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耽美辣文电子书 > 末日避难之家园 作者:阿苔 >

第27章

末日避难之家园 作者:阿苔-第27章

小说: 末日避难之家园 作者:阿苔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韵才

说完他从邵家给的包裹里拎出一些水果和食品,分到父母和岳父母的手中,一边分一边说:“爸妈,这是今晚领导送给我的,正好你们也吃一点。”

然后他借口累了,就牵着自己女儿的手上楼,也不管另外几家人的眼光。

上了楼,他跟妻子说:“明天就送阿宝去学校。你上工记得要锁好门。”

张梅欣点头,检查了一下门锁。

“再忍耐几天,我明天去军队那边报道,再申请个适当的房子,就我们一家和你爸妈住。我隔段时间回来这里看看我父母就好,别人你也不要有来往,那几家人都不是好相处的。”就凭他们擅自处置房子里的东西,还想就势瓜分地下仓库的库存,周至诚就觉得他们不是善茬。

他岳父岳母还好,跟自己的妻子一个性子,善良软弱,另外那几家人是什么样的货色周至诚已经看得清楚,就连他哥,这几年也变油了很多,可惜他父母是个脑子拎不清的,一昧地偏疼大儿子和大孙子。

还好他们一家可以住到军营里,否则住在这里有得头疼。周至诚揉揉眼睛,随便翻了翻他哥搬到他房间里的物品,轻轻笑了笑。

过了一个多星期,军营里新建的房子都建好了,同时还有不少配套的设施,像沼气池温室仓库。这回是军人们和村民们一起建的,迅速比较快。至于新的军中训练场,就设在内墙对面的河岸边,小型停机场的旁边。那里部分堤坝平地和村民们的一些山地被围建起来,压了新的地面,又在上面建了些简易房,以后就是军队的训练场所。

邵文柏带着周至诚去选定家属房子,让他用新发的村民卡刷了工分。得知这是分配到他名下的房子,哪怕是巨额的工分,周至诚也刷得痛快,一点儿也不手软。周至诚给村委们带了一些国外国内难得的见闻资料,村委觉得是对村子图书馆的一个贡献,所以给补了一笔工分,另外军营那边也给了他一笔安家工分,这样好歹不至于让周至诚和张梅欣负分太多。

张梅欣以前是社区医院的医生,来了村里被分配到村医院上班,还是和年越同一个科室。这俩夫妻挣的是稳定工分,又有邵文柏赠送的大批物资相助,他俩养几个老人和小孩是不成问题的。邵文柏如此安排,也算是完成了族叔邵安阳的嘱托,确认周至诚一家在军营安顿下来后,邵文柏还特意给邵安阳汇报了一下,让他心安。

周至诚选定好房子后,就带着一些军人给自家搬家,他父母对他一家搬出去很高兴,因为房子里就有多余的房间可用。只是在搬地下仓库里的东西时,周至信连同几家人拦着不给搬,说是留给他们的东西,自然要分配一下。

“阿诚,爸妈在这里,你都拿走,是不是说不过去?”周至信一脸的理直气壮。

周父周母也连连点头,一副东西由我们作主的架势。

周至诚早就防着这个,他搬家的时候叫了邵文柏帮忙,邵文柏哪有不知道他的意思的,说:“这是我的东西,他们是给我搬的。”

邵文柏是屋主,周至信和另外几家亲戚是知道的,人家还是村委,这下也不好说什么,只得眼睁睁地看着大批的物资被电瓶小货车一车车拉走。

周至诚一家连带着岳父岳母五口人迅速搬走,空出的几间房就相当于留给了周至信,到了周至信手里也就到了郑若兰手里,最终还是让郑若兰的娘家受益。

军营的蘑菇房面积是邵文柏房子的一半,但少了一大批无关的人,住起来是真正的舒心。就连女儿周宝然,脸上也多了笑容。

晚上年越说:“哎,这叫什么事,真正该住的人搬走了,可惜了咱们的好房子。”

还好邵文柏留了一手,没让这些人用工分刷房子。当初邵文柏是想把房子转让给周至诚的,没想到周至诚带来了一堆极品人家,他就果断让周至诚搬家。至于那几家人,邵文柏就让他们每个月到村委住房管理处刷点工分当房租,跟那些老外一样的处理。有了房子的约束,邵文柏不怕以后村里管不好这几家新人。

“至诚兄也头疼,隔着父母,又不好对亲戚发作。”这下好了,搬得远远的,军营的家属区不是随便让人进去的,周至诚一家终于能摆脱了让人心烦的亲戚。

“还是你家好。”年越抱着邵文柏,窝在他怀里。

“我说今天你怎么就改了性子,原来在想这个。”邵文柏乐呵着抱紧年越,手不老实地往他光祼的身上溜。

“咱们族里也有些不好的苗子,不过有长辈们盯着呢。还有族规祖训,从小背到大的,多少有些约束。”邵文柏反过身压上年越,没再给他说话的机会。




第35章 收尾
  过了两天,J国正式通过外交部向华国传达了希望租借华国土地的愿望,没等国内的人们激烈反对多久,华国的外交部说,华国人口众多,为了接纳M国的难民已经捉襟见肘,无力再容纳J国的人。J国还是向别国寻求帮助为好。

在J国的华国大使馆的人早就在M国公布红石火山的消息前撤光了。在华国滞留的J国人,也早都遣返回国。其余各国的华国人和大使馆的人陆续撤回来了,就剩下最后一批在M国的人没撤,他们预计会在十一月之前撤光。红石火山如果没有意外,是在十一月上旬会爆发,也有可能提前或晚一点,政府计划是能赶紧撤就赶紧撤,拖得越晚越危险。

周至诚还给村委们说了一些华国人在M国组织撤退时的情况,早些年一直陆续往外逃的贪官们,厚着脸皮向大使馆申请回国,还说哪怕不接收本人,希望能接收家属。

大使馆都没受理。大使馆里的人有一份厚厚的黑名单,外逃人员及其家属都在上面,政府这回是打算让他们自行留在外面不管了。这些人员数目有多少,政府也没公布。官方已经下了死命令,不准备接收里面的任何一个人。

“你们不知道,现在市郊的人住房有多紧张,哪怕政府接收了这批人,只怕住在避难所里会被人群殴。现在网上有好多名单在泛滥,也不知道是哪个黑客破了政府的文件,把外逃人员的名单都泄露出来,犯过的事列得清清楚楚,大家都记在心里呢。”周至诚跟村委们说。

“那是。不接收是正确的,就为了担个仁慈宽宏的虚名闹得国内人不痛快,为以后的治安埋下隐患,这事一看就不值得做。他们那些人在国外吃香喝辣,都是靠着当初在国内掠走的民脂民膏,现在不叫他们吐出来算好的了。”一个村委频频点头。

周至诚继续说:“还是你们这里好啊,我回来后一路走了几个城市,就没看过像你们村自己搞起来的,还有规模有规划。安阳以前跟我说他的家族很大,我以为不过是几十人上百人,没想到是一千多口人。”

“不止我们家,这是全村人的努力。不然哪能这么大规模,说实话我们开始建的时候也没想到能有这人数,都快接近四万人了。”邵家一个族人说。

“房子你们都弄得不错,结实舒适,还挺好看的,难怪家属们都愿意叫他们的亲朋来这里住。市里现在房子都不够用,连简易房和集装箱都用上了。”

“这事我听过,看网上有人拍图,这集装箱改造的房子听说还结实,防震。”

“是的,除了小点,别的都很好,在里面加一层材料,就能保温防寒,我看比市区的商品房要好。”

“嘿,市区那些商品房,那都是看着好看,真要防寒防冻抗震,还不如乡下的房子。”

“那倒也是,市区的商品房都是按七十年的标准建的,不过,真要用起来,也到不了那年限,大多房子用了三十年看着就挺破旧了。”

“所以政府才让人们撤出市区回归农村。其实我觉得住还好,人挤挤也能住。就是吃喝是问题,还有能源供应,到时候没有足够暖气,人都得冷死。我记得有历史记载,明朝的小冰河时期,连南方都狂降暴雪的。”

“所以咱们这边要抓紧时间,准备多点柴火。”

几个村委们又开始商量正事,参加会议的还有些是军人代表,他们现在时不时跟村委们开个会,一起商讨事情。村委们和军中代表开完会后,出了一道全村收集柴火的总动员命令,同时暖气厂也开始用工分收购柴火。

下午村里大部分工作不安排上工了,都让村民们去收集柴火,为自家积攒或赚暖气厂的工分。山上的树木还要让它们继续生长不给砍,但可以折些枯枝。尤其是他们村子外面的山上,有不少是松树山,松树的松针很好烧,以前是村民们的常用柴火。自从村里用上电后,就很少有人烧这个了。现在松针和松果都厚厚地铺满了山坡,在村民们眼里,它们都是巨大的工分收入。干燥的松针可以当柴火烧,有些腐烂了的松针,沼气池也收,说是还能进一步利用。

原住村民们收集松针是有特制的竹扒的,配上一根竹杆,朝前面的山地轻轻一扒拉,就勾上一大棒松叶,轻松得很。除了松针,还有松枝也是很好烧的材料,因为它们带着点松脂,燃起来很快。

村委规定这次为了让村民们多收柴火,竹筐竹扒这些寄售的东西就不收服务费了。邵文柏把仓库里存着的电瓶小货车都开出来放在村委楼前面的围场那里,给村人提供运输工具的租借服务。

有了电瓶小货车,可以去外墙外面远一点的山,效率还很高,村民们都舍得花点工分去租借小货车,或几家人一起合租。

于是每天下午四点开始,太阳的烈度慢慢降下来时,村里的所有人包括军人武警们,成群结队,推着板车开着小货车带着竹筐竹扒砍刀,到村子外墙的山上收集柴火。

邵文杨和文柳俩兄弟一个负责砍松枝,一个负责扒拉地上的松针和松果,年越和邵文柏两人负责整理装筐,装满了带来的竹筐后,两人就用板车推下山装车运回村子。林伯黎婶就在家负责把这些柴火整理一下,一筐筐叠放在院子里的简易房和洞里的杂物房里。

邵家兄弟几人分工合作,没几天就把杂物房和山洞里的柴房填满柴火,连林伯的儿子和黎婶家的柴房都帮着堆满了。暖气厂那边的工分,邵家兄弟就不参与了。那本来就是为打散工的人设置的低端工作,他们这边还有正经的建造配套工程的活要忙,像在原来的田地上盖温室大棚这类。

到了十一月初,大岗村所有在外面跑的物流车队终于全部归位,还带了不少外面地方的物产回来。

主动接收老外的村民们,除了得到一定的工分奖励,这次还得了一些车队带回来的物品,有部分是从远方调运过来的应季水果,像枣子苹果柚子和无花果之类。无花果对润肺有帮助,在村里成了抢手货。东西一运到村里的超市,就被人抢购。新鲜的无花果吃不完可以烘成果干,以后用来炖汤喝也合适。村民们大多都用工分刷了一些,吃了一点尝鲜,然后全都晒干了存起来。

陈鑫发带着杰克和里奥,一起推着板车,去村委楼领回得到的奖励物品。杰克和里奥如今能说一些简单的华文单词,他们干活卖力,不挑吃穿,简直是那啥,按村里的老人家来说,是个好长工。陈鑫发突然发现自家一不小心就成了雇用长工的地主,哪怕没有地主地多,也是一个富农成分。唯一遗憾的是杰克的俩妹妹都不是金发的,而是带点红色的棕发,据说不是同一个妈生的。虽然也是年轻可爱的妹子,陈鑫发还是有点小失望。

陈鑫发家对俩老外处久了就当家人对待,一家人吃饭干活相处十分自然,晚上他们上完华文课回来,还有陈鑫发母亲做好的宵夜吃。陈鑫发父亲和弟弟在家编竹筐竹篮,俩老外一边跟他们交谈学华文口语,一边帮着剖竹篾,还学着去编几个。

倒是黎婶家,住了五个年轻单身女生,她儿子李朝阳每次休假回家,身后跟着一群死皮赖脸的战友,说是想跟老外学外语。就是黎婶自己,一个人走在村里时不时都有军人跟她打招呼,说是她儿子的战友。要是黎婶手里拿着东西,那军人肯定不由分说抢过来替黎婶拿回家。

只有黎婶的儿子李朝阳十分淡定,该什么时候回家就什么时候回家,跟以前一样的频率。回到家就替家里干干体力活,跟他妈说一下话,然后就窝在自己的房间里休息,看看电脑里存着的电影和书。对他家突然住进来的一群妹子,李朝阳就像对待普通战友一样,既不过份冷淡也不过份热情,让跟着他回来借住黎婶家的战友们看着都心急,恨不得自己取代李朝阳成为黎婶的亲儿子。

陈鑫和俩老外带着一堆水果回来,分了一些给赵小平。赵小平得了后,忙不迭又分一部分给孙青竹。陈鑫发和俩老外天天就看见赵小平撇下他们去巴着孙青竹,也不知道两人发展成什么样。

年越的医院也来了一些老外,向导把他们往医院一领,匆匆让双方介绍了一下后就离开了,走之前还说:“各位都是学历不低的人士,在学校你们个个都考过外文等级证的,我还有别的分派任务,老外们就交给各位医生带领了。拜拜。”说完就潇洒离去了。

在场大部分医院员工包括院长:“呵呵呵,嘿嘿嘿,啊哈哈哈。。。。”

老外医生们暂时在各科室轮转一下,年越所在的骨伤科也分到了几个。陈老教授在科室里点兵点将,发现没有一个人能担当带领老外的大任。

他科室里的学生们前几个月都在市里干体力劳动,不说外语,来大岗村之前连在学校里学的那点医学知识都快忘了。孙青松是孙青梅的哥哥,虽然是个博士但外语水平显然远不及妹妹,这位北方大汉说:“俺只会看会写,不大会说。”

张梅欣说:“我毕业好多年了,而且我那是社区小医院,病人多是阿婆阿公之类的老人家,哪用说外语。”

陈老教授是中西医结合专业出身,但对国粹尊崇,对外文是能逃就逃的,他年轻的时候学的是毛国语,不是M国的外语,后来读了医科大学才补学了外语,基础不怎么好。

年越的外文水平也是个渣,考研时还是捉着邵文柏特训了一个月才险过的,这半年多时间压根就没用过,这下子就只得临时抱佛脚,捉了本外文常用句子练着,晚上丝毫不理会邵文柏的骚扰,专心听语音资料。

“你听这个还不如听我说,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