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耽美辣文电子书 > 末日避难之家园 作者:阿苔 >

第36章

末日避难之家园 作者:阿苔-第36章

小说: 末日避难之家园 作者:阿苔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沙袋不够用了就组织人上山捡石头,用蛇皮袋麻布袋装好后,用推车一车车人力拉下来,将沙墙一层层地垒高加厚,直到堤坝两边筑起了两道高高厚厚的防洪墙。全村人领任务的没领任务的,都紧急加入了这场抢险运动。

河堤坝两旁的温室已经种上了粮食作物,要是被冲毁了,他们的心血白费不说,还糟蹋粮食和建材。外面很多地方开始缺粮了,这些粮食作物绝不能被毁坏。

水电站和桥上的人穿着救生衣在上面打捞河里泥石浆水的石头,几个人用鱼网撒下去再合力拖上来,另外的人赶紧将里面的石头清理出来装袋拉走,直接垒到堤坝两旁。军队那边是冒雨派人赶到河道边的村子和乡镇上,一一通知邻村的人要警惕泥石流,同时帮忙他们打捞河里的石头。如果不及时清除掉水中的石块,容易造成河道堵塞淤积,更不利于上游的河泥疏通,迟早会把这边的河床抬高,要是形成地上河,将后患无穷。

医院里派了人在堤坝两边建了几个简易房,在里面置上几口大锅,熬上浓浓的草药汁让劳动的人们喝,避免他们感冒得病,这时候外面的温度只有十几度,还是很阴凉的。

村里的人日夜守了几天河堤坝,才把这场春汛给盼停。等河里的水流稳定下来后,村民们就驾着小船上下巡游,清理河里的淤泥。河岸两边的高墙他们没敢撤,怕以后还会有凶猛的汛潮,就姑且留着,只开了个口子方便人们上岸或下河。

没等人们清理几天河道,天空开始刮起狂风,风级很高还持续了很长时间,一天一夜都没散,常常伴有大雨,人根本没法出门。有人说这天气类似沿海的台风天气。

“咱村离海那么远,这要是台风天气,那沿海城市岂不是很严重?”另外的人问。

“有可能,不过严重也不怕,那片地区根本没住人。”

大风将山上的树苗和竹子吹倒了,有些连根拔起,等风过后村委又得组织人将它们一一扶正或重新栽种。只有草类植物,顽强地贴伏在地上,等风一过,没几天又挺立起来。

终于等到雨过风停时,乡镇政府和俩兄弟基地同时向大岗村告急,请求帮忙疏散分流部分灾民,以免造成大规模瘟疫爆发。

俩兄弟基地说,基地里聚居的人太多,有很多身体弱的人病倒,传染了更多的人,医生快治不过来了,要是不及时分流,恐怕会有更大的疫情发生。乡镇政府那边也是,因为连续风雨天气的影响,又陆续接收不少灾民,很多人淋雨着凉病倒了。乡镇政府这边希望这几个山里的村子帮忙着接收一些灾民,好让人住得散一点,避免更多的人被传染。大岗村跟邻村几个村商量一下后,决定邻村就负责接收乡镇政府的人,大岗村去接收俩兄弟基地的人。

村委通过广播通知村民们接收灾民的安排,还说要是村民们在那俩兄弟基地有亲朋在,他们又愿意接回来在家住的话,村里可以帮忙把人接回来,以后就纳入村民管理,一样可以干活挣工分。

村民们对接收灾民没有意见,有些人还想着要是有熟识的人流落在那俩基地,他们就接回来在家住。村委派了直升飞机去那俩基地商议接收灾民的事,顺便拿了他们的居民名单回来,让村里的人可以在电脑里搜寻认识的亲朋。红石火山爆发前人们在亲朋中互相留了户口号和身份证号,据说等以后躲过灾难,方便大家重新联络回来。村民们纷纷排队去村委楼搜索人名,要是有想接过来的人家,就把名单交给村委,村里的人去俩兄弟基地接灾民时,顺便把人捎回来。

年越问邵文柏:“要不要把那边的亲人安排回村子里住?”他记得那俩兄弟基地除了他和邵文柏的亲人,还有不少邵家族人。

“不用。咱俩家的亲人和族人在那边都是有房子有温室的,当初建造的时候是比照咱们村的模式。这回我们帮他们分流了一些灾民,那俩基地就能正常运转过来,日子会好过很多,就没必要这时候往村里挤了。回来没有房子没有温室分,反而不自主。再说了,要是那边有什么困难,我们也能紧急支援的。”邵文柏说。

年越想了想,觉得也对。村里有些人家储粮不多了,可因为温室在种着土豆玉米类高产的作物,所以对缺粮这个问题,就不显得着急焦虑。就是年越认识的好些土豪家庭,家里储粮多工分多,还是年年忙着种温室,种出来了自家吃不上,就拿去超市换工分。说来大家都是为了防止坐吃山空。温室现在相当于村民们手中的田地,有了可以源源不断生产粮食的田地,他们心里才觉得有保障。

村里的有些人联络上那边的亲朋,俩兄弟基地有房子的人家听说在大岗村是聚居,或安排进亲友家住,他们就不愿意回来了。

本来照村委之前估算,村委楼和学校这两座大楼,一家家安置下来,是可以容纳一万五千人的,但去拿名单的人回来说那里聚居的人太多,已经爆发小规模的瘟疫,最好每个避难基地能疏散一万人。

村委们只得一边派人接灾民,一边连夜重新规划两座大楼的改造方案,将学校里的房间设成分隔间,打算让夫妻和小孩居住。村委楼的两层地面楼层,则让人用彩钢板赶着搭出一排排开放式的筒子楼,一楼大堂稍高可以建三层,二楼建两层,每一层筒子楼层分隔很多个小房间,房间没有门只有窗帘,这既保持了通风性,还能在必要时保持隐秘性。

筒子楼房间里的床是架床,相当于以前大学宿舍里的构造。二楼的筒子楼有一些是小单间,用来安置学校楼容纳不下的夫妻住下来。村委打算将灾民全家分开,让单身男女和一些小夫妻住在村委楼。另外两座大楼里的厕所要进一步改造成大公厕,以方便多人同时如厕。

除了居住地方要改造,村委让人腾挪出两座地面大仓库,将之改造成洗浴和洗衣的地方,以后就让灾民们在这里解决卫生需求,正好男女各一座。图书馆那边跟着改造一下,以后就是图书馆和学校合二为一。

除了村委在忙碌地做规划和安排,年越的医院也开始做准备。为了给预期的病人提供病床,各科室的办公室几个合并成一个,多余的办公室就改造成病房,另外他们还派人赶制消毒药水,在外墙管理处和内墙那里加建了几座消毒室,等灾民一接来就先让他们消消毒再进村,免得他们把病菌带进村子传染给村民们,增加医院的负担。另外还有熬制中草药汁,让村里人和灾民们能预防一下流感。

接灾民除了用小货机直升飞机,还有车队一起出动了,另外河里的小艇和船只就借给邻村的人,方便他们从河边坐小船到乡镇接人回村,以便节省燃料。

邵文柏的超市仓库,存着很多以前网购售卖的简易家具,建造基地的时候大多没什么用,也很少有人需要,这次拿出来正好用在筒子楼里。邵家公司的连锁酒店和度假村里的物品,很多都适合拿给灾民们用,像家具家居物品和洗漱用品那些。这类东西堆积在仓库已久,平时用不上,这回正好可以用对地方了。

灾民自己本身是有行李的,村委们怕行李带有细菌在聚居楼扩散,就在澡房那里改造一个大房间,专门用作给灾民们的行李消毒和干洗。干洗机和烘干机,都是来自邵家的酒店和度假村,以后就留给灾民们长期使用。

邵文柏对年越说:“既然咱们还供得上,那就要尽量照顾一下他们的需求,让他们有个像家的地方。省得他们跟村里的人差距太大,也好让他们安心住下。”

年越说:“这次你就别收人家工分了,他们受了几次灾,都挨饿受冻了。”

邵文柏赶紧说:“小越,我没打算收。我是那种唯工分是图的人吗?这些家俱器物,以后大多能用村里的原材料重新造出来,我没必要卡着。”

年越说:“也是,好吧,我错怪你了。不过你们家的产业真多,就算是乡镇上的政府,也不会一下子找得出供两万人使用的家具和家居物件。”

“那是,要不我们也不能在村里弄了大仓库装这些卖也不好卖,用也不好用的东西了。”邵文柏嘿嘿笑。

“以后他们都是我们村的人了吧?”年越问。

“是的,以后都纳入村民管理,让他们去种温室挣工分。还好现在天气暖一点,太阳能发电机可以蓄能发电,仓库有这几年的温室收成,让我们供得起多出的两万人,等我们将外面的山都建上温室,多种点棉花,组织大家一起织布,再剪点羊毛,以后大家都能穿暖吃饱了。”邵文柏一边转笔,一边对年越笑说。

村委们刚开始,对接收超过村子一半人口的灾民是有过担心的,怕基地的产出和能源以后供不起这些人。但政府广播的报告说,地壳已经稳定下来,华国的地震活动几乎没了,空气在进一步回升,以后太阳和气候也会慢慢稳定下来,一年下来会有几个月的回暖期。

村委们就觉得,靠着储粮和温室产出,他们能挨到空气正常的那一天。那时候村民房子里的空气净化机可以不用了,省掉一笔电力供应,回暖期可以让温室产出更高,山上的植物会复苏,靠着村里的科技设施,他们会越来越好。

邵文柏还对年越说,等气候变得正常一点,空气恢复过来,人们就可以在旧村居民房原址上盖上几座高楼,让灾民们都能有个像样的房子,正常居住下来,那时大家都可以安居乐业了。村子外的山头他们都会利用上,建成梯田式的大棚,发展农业有机生态无土栽培技术。以后,大岗村可以成为一个绿色生态循环的大村庄,生产多的物产,还能往外送。

他这样一边对年越说,一边写着一些规划,年越突然觉得他比以前帅。




第47章 进展
 来大岗村的灾民本来以为,他们不过是从一个聚居点到另一个聚居点的迁移。这些年地球一直天灾不断,大自然失去了往日的生机,除了地面上的人们还在挣扎着生存。大家已经习惯了艰苦的日子,唯一的念想就是继续活下去,活到政府广播告诉他们,灾难结束的那一天。

他们到了大岗村,就有序地被人领着喝草药茶,给全身消毒,去给行李们整理分装,该消毒的送去消毒,该干洗的送去干洗,然后他们被发放了洗漱用品去洗澡,洗完后还被发放了新衣服和新鞋。

等他们被领到聚居楼里,才发现这个村子比以前的聚居点好上不止一星半点。村里的设施很完善,虽然没有以前的避难点规模大,可是看着很齐整安全,这里的人们气色精神也好,脸色还很红润健康,跟外面的人不太一样。虽然他们被安排在聚居楼里生活,可每一个小房间都配备了有用的家具和物件,每人还可以去领一套供换洗的内衬衣裤和内衣裤,可以说得上是不拎包也能入住的水准。

之后大家一起在大食堂里喝着暖汤吃着暖饭,一家人互相交流打探来的消息,共同研究讨论村规,都觉得避难生活有了一点新的希望。他们相信只要按着村规说的做,凭自己以后的努力工作,就可以在这里长久地稳居下去,不用再颠沛流离。

晚上聚居楼里的人,是眼角带着泪入睡的。


村子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把这批灾民全部接来并安顿好。以后这些灾民都成了大岗村的村民,他们暂时过着集体生活,住在聚居楼,吃在食堂,没有工上的时候就一起去图书馆上技能班,或是留在聚居楼里学习。

期间外面的天气是既无风也无雨,一般有15℃以上的温度,运气好时还摸到20℃,这都创下这几年最高气温纪录了。而且空气的质量比往年更好了一点,在质量监控趋势图上,呈现逐步抬头之象。

看着空气恢复正常有望,村委们赶紧安排人在外墙上的山上劳作,准备将那里开发成梯田式温室大棚。另外在适合栽种山林的地方都种上耐寒的小树苗,像以前东北地区普遍种植的树种都有一些。基地里多了两万张嘴,不多种粮种树,粮食和能源供应撑不了几年。

为了确保外墙外的温室能源供应,村委在外墙那里建了一个沼气池子,以后把收集到的野草秸秆动物粪便往里面填,产生的能源就专门供应给墙外的温室房。

自从村里多了这两万人,大岗村本来就脆弱不堪的就业市场,面临着更严峻的现实考验,所有的工作岗位轮换得更厉害了。年越的骨伤类科室又来了几个人,现在的轮岗就变成做二休五制。医院里就只有治疗呼吸道疾病的科室最忙,病人最多,他们是实行做五休二制。听说外面有些低端一点的岗位,是做一休十的。大多人改行做农民了,个个都是温室种植小能手,在家里种田种得欢,伺候自家的温室房比以前操作自己的手机还要熟稔。

所幸今年老天赏脸,春夏季气温较往年暖一点,温室的收成还算好,大家多收了三五斗,从超市换回更多的工分,即使快变成下岗村民,他们都纷纷觉得这生活更有盼头。

村委们从政府那里得知,各地也是因为今年有一季暖一点的气候,顺利收上了一批粮食,多少缓解了些粮食危机。所以说靠天吃饭的农民,从古到今,年年就没有不盼着风调雨顺的。

趁着收完这一荏粮食,空气还不冷的时候,大家急急地补种了些耐寒作物进去。村里的公共温室也是安排人大部分种了冬小麦。

邵文柏对年越说:“要是这样一季玉米土豆一季小麦地种下去,不止村里的粮食供应没有问题,我们还可以往外供应一些。”

“突然觉得种田好有成就感,吃着自己种出来的粮食和蔬菜,没有肉都觉得香。”年越眯眯笑点头,他今年靠种植温室多收了点工分。

“而且我们检测到,空气质量和河水的质量又好转了一些,现在就算戴口罩出门一会,也是没问题的。多刮风下雨多下雪挺有用的。你看这两年山上的树和野草都茂盛了些,以后我们不再缺水了。”邵文柏笑说。

不缺水的最大好处,就是人可以常常洗澡,个人卫生得到保障。聚居楼里的人,就减少了患病的机率。

到了十月,冬天如约而至。尽管外面飘着大雪刮着寒风,但大家心里很安定。他们已经积攒了足够的秸秆和野草,村里多装了几台风力发电机组,家家户户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