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水煮清王朝 >

第213章

水煮清王朝-第213章

小说: 水煮清王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什么事儿。四哥,你一个人躲在舱里干什么呢?该不是藏着什么好东西吧?”十三阿哥胤祥眼珠子转了转,朝胤禛的舱房里扫视了一圈,仰着脸儿,笑眯眯的问道。(真实的胤祥生于康熙二十五年,此时应当十七岁,本书让他晚出生了几年)
    “哪有什么好东西?就是有,也都被你抢走了!”胤禛没好气的说道。
    “哪有?四哥你可不能冤枉我!我只是从你这里拿了一部《金刚经》罢了,又不是什么孤本典籍的,你用得着放在心上吗?再者说了,我那是拿去孝敬额娘了,这可是孝道,四哥你总不能说我做的不对吧?”胤祥嬉笑道。
    “那本《金刚经》是我费了一个多月地时间才抄好的,你也不先问问我,只给下人留了一句话就抢走了,还好意思说?”胤禛瞪了胤祥一眼,斥道。
    “唉呀,四哥你是菩萨转世,怎么还在乎这个?……走走走,我带你去看热闹,这总行了吧?”胤祥干笑了两声,拉着胤禛就向舱外走。
    “什么看热闹?我可告诉你,没有皇阿玛的准许,不许你下船!”胤禛以为胤祥是想拉着他下船到岸上去玩儿,急忙说道。康熙南巡走的是运河,虽说沿途都有人护送,可是,胤祥这小子太过于活泼,万一玩疯了,上那儿去找人去?他的这个十三弟现在可是皇宫内最受宠的皇子,不说他的生母,那位敦敏皇贵妃是何等身份,就连慧妃,大阿哥、八阿哥一伙对这小子十分重视拉拢,如果他除了什么事,后果可不是什么人能预料的。
    “就四哥你多心,都想道哪儿去了?我不是要下船!”胤祥翻了翻眼皮,又朝胤禛笑道:“刚才于成龙和河务总督陈潢到了,皇阿玛召见群臣,结果不知道怎么回事儿就吵起来了。现在主舱那边正热闹呢。我说四哥,我可是看咱们兄弟才拉你一起去看看的……”
    “主舱吵起来了?”胤禛心里微觉诧异,不过,看到胤祥微微露出了一点儿急切的样子,他顿时就明白过来这小子打的是什么主意。这个浑小子。分明是自己想去看热闹,又怕挨训,这才装好心过来拉自己一起去。那样的话,就算要挨训。也是不都由他这个兄长的担待了,这小子肯定是屁点事都没有。想到这里,胤禛突然对这个十三弟产生了一点厌恶的情绪,他最烦的就是别人在他面前玩儿心眼儿,如今这个十三弟才多这么点大就开始玩儿心眼,以后岂不是又是一个危险地主儿?尤其可怕的是,胤祥可远比其他皇子有更加强大的潜势力。
    “四哥,你不是吧?怎么又走神儿了?我真实服了你了!走走走啦。在不走就没好戏看了!……”胤祥哪料得到他地这个四哥在这一瞬间就想了这么多,看到胤禛在听到他带来的小心之后居然不是大感兴趣。反而是发起了呆,顿感无趣,想到要是去晚了就没热闹可看了,一着急,拉着胤禛就往舱外走去。胤禛犹豫了一下,终于也跟着他出去了。
    ……
    康熙所在的主舱并没有人在吵架,毕竟,在皇帝面前吵架那可是“失仪”之罪,所以。当事人只是管自己的行为叫做“争论”。
    只不过他们真轮的有些激烈罢了。
    这也难怪,如果只是飞扬古和于中、施世膘几个人在倒还算了,偏偏康熙这回召见的人里还有蓝理、万正色这样的莽人,在加上和陈潢一起赶来的于成龙,一旦争起来,那是想不激烈都不行。
    何况,他们争论的也是一个很复杂的话题。那就是“战争与和平”。
    话题地挑起一切都要归结于于中的那个同宗,于成龙的“挑衅”!
    本来嘛,这几年托马德的福,于成龙有了安徽这个不断发展的省份的帮助,省力不小,两省互助互利,配合默契,关系融洽。可是,这并不代表着于成龙看到于中就会表现的多么亲热,事实恰恰相反,熟知百姓生活困苦之状的于成龙对于任何一场战事都几乎持反对态度,因为,清代历来的估计就是把战争所费都摊到老百姓的头上。当年康熙西征葛尔丹,于成龙还在做江苏巡抚,被要求每年多收数百万石军粮,现在想起来他还感到对不住江苏百姓。现在于中居然又打了一场,而且还是毫无道义,属于“欲加之罪,何患无词”的那种,他当然不高兴了。在他看来,于中这是没事找事,虽然一时获利颇丰,可却使得朝廷无缘无故增加了一个敌国,如果日后出事,必然会使得今日所得加倍的赔回去。那时,倒霉的还不是平头老百姓?所以,出于“倚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在来时的路上,于成龙就想着开始弹劾于中了,陈潢虽然知道,可明知道拦不住还要去拦就是找罪受了,所以,干脆当什么都不晓得,由得于成龙自己闹腾。
    不过,于成龙虽然厉害,可他这回发威却找错了地方。此刻跟在康熙身边的可不只是于中一个武将,蓝理和万正色都比于中好战的多,也暴躁的多,尤其是蓝理还正在打算学于中一样也跑到东面儿去干一票儿,自然不能让于成龙把基调儿给定好,要不然,岂不是所有的打算都白费了?他老了,已经没几多少年的蹦头了!这一次要是打不成,再过一段时间,就算康熙不让他退下来,恐怕他也没那个劲儿了。
    所以,当于成龙弹劾于中“暴虐不仁,妄动战事,不利于国,遣害于民”的时候,蓝理忍不住冒出来反讥了几句,说于成龙是“妇人之仁,空言仁义,不足以成大事”。
    以此为开端,争论从一开始就进入到了高潮。于成龙单挑众武将,争论也越来越激烈,胤祥刚才指的“吵架”就是指的这个。不过,也幸好有康熙在侧,再加上高士奇等人在中间和稀泥,还有于中这个直接受攻击者表现得也还有些风度,于成龙和蓝理等人由针锋相对渐渐的开始变成了讲道理,如此一来,于成龙就占了优势,蓝理和万正色这两个大老粗只支撑了一会儿就败下阵来。武将行列之中,施世膘依旧一言不发,飞扬古也只是笑嘻嘻的冷眼旁观。只剩下于中一个人!
    而等到胤禛和胤祥哥俩儿赶到的时候,正碰上于成龙开始把炮口转向于中开火。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逼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生?’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国立需三,去兵为首,如今我大清虽然国泰民安,可是,百姓生活并不宽裕,于大人你却妄动刀兵,遣害于民。如此,将有以兵事迫百姓‘去食’之可能。君子所不为!”
    说完,于成龙就盯着于中。眼睛一眨也不眨。
    “这个……于大人,你说的这些我只能听个马马虎虎。我想,你还是直接说白话吧,要不然我只有告你扰乱视听,故意欺负人了!”尽管身边的人已经被于成龙连连轰下,于中却并没有赶到紧张,反而先笑眯眯的还了一句。
    “于大人,于某是在说,你妄动刀兵。如此,有使得百姓负担加重,迫使他们‘去食’之嫌,你真么做,又可能使得国家动乱!”于中地调笑并没有能让于成龙笑起来,这位河南总督只是硬邦邦的把自己的话又解释了一遍。
    “非也非也。于大人,你刚才也说了,‘民无信不立’。于大人你是进士出身,学问比我深厚百倍,想必清楚这‘信’是指什么吧?”于中依旧笑眯眯的反问道。
    “信,即为诚信。朝廷若无诚信,则百姓笔不信之,如此,威权必然不稳。此所谓‘国家无信则人民不以之为国家’也。宋代朱熹虽然为人不怎么样,可他的那句话还是不错的:‘无信则虽生而无以自立,不若死之为安。故宁死而不失信于民,使民亦宁死而不失信于我也。……是以为政者,当身率其民而以死守之,不以危急而可弃也。’”高士奇笑呵呵的也加了一句。
    “呵呵,高相以为这个‘信’是指‘诚信’,于大人是不是也这么以为?”于中看了高士奇一眼,又朝于成龙问道。
    “千百年来,自孔夫子立下此言,‘信’便是指‘诚信’,难道于大人还有异议不成?”于成龙冷笑着答道。他刚才说于中的妄动刀兵,有可能使百姓“去食”,可于中却提起了这“民无信不立”一句,避开了那么一问,很显然是想用孔夫子宁愿“去食”也留下的这个“信”来进行反驳。不过,他却不相信于中能从这个“信”上找出什么文章来。
    “异议不敢当,只是有一点儿小意见!”于中微笑着看了一眼于成龙,又转而瞧了一下康熙,这才又接着说道:“在下以为,孔夫子提出的这个‘信’,若单单是以一个‘诚信’就概括了,那大家未免就太瞧不起那位圣人了!”
    “于大人,此话怎讲?”张廷玉问道。于中这个帽子扣的可够大的!藐视孔夫子,这话若是传出去,就算不死也要扒层皮了。
    “信,在下以为应为‘信仰!’民无信不立,当指国家应为百姓信仰之所在。”于中答道。
    “信仰?于大人,据我所知,这两个字倒是那些西方的教士经常提及!”高士奇又笑道。
    “不错,西方教士经常把‘信仰’这两个字挂在嘴边上。不过,这并非浅薄!……必须承认,这西方人在这方面做的还不错。至少,他们还会强迫自己或者主动去信一些东西。以此,来寄托自己的精神。”于中说道。
    “那请问于大人,你以为什么是‘信仰’?难道就是那些什么天主之类?”马齐问道。
    “当然不是这么简单!……信仰嘛,可以说一个人理想的持久信念,也可以说是一个人的本能追求。不过,也正式因为本能,所以,信仰这东西,很难找到什么依据!”
    “于大人,你所说的这个信仰,不知可与刚才所言有何关联?”于成龙冷冷的问道。
    “自然有关联。于大人,难道你不觉得,一个国家之所以成为国家,是因为百姓需要它,维护它,方才能结成的吗?所以,国家要持续的稳定,就需要让百姓继续拥护它。那么,如何才能让百姓拥护国家呢?……”于中问道。
    “足食!”
    “这还不够!……于大人,民无兵不安!”
    “孔夫子愿先去兵,方才去食!”
    “我动兵事,不仅可使百姓以国家为豪,还可开辟疆土,为我后代子孙谋利!这……也是为了百姓日后‘足食’而为!”于中说道。
    “荒谬,我大清地大物博,何需去欺辱一弹丸小国?”于成龙不屑道。
    “哈哈,于大人忘了?你前年整治河务,淤出数十万顷土地,这让多少百姓歌颂功德?那北海道可耕之地不在我大清一省之下,为何就比不得你于大人的功劳?”于中反讥道。
    “吾之所为,乃为百姓;于大人你妄动刀兵,却是有被仁义!”
    “于大人,‘仁义’填不饱肚子。”于中又讥笑道。
    “你……”
    “于大人,再告你你一件事。”于中看着于成龙气得脸色通红,又笑了一下,说道:“其实我也讲仁义的!只不过,我的仁义只对自己人讲,从来不对敌人讲!”
    第三卷 物华天宝 第二百六十二章 四阿哥出差
     更新时间:2008…12…29 12:44:24 本章字数:5011
    “国家需要战争,就如病人需要药物。一个国家太久的沉浸在太平盛世并不是什么好事。那样会使这个国家失去活力。‘国好战必亡’,然‘忘战必危’。军队就如兵器,钝了就得磨一磨,要不然,威慑力就会失去,甚至完全朽坏。战争也从来没有什么所谓的‘仁义’与‘正义’之分。国家这种东西,因为聚集了太多人的信仰与利益,所以,它就只能永远以利为先,以‘自己人’的利益为先。那些讲求仁义的做法,不过是在损害自己国家百姓的利益去治疗外国人的创口。六国亡于贿秦,对敌人讲仁义的做法更甚于贿秦。打了别国,杀了别国的人,以为再说两句好话就算结束了吗?世间唯有蠢材才会有这种想法,那就是在放纵,放纵自己的仇人。……战争,就是抢掠,就是杀人放火,弄那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干什么?如果你想讲仁义,就先把敌国的国土变成自己的国土,敌国的百姓变成自己的百姓再说!如果做不到,那么,就必须一下子把敌人的打趴下,让他永远再也起不来,永远对我们构不成威胁。……”
    胤禛呆在自己的舱房里,默默的回想着于中的这一番话。刚才于中更于成龙两人谈到了对敌人的态度,于中表示对敌人不能有仁义,不管是明里的、暗里的还是潜在的敌人,都不能讲,最好的做法就是在敌人坐大之前将其扼杀,也就是“防患于未然”。结果,他的“危险”语调不仅让于成龙气得脸色犹如猪肝,就连高士奇等人也大都变色。胤禛可以想得到这些人为什么会这么想。因为,大清国的邻国多了,如果都要消灭或者扼杀,那种难度在这些人看来空白不次于登天捞月。
    胤禛甚至还能觉得出来。如果不是康熙等人及时阻止了于中继续发言,于成龙极有可能会请康熙当场杀了于中。
    不过,于中的这番话,依然让在场的人都认识到了他的“危险性”,胤禛觉得就连康熙也可能有些后悔过早地任命于中去四川当提督了。谁知道于中眼里的敌人都包括那些?四川各族聚居之地不少,矛盾闹得也很多,万一钥匙出了点什么乱子,这位于大提督会不会又一次大开杀戒呢?
    不过。于中地话还是有人支持的。蓝理和万正色等人虽然没有说话,可从他们看向于中的眼神,以及他们那副“于我心有戚戚然”的表情,傻子都能辨别的出来他们对于中是不是支持。胤禛甚至还能猜得到蓝理此刻是何等的高兴。这家伙想再去打日本,于中的话可以拿来当挡箭牌,他不乐才怪。
    ……
    “防患于未然!将敌人消灭于萌芽之中!”
    在心里默默的咀嚼着于中地这两句话,胤禛轻轻的将年羹尧写来的那封信放到了蜡烛上点着了!……现在太子党和阿哥党的争执虽然已经没有以前那么激烈,可这样才是真正暗流涌动的危险时期,如果他此时冒出头来,一个不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