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飞云诀 >

第245章

飞云诀-第245章

小说: 飞云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良弼显然没想到李思齐会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冲出来跟自己掐一架,被出关突击的骑兵打了个猝不及防之后,灰头土脸地后撤了十里才算稳住阵脚。这一下张良弼不干了,自己万分忍耐却得了个被人突袭的下场,这口气谁咽得下去?若是从此忍气吞声,以后自己在关中还能有脸混下去?
    二话不说,张良弼立即指挥兵马进攻潼关,双方在潼关城下掐了四五天之后,张良弼被出城反击的李思齐部打伤,这才悻悻然退回了自己的地盘。关中一带又一次沉寂了下来。
    …………………………………………
    云霄三人又一次走进了太原。
    “扩阔的封地还是挺不错的嘛!”云霄坐在一家酒楼里,端着上等汾酒,颇为赞许道,“若是真让扩阔安下心来治国,应该是很不错的!”
    柳飞儿不以为然道:“你是说酒好,还是说地方好?”
    云霄放下酒碗讪讪道:“以前不都是住在落叶谷么?喝汾酒喝惯了……”
    蓝翎咯咯笑道:“飞儿姐姐别取笑云哥了,云哥说的不错,不单是太原,整个山西,都是好地方!”
    柳飞儿笑眯眯地问道:“怎么说?这山西平地少,山陵多,虽然有黄河,可过半地方水源却少,根本没法长粮食。守,虽然东有太行西有黄河北有长城、黄河,可是攻却是进取不足。若为藩镇,自然可以割据一方,若想问鼎,除非西进取了关中之地、如当年李唐故事才行。你倒是说说,这地方好在哪里?”
    蓝翎解释道:“姐姐错了。从地形上看,这山西跟咱们南疆差不多,四周天险而中央安泰,所不同的,不过是咱们南疆地处偏僻又是各族聚居之地而已。山西所以进取不足者,不过是产粮不多。可云哥曾经说过,咱们中原百姓从炎黄二帝开始,一直在不停创造。所以我相信,早晚有一天,这山西也能有一亩三百石粮,到时候,不就有了进取之资?”
    云霄听着两人的谈话,大口喝了一碗汾酒插嘴道:“但凡穷山恶水寸草不生处,地下必有异象。我想,老天爷留下山西一省,不给山西水,也不给山西上等良田,必定在这地下留下了巨大的财富给山西,只不过咱们还未发觉罢了。如同翎儿的南疆,人少、地偏,可却盛产铜和各种奇珍。天有所予,必有所取,老天现在不给山西这么好的条件,那是因为咱们还不能固守这片国土,到时候平白惹来外族觊觎;等到将来咱们强大了,这些东西自然会被我们找到。”
    柳飞儿和蓝翎点头称是。突然一阵狂笑声从三人的邻桌响起:“区区三人,也敢纵论天下大势!可笑,可笑!”
    云霄斜眼看去,却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年青人,当下端起酒碗笑道:“敢问仁兄,何谓天下,何谓大势?”
    年轻人仔细打量了云霄一眼,冷笑道:“荒谬!天下者,天道;大势者,亦是天道。二者本为一体,如何还分开而问?”
    云霄一下子来了兴致,举碗道:“高论!仁兄若不嫌弃,咱们凑一桌可否?这顿酒,算在下的!”
    那人倒也豪气,洒然道:“承请!”说罢,端着酒碗坐到了云霄这张桌上。
    云霄放下酒碗拱手道:“敬听仁兄高论。仁兄既知天道如此,不知仁兄如何纵论当世豪杰?”
    那人斜眼看了云霄一眼,傲然道:“当世豪杰,只有五人,五人之中已去其二。”
    云霄一愣,笑道:“愿闻其详!”
    那人痛饮一碗,用袖口擦擦嘴角道:“豪杰之首,陈友谅。”
    云霄立时瞪大了眼睛:“这厮已经死了!”
    那人不屑道:“死了便是死了,豪杰纵然死了,也还是豪杰!”
    云霄有些赞同地点点头道:“有理,倒是在下唐突了!”
    那人呷了一口酒道:“坐拥两湖,势及两广,与察罕帖木儿、孛罗帖木儿胜败均势,若是潜心蛰伏以待时机,则可问鼎,可惜陈友谅不识大势,先弑主,转而去攻朱元璋,不但失民心,连番大败之后更失军心!可惜!可叹!”
    云霄点点头,暗道:“这人看得倒也准!”
    那人继续道:“陈友谅之所以为豪杰之首,并非因为他自己有什么能耐,乃是因为他得天下的可能最大而已;只不过他自己不懂局势,葬送了眼前大好局面,沦落到子嗣任人宰割的局面。”
    云霄饶有兴趣地问道:“排第二的呢?”
    “朱元璋!”那人肯定地说道,“得天下者非此人莫属!”
    云霄淡然笑道:“你又如何知晓了?难不成你与朱元璋相熟?”
    那人摇头道:“非也非也!预知谁得天下,只消听其言,观其行即可。朱元璋不过是凤阳府一介草民,尔后出家为僧,十余年积攒才到如此地步,可见其不论用兵还是为政皆有出人之处;其麾下之战将虽名声不显,却皆是能征惯战之辈,各路兵马或称帝或称王,独朱元璋只自称‘公’,百姓皆以为其不好名利,加之其善待百姓,应天治下,百姓安居乐业,四方赢粮景(影)从,则‘人和’有之;江东有长江天险,应天为六朝故都,进可问鼎天下,退可割据江南,此为‘地利’;‘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如今鞑子乱政,烽烟四起,则为‘天时’;天时、地利、人和尽占,焉有不得天下之理?” 。
第三百八十四章 挺有意思
    这个云霄自然知道,于是直接问道:“第三是谁?”
    那人悠然道:“第三,乃是已经故去的察罕帖木儿!此人虽然是蒙古血脉,可他却比丞相脱脱更支持鞑子汉化;要知道,这中原之地,乃是南人正统,不论契丹还是女真,甚至后来的蒙古,都不是南人正朔;想要守住此地,要么将咱们南人赶净杀绝,要么放弃本族传统照咱们南人的习惯过活,可偏偏,咱们南人是杀不干净的,也只有察罕帖木儿知道这个根本,所以才会再其治下推行蒙汉平等的策略;此人本来不过是一个普通鞑子富户,为了抵御刘福通才招募义兵,这么多年下来,他居然有了王侯之封,可见其手段!若此人不死,顶多二十年时间,则天下复归元廷!”
    云霄点头道:“若是此人不死,让他掌握朝中大权,则鞑子兴旺可待!第四人又是谁?”
    那人悄然笑道:“太原之主,扩廓帖木儿!”
    云霄诧异道:“扩阔?这厮居然排第四?”要知道,前三名除了朱元璋,其他两个都死了,突然冒出一个扩阔,这云霄确实大吃一惊。!
    那人冷笑一声道:“扩阔奋养父之余烈,厉行汉化,假以时日,则元廷实力大涨,扫平天下指日可待。只可惜,英雄末路,鞑子朝廷党争不息,鞑子皇帝只图享乐,只听信那些王公汗王的一面之辞;其人虽为当世豪杰,可是他欠缺时运,若是他能早生二十年,断然不会有如此局面!”
    云霄一愣,旋即想通了其中种种过往。若是扩阔当真可以早生二十年,别说朱元璋,就算刘福通的起事,也会很快被扑灭下去。毕竟,这这数以千万计的南人们当中,绝大多数都是当惯了奴才的,他们非但不拒绝把自己一生的劳动所得贡献给那些不劳而获的‘官儿’们,而且还会理所当然地驳斥着那些反抗者:朝廷让你们有饭吃,有屋住,已经是莫大的恩典了,你们造反,就是忘恩负义的畜生!至于他们的爹娘子女生病有没有钱治、自己的老婆是不是陪自己的上司睡觉、自己是不是连吃一顿饱饭都要殚精竭虑,呵呵,他们是不管的。百姓从来不关心谁在京城坐了龙庭、只关心自家的日子能不能过下去、只关心自家的子女会不会不被别人瞧不起、能不能太太平平地过一辈子,是不是继续做奴才、是不是继续让自己儿子的老婆或者自己的女儿让上司去睡、是不是为了自己那份微薄的工钱连祖宗人格都可以出卖;而这些,那些替鞑子摇旗呐喊的人,他们照例还是不管的!
    就在云霄犹豫的时候,那人发话了:“第五,便是应天刘云霄!”
    云霄一愣,淡然笑道:“这又如何说起?”
    那人痛饮一碗道:“郎山一战以十四骑连败扩阔三次;易水河十四骑折损一人从容突围;应天之围居中调度,击溃陈友谅和张士诚的两面夹击;淮西路安丰镇以数千骑兵玩弄张士诚十余万大军于股掌之间;鄱阳湖一战奇袭江州断陈友谅后路,确保朱元璋大胜!此人自出战一来未曾一败,此战之功;文采斐然,书画奇绝,先助李善长治理应天,后经略河南路,所治之地,无不百业兴旺四民称道,此乃文治。此人理当为首,可惜此人素无野心,行事中更多自保之计,又不喜混迹庙堂,日后恐怕不屑为周之姜尚,而是做那汉之子房,故而排在五人之末。”
    云霄反驳道:“这些不过是百姓口耳相传而已,如何当得真?”
    那人摇摇头道:“绝非谣传!在下为求真伪,曾经亲往郎山、易水河勘察地形,也曾游历过安丰镇、八公山,相照之下才发现,此人真有鬼神莫测之能!其忠,如关云长、张翼德,其勇如吕奉先、马孟起,其智如瑜、亮、郭嘉,其谋如曹操、司马懿……”
    “行了行了……”云霄苦笑着打断道,“有这么夸张么?”
    那人严肃道:“有过之而无不及。”
    旁边的柳飞儿微笑着听了半天,这才插嘴道:“我看先生能将世事看得如此剔透,恐怕也非常人;能亲往战场勘察地形,从传言中推论当时形势,可见先生胸中丘壑非同一般!”
    那人突然间沮丧起来,叹息道:“什么丘壑!什么非常人!不过一介布衣罢了!仕途不进,只得写些杂剧为生,这等贱业,徒惹人笑耳!”
    云霄奇道:“应天一直招贤纳士,仁兄既然在鞑子这里仕途不顺,为何不去应天求个出身?”
    那人断然摇头道:“不然!世人皆看不起咱们这种些杂剧混饭吃的士子,可在下偏偏要将这活计做到底!须知,教化百姓光靠《论语》、《孟子》,之乎者也是行不通的,天下百姓,能懂这些的又有几人?让百姓忠君,让百姓为国,让百姓明白我汉人正朔,靠大道理是说不明白的;相反,若是将这些忠君为国、汉人正朔的道理编成剧、写成曲、撰成话本,在那勾栏瓦子中讲述传唱,反而能让百姓明白……”
    云霄肃容赞道:“仁兄高见!倒是我等有失计较,还未请教仁兄姓名?”
    那人拱手答道:“在下姓罗,名本,表字贯中,本地人氏,还未请教三位?”
    云霄亦是拱手答道:“在下姓刘,名云霄,表字剑臣,凤阳人氏。拙荆柳氏、蓝氏。”
    罗本脸色顿时大变,站起身道:“原来是……”说着警惕地看了看四周,又不好意思地坐下,急急地追问道:“在下仰慕大帅久矣,郎山、易水河一战在下颇有不解之处,如今得遇大帅,正可解惑!还请大帅不吝赐教!”
    云霄淡然笑道:“义军治下百废待举,眼下我大哥名不正,言不顺,不能开科取士,故而应天缺人缺得紧,罗兄若是有意,不妨同去看看?就算罗兄无意仕途,也可沿途游历山川勘察各地古战场,将来写些曲子杂剧在义军中传唱也是一大乐事。我等正欲返回河南,罗兄若不嫌弃,可与我等同行。”
    罗本立即喜得抓耳挠腮。读书人若是不入仕途,那么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到死的时候留下一部著作,也就是“立言”。但这绝非所有读书人都能坐到的,因为,没钱。是的,没钱。
    不过“没钱”二字也是相对的。历史上除了极个别时期,大多数时候,读书人一旦有了功名在身,不但不用服劳役缴纳赋税,而且是能够享受政府的财政补贴的。这份补贴也不算少了,至少可以让五口之家不饥不寒,也算是历代朝廷对寒门士子的优待。不过问题却是,多数士子正是因为有了这份补贴,往往就不屑于做体力活儿营生了。家中的农活儿都丢给老爹老娘还有老婆,而他们根本无力供给一个人读书。
    不是有财政补贴么?怎么就无力供给了呢?其实根子还是在读书人的消费上。比如吃饭,读书人是绝对不屑于跟“白身”之人蹲到一窝里吃的,排场还是要讲的,丢什么都可以,绝不可以丢了读书人的身份,如同今日的白领,虽然工资只够勉强还了贷款,可该去星巴克的时候,绝对不会蹲兰州拉面,宁可存一年工资买一个限量版的路易·威登,也绝不会用同样的价钱一周换一套新行头的普通货;身份高了活得也累。
    而这个时代的读书人问题更大的还在读书的成本上:读书贵。基本也与现代人差不多,买得起的不读书,读书的买不起。而且隔年还有堪比春运的人流大潮:赶考。赶考不像现在站在路口上等个公交就上车或者搭乘直接送你上西天的高铁。地处偏远的读书人,往往要提前一年出发——没错,在路上走一年都很常见,这一年下来,吃喝住宿,拜会文友,投效宗师,都是要花大笔钱的,省着点的可以借宿寺庙或者同乡会馆,可寺庙和会馆有时候也是有势利眼的,也有的提前几年就出发,一路上不断应聘有钱人家的家庭教师(西席),攒够路费继续上路。所以,古时的“穷书生”很少是因为家里本来就穷的,而是“考”穷的。无数的状元之才,就是没能挨过“万里长征”,在还没进考场的时候就已经提前出局。不得不说,科举,虽然是相对公平的一种手段,可考到最后还是靠钱,有时候也是“拼爹”……
    罗本也不富裕,一个“编剧”,在没有版权意识的时代里,生活之窘迫是可想而知的。云霄的邀请让罗本兴奋不已,云霄隐约透露了让他当幕僚的意思,幕僚这份活儿在这个时代还是读书人很不错的去处,一方面,比那些卖身的家奴享受着无限的人身自由权,攒下一些薪水,等天下太平了,随时可以参加科考;另一方面,可以跟着自己的东家多多结识一些官场人物,为自己将来的仕途打个底儿,没准将来东家一封荐书,自己连科考都省了。
    虽然几百年后,罗本(贯中)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但是在这个时候,他还是一文不名,有了这么个去处,他当然答应!于是,连忙起身行礼道:“多谢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6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