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唐皇帝李治 >

第124章

大唐皇帝李治-第124章

小说: 大唐皇帝李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被梯真达官一击之下,无力抵挡,一溜烟逃回了长安。本来还有个为人颇有勇略的阿史那斛勃牵制,却没想……
    唉,世事如棋,所以一个月后,我大唐必须反击薛延陀的战略部署。
    这次光北上薛延陀一战,朕给了李绩十八万兵力,再加上阿史那杜鲁和吐蕃,这次我大唐将出兵六十万大军,自开国以来,从未有此兵力出动,一句话,三路大军不仅不能败,甚至不能有太大的损失,朕损失任何一路大军。
    这一次东起营州、西至凉州的数千里战线上,你、李敬业、还有英国公李绩各率一路大军出击,与薛延陀拉开决一死战的架势。
    如此长的战线,朕不可能给你们太多的补给,你应该能够明白朕的意思吧。”
    “陛下,是叫臣以战养战。”薛仁贵心中一动,这可真的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做法。
    “不仅是这样,如今我大唐还不能对漠北有效的掌控,所以此次你携朕密旨去,到时候亲自颁发给英国公。”说完,李治掏出一个黑色卷轴,和往常圣旨的颜色决然不同。
    薛仁贵就待跪倒接旨,被李治打断了,才小心翼翼的上前接下后,打开,看了数遍,仍是忍不住大惊的抬头看着李治。
    “别这么看朕,朕也是无奈,若有其他法子,朕也不会做出如此举措。但北方那群草原胡人,个个桀骜不驯,朕现在还没有能力接受整个北方草原,虽然残酷,但只能如此了。既然朕无法统治他们,无法让他们敬,朕就让他们怕,害怕我大唐,从此我汉人是狼,他草原人是狗,是羊,朕要吓破了他们的胆,吓他们个半死不活,朕要让整个西域都笼罩在大唐恐怖之下,透不过气来。”李治一脸冷漠的说道,目中寒光连闪,煞气盈盈。
    “微臣担心此举会引起塞外诸族的反抗。”
    薛仁贵皱眉道,虽心有不忍,但毕竟是皇帝的圣旨,从儒家的一贯教导来说,做臣子却是万万不能违背的。
    “这也是朕让你接这密旨的原因,以英国公的性子,谨小慎微的,恐怕宁愿告老还乡,也不会接这个圣旨的。”
    李治有点无奈,都是群老狐狸啊,不过也没办法,朝中有一些胡将和那北方之人却是有千丝万缕关系,李绩不愿犯众怒,李治只有找此时热血无畏的薛仁贵了。
    “到时候,给英国公看这个密旨,那个老狐狸知道不得干系,自会安心给你出谋划策的,但此举实在有伤天和,所以你回来之时,可能不仅升不了官,反而会被罚,你可想好了。”李治皱眉问道,心中也无奈啊,这种杀戮无辜实在是大逆于天下,不仅是后世,同时在当代也是如此,人太多啦。
    谁知薛仁贵闻言,却是仰天大笑道:“男儿在世,既不能留芳百世,何不尝遗臭万年,一生毁誉参半,却是不枉来这世上走一趟,只有做那平凡之人才是男儿最大的悲哀,陛下多虑了,仁贵必定能完成使命,让天下四夷从此不敢南望我大唐。”
    李治闻言大喜,珍重的站了起来,朝薛仁贵抱拳,两妖孽的第二次对视,李治郑重的承诺道:“一路北去,卿当珍重。老日卿为我大唐人屠,不让杀神白起,专美于前,朕必当为卿贺。”
    薛仁贵也下定了决心,心中滔天杀气外露,沉声道:“今日于陛下在此斗室之中所言,一字一句,仁贵必谨记在心,来日臣定不负陛下所重,定不负陛下‘大唐人屠’之称。”
    李治笑了,满意的笑了,人屠薛仁贵?
    话说后世你薛仁贵可就有屠杀灭族之嫌,可我不是那以前的那个李治,要屠就屠个干净吧。
    什么成吉思汗,自此朕才是那一代天骄,而你就是朕手中最锋利的利刃,注定沾满无数鲜血。
    两人对视一眼,同时大笑,大声的念叨:
    “男儿当杀人,杀人不留情。
    千秋不朽业,尽在杀人中。
    昔有豪男儿,义气重然诺。
    睚眦即杀人,身比鸿毛轻。
    又有雄与霸,杀人乱如麻,
    驰骋走天下,只将刀枪夸。
    今欲觅此类,徒然捞月影。
    君不见,竖儒蜂起壮士死,神州从此夸仁义。
    一朝虏夷乱中原,士子豕奔懦民泣。
    我欲学古风,重振雄豪气。
    名声同粪土,不屑仁者讥。
    身佩削铁剑,一怒即杀人。
    割股相下酒,谈笑鬼神惊。
    千里杀仇人,愿费十周星。
    专诸田光俦,与结冥冥情。
    朝出西门去,暮提人头回。
    神倦唯思睡,战号蓦然吹。
    西门别母去,母悲儿不悲。
    身许汗青事,男儿长不归。
    杀斗天地间,惨烈惊阴庭。
    三步杀一人,心停手不停。
    血流万里浪,尸枕千寻山。
    壮士征战罢,倦枕敌尸眠。”。
    那仆妇怀中的婴儿薛丁山,此时却是笑了起来,吮着一根手指,不知做了何种美梦,也许是梦到自家娘亲的乳。峰,想到吃的了吧。
    ※※※※※※※※可爱的分界线※※※※※※※※
    第三卷,到此结束,明天是第四卷,大战开始了,希望此卷结束的不是很仓促。
    这几日,小妖要进行生产实习,不仅章节发的不及时,而且脑子也有点乱,忙啊,昨天小妖到芜湖中烟集团实习,里面的烟味,隔着数百米都能闻着,进里面更是能把人熏死。不过那待遇真好,四十岁就可以内部退休,当然还可以拿工资,美哉啊,待遇比公务员都好啊,感叹之
    最后为第三卷最后一章,小妖求一下推荐票,有木有?有木有打赏,小妖需要你们支持啊,看完后,不要忘记支持小妖,拜托,拜托,拜托啦
第一章日出东方,唯我不败
    第一章日出东方,唯我不败
    春雷一声惊天地,阳春二月好风光。
    此时正是二月天,长安城外天显得极高,也极清。田野酥酥软软的,草发得十分嫩,一点点淡黄的蒲公英,使人心神都有几分荡漾了。
    远远看着长安城外灞桥的杨柳,绿得都似有了烟雾,晕得如梦一般,禁不住近去看时,枝梢却没了叶片,皮下的脉络更是流动楚楚动人的嫩绿。
    “嗵嗵嗵……”
    “嗵嗵嗵……”
    “嗵嗵嗵……”
    值此二月里草长莺飞之时,长安城外,龙首原上,一嗵嗵好似来自蛮古的粗犷牛皮鼓声在北方的初春原野上,肆意的咆哮起来,惊天动地。
    无数的身着精甲,手持长矛、巨斧、马槊、陌刀的士兵,排成整整齐齐的方阵立于龙首原上,静立如渊,不动如山,气沉如狱,整个龙首原上,目之所及,鸦雀无声。
    那步兵军阵后,是无数似乎一直延伸到地平线的精装骑兵,下马肃立,数十万战马都打了嚼口,同样无声。
    李治独自一人骑着胯下雄武昂扬,精神抖擞的暗电,从“卡擦”打开的长安城城门,缓缓步出,暗电步伐优雅,犹如盛装舞步,令人眩目。
    静静的看着面前一望无际的黑压压的大唐军阵,李治心潮澎湃,恨不得引吭高歌。
    若不是穿越,这一切对李治来说恰如神话,恰如传奇,恰如男儿一声无疾而终的深深叹息……唯独不是真实。
    遥想后世之时,当李治翻阅史书,遥想千年前四夷臣服,盛世大唐的荣光,天可汗的威严,那初中史书上一个个字,好似活了一般,不断的流动,每每让李治向往;
    当第一次看《贞观长歌》,那在脑海里勾勒出的上万次的形象,轰然倒塌,只觉的狗屁不如,痛心之下,再去回想“唐”之一字时,却悲哀的想到的只是……唐国强、陈宝国、聂远、韩再芬。
    然而,幸运的是,惟独想起“唐军”两个字时,依然是那所向无敌,挡者披靡的浩荡身影,心中着实欣慰不少。
    李治第一次从小学《思想品德》书里读得“大唐”时,印象最深的却只是那陪葬死人的唐三彩,那天可汗、长孙皇后、二十四贤臣、武则天、薛仁贵,穿越之前,竟是毫无印象……
    但及至此刻,李治才明白,这让自己有了在大唐肆意妄为,横行无忌的保障,就是眼前这些黄沙百战穿金甲的大唐战士们
    自大唐建国以来,这些汉家男儿,第一次在“唐”这个旗号下,横刀立马,剑指长空,无所畏惧的打败了一个又一个敌人,一生逾千山,涉万水,渡大漠,济玉门,至敦煌,攻祁连,收河西,让突厥人臣服于大唐的锋芒之下,成为盛世大唐崛起的第一件进献上苍的祭品。
    李治不是完人,李治也决不否认自己是世人口中的“纨绔子弟”,李治不在乎,更不想去争。
    但李治幸运的是,自己回到了这一千年前的大唐,执掌千军万马,一声令下,八方云动,无数赫赫有名的大将为自己扛旗拿剑……更别提还有那一代女皇为妻,有时候李治梦中惊醒,深深恐惧这是一场美梦,梦醒了,一切也就结束了。
    缓缓的李治右手拔出腰间长剑,剑指长空,龙首原上平地里刮起一场温柔似水拂面而来的春风,将李治的衣袂吹起,飘拂于微风里;李治跨在暗电千里马上,对着无数大唐军队,左手高举大唐军旗;
    双腿轻夹,暗电通灵般跃步向前,对面大唐军将的面容越来越近,也越来越清晰,李绩、李敬业、薛仁贵、程咬金、姜恪,一个个熟悉的不熟悉的面容出现在李治的眼帘里,胸中自有一股豪气,李治大喝的将军旗狠狠的插入原野初春湿润的泥土中,仰天长吼道:“大唐将士,一路北去,烽火连月,朕无以为敬,愿与三军共饮。”
    “陛下威武,陛下万岁……”
    惊天动地的呼喊声,在龙首原上刮起了一阵席卷天地的声浪,三十万人齐欢呼,那声音放佛也能穿越时空岁月一般,亘古不绝……
    李治是个很善于表达自己的人,但此时,却拙于言辞又或者不愿轻易开口,只愿用行动来证明自己……
    所有人,都拿起了挂在身上的酒囊,大呼声中,拔开酒塞,仰天狂饮,此时之景,却有千年前,那支无敌黑色洪流席卷天下的王霸气势,男儿此时,铁胆铿锵,铮骨傲气,直冲斗牛。
    大口的温凉烈酒,化作一团团火焰,顷刻间烧遍全身,李治继续驱使暗电向前,后面插入大地之上的军旗,雄伟旷远的长安城,成为李治唯一的背景。
    “在今日,长安城下,你们,我大唐的雄狮们,将会孤军深入,逐亡漠北,在那异域之地浴血奋战,朕期望你们能够风驰电掣的来去,犁庭扫穴的进攻,战无不胜,功无不克,三千里外觅封侯,八千里路定江山。
    朕向苍天忠诚的祷告,向我汉人始祖虔诚的诉说,希望我大唐远征的将士们,在来年的春暖花开时,让朕有机会,还在这龙首原上,还在这渭水河边,等你们凯旋而归,得胜还朝。我大唐的战士,横行天下,那漠北草原又如何能留得住你们。一年以后,将军们,战士们,朕等你们回长安,朕等你们……”
    “陛下万岁,陛下万岁,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三十万人齐呐喊,在龙首原上一阵阵的回响。
    不知何时,李治已经登上阅兵点将台。
    这阅兵点将台是用水磨青石搭建的,本来许敬宗提议建一个高大的由汉白玉堆砌的台子。
    被李治一语拒绝,点将台如何能用汉白玉铸就,只有磐石才可以,磐石无转移,也寄托了李治对唐军的厚望。
    而且因为是青石台,点将台雄壮却不堕威严。
    李治钱多,但绝不会花在这上面,面子工程要得也要不得,虽是石头打造的高台,但李治一人站在高台之上,拎着剑,俯瞰台下万千将士,心中却是升出了一股难以言叙的心情,那是一种男儿豪情,一种一往无前的气势。
    三十万唐军,在李治登台后,早已鸦雀无声,停止呼喊,带着一股凝重,更有一种凝聚力在唐军中形成,这是胜利之心
    大唐建国以来,对外对内用兵,百战不败,就连自家老头的滑铁卢征辽战役,因为自己,都不到数月而灭三国,而原本历史上,却是损失了十数万唐军,却是大败而回,一无所得。
    所以唐军从统帅到士兵,上下都有一股必胜之心,他们相信没人能挡得住大唐的兵锋所向,此战必胜。
    世上事,只要坚持,坚持,再坚持,只要相信,相信,再相信,就已成功了一大半。
    凝重的气氛持续了很久,李治满意的点了点头,终于露出了一丝微笑。
    这两个月来,那些大唐皇家军校的毕业生,也回到了自己原来所在的队伍中,这些经过了军校再培养的学生,一眼望去,和以往最大的不同,就是行走间,姿势站如松,行如风,已经有后世影像中那德国铁血军人的形象了。
    而他们接手原来的队伍后,对原来的队伍着实看不惯,不知不觉间,也引用了大唐皇家军校的练兵之法。
    时间很短,一个月左右,汇聚到长安的大唐军队,已经在他们的老上司的强力压服下,学会了站军姿,学会了突刺,学会了各种简单的战术,同样也上了天下党组织的思想政治学习大会。这是令人心寒的一件事,骑兵最重要的莫过于机动,失去了机动的骑兵,只是被人虐的,这也是南北朝时期兴盛的重甲铁骑,为什么退出历史潮流的原因。
    而经受了无数大唐皇家军校第一届毕业生训练的大唐府兵们,骑马射箭,战阵搏杀,他们姿势在不知不觉间,都已悄然改变。
    一个优秀的将军带不出一只虎狼一般的军队,而一群优秀的中级将领好低级将领却可以。
    当每个伍,都有人专门亲自指导时,仅仅一个月的训练,大唐军队的技击之术就焕然一新,简单快速手把手教学,让三十万唐军在一个多月内出神入化,实力竟突然涨了两三倍,着实令人恐怖。
    这就是军校的伟大之处了,天才的计策,如果要一群蠢货来实施,依然无用,正如后世的党国。
    将军们,都是黄埔甚至留学归来的高材生,制定的策略连毛太祖后来回想也是不由的赞叹连连,那张灵甫抗战英雄,天朝大军屡屡败于其手、杜律明更是在东北打的**都快哭了,但是却有一帮不学无术,蠢笨如猪的下属,整天只会喊“为党国尽忠”,焉能不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