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重生之奋斗在激情年代 >

第93章

重生之奋斗在激情年代-第93章

小说: 重生之奋斗在激情年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父母接过去自己照顾,但是他们恐怕不肯。
赵明朗点头:“你放心,我一定照顾好爹妈。”
赵明月又说:“将来你们生孩子的话,让你岳母帮忙带孩子还是让咱妈去帮忙带?”
“这暂时还不知道,要看看以后的情况了。”赵明朗说。
赵明月其实倒是希望母亲能够帮三哥去带孩子,他们现在结婚,明后年怎么也得生孩子了,那正好是母亲犯病期间,这样一来应该就安全了。
赵明朗的婚礼日子近了,赵明月抓紧时间给哥嫂做新衣服。现在已经开始流行西装了,就给赵明朗做了一套西装,给桂丹做了一件修身的中长大衣。
赵明月回到老家之后,天气放晴了,阳光非常明媚,这样的日子最好晒太阳,赵明月放了心,这样一来,亮亮也就不那么容易感冒,晚上盖着晒过太阳的棉被,也暖烘烘的,正好睡觉。
婚期临近,父母都忙得转不开身,布置新房,购买婚宴需要的干货,跟亲朋邻居预订鸡鸭鱼,什么都得亲力亲为。于有清家里也在忙同样的事,他们的日子定在二十二日,比赵明朗的晚两天。
赵明月紧赶慢赶,将衣服都做好了,让大哥跑了一趟县城,将衣服给桂丹送过去,赵明朗这身就留在家里等他回来穿。
二嫂阴历十月份的时候生了个儿子,总算松了口气,生子大战终于可以拉下帷幕了。自打她怀了孕之后,就把县城的成衣铺子给关了,并且退了房子,生儿子比赚钱重要。为了躲计划生育,她是东躲西藏的,直到快要生那几天,这才悄悄回倒家来。孩子只要一出生,就安全了,不管罚钱也好,拆屋也好,反正不能把孩子给塞回肚子里去,也不能把孩子给处死,身外之物就随便怎么折腾吧。
姑嫂就在太阳地里晒太阳聊天,抱着儿子交流育子心得。大嫂有时候也会过来一起聊天,冬天属于农闲时期,除了做点家务,就没别的事。大哥二哥已经跟村里签好了合同,将原来的茶厂承包了下来,准备明年开茶厂,目前来说,成本并不高,只是租房子和场地的钱,一年也不过几百块。真正要花钱,要到开春以后,买茶青需要大笔的钱,不过如果沟通得好,还可以先赊账,卖完茶叶再给钱。
这天赵明月抱着儿子在晒太阳,几个侄子侄女在院子里玩跳房子,就连赵明刚的儿子,都能够满地跑了,跟着堂哥堂姐们撒蹄子疯玩。
赵明秀放寒假在家,看到堂姐回来,高兴得要死,每天一有空就过来找堂姐说话,帮她抱孩子。赵明月看着出落得亭亭玉立的堂妹,心里别提多有成就感了,感谢重生,让堂妹拥有如此明丽的人生。
院子外头跑来了一个小女孩,一个女声在后面喊:“艳艳,慢点,别摔着了。”
赵明月扭头一看,一个两岁左右的小女孩蹦蹦跳跳地过来,穿着漂亮的新衣服,头上扎着艳丽的头花,她后头跟着一个女人,不是于有芬是谁:“有芬姐!”
于有芬站在院子那头看着她们:“大家都在呢,我听说明月回来了,所以过来看看。”
赵明月笑着说:“有芬姐快来坐,你什么时候回来的?”
于有芬一手牵着一个女儿走了过来,大嫂已经去端了板凳过来给她坐了,于有芬的衣着比大嫂二嫂他们要时髦一些,带着明显的港风,裤脚还是喇叭裤,除此之外,倒是没有别的变化,脸上气色比上回见到时好多了,神态也比较自信,她笑着说:“昨天下午才到家。”
赵明月说:“在那边还好吗?”
于有芬点点头:“嗯,还不错,就是上班比较忙,没什么自由,一个月休息两天。”
“待遇呢?”
于有芬说:“也还可以,三十块钱一个月。”
大嫂和二嫂都惊讶地说:“这么多?”
于有芬笑了笑:“还好,就是很忙,晚上经常要加班到九十点。”
“做什么呢?”
于有芬说:“童装厂,就我女儿身上穿的这种。”
大家都去扭头去看两个女孩的衣服,颜色艳丽,款式也比较时髦,内地基本上还没见到过,应该是给国外厂商代理加工的。赵明月的小侄女们都围过来看囡囡和艳艳的衣服和头花,伸手还去摸一摸拉一拉,十分艳羡。于有芬从口袋里拿出几条鲜艳的绸子,分给几个女孩子:“来,这个给你们扎头发,厂里缝花边用的。”
几个小女孩欢天喜地接过去,围在赵明秀身边,让小姑姑帮她们扎头花。几条鲜艳的绸子,点亮了几个孩子的笑脸和童年。
大人们则围在一起聊天,大嫂二嫂都对深圳兴趣浓厚,缠着于有芬打听深圳的事。于有芬无奈笑着说:“你们家里有事做,去那边干什么,累得很。我也想在家带女儿,但是我不赚钱,谁来养活她们呢?”外面打工说起来光鲜,但是那种工作强度并不比在家干农活轻松多少,而且是一年到头都得那么忙。
赵明月说:“对啊,年后咱哥就要开茶厂了,到时候嫂子们都忙不过来呢。”外面的世界确实很精彩,充满了诱惑,但同样也充满了无奈,如果家里有出路,谁会背井离乡去外头谋生啊。
于有芬笑着说:“就是啊,我还在想,到时候你们茶厂如果开大起来,要找人做事,我也回来帮你们做事好了,还能在家看着两个孩子。”
二嫂只当她开玩笑:“你在外面那么高的工资,哪里看得上家里这点钱哟。”
于有芬只是笑笑,不再继续这个话题,去逗亮亮去了。


、第九十五章 下海

赵明朗的婚礼如期进行;结婚那天阳光明媚,实在是个好日子。全家人都喜气洋洋;个个都穿上了最漂亮的衣服;不光是为了好日子;也为了能照一张彩色照片。因为赵明朗之前就打好招呼了,他结婚这天,会照彩照;于是大家都准备好了来照彩照。
赵明月的任务则是给大家照相,赵明秀帮她照顾儿子。她拿着自己送赵明朗的柯达相机;装上彩色胶卷;郑重地给新郎新娘和亲朋好友们拍照;因为胶卷有限,来的客人太多;大家都以家为单位,拍彩色合影。这年头,拍一张彩色相片简直太难得了,大家都兴致勃勃的,把个婚礼搞得热闹又另类。
赵明月将相机放在凳子上定时,给全家拍了一张合影,唯一遗憾的是,缺了沈旭跃。赵明朗看得出她的失落,安慰她:“等旭跃过来了,我们再一起拍全家福,还有一个胶卷没用呢。”
赵明月笑着点了点头,就是稍稍有些失落,这样喜庆热闹的日子,沈旭跃缺席,他们全家没有团聚。
于有清结婚的时候,赵明月也被请去喝喜酒了,毛剑兰穿着赵明月送的衣服,人显得精神又漂亮,女人果然是做新娘子那天最美,桂丹是,毛剑兰是,自己应该也是。
于有清的婚宴果然不比赵明朗的丰盛,客人请得也不多,但这也是他们能够尽到的最大努力了。毛剑兰家里要一千块钱彩礼,于有清父母知道后都吓了一跳,这简直像是在买媳妇了。所以于家人对毛剑兰的态度也不那么自然,赵明月看在眼里,有些替毛剑兰担忧。
赵明月说:“这事你们可以瞒一点啊,别说那么多,说五百都成。”
毛剑兰摇头:“我总觉得欺骗大家不好,还是说实话吧,我宁愿大家对我有意见,也不愿意说谎。”
赵明月叹了口气,真是个执拗的人。
毛剑兰说:“日久见人心,以后他们慢慢会知道的。”
赵明月点头:“嗯,别多想,开心点,大喜的日子呢。”
大年三十那天,沈旭跃终于赶到了,赵明月看着风尘仆仆的沈旭跃:“我以为你都赶不上年夜饭了。”
沈旭跃一脸疲倦,看着妻儿,释然地笑了,将儿子抱在怀里,用胡茬子扎他柔嫩的小脸蛋,亮亮被扎得不舒服,一个劲地扭着脑袋,嘴里嗯嗯发出抗议声。沈旭跃说:“才这么几天不见,就不认爸爸了?”
赵明月看着丈夫:“好啦,赶紧去洗把脸,把胡子刮一刮,马上要吃饭了。”
沈旭跃趁人不注意,在赵明月脸上亲了一下,差不多半个月没见着了,真是想得慌。沈旭跃刮胡子的时候,赵明月抱着儿子在一旁看着,沈旭跃还抽空来跟她说话:“姐夫又买了一辆小轿车,开出租。”
赵明月惊讶地说:“行啊,姐夫很有眼光和胆色啊。那他怎么弄到出租车牌照的?”
沈旭跃说:“挂靠了一下出租公司。”
赵明月赞叹道:“姐夫真会赚钱。”
沈旭跃笑了一声:“是啊。”
这年头,最赚钱的职业就是出租车司机,一个月能有好几千呢,八十年代,中国最赚钱的行业就是出租司机、个体户和厨师,其中出租车司机又是所有司机中最赚钱的。
这年头,几乎没有几辆私家车,而且驾照十分难考,考取一张驾照,费用要1000块,还得有关系和门道才考得到。有点身份、不差钱的人,自己没车,所以出门都坐出租车,有的甚至长期包出租,这是身份的体现。虽然出租司机也是公家职业,拿工资的,但是有各种外快。而杨茂林则自己买私家车,挂靠到出租公司,每月交一点钱给公司,剩下的就全都是自己挣的,这真是捡到一个金元宝了。
赵明月也有些心动,杨茂林找得到挂靠的机会,要是自己有钱,也去买一辆出租车,然后挂靠公司,请人开,那岂不是财源滚滚来,不过这个司机不太好找是真的。
沈旭跃刮好胡子,看着赵明月:“老婆,你想啥呢?”
赵明月说:“我也想发财呢。”
沈旭跃一向知道自己老婆生财有道,便说:“你也想下海了?”这两年,下海这个词汇悄然兴起。
赵明月上辈子是个商人,这辈子只做了个普通老师,还不是教书育人的那种,所以干得也没多大的劲,只是想着家庭美满和睦,钱并不是衡量幸福的标准,而且沈旭跃是要走仕途的,作为他的配偶,最好还是避一点嫌,所以才安贫乐道。不过眼看着这么好的机遇不去把握,总觉得有点对不住她骨子里带来的商人基因。好在相关法律也没有明确规定公务员配偶不能经商,只要避开他所管辖的范畴,那也是可以的。
赵明月笑道:“有点儿。”要知道,这年头最不受欢迎的职业,就是教师,待遇实在是太低了,所以有句话说,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还是低啊。她想给爱人和孩子有一个比较富足的生活,这样他们在金钱上不匮乏,沈旭跃也就不会在利益上受诱惑,可以少走歪路。
沈旭跃也没有反对:“先看看,做什么生意,都是需要本钱的是不是,咱们现在一穷二白的,想做什么也做不起来。”
赵明月听见他这么说,知道他是不反对的,便点头:“好。”
沈旭跃回来了,难得人这么齐整凑在一起吃饭,全家人一起过了一个热热闹闹的年。赵顺生和胡年春儿孙满堂,子女全都成了家,他们觉得这一辈子的任务可算是完成了。这就是中国父母的典型心态,养儿育女,抚养成年了还不算,还得看着他们都成家立业,有甚者,还得操心孙子孙女的成长和婚姻大事,真是一辈子都有操不完的心。不过换言之,这大概也就是他们的一种寄托和成就。价值观如此,跟西方人迥异,多少中国人一辈子根本就没为自己活过一天。
年初四,赵明月和沈旭跃就踏上了归程,沈旭跃要赶在年初七上班。除了父母的身体,赵明月也没什么可担忧的了。大哥二哥合伙开办茶厂,暂时也不请别人,卖茶是大哥和二哥的事,制茶有父亲和二叔,再加上赵明刚,自己家里人就足够忙得过来了。准备等规模稍大一些,再从村里请人。大家都摩拳擦掌,要干一番大事业来,日子只会越过越好。
赵明月心里盘算过,自己要做生意的话,首先可以从服装这方面开始。北方的轻纺工业远不如长三角和珠三角发达,所以服装厂少,但北方人也得穿衣,于是大部分只能从南方运输过来的。赵明月心想,到时候可以直接在北京开个服装厂,这样销售也便利,离家也近,省去不少麻烦。做服装生意,跟沈旭跃管辖的职业范围基本上完全不搭界,不必担心政审问题。
不过这之前,还是老老实实上班吧,儿子还没断奶呢,本钱也没有着落呢,一切都还只是个设想。
赵明月回到北京之后,赶紧去给公婆拜年。正好大姐沈馥郁一家子也从东北过完年回来,两拨人凑一起了。这个年,沈父沈母过得很冷清,只有大儿子一家在北京,而且沈启学过完年,马上就回部队去了,就剩下老两口和大儿媳、大孙子,幸亏还有个孙子陪着,否则这个年就太凄凉了。
亮亮在南方的时候没有感冒,回到北京自己家里,反而有点小感冒。沈母有些怨怪赵明月:“孩子这么小,还带着跑来跑去的,折腾出病来,他又不能说,多难受。”
赵明月乖乖地认错:“我错了妈,以后不在冬天的时候带亮亮去外婆家了,让他暑假回去。”
沈母见她态度还好,念叨了几句,就不念了。
还好亮亮只是一点小感冒,没有什么大问题,过了两天就好了。
杨茂林赚了钱,一家人的生活质量都跟着提高了起来。沈馥郁头发烫成了大波浪卷,头上戴着紫貂帽子,脖子上围着貂皮围脖,穿着海豹皮大衣,脚上穿着高筒靴,整个人看起来洋气无比。京京身上也是皮军帽,小皮衣,大头皮鞋,帅气得很。
他们还给沈父沈母都买了皮大衣、貂皮帽子,全都是从东北那边带过来的。沈父拿着衣服还挺不高兴:“这都是从苏联走私来的东西吧!”
沈馥郁睁大眼睛说:“这哪里是走私货,这是我们东北人的土特产。您忘了?人生、鹿茸和貂皮,是我们兴安岭三宝。”
几个年轻辈的听着沈父的唠叨,就觉得可乐。
方臻和赵明月也跟着沾光,每人得了一条紫貂围脖,暖烘烘的,老洋气了。
全家人都实打实地感觉到干个体户的优势来,起码不缺钱花啊。听说沈馥郁两口子准备今年干一年,年底就买房子了,再也不用租房子了,看看,这要是在单位干,谁买得起房子啊。
保姆还没有来,赵明月还没开学,就自己在家带孩子。难得没有外人在场,等亮亮睡了,两口子可以好好地说说话,沈旭跃搂着赵明月说:“什么时候咱们也能买个房子就好了。”
赵明月转过脸,在他脸上蹭了蹭:“咱们这住得也不错啊。”
“还是窄了点,况且也不是咱们自己的。等亮亮大了,家里来个什么人,都没地方住,还得跑去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