了有关心理学原理在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的许多新资料;贯穿在第二版中的“知识分类与目标导向教学”理论也有许多新发展。与此同时,我国正在开展的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中心的教学改革,除了涉及教学内容之外,还涉及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教学理念与策略、课程与教材评价、教师的培养与培训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任何教学改革的成功都要有理论的支持。教育心理学应从心理科学的层面对当前的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持。根据教育心理学研究新进展和当前课程改革的需要,我们对本书作再次修订。
我们将第二版的13章(分成六个部分)作了增删和调整。新版全书由四部分构成,共14章,它们是“总论”(包括教育心理学概论1章和学习概论2章)、“学习分论”(5章)、“学习条件论”(4章)和“基于科学心理学的教学论和教学设计”(2章)。现将各部分修订的指导思想及其与当前课程改革的关系说明如下:
第二章在论述学习的性质时增加了“学习与脑:新近研究的结果”一节,表明学习能改变脑的结构和功能。由于教育目标是预期的学生的学习结果,该章所阐明的几种学习分类理论是构建课程目标及其分类框架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在阐述学习论流派争论时,重点阐明了当前课程改革中流行的建构主义思想的渊源及其各种主张,指出当前流行的建构主义学习观并非基于科学心理学研究,而是基于哲学思辨,不能不加批判地把它们作为当前课程改革的唯一理论基础。
我们认同课程改革十分重视“过程”的思想,新版教材第二部分的5章分别论述了5类教学目标,即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情感与价值观(又称态度与品德)的学习过程和条件,其中不仅涉及了它们的共同过程和条件,而且还详细论述了它们的特殊过程和条件。如果教师掌握了不同教学目标所需要的特殊过程和条件的学习论知识,那么他们就可能自觉地“改变课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第三部分集中论述了有效学习的四个最重要的一般条件。学生的原有知识准备(第9章)、学生自身的发展和个别差异(第10章)以及他们的学习动机(第11章)是影响学习的三个最重要的内部条件;环境是影响学习的外部条件(第12章)。考虑到近几年来学习迁移理论和学生发展与个别差异理论无实质性发展,故新版相关的第9章和第10章变动不大。由于学习的情感因素和环境因素在当前课程改革中倍受重视,这两章的内容有较大修改。例如,新版主张,既可以把学生的学习动机视为一种心理状态,也可以把它视为一种人格特征;强调学习动机既是影响学习的因素,又是教育的目标;建议从学习的全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影响学习的环境因素”一章除了介绍传统内容之外,新增了“网络媒体的影响”一节。
本书前两版都坚持以阐明“学生的学习为主线”的体系,故都是以“学习的测量和评价”一章结束全书。考虑到教育心理学在教学研究方面的新发展以及当前教师培训方面的需要,新版教材新设了“基于学习分类理论的教学论”和“现代教学设计” 两章,告诉读者如何将本书所阐明的学习论原理转化为心理科学取向的教学论和现代教学设计技术。这样,本书仍然坚持了以阐明“学生的学习为主线”的体系,同时又兼顾了教学论和教学设计技术,进一步推进了学习论原理的教学应用。原先的“学习的测量和评价”一章在新版中只作为现代教学设计的一个环节予以保留。
回顾本教材建设20余年的风雨历程,我十分感激我的已故恩师邵瑞珍教授,是她始终把握住教材建设的方向和对学术晚辈的关心和悉心指导。这次修订工作是由我和王小明、庞维国和林颖三位博士共同完成的。令我欣慰的是,他们不仅能坚持原教材的建设方向,保持原书的特色,而且在修订工作中贡献了许多新思想和新材料,使新书增色不少。
在第二版修订时,我们还编写了有千余道各种类型测验题的题库,打算将题库和参考答案制成计算机软盘,与教材配套的录像资料一起发行,但由于种种原因,该项工作一直没有落实,以致给不少读者在使用第二版教材过程中带来诸多不便。此次修订工作,仍保留原书体例,每章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章末附有多种类型测验题以检测教学目标是否达到;还新增了每章概要,便于读者理清线索,掌握要点。教材编写人员还对原书题库进行修订并编写教学指导书(包含题库答案)和教学参考资料。本书电子版教材与上述资料刻成光盘随文字教材一同发行。
 
   皮连生
 2004年4月6日


初版前言
我们在选取1983年10月出版的《教育心理学:学与教的原理》部分教材的基础上撰写,经过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和教育系四个班的试点后,编就了《教育心理学》一书。此书已被列为国家教委推荐的文科教材。它可供全国师范院校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教学之用,也可供中小学广大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参考。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一门应用科学。编写本书的基本观点是: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应用科学,不是心理学的一般原理在教育实践中的直接应用,不是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邻近学科内容的剪裁与汇编,也不是教育体制和教学方法的心理学注释,而是具有明确的研究对象与特点,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与方法的一门科学。
本书是以阐明学校教育情境下学生的学习为主线,并试图从两个方面探求学校里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一方面,分析学生学习的性质、基本过程与结果,从而揭示其间的一般的心理学规律。这里,“学习”一词包括认知、情感和心理动作三方面的学习过程。另一方面,分析制约学生学习的内外因素以及其间的相互关系,进而揭示学生学习的一般的心理学规律。在论述这些内外因素时,为了避免与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和人格心理学等邻近学科在内容上的重复,不多谈因素本身,只侧重于查明各制约因素同学生学习之间的规律性联系,用以指导学校教育的实践。学校教育涉及师生的双边活动,有学生的学,有教师的教,所以在剖析学生如何进行有效学习的同时,也指示了教师如何施行有效的指导。
本书共十五章,归纳为“绪论”、“学习的过程”、“影响学习的内部因素”、“影响学习的外部因素”和“测量与评价”五大部分。其中的第二、三、四部分则为全书的重点。第二部分,概述了学习的方方面面和有意义学习的一般过程以后,接着阐明概念与规则学习、解决问题与创造性,系学生认知学习的核心。为了表明学生的学习不限于知识与智慧技能的获得,还介绍了运动技能的学习以及态度与品德的形成或改变。第三和第四部分,分别描述了制约学生学习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前者涉及认知结构的变量、认知发展与智力差异、动机和人格四方面的因素;后者涉及教学的媒介与方法、集体与社会和教师的特征三方面的因素。据此构成了全书二至十四章的主体工程。全书以简介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作用与方法为前绪,使读者获知这一科学领域的概貌。测量与评价则作为全书的结尾。测量与评价是学校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们是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师教育质量的一种手段。这样的组织结构较好地体现此书体系的严密性和知识的系统性。
本书中选用了大量的科研材料,在吸取国外80年代新材料的同时特别注意援引我国近期的一些研究成果,使观点与材料、理论或学说与实验数据更好地统一起来,从而增强了教材内容的新颖性与科学性。引介我国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以至教育、教学的实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此书的可读性。
本书在每章之前都提出具体而明确的教学目标,在每章之末,除了列出有关的主要参考资料外,都有数十道各种类型的习题。这与只有四五道思考题的习惯做法相比,不仅更有助于巩固记忆,而且更有利于理解和应用学过的知识,收学以致用,学用结合之效。
各章习题的标准答案附后,以便读者查阅。
本书主要是由邵瑞珍、皮连生和吴庆麟三人合作完成的。邵瑞珍负责第一、二、五、十五章,皮连生负责第三、四、六、八章,吴庆麟负责第十、十三、十四章编写的任务。殷普农、周晓萍、罗清旭和段斌则分别参加第七、第九、第十一和第十二章的撰写工作。本书先印成讲义,使用后,经邵瑞珍和皮连生逐章复审、修改,而后定稿。在各章练习题的标准答案的拟定工作中,皮连生和吴庆麟花了大量劳动。
我们由衷地感谢在此书编写过程中给以热情关注、鼓励和大力支持的领导们、同行专家们和上海教育出版社的编辑同志们。我们恳切地请求读者对本书在体系结构、内容和文字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错误和缺点进行批评并加以指正。
 
   编著者
 1987年9月
 
教育心理学概论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产物。自从有了人类社会,便出现了以传递人类知识经验和改善人的本性为目的的教育。心理学是人类对自我的探求。它作为一门严格应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科学,只有短短100余年的历史,但它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却有漫长的过去。自从人类历史有文字记载以来,无论是古代的还是近代的哲学家,往往也都是教育家。教育是他们应用包括心理学思想在内的哲学观点的一个重要领域。为了了解教育心理学产生的历史渊源,我们先回顾在科学心理学产生以前,哲学心理学与教育的结合;然后回顾科学心理学与教育的结合,即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的诞生,以及科学心理学与教育结合100年所走过的曲折道路;最后探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以及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内容和范围,目的是使初学者了解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任务及其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学完本章以后,应做到:
1.能陈述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历史时期心理学与教育结合的不同特点,包括列举代表性人物、著作及其对心理学与教育结合所作的贡献;
2.能对流行的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体系、内容的选择与安排做出适当评价;
3.能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