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耽美辣文电子书 > 一生孤注掷温柔 个人志+特典 >

第148章

一生孤注掷温柔 个人志+特典-第148章

小说: 一生孤注掷温柔 个人志+特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为形体所拘,心中有大自在。儒与道,浩然正气与超拔境界,在他身上达成完美的和谐,让他的精神圆融通透,无比强悍,一人便是一世界,身外风雨飘摇,心内不动如山。
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他原本就是大家,连血管里流动的都是数千年文明,思维的广度与深度远超前人,典籍浩渺在他灵魂中扎根荣生,鼓荡这浩然正大的飓风,由是有了一种仁人悯世的情怀,万物生焉,万物育焉,朝代更迭只如云烟,乱世之中人如白草、命如蓬蒿,人在天地苍莽间艰难求生,自保已经不易,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皆以佛者为圣人,既不纯乎儒者之学矣。他不修佛道,却有真正的菩萨心肠,宇宙无穷,盈虚有数,君子见机,达人知命。然而他不死心,竟想以一人之力,庇护所有乱世中挣扎求活的人。唯一个不忍之心,支持着他抱残守缺,妥协周旋,委曲求全,把柔之道发挥到淋漓尽致,刚得柔得,软得硬得,柔韧刚强,极尽水之柔弱与强悍,将身前事和身后名一并抛却。
然而不如此便不是李子释。固然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却愈艰难愈明慧,愈惨烈愈慈悲。
他从九天之上堕入十丈软红,李子释从此不是游离于尘世之外天外飞仙,终成为红尘之中普罗大众,再不能免于求不得爱别离之苦。几时心绪浑无事,得及游丝百尺长。爱也是苦怨也是苦,思也是苦忘也是苦,茕茕孑立,绝壁之上孤立无援,一颗心如同被滚热的油煎熬着,一副肩也似要扛着山岳,要泽被今人,要不愧先贤,要惠及后世,唯独不能有半点利于自己。
坚持一份无望的等待,让人坚强,也让人苍老,等一个希望,或者一个噩耗,便秋水也穿,生生不见讯息。不敢欣喜也不敢绝望,越是久就越是无望,越无望越不敢绝望。苦于情爱而不能离于情爱,不能超脱也不敢超脱。看得太清楚透彻,如果这一点眷念也失去,还靠什么活着?不能死,所以就越来越坚强,越来越坚忍,即便生已无可欢,却要等着,等到最后的结局,在倾颓之际保全最多的人,让这锦绣河山不用被鲜血染遍,使白骨不见蔽平原,便苦苦打磨着,煎熬着,然而奋力地舒展着生长着,将苦难包裹成明珠。
这是一种千锤百炼而来的智慧,浴火于山水穷境,重生于战火纷劫,而涅槃于俗世情爱。他原本是昆仑美玉,外润内刚,终于在世事洪炉中淬炼得剑一样利,水一样韧。


子释对弟妹的教育之漫谈
作者:newagua1
71章20090604


(1)勿以圣人之心自居,挑剔普通大众

“子周,圣人求仁得仁,死而无怨。但是,这世上,多的是芸芸众生。你想做什么样的人,可以自己努力。不要因为别人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而生气。”

“顾公子说的是,为的可不就是这浩然正气。不过,子周,世上有人偏不要这浩然正气,你也没法强迫人家,对不对?”

——正如有学问、有知识的人,很容易隐隐自觉高人一等,有道德追求的人,很容易以高道德去苛求别人。子周性情耿直,从小就心怀天下,面对官员贪生怕死、唯利是图、无义无节的现状,充满了“天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悲愤。中国古代的儒生一贯认为执行政治的人才是关键,而最关键之处即是道德。“以德治国”是他们对政治的核心认识,其余不过是细枝末节。也因此,子周们面对亡国、乱世,第一指责的对象就是当朝的官员,其次就是逃乱而不团结抵抗的平民。

作为现代人,子释很了解政治的糟糕不能归咎于政客们的道德。而现代的历史研究也表明,中国古代社会的平民由于其平铺分散、无组织争权传统,与政府的关系通常处于“被剥削被压迫”的角色,只有在“青天大老爷”存在的时候才是“被保护者”。于是这些与政府利益联结不深的平民,无论是和平还是战乱时期都是弱势者的平民,在当朝腐朽的政府要崩塌的时候,他们通常毫无伤感,只不过郁闷自己的悲惨遭遇,唯一急切的事情是保住自己和家人。这并非中国平民团结与否、承担国家兴亡责任与否的问题,而是一个“平民对政治权利的参与程度”的问题,是“平民与官员通过一个合理的制度把彼此的利益紧密结合一起”的问题。

但是这些东西,跟年幼的子周说有用么?别说跟子周说,即使是跟这个年代的任何一个人说,都远远超出了他们的历史认知。我们了解这些,因为我们知道西方崛起的历史,我们知道中国历史循环直至近代救亡的历史——这一切,即使强大的事实摆在面前,强大的东西方历史比较、各个天才学者的研究都摆在面前,也是让我们好几代中国人花费一生去理解的内容。这些东西,穿越者子释在逃亡的时候,有必要解释么?又能解释清楚么?

于是子释化繁为简,直指道德本心:如果子周你真的追求道德,你追求的是自己的道德,应该向内看,而不是向外挑剔一个一个的普通人。眼睛时时盯着别人的错误、不足,会让自己的纯善之心也蒙上尘垢,变得愈发狭隘。面临问题的时候,总是问自己“我能做什么”,还是指责一群人“你们该做什么”?子周欲要在圣门修心,总会遇到这个关口。而子释这句话,只不过四两拨千斤,给子周看看:道德不是一个逼问责任的死角,而是一个开放心灵的过程。

(2)护养其纯善之心

看着面前两张纯真无邪的脸,子释叹息。世道如此残酷,两个孩子的正直善良更加可贵。也罢,乱世偷生,命如危卵,何必非要为了苟延残喘而扭曲本性?只要他们肯坚持,自己能护到什么时候算什么时候吧。 于是拍拍他俩的手,道:“还有得送,想送就送吧。等没得送了,自己还要饿肚子呢,也就只能忍心看着。” 

——话说言传不如身教。子释作为长兄,很多时候考虑到照顾弟妹,并不能做到那么“主动”“舍己为人”。然而弟妹坚持的时候,他所做的就是支持,还有这句鼓励“等没得送了,也就只能忍心看着”,这句话明确的告诉弟妹:把自己的粮食给需要帮助的人是对的,能给予的时候还是有福气的,不能给予的时候更惨,因为自己连帮助他人的能力都没有了。

子释作为家长有自己的责任在,使他做事情像一个“大人”一样,不免要考虑太多;可是他给弟妹的言行支持,绝对是“身教”的榜样,充分表明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3)区分社会理想和历史现实

“你忘了,在那之前,元武帝伍德年间,平武帝隆庆年间,曾经两次大肆屠杀蜀州夷族首领,也杀了不少各族百姓——要不然,文德哪有那么好推行?古人云:‘圣人之治天下,先文德而后武力’,其实这话应该反过来讲……当日蜀州各族,何尝不是如你我一般,平白飞来兵刀之祸?‘始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所谓‘不得已’,也就圣人一句话的事……”

——子周目睹乱世惨象,开始怀疑圣人鼓吹的“文德”的作用。子释并没有让子周的悲愤之情去全面否定文德的作用,而是让他反思:不同地区、民族的人们在争夺更好的生存权利时,我们的祖先前辈们都采取过什么办法去解决矛盾,缓和矛盾,融合彼此的生活。很不幸的是,战争始终是无法避开的一环。既得利益者多数不愿意减少自己的利益,可是又肯定有人希望重新分配利益。此时,流血牺牲不可避免——这是历史事实上的不可避免,至于将来如果遇到利益的博弈,是否可以避免战争?这是给弟妹的开放性问题。

可是仍然幸运的是,人类的文明让人们除了战争之外,还有一个辅助的手段,就是文德。文德不能彻底解决一切问题,但是可以帮助减少流血牺牲,可以帮助人们用理性的手段,让大家都过着比较太平的生活。这是子周曾经的理想和希望,也确实是一种理想和希望,只是,必须立足于现在战争的现实。   

(4)承道统,立性命

严肃起来,叹口气:“我虽然不在乎,却不忍断了前辈斯文道统。子周他……天生就是合格的圣门弟子。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他恐怕……有他的路要走。我自己不思进取,终归无权逼他自甘碌碌……”

又听他接着说道:“鸢飞戾天,未必有机会。最好,也不要有机会。然而,经纶世务,什么时候都免不了。我这一双弟妹天赋聪明,总不能叫他们浑浑噩噩做人。无论如何,至少得让他们懂道理,明是非,辨真伪,知进退……” “其实还有一个原因。人活着,有本事不用没关系,却不能没本事。这是做人的底气问题,其中天壤之别,境界完全不同……”

——如果我是子周的大哥,爱他护他,也许会希望他能不要出去做官,希望他放弃服务那个终究要灭亡的朝廷的理想,希望他一生平安…… 也许会像有些人想的,干脆别学那么多所谓圣人之道、治国之理了,做一个平凡普通人吧。子释不过是个现代人,这个时代虽然已经是他生活的时代,毕竟有所隔阂,而现代价值观能让他看开改朝换代(虽然看不开诸多受苦受难、流血牺牲)。可是他毕竟不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在别人身上。 一者,子释是华夏文明的热爱者,自认有义务承传道统;二者,每个人,都有接受文明之耕耘的权利(为“文”所“化”);三者,活着,不能是一个“活物”,而是能有所为的人,很多人也许因为“懂的太多”而痛苦,可是更多的人因为无知无能而痛苦,何况,这两类人痛苦的内容、层次是不一样的:前者很多时候还有选择的自由,后者则多数无法选择。 一个合格的传承者要做的是什么?至少,就是像子释那样,让被教育者了解到前人走过的安身立命的道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说的也许对大多数人来说太高,那么至少,让他们知道已经有前辈们留下了什么样的智慧、方法,可以怎样看待世界,怎样更好的活着。 


东边日出西边雨
作者:语无伦次
67章20090508


故事进行到六十六章,东边(长生那边算东北)可算是看见点曙光了,西边(子释这是在西南)还是一派屋漏偏逢连夜雨的惨淡光景……就用这个标题凑合概括一下局势吧。

顾长生——得是什么眼神,才能把一只北极狼认成萨摩耶? (大家可以自行百度一下那狼和犬的照片&资料)

长生同学他,有点渣。 初见时没觉得,近来反复回味却越来越感觉他有渣的倾向~~~记得在三十章里,顾长生同学悲欣地发现子释终于离不开他了。转眼到了第三十一章,符生离开了李子释。当时看得这一幕,不知怎地就想起了圣埃克苏佩里的童话《小王子》。来自异星的王子驯养了那只教导他懂得爱的狐狸,可小王子之后却选择了离开,回去找他的玫瑰去了。继而,我莫名其妙地富于发散性思维地想起了附近公园里那些被主人遗弃可怜兮兮连自己找食物都不会的小猫小狗……顿时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只想揪着长生的耳朵大吼:不带这么虐待宠物(小受)的!!! 咳,话题转回来。 长生部分的问题有两个:

○问题一、长生离开子释,是不智还是无情?

一开始,我以为封兰关外,长生的离去,是一个在理想主义误导下的昏招;还很好心地为他找了理由:年轻气盛。谋略不足。 据说罗密欧和茱丽叶殉情时,这俩一个16岁一个14岁,属于早恋儿童。有评论者以为,如果当时两人是26岁和24岁,36岁和34岁,说不定就不会用如此决绝的方式演绎悲剧爱情,而是能用一种成熟的态度和怀柔的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尽管第二条路线绝对会导致故事可看性的降低,但,没准能大团圆。(那个没看过莎翁原著,姑且一说。) 而四年之前,封兰关下,犹是弱冠之年的长生……还是偏向16岁的罗密欧了点。 因为年轻而强大,所以自恃而直接,所以还不会对世间的变数报以敬畏,也不会去想象造化弄人的问题。

平心而论,长生当时的考量没什么错:以子释的智慧机变、双胞胎的素质武功,在西京这方死水沟里决计捅不出什么大娄子——可问题是,这是根据已知条件推断的结果,长生当时可曾想过那些未知条件?他了解三兄妹的身世么?他怎么敢肯定这三人之后的人生会和顺平安?双胞胎再厉害也碍于年纪小经历少,怎么可能事事都能护得周全?长生这个“你们在西京等我就好”的模型或许臻于完美,但由于有着设计上的先天缺陷,没考虑“扩展性”等一系列重要问题,终于——活生生弄出个效果上的马奇诺防线来。傅楚卿就是那德军。

当然,谁也不能苛求一个不到20岁的人算无遗策,而且长生同学从小没受过什么厚黑学教育,能达到50%的老谋深算都是子释教导有方。第六十六章里提到,“他从离别的第一天开始后悔,又从后悔的第一天开始下定决心。悔意越深,就越清晰的认识到,不能回头。唯有将这条路走到底,才有挽救的可能。”——我真的不是在指责,但是,有长生这样一旦离开就不闻不问的后悔么?有他这样中道直行决不旁敲侧击不到最后决不挽救的挽救么?四年了!又不是不知道锦夏好男。风,这好歹得偷偷派个人到西京去看看吧。亡羊补牢犹未晚也。何况,让手下渗透到西锦也是情报战的一种,是电视连续剧《潜伏》,是作战中的重要一环。有朝一日他符生领着千军万马兵临城下,难道就不需要内应在城里策反大臣、开城门?(曾经怀疑过长生在楚州不只秦夕一个内线,但由于理方司的严密布控,长生的势力想渗透到西锦看来很困难?)

以上,是假设长生没有考虑过子释在西京的处境,自己脑补他们过得很好。假如,两人重逢后,子释的这段苦日子能刺激得长生日后神机妙算,……代价亦不可谓不大。 可是还有一种可能,就是长生想到过子释在西京会有危险,却还是不回头,没有动作。 那么又回到童话《小王子》里的角色,子释还是狐狸,长生还是王子。 谁是王子的玫瑰? ——江山。 

○问题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