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闲女当嫁 >

第18章

闲女当嫁-第18章

小说: 闲女当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录弈镉幸涣郊丈路┚托辛耍溆嗟男乱路还抢叮液谥嗟摹O缦氯烁苫疃啵献右瘢啵运呕嵛视粜∠新舨宦舨肌
农村人淳朴,郁小闲这一行人当晚就住在了这户农家。大家吃着吴大嫂特意做的一桌子待客的好饭菜,干豆角烧腊肉,韭菜炒鸡蛋,那味道比郁小闲原先吃过的农家乐还要强。
吃完饭,吴大嫂带着小姑子又把床收拾出来了一张。吴大嫂抱歉地说家里只能腾出一张床,郁小闲也不愿意麻烦,就让两个脚夫和鲁贵去挤挤,其他的人睡车上也不差。
锦娘和招娣忙着裁剪布匹,每匹布都只把中间比较好的三十尺剪了出来,然后请吴大嫂挑选。吴大嫂选了六七块,大约三丈,让郁小闲算钱,郁小闲大方地说到:“别提钱了,就送给大嫂了,我们在您家打搅了。”随后她又拿了些不好的布头送给吴大嫂说到:“这些靡了些,但不妨碍做鞋底子,也送给大嫂子。”
吴大嫂感激地接过了,对大家说到:“明天我早起做饭给大伙吃,你们也别跟我谈打搅的事。”


29终于到了
更新时间2012614 9:06:21  字数:3100

 --上班发现这章的已发页面出现崩溃,进作家专区也看到的是乱码,所以删掉了乱码,把以前没有修饰过的稿子发上来了,对不起,我也是头一次遇到这种情况。
这一夜所有人都在吴家的过得很安逸,两个脚夫和鲁贵早早就睡了,锦娘和招娣两人按照郁小闲的安排,继续在车上把所有的布都分类裁剪成布料。蛐蛐带着黄有才和吴家的两个小哥哥一起玩耍,赵岐和吴家兄弟聊天,喝了些自家的米酒。郁小闲边做针线边和和吴家姑嫂聊天,也聊得很愉快。
锦娘一边做事一边暗自佩服太太的心眼,这捡来的垃圾过了太太的手就成银子了,本来要花的钱,太太也有本事省下来。今天晚上这么一伙人要是去县城住店,加上两顿的吃喝,牲口的饲料,肯定是要花五百文的。住在这农户家倒好,住的自在不说,人也吃上了可口的饭菜,牲口被吴家小叔子牵去吃草,又省了草料钱。太太把捡来的布送给了吴家大嫂,想必就不用给食宿钱了,现在锦娘对太太是一百个心服口服。
郁小闲才没有锦娘那种心思,她留下来住宿的目的是了解这边的风土人情和一些农业知识,赵岐也被她交代了任务,打听一些种植和收购粮食的事情。郁小闲本人则向吴家姑嫂了解此处主妇如何过日子,以后也好学着安排将来的生计,这也算是入乡随俗。聊到晚上九点多,大家就散了,农家平日里也舍不得点灯熬蜡聊天,今天吴家是拿他们当客人,才陪着说了这么多话。
次日早上五点不到,吴家姑嫂就把饭做好了。家里的男人要下田,客人也要起早赶路,吴嫂煮的是年糕泡饭,配着黄豆干菜笋下饭,很经饱。郁小闲这帮子人也早早起身了,今天无论如何都要赶到那处山产去。正在吃泡饭的时候,吴嫂家出现了一个面带羞涩的妇人,她拿着一个大包裹,拉着吴嫂说话。
吴嫂和那妇人说过话之后就进来问郁小闲说到:“太太的车还方便捎带一个人吗?我们村里本家的三婶子守寡养孩子不易,背了一大包布鞋和鞋底子,还有自己的鸡蛋去县城卖,想搭个车。”
郁小闲说到:“请她进来吧,要是东西还好,我们就收下,省的她背去县城卖。”
吴嫂一听赶紧把那个三婶子叫过来,郁小闲检查了她的活计,手工不错,就是用料次了,于是问她多少钱肯卖。三婶子看见有人全要了,马上报了一个实价,只要四百文。郁小闲立刻掏钱买下,又把她攒下的三十五个鸡蛋买了去,三婶子只肯收一百钱,对郁小闲是千恩万谢。
郁小闲就事论事,告诉三婶子,下次用好一点的布料,不然可惜了她的好手工。三婶子愣住了,她一直不明白自己的鞋做地挺好,可就是不怎么好卖,这位太太一句话就点破了,让她很是感激。站在旁边的吴嫂立刻想起了郁小闲家的布,赶紧为三婶子讨人情说到:“太太家的布不错,就便宜卖些给三婶子吧。”
看着眼前的女人可怜,郁小闲挑了一些只能做鞋面子的布送给了她,到底没收钱,吴嫂在一旁直夸郁小闲心善。三婶子离开后,郁小闲一家就准备上路了,吴嫂到底是拒绝了郁小闲给的食宿钱,还拿了一罐子酒渍的杨梅果给郁小闲带着,另外又送了些梅干菜之类的干货。
到泾县的这段路,郁小闲请赵岐和他同坐一辆车,商议些事情。赵岐看着郁小闲收来的大包东西,问到:“妹子拿这些是想在南陵县做些小生意?”
面对这个实诚的汉子,郁小闲只能说明白话,她说到:“不是,我在给自己结善缘呢,再说那些东西我们也用得着。大哥,出外经商切记与人为善,但也要多留些心眼。至于这小本生意讲究的是眼力,不要为了办货而寻货,这样捡不着便宜。你记住这两点,以后跟着方六爷,他未必会和我一样点透,凡是还是要你去自己领悟总结。”
赵岐听后憨憨一笑,郁小闲知道他暂时领悟不来,于是开始问起昨天托他了解的情况,赵岐把吴家兄弟说的农田耕种收获的事情都说了。到了南陵县城,车马没有停歇继续向泾县驶去。赵岐不便和郁小闲久乘一车,中途就换乘另一辆车,郁小闲给了他一两银子让他到了泾县之后先找衙门的邓师爷说话,找人带路去自家的山产。
赵岐的马车故意跑快了些,等两辆骡子车到了的时候,一个城门兵就已经坐上车了,这个人的老家就是那边山里的。方六爷已经托人打点过邓师爷,他自然不肯收赵岐的银子。赵岐把钱还给了郁小闲,却悄悄拿了自己的两百文给给小卒的打酒,当带路钱。郁小闲想着将来通过邓师爷和衙门搞好关系,她深知在封建社会,商人不和衙门搞好关系等于根基不牢,不论官家刮来的什么样的风,没有权势做后盾,多大的树都要倒。
泾县是块好地方,境内多是山林,很少良田,盛产林茶粮棉,还有煤铜铁金和石材等矿藏。传统名产首推宣纸,在唐代就是贡品。所产宣纸宜书宜画、不蛀不腐,享有“纸中之王”、“千年寿纸”之美誉。美中不足就是每隔二三十年会有中等强度的地震,虽然震级不算高,可还是让人有些害怕,最近的一次就在崇祯九年,县城里的房子都倒了一半。
郁小闲在方六爷那边得到了这些消息,也没有什么怕的。自然界的馈赠大多是祸福与共,自然资源多的地方,往往是地质活跃的地方。日本年年地震,还有海啸火山什么的,可挡不住东京还是人口最密集的地方。在泾县的山林,人口密度不大,崇祯九年才发了一次比较大的地震,接下来的十几年都不会闹得太凶。
来自现代社会的郁小闲,防灾救灾的意识最强,她决定等安定下来,就打造一个类似张衡地动仪的仪器,发现情况不妙,就举家躲到开阔些的地方去,大不了再盖些轻便的房屋作为避灾物质存放处。实在没办法,郁小闲还有一样绝活就是用手指诀的掐算避灾。这本事还是一个摆摊的卦师教的,灵验无比,可惜他说不到万不得已不能用,否则是要遭天谴的。郁小闲在初中毕业时用过一次,被卦象指引到了西安读高中和大学,卦中有财有婚缘,现在变成这个局面,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违反了禁忌才有如今的劫数。
蛐蛐在车里睡着之后,郁小闲在车里胡乱地想着心事,不知不觉就到地方了,马车和骡车都停在了山脚下。郁小闲下来车,就置身于竹海之中。带路的城门兵王大力对郁小闲说到:“黄夫人,这里就是您的嫁妆山了。这里和别处的山有所不同,满山都是竹子。这片山产的原先的主人和你们一样,姓黄,是个大善人。只可惜他的独生子从军去剿匪,死在北方,他是无人送终,含恨而终,只将这山产留给家中的老管家梅氏夫妇养老。这梅家夫妇也是好人,就是也没有子女。两个人守在这山里,触景生情心里难过,就卖了山产去县城典了屋子住,还入股了一家纸坊做养老计。现在他们也许还没有走,黄夫人应该能碰得到。”
带路的王大力正在担心郁小闲是小脚上不得山,结果没想到郁小闲是天足,爬起山来还挺快。大约半个小时之后,她就跟着王大力最先爬到山腰处的一处竹舍。
王大力大声喊到:“梅管家,你出来一下,黄夫人来接管山产了。”
竹舍的门很快就开了,走出来一个四十多岁的汉子,恭敬地给郁小闲行了个礼说到:“黄夫人,老朽有礼了。不知您来的这么快,请屋里坐。”
郁小闲恭敬还礼说到:“梅管家好,小妇人这厢有礼了。恰好我娘舅家就姓梅,难怪我看您觉得亲切,说不定您和我的母族还有些渊源呢。”
梅管家打量了郁小闲几眼,说到:“我和老伴都是豫章郡的人,我们梅家在当地也是大姓,上几代就不少人离家远行,姓梅的五百年前是一家,或许你的母家和我家有点瓜葛。”
郁小闲的母亲确实是姓梅,祖上是来自江西南昌一个叫梅湖的地方,于是郁小闲脱口而出说到:“我娘出生在梅湖傍边,后来随外祖父漂泊到北方,许配给了我爹,才有了我。只是如今他们都不在了,我又生了一场大病,很多往事都记不得了。”
听到梅湖这个名字,梅管家的脸上就露出了激动的表情,对郁小闲说到:“那我们还真是亲戚了,我幼年也长在梅湖边上,也许你就是我们本家的外甥女。”
就这么一来,冥冥之中郁小闲母族的祖先帮了她一个大忙,老天爷让郁小闲意外多了一个舅舅级的人物,有了这位舅舅,这块山产的接手就更加顺利了。
--终于到了山林了,种植游戏就要开始了,大家等着看好戏,别忘了给小闲收藏和推荐。


30 梅家舅舅
更新时间2012615 6:08:59  字数:3044

 郁小闲深知依靠当地人的重要性,既然意外地和梅管家攀上了亲戚,少不得就认下了这门亲戚。郁小闲郑重拜见过梅管家和他的老婆张氏,送上收来的两块好衣料做见面礼,还把全家领到梅管家面前做介绍,算是认了亲戚。
招娣和蛐蛐都很懂事,一口一个舅公舅婆叫着,把两个老人哄得很高兴。梅管家今年有五十二岁了,长期生活在山里,身体极好,看上去就像四十出头的人,他的老伴张氏虽说小他一岁,看上去还比他显老,整个形象就是一个和气的小老太,是个很能干的人。
这时天渐渐黑了,大家搭把手,就把车厢全抬了上山,然后把牲口也牵上了山,让它们自己啃草去。梅管家把郁小闲一家安排到后山原先主人一家住的房子里安顿,至于两个脚夫和鲁贵赵岐,就歇在他们的竹屋里。郁小闲拿出早上收来的三十五个鸡蛋和吴嫂送的梅干菜都交给梅张氏,梅张氏很高兴地接去处理了,她有一个月没吃上鸡蛋了。山里人也有养鸡的,梅管家他们由于办完了主人家的丧事要搬家,把养的鸡都处理了,这里离县城也有些路,想吃鸡蛋也没处买。
晚饭都是梅张氏张罗的,锦娘和招娣帮着烧火。桌上有一种用叫枸杞芽的植物炒了的鸡蛋,有股特别的香味,郁小闲非常喜欢。干笋腊野猪肉,清蒸熏野兔肉,炒地木耳,都是原生态的好东西,配合着用竹筒蒸出来的米饭,味道一级棒,让所有人都大快朵颐。
吃完饭,梅管家又泡了自己在其他山头串换来的好茶叶给郁小闲喝,郁小闲品着觉着比表姐夫送给舅舅的八千一斤的茶都要香醇。突然想到自己在现代的真正舅妈梅张氏淑萍,比现在认下的舅妈梅张氏可差远了,瞧人家多么勤快贤惠,对丈夫的外甥女儿多好,于是头一次感恩起古代的生活来。
两个脚夫和赵岐鲁贵都累了,梅张氏给他们铺了地铺,他们烫了脚就睡了。郁小闲才品了好茶,没有这么快能睡着,少不得要和新认的舅舅聊聊天。锦娘去安置黄有才和两个孩子,听到远处豺狗的叫声,就吓得浑身发抖。梅管家安慰她说那些豺狗还离得很远,山里安静,才传得远,自家的山头没有那些,可锦娘还是害怕。
郁小闲看着胆小的锦娘,严厉地说到:“人怕野物,野物也怕人,不是饿极了,被人伤过,那些野物也不敢随便招惹人。你要是怕,就带着相公和孩子们睡在里屋,把门窗都堵死,我和舅舅聊会子天,就睡在外屋,给你们看着。太太我属老虎的,坐镇山里,看什么东西敢在我的地头捣乱。”
梅管家一听就乐了,这个外甥女肯定是他们老梅家的姑娘和北方的异族生的,胆子大,个性也彪悍,瞧她那双大脚和高大的个子,自封母老虎也成。外甥女婿是不中用了,家里没有一个泼辣些的女人当家,这山头也守不住。
锦娘听后,立刻带着黄有才和两个孩子去洗漱睡觉了,不敢再惹恼太太。郁小闲打发了他们,就又开始喝茶了。她在现代时也在山区远亲家小住过几天,想听豺狗的叫声还不能呢。现代社会对山林的开发力度太大了,不去真正的深山老林,就没机会倾听野生动物的叫声,如今能够和大自然如此亲近,自然是一件开心的事。
梅管家看着郁小闲悠哉的表情,就开口说到:“小闲啊,你既然认下了我这个舅舅,我不免要有个长辈的样子,给你出些主意。先前的黄老爷对我有救命之恩,我带着你舅母就一直留在这里帮衬他。这山头虽小,可一年卖竹子,也能得最少七贯钱,若是再干点别的事,你们一家五口是能勉强度日的。”
一座山产卖四十二两银子,年息至少七贯,投资收益率蛮高的,还有这么两处屋子,自己岂不是捡了大便宜。郁小闲有点疑惑,为什么梅管家会把山产买了,于是问梅管家说到:“既然这处山产每年能有七贯钱的收益,舅舅当初又何必要为了四十二两银子卖掉?难道是因为你们拿本钱去纸坊入股,会有更好的收益?”
梅管家听出了郁小闲的意思,便说到:“我家的老主人也姓黄,是这边山产大户黄家的庶出一支的后代,名下就是这么一个小山头。早年他去外面考功名,在路上救了我和老婆子的命,我们就认了他做主人,随他来到了山里。从前这山上有竹子,有松树,还有些乱七八糟的野树野草。我们主人读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