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福妻驾到 >

第65章

福妻驾到-第65章

小说: 福妻驾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悦点点头,表示自己知道了。

何大爷依次交待,接着又把各色小菜的种子拿来给张悦看。

“因这东西,家家户户都要留种的,我就没去城里头买了,都是从乡亲们手里收的,张娘子,您看看,这小青菜籽,萝卜籽,还有这辣椒籽,黄瓜籽……个个都是粒大饱满,保准一粒出一颗。”

“大爷,这些事就麻烦你了,不管是多少钱收购的,您都记上,回头一起给您报销。”

何大爷忙摇手,“这点子东西,不值钱的,千万别提什么钱不钱的,寒碜人呀。”

张悦按住何大爷的手道,“大爷,你听我说,第一,我这有十亩地呢,不是一点两点,需要的量大;第二,如果我是拿这菜籽到明年春天种,也许人家是不会说什么,但是我现在种来,卖的到时候又贵,所以还是分清楚好一点,我们这菜种千万不能是送的,必须是买的,而且要银货两讫。”

何大爷细细一想,也是,万一到时候人家看这菜籽种出来的菜卖老多钱了,可能会起纠纷,还是拿钱买的好,送的好讲不好听。

“行,张娘子,你放心吧,我保准把事儿办的妥妥的,你看除了这些种子,你还要些其它的不?”

“但凡是春夏两季能种的,都要!”

到时候离暖气稍远一些的,温暖必然只是温和,可以用来种春天的蔬菜,离暖气近一些的,必然炎热,就用来种夏天的蔬菜。或者中间也可以用帘子隔起来,这些以后再说。

和何大爷商量完了种子的事情,已经是中饭时辰了,吴婶子真是体贴又仔细,居然用篮子装了一碗红烧肉,一碟酸萝卜,一碟子炒干豆角,一碟红烧土豆,一大瓮肉汤和一大碗白米饭送了过来。

张悦正好也饿了,忙了一晚上加这一上午,其实她真的很累了,不过昨晚的惊险,加上今天上午看暖棚的兴奋,让她反而进入一种异常的兴奋状态中。

“我一个人哪里吃得了这许多,何大爷,您和小孙女也一起过来吃吧。”

何大爷连连摆手,“张娘子是客人,理应你用,我和孙女还有早上剩下的馒头,热了去,就着点热茶,也挺好的。”

张悦分明看那小孙女咽了下口水,不过却是十分乖觉的往灶屋后面走。

“何大爷,你这见外了吧,我又不是不吃,而是我吃不掉,浪费了可惜。快来,六丫,喜欢吃红烧肉吗?”张悦拿了个碗,用水冲过,装了半碗饭,埋上两大块红烧肉,递给那个小女孩。

她吸溜了下口水,又看看何大爷,摇摇头,怯生生后退一步,拿乌溜的大眼珠子看着张悦。

“六丫,还不谢谢张婶子。”何大爷开口了,六丫这才像接过了粗磁碗,脆生生,甜甜的一笑,露出缺了两颗牙的嘴角,“谢谢婶子。爷爷你吃六丫才吃。”

“哎,乖孙女!”何大爷就着孙女的手吃了块红烧肉,眼里隐有泪花闪动。

其实何大爷也是可怜人,两个儿子都早早的离去了,独留下老的老,少的少。

其中何春和二丫三春是老大家的,四丫五春六丫是老二家的。

五年前大雪封山,家里实在是没吃的,几个孩子又饿的嗷嗷待哺,老大和老二一商量,打算趁着大雪,进山走一趟,打些猎物回来,去县里换些银钱好过冬,当时去的有好几家,结果自然都没有回来。

 119、冬小麦

后来等雪化了,何大爷和村长带着人进山,捡回来的只有几件沾血的衣物。

那雪地下面,满是早已经暗陈的血迹,还有些凌乱的爪印,想来不是老虎就是恶狼了。

老大媳妇原本身体就弱,哪里受得了这样的打击,勉强熬过了冬天便撒手去了;家里又是死人,又要花钱入殓,哪里来的银子,老二媳妇一咬牙,背负着忘恩负义的名头改嫁给马家坊一个又肥又丑的老地主,换了十来俩银子,总算是将老大老二和老大媳妇给入土为安了。

打那以后,就只有何大爷和六个孙子孙女相依为命了。

村子里的人知道他们家可怜,所以看他们家天天上山拾柴为生,有些心善的还帮着些,心不善的也会被劝着不要和他们抢资源。

好歹最难的时候已经过了,现在何春已经长大成年,足以成为家中的顶梁柱,并且和隔壁的吴家成了姻亲。

二丫和四丫也都嫁了人,她们心里想着照顾爷爷和兄弟姐妹,所以故意挑了离何家村不远的王家店。

夫家也都是本份老实的人家,二丫女婿和四丫女婿每次家里地里的活计做完了,就会回来帮忙砍柴。

这样下来,何家的日子也算马马虎虎。

当张悦从村长嘴里听说了何大爷一家的不幸之后,越发同情起来了。

她吃过中饭,便来找村长了,主要为说两个事情。

一嘛是县里头的驿馆改建完成后,那锅炉要烧起来,让整个驿馆都暖和,事必要消耗不少硬柴禾,她已经和陆自在提过了,希望能卖她一个人情。她把这好事儿给了何家村的村长,让他安排。

到时候不管谁家送来的柴禾,都比市场上高出半倍的价格收购,不过得保证柴禾的质量。何村长哪里有不应的道理。这冬天里本来就活少,大多数人都回来,准备着过年。

能有这样的好事儿,那可就是天上掉馅饼了。

先给了村长甜头,张悦接下来再说自己的事,何村长的态度果然有了一百八十度转变,保证一定帮她把人员搞到位,工钱少点都没事。

五十亩地,她要全部种上冬小麦,这些地。何大家一爷肯定是搞不定的。她需要人手。

何村长把张悦送出门。眼睛都笑眯了,还亲自替她喊了辆牛车送她回城。

不管是驿馆的柴禾供应,还是种冬小麦的劳动力,那可都是要付工钱的。这样的好事哪里求去?

张悦是在翡翠轩下的牛车,又赏了那赶牛车的十来个铜钱,可把他乐的吧,一个劲的说,以后只要张娘子想坐车,尽管喊他。

她想请柳平潮帮忙从省城购买一批冬小麦的种子。

她自己去省城,有些不切实际,一来从未出过门,不知道东南西北方向。二来去省城可不是一天就能回来的,店铺里也实在离不开。

你看她昨晚才离开半夜,就出了小偷的事儿,如果去了省城,还指不定会发生什么呢。

三来嘛。她对省城人生地不熟的,能不能摸到种子店是一回事,去了能否买的顺利,对方会不会提价为难,这都不好说。

既然柳平潮和她是合作伙伴,人家又是从洪都大城市来的,这些小事应该没问题。

柳平潮自然是没有不答应的,不过他又问了蔬菜的事,问张悦啥时候能供应上,小馒头和柳叶面的热度有限,总得想些新鲜的法子吸引顾客才好。

如果这时候张悦能弄来新鲜的蔬菜,那什么太白居,什么金满楼,那都是浮云了,靠边站吧。

张悦想想,暖棚只差七八天完工,到时候花两天把地耕好,洒下种子,只要管理得当,比如小青菜、小香葱这些,只消五六天功夫就能冒出一指长的头来,其它的菜,比如辣椒茄子豆角的,恐怕要迟些。

豆角从种下到上桌,至少要六十到九十天;黄瓜则是七十天左右,而茄子的时间更长,至少要一百天,其它的诸如辣椒、丝瓜、南瓜、甜玉米等更不用说了,时间更久。

不过先种下就是商机,哪怕过了冬天,到时候人家才是小芽,张悦的菜就上桌了。

“至少还得半个月,我还在实验阶段,我也不知道会不会成功,所以呢柳掌柜不要抱太大希望。”张悦也不想把话说太满了,毕竟她也是第一次在古代实施大棚蔬菜。

“我相信张娘子必会成功!”柳平潮说的义气丰发。

是啊,张悦娘成功了,就是他柳平潮成功了,就代表有大钱赚了!

“正好我明天要派人去省城进些货,你需要多少冬小麦的种子?”柳平潮问,他真的很惊讶,这小娘子不错呀,现在不但开了店,还有了自己地了,这才多久呀。

还记得一个多月前,她怯生生的,却故作镇定的,来他店里推售水晶萝卜丝,那时候她还住在贫民区,连温饱都有问题,现在却已经小有成就了,做为一个女人来说,已经很可以了。

张悦有些尴尬,“说实话,我不太会种地,我也不知道,你让你的伙计问问看吧,大约有五十亩地,让他看情况买,反正多买了也没关系。”

张悦如此坦诚,倒惹得柳平潮哈哈大笑起来,“我还以为张娘子无所不能呢,原来也有不会的东西。”

张悦倒也不生气,“这世上哪里有十全十美的人。”

柳平潮的办事速度真快,不过隔天便让人把冬小麦的种子送到了,张悦问那伙计花了多少银子,那伙计只说不知道,她也没办法,想着回头再问,反正两家有合作,也不差那点钱。

她把种子交给公孙淳,让他带回去交给何大爷,何大爷自然知道该怎么办。

姚红姑和李严氏听说张悦要种冬小麦,心里都有些不安和忐忑。

“悦娘啊,我们这边没听说过有人种这冬小麦呀,万一种坏了可怎么办呀?”

张悦其实最讨厌这样的人,没做之前,就开始畏首畏尾,做到半中间又犹犹豫豫。不过这毕竟是婆婆,想想还是柔声解释起来。

“越往后,我们面馆所需要的面粉量就越大了,如果我们能自己种小麦,那明年的面粉钱就省出来了。有了这笔钱,我们就可以做其它的事了,甚至是再盘下一家店,把生意做大,都是有可能的。”

李严氏并非不明事理,只是比较担心赔本,她已经有几日没有见过李衡了,现在当然是追问李衡的事,为何不回家?

张悦只得把李衡一定要留下来建造暖棚的事说了下,她这才没说什么,只是长长的叹气。

“是不是嫌弃老婆子我烦哪!”

“娘,看你说的是什么话,他是真有事在忙,暖棚已经到了关键的时候了,没个我们自己家人在那里,我还真不放心呢。”

李严氏的耳朵动了动,自己家人,四个字钻进她的耳里,她突然神秘莫测的微笑起来。

“悦娘啊,你觉得他最近表现咋样啊?”

张悦点头,“挺好的,而且他的确很有能力,也不枉妄我们冒着许多流言,把他从乞丐窝里拉出来。”

“那是,也不看是谁的儿子……”李严氏的眼睛眯起,模糊的瞧着院外的天空,她的眼睛已经接近复明,不过现在看东西还带着一层朦胧罢了,嘴角的笑意更浓了,一副与有荣焉的样子。

“……”

张悦真的很想吼她一句,你老人家醒醒吧,不过最后还是没说话,转身去干活了。

第三天,何春过来请张悦过去看,说是五十亩地杂草已经拨完,今天下种,让她这个领导过去视查下,给众将士们鼓舞下士气。

张悦安排好了店里,就跟着何春去了何家村,果然地里已经干净整齐,一根杂草也无,而且土层松碎,想是已经用犁过了一遍了。

田地旁边堆了许多牛羊猪粪还有草木灰,何大爷正亲自挽了袖子,用铁锹在那里搅拌,尽管是大冬天的,但他头上还是冒了热气。

古代没有化肥,只有这些最天然的肥田材料。

肥料搅拌完毕,村子里的劳动力,共分五组。

第一组是最有资历的老庄稼把式,手里每人一把锄头,刨坑,这可是技术活,坑要不大不小,不深不浅,正正好,需要一定的年头和功力才能做到,而且那老把式几乎都是双手握住锄头,锄尖对着松软的土层上面,随手这么一勾,一个坑就出来了。

如果你细细观察,会发现一路过去,一垄田的坑形状大小几乎差不离,这才是真正的专家呢。

第二是施肥小组,大多是中年妇女,她们的资历虽然不如那些老者,但也是常干活的,左手提着小麻袋,里面装满了肥料,右手拿一大瓢,瓢从袋子里盛满肥料,瓢沿一斜,坑底就是一层肥料,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太多了,种子养份过多可能会撑死,太少了养份不够根本长不出来。你若仔细看,会发现这些大婶大娘们都是站同一水平线,侧着身体,手里的瓢就那么一划,如一道优美的弧线,一个坑里的肥料就成了,而且是紧紧跟随前面老者挖坑的步伐,最多只落三步的距离。这主要是防止锄头会伤到人。

 120、安心

第三组是播种的人,播种也是有窍门的,手里抓着种子,拇指和食指之间稍留小空隙,种子就会从这里流出来,也许不用数,但专业的人来播种的话,你会发现每个坑里的种子数量差不多。只要拳头一抖一抖,种子就会掉落在肥料上面。

因为这也是个技术活,所以大多数是中年汉子,据村长介绍,这次他请的都是村里有名的庄稼能手,并且是按户请的。

第四组是浇水,这浇水也是个技术活,浇的少了没事,但不能浇多,那样会把坑冲垮掉,肥料就流失浪费了;最后一组是填坑,待水定根了再将坑填平,同样这也是个细致的事,土填的少了,种子露出来会被冻死,填太多了,到时候小苗可能因为养份不足或是太弱根本长不出来。

所以说,种田真的是个技术活。

何村长说到做到,请的都是个中高手,把张悦看的眼都直了,她也试着学那老爷爷刨坑,结果发现不是大了,就是塌了,总之不是那么好做的。

“张娘子是享福的人儿,哪里用做这些活?”旁边一个媳妇陪笑道。

张悦心驰神往的看着前面一排排整齐的劳作者们,感叹道,“其实劳动最光荣啊,你想想,你们每一粒粮食都是经由你们自己的手种出来,这是多么自豪的一件事情啊。”

那媳妇很是茫然,如果有办法,谁愿意种田啊,可能是这位娘子的道行太过高深,她真的没法理解,只能尴尬的陪笑了。

张悦事后反应过来,也摇头失笑,自己这算是对牛弹琴么?

当真是人多力量大,原以为要种上两天,结果没想到下午太阳才过半,就已经种好了。

大家干活给力。张悦也不落后,吩咐何春记帐,按户头现场发工钱,这下可把大家伙儿的积极性给挑了起来。

每个人从何春那里领了工钱后,都要走到张悦跟前道声谢。

每家至少出了三口人,有些人家儿子媳妇多点的,还出了五六个人,就算只有三口人,只干了两天的活,也拿了五百多个铜钱。这可是笔大收入。尤其是那些家里出了五六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