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凤霸九天--大宋女主(中卷) >

第32章

凤霸九天--大宋女主(中卷)-第32章

小说: 凤霸九天--大宋女主(中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酒宴散去,诸妃嫔皆得了厚厚的赏赐,心知肚明,却是一句话也不敢交谈,各自散去。
次日真宗的旨意下来:“朕于祥符元年下旨,自即日起除命服外,不得服饰销金及以金银为箔之制。后宫杜氏,违禁擅用金银之服,大不敬,着即日起出家洞真宫为道。”
杜才人家世显赫,她是昭宪皇太后的侄女,昭宪太后是太祖、太宗的生母,于辈份中说起来,亦算得真宗的表姑母,因此也只有她才敢酒宴前直犯龙颜。那一日她与戴贵人、曹美人、沈才人说起刘德妃生子蹊跷,众人便合计在酒宴上一齐逼问个真相出来,也好大闹一场,不料事到临头,个个退缩,倒将她逼到无可退路。直到真宗大怒,她冲回宫中冷静下来便已后悔,只恨那三人毫无义气,但将她逼作了出头椽子。只是恃着真宗向来仁厚,想来亦不过是降级罚俸受责骂罢了。谁知道一道旨意下来,竟是从此终身断送,却犹如晴天霹雳,后悔不及,只得哭了一场,前去洞真宫出家为道了。
后宫诸人,从此闭口不敢再谈及此事,亦各自严密管束自己宫中之人,深恐带累了自己。

第五十九章
作者有话要说:
今天太累了,明天有空我再来讲一讲为什么会出现“狸猫换太子”这出戏。
大中祥符四年四月,皇子满周岁时,真宗大赦天下,取名受益。同时,因庄穆皇后郭氏已去世四年,中宫虚悬,诏众臣议册立皇后之事。
此时朝中已然分成两派,一派以资政殿大学士王钦若、三司使给事中钱惟演为首拥立刘德妃,另一派则是以参知政事赵安仁、翰林学士李迪为首,反对立刘德妃为后,并力荐沈才人年纪家世最为相宜,可立为皇后。
赵安仁是副相,辅佐王旦执掌中枢甚久,广闻博记,历代典制律法、近代史实沿革均如数家珍,便是王钦若也难比及。澶渊之盟时,双方使者往来礼仪、文书制订等,皆由赵安仁一一安排。李迪是咸平初年寇准取中的进士,亦是多次上疏,反对立出身寒微的刘妃为后,此二人甚是强硬,真宗不免有些头疼,只得早早宣布退朝。
过了几日,王钦若在御书房奏事,此时因为王旦年纪渐大,真宗亦有考虑将来的人选,就问他:“朕问你,诸大臣之中,谁人的品行德望较好?”
王钦若忙道:“以臣所见,文武众臣中,若论为人,没人能比得上参知政事赵安仁大人的了!”
真宗笑道:“我倒是少听得钦若如此夸人的,赵安仁果然为人极好吗?”
王钦若忙道:“赵大人不但与同僚交情好,而且为人最是念旧记恩。昔年故宰相沈伦对他的知遇之德、提拨之恩,赵大人至今仍仍念念于心,常存报恩之念。”
真宗哦了一声,似有所悟:“怪不得他如此力争……”这边挥手令王钦若退下。
过了几日,真宗与宰相王旦谈话时,轻描淡写地提及,叫他留心一下可接替参知政事赵安仁的人选,王旦大惊,忙奏道:“赵安仁任职以来,并无过错,请皇上三思。”
真宗颔首道:“朕知道了!”
过了数日,旨意下,罢力主立沈氏为皇后的副相赵安仁参知政事一职,改任兵部尚书。赵安仁一被贬职,朝中大臣们纷纷倒转方向,一时间满朝争着议立刘德妃为皇后。
然后刘德妃却一再上辞表,请辞皇后之封。
众臣心领神会,刘德妃每上一次辞表,接下来的再一次请立刘德妃为后时,拥护的朝臣更多,反对的朝臣更少了。
眼见朝中上下,反对之声渐渐越来越弱,副相向敏中、翰林学士李迪、兵部尚书赵安仁等大臣眼见刘德妃封后已经有顶不住的之势,已经不敢再上书反对,只得频频往宰相王旦家跑。
这一日,宰相王旦忽然称病,不再上朝。宰相这一无声的表态,令议立刘娥为后的朝臣们忽然之间停了下来,不敢再有举动。
然而经过天书封禅赐珍珠一事之后的刘德妃,已经掌握了如何对付王旦的办法。她依然再上一道辞表以示退让。
紧接着,真宗下旨:宰相王旦加封为门下侍郎兼玉清昭应宫使,副相向敏中加中书侍郎,内外官均加官加恩加荫封。同时,大封皇族,除已经去世的雍王元份及衮王元杰外,其余在世的亲王如长兄楚王元佐加封为太师,六弟相王元偓加太傅,八弟舒王元俨加太保等。
大中祥符五年十二月,旨意传至中书省,因中宫虚位,特立德妃刘氏为皇后。
从封后的圣旨下到元旦,不过一个多月时间,只因时间紧迫,而封后大典事项极多,礼部、鸿胪寺忙了个晕头转向。
封后之制,先说册符,封后的玉册,要用珉玉五十简,匣依玉册的长短制就;皇后之玺用黄金铸就,有一寸五分见方,高有一寸,上有鎏文曰“皇后之宝”,盘螭纽。皇后之绶并缘册宝法物均以古法旧制为之,匣、盝之上,以朱漆金涂银装饰。本朝皇后之册立,与前代《通礼》有异,不立仪仗,不设汤沐县。
册后前一日,先设守宫之仪式在朝堂,派册宝正使、副使依次于东门外,捧旨的命妇依次于受册宝殿门外,设皇后受册宝位于殿庭阶下北向。
另有奉礼设册宝正使位于内东门外,副使、内侍位于站在他的南面,参差而退,再东向北依着礼册上规定的步子走到上面,把宝册放在案几上,位置在于正使前面的南向,又设内给事站于位于北厢南向。
一应礼仪完后,正副使和内使等,就守着宝册一夜。
第二日,正是元旦。册后大典开始。
文武百官着官服早早依次入场,礼直官、通事舍人先引中书令、侍中、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及奉册宝官,执事人身着红衣,衣带有勋帻,率先到垂拱殿门外依次站好,等着册符之降。
然后是礼直官、通事舍人分引宰相、枢密使、册宝使副、文武百官诣到文德殿立班,东西相向。内侍二员自内宫承圣旨,取皇后册宝出垂拱殿,奉册宝官俱捧玉笏率着执事人,礼直官引着中书侍郎押送金册,中书令跟从于后,门下省侍郎押宝符,侍中跟从于后,由东上阁门出,一直送到文德殿庭暂时安置册符。
礼直官、通事舍人再引册宝正使、副使就位,次引侍中于使前,西向依礼制而拜。典仪官高呼“再拜”。然后一声声依次承传到位,册宝正使、副使、在位百官皆再拜,内侍行首周怀政展圣旨宣曰:“赠虎捷都指挥使刘通女册为皇后,命公等持节展礼。”册宝正使、副使再拜,侍中还位,门下侍郎自周怀政手中取过节仗,门下侍郎手执节仗授于册宝使,册宝使跪受节仗,然后是册宝之节幡会议于册宝副使。
仗幡俱受,再引中书令、侍中站到册宝东北,西向而立,中书侍郎引册案立于中书令右,中书令取册授于册宝使,册宝使跪受,而后起立,置册于案。中书令、中书侍郎退回班列。门下侍郎引宝案于侍中之右,取宝授册宝使亦如上面的仪式。
典仪唱赞曰:“拜讫。”众人再拜,礼直官、通事舍人引册宝正副使押送册宝,一名官员手持节仗在前导引,奉册宝官捧着宝册,在众多仪仗卫队的簇拥下,依次出了朝堂门,自内东门跟随内臣进入后宫。
然后是内臣引内外命妇入就位,内侍到阁中,请皇后刘氏换上大礼服,等候册宝使到来。正副使来到阁下,站到东向内给事的前面,自北向内跪下,俯伏在地,道:“臣册宝使王钦若、副使丁谓奉制授皇后册宝。”
皇后刘娥坐在帘内,拿过准备好的答辞照念,然后道:“起。”正副使站起,退回原位。
内给事入捧着册宝入殿,先有由侍候向皇后跪下说明仪式,然后是正副使退回外殿。
内侍引皇后出,立于庭中北向位置,内侍跪取册,次内侍跪取宝,起立,西向站在皇后右少前,内侍二员进立皇后左少前东向。在内侍赞词中,皇后再拜,接受依次金册宝符。然后内侍导皇后入正殿升坐,再由内臣引着后宫诸妃嫔、各家命妇朝拜称贺。
皇后再换上后服,面见皇帝朝谢。此时文武百官,已经到东阁门上表祝贺。
整整一天在琐碎的礼节中,完成这场封后大典,刘娥的心却并不如自己想象中的激动和兴奋,这一天她等了很久很久,久到此刻到来之际,反而变得不再重要,而只是这样静静地走过这个过场而已。
在整个天下为着这一天而忙乱时,她反而显得异常地冷静,在内给事的唱赞声中,她一丝不苟地完成着一项项礼节,甚至还能有余暇观察到宫人摆错的礼器。在向大殿那长长的甬道上,听着两边如山的人群静静的呼吸声,她忽然有一种错觉,那穿着大礼服如众星拱月般走向文德殿的,好象是另一个人,而自己的灵魂已经脱离了躯体,浮在空中静静地旁观着。
走到尽头,真宗已经坐在殿中的御座上,含笑看着她。
看到真宗的这一刻时,她的心情忽然平和了下来,浮在半空中的灵魂已经回到体内,她看着真宗,温柔地一笑。
皇后坐上御座,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此时,她第一次与皇帝并肩坐在一眼。在天下人的眼中,她这个时候才正式成为他的妻子。

第六十章
真宗下旨,为贺封后大典,京城张灯结彩,京吾不禁,狂欢三日。
封后大典之后半月,真宗再度下旨,升迁后宫诸妃。册封婕妤杨氏为婉仪、贵人戴氏为修仪、美人曹氏为婕妤、崇阳县君李氏为才人,唯有沈才人未在此次升迁之列。
同时,以箫韶部乐送嗣子允让仍回归王府,故越王元份,改封商王,因允让的缘故,特赦商王妃李氏出禁回府。
当日刘娥安排借腹生子之计,知道必瞒不过隔三岔五来拜访她的杨婕妤,索性从一开始就告诉了她全部计划。杨婕妤又惊又喜,立刻自请来日小皇子出生时,由她一起照顾。刘娥与杨婕妤本来交情就好,昔年杨婕妤怀了五皇子时,也曾经与她相约:两人之中不管谁生下孩子,均一同为母。因此与杨婕妤约好,等皇子出身后,两人一起照料小皇子。
自刘娥抱养皇子受益之后,她又不放心都交给乳母侍女,许多事都要亲自照顾,忙中添乱,又怕冷落了真宗。见杨婕妤每日都过来看望小皇子,一呆就是一整天,直到真宗下朝回宫,这才依依不舍地离开。索性将小皇子放在长春宫由杨婕妤照顾,自己则每日去长春宫去看望,如此一来,也便两全其美了。
杨婕妤感激涕零,越发地死心塌地了。刘娥只管着照顾好真宗那一头,后宫但凡大小事端,自也不必她操心,皆有杨婕妤帮着她留心着。
此时刘娥封了皇后,事情越发地忙碌,但是小皇子的饮食起居,却都是一一过问,既不似郭后似地管得太过了,亦怕杨氏太过千依百顺地娇纵过了。
真宗每日退朝后便到皇后宫中,批阅奏折每每到了半夜,这其间与刘后一起谈论些朝政之事,刘后记心甚好,一件事但凡提个头,她便想起前因后果,其中涉及的各关系人物来,因此真宗批阅起奏折来倒也顺手许多。
真宗除了在刘后宫中外,间中也到其他嫔妃处。到了这年年底,却又传来消息,才人李氏又怀孕了。
夜深人静,寿成殿后的偏殿小院中,一个香炉摆在院中,三支清香幽幽吐烟。此刻所有的人都入睡了,院中独有新封的才人李氏,跪在院中祈祷:“信女李氏,求告苍天,赐给我一个女儿吧!昔年我也曾祈求上苍,保佑我能够为娘娘生下一个皇子,果然得遂人愿。如今信女再次请求上天,赐给我一个女儿吧!皇子是为了皇上、为了娘娘而生的,只有女儿,她才属于我。苍天,请怜我失子之苦,赐我一个女儿吧!”
自从她得知自己怀孕以来,她每夜都要如此祈盼着。收拾了香炉,回到房中,她打开箱子,那里面放着两件首饰,就是她初次怀孕时,皇帝所赐的金簪和刘皇后所赐的玉钗。当日她上承露台时,玉钗堕地,真宗卜得玉钗不损当生皇子,吓得她不敢再戴,收进箱中。那日真宗便赐她金簪,然而不久之后,又听说杜才人因为违了销金令而被下令到洞真观出家为道,她不敢再戴金簪,便与这玉钗一起收起箱子里。
望着这一钗一簪,她的心思,又似回到了过去。她本是吴越王府送给刘皇后的侍女,她的祖父李延嗣,原是吴越钱氏的旧部。吴越王钱俶归宋之后,她的父亲李仁德又由吴越王府保荐,做到左班殿直。李仁德见女儿颇有几份姿色,想自己只是一个小官,将来匹配也是寻常人家,便将她送进吴越王府去服侍故主,以图一个好前程。
她虽然名为侍女,但是因为是世代旧属之后,与那些买来的婢女自是不同。吴越王府亦是不作寻常侍女看待,专门请了教习嬷嬷教她们学习礼仪规矩、琴棋书画等。隔了几年,挑出她来与另一名旧属之后,一起选入宫去服侍当时还是美人的刘皇后。然后,她的命运就此与皇家联在一起。
她轻轻地取出一只银钗来,那是她从娘家带出来的,摆在帝后所赐的金玉钗簪前面,真是黯淡粗陋无比。她轻轻地叹了一口气,倘若她从来不曾进过宫,那么,她现在也许嫁一个寻常百姓,生一对儿女,就象大宋朝任何一个寻常的平民妇人一样吧!
次年,才人李氏生下一个女儿。

第六十一章  狸猫是怎么被换成太子的
狸猫换太子是一出非常有名的古戏。
戏剧始于南宋末年,兴于元,直至明清时代最为繁盛。
宋真宗时,德妃刘娥将自己的侍儿李氏所生之子抱为已子即为仁宗。刘娥登上后位,此后首创中国历史上全套垂帘听政制度十几年,身披龙袍,险些成为第二个武则天。但是刘娥和仁宗生母李氏的关系一直不错,李氏本就是刘娥的侍女,对刘娥一向忠诚,生子之后也一直留在刘娥身边,后来又安排她生了一个女儿得慰失子之苦,并逐步由崇阳县君、才人、顺容一直到临死前,被刘太后封为宸妃。刘娥曾派内侍找到李氏亲人并封以官职,李氏对刘娥心存感激,因此虽然一直在宫中,却始终未说明真相。直至刘娥死后,仁宗才得知身世,但看到刘娥厚葬李氏,叹:“人言可畏,我差点错怪太后。”因此仍然很感激刘娥,刘娥执政多年自有政敌,这个时代趁机诋毁刘娥,仁宗同刘娥母子感情大约很好,则干脆地说:”太后待我有恩,任何有关太后的坏话我都不想听。”(详见本书)
不但如此,终南北两宋,对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