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宋行 >

第231章

宋行-第231章

小说: 宋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华也笑了起来:“想想也是这个道理,好,这些俘虏都留着。这样,把这批俘虏中的党项上层都杀了,其于人都充实到军中吧。鹞子,我给你一个五千人的骑兵编制,你现在有一千人马,去俘虏中挑四千个合地骑兵吧。”
    “是。”李鹞子兴奋地应了一声,从怀里掏出一本名单递过去:“人我已经选好了,都在这上面。”
    杨华接过去大概扫了几眼,这四千人都是合格骑兵。其中,汉人两千三百、横山纯种党项羌四百,汉羌混血一千三百。这让杨华很意外,他没想到西夏汉人中也有这么多合格骑兵。转念一想,又是释然。说到底,西夏还是以汉族为主的国家。只不过政权掌握在党项上层贵族的手中而已。
    他点了点头:“这千人都给你,至于其他八万俘虏,就充做辅兵和预备役,平时以军法勒束,小心别让他们乱了。
    我军大概会在十月初对庆府发动进攻,大家抓紧时间整。”
    交代完这些后,酒也喝不成了,大家这才散去。
    快,军队的休假结束,开始整训。各军都补充了一些兵力,特别是李鹞子的游奕骑突然壮大,让河东军倍感振奋。
    但养活五千人地骑兵军团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若不能尽得西夏之地,仅靠区区一个河东根本就没办法承受。
    三天了,雨还在下,下得人心烦。
    杨华心情也异常不好,他这次是居了要在银川平原扎下根来。每攻占一地都派出官吏,实行统治。
    可他手上人有限,从带过来地小吏全撒下去也不够用。有的地方,一个县他只能派出一个县令和一个县尉,而这里有是西夏最繁华地地区。一个大县就有人口两千户,以区区两人管理数万百姓,显然不太现实。而且,河东人是外来户,要想得到本地人的认同,也需要一段时间。
    一想到这里,杨华就觉得头疼。他这世地身份虽然是荆州人,可长期生活在北方,已经习惯了北方的气候和水土。这段日子连续不断的秋雨让他兵倒了,身上十多处伤口无一不酸无一不疼,尤其是大腿,更是疼得走不动路。
    躺在胡床上,他感觉自己的身体就要发霉了。
    吃了药,正疼得冒冷汗,有赵行德来报,说是地方州蕃学的一群士子跑来闹事,将蕃学衙门都给砸了。
    “蕃学,是管理读书人的地方吧,夏国也有士子吗?”杨华这段时间一直担心地方不靖,生怕发生民族冲突、官民冲突、兵民冲突。一听到这消息,心中就冒起一股邪火:“让折彦文带几百士兵过去,把那群腐儒都给我砍了。”
    赵行德吓了一跳,忙说:“这可杀不得。”
    “怎么杀不得?”杨华怪问。
    赵行德说:“将军若要经略夏国,还得依靠这些读书人。”他笑着说:“其实,这事之所以闹起来,是因为这群灵州的读书人想做官。”
    “做官?”杨华突然哈哈大笑;“要想当我的官,好办,我正缺人手呢。我前几天不是贴出告示招读书人吗,他们自来找我就是了。”为了笼络夏人之心,杨华也曾经贴出告示,说只要是读书人,识得字,作得文,就可以做大宋朝的官。
    实际上,这个告示贴出去也没什么用处,区区几天,不过寥寥几人前来到。杨华为了千金买马骨,无一例外地给他们做了大官。
    赵行德说:“可是,他们却不想这么做官,他们要依正途出身。前日,将军不是招了个读书人去做盐州定边县的县丞吗?”
    “好象有这么回事。”
    “那人是个浪荡子,根本就没什么学问。”赵行德叹息一声:“此人名声极坏,是个斯文败类。士子们见他做了官,都不服气,这才群起而攻之,将蕃学衙门都给砸了。”
    “正途,什么是正途,就那要吗?”杨华苦笑。
    “科举是正途。”赵行德说。(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idian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首发
    正文 第三百零六章 取士
     更新时间:2009…10…24 16:19:10 本章字数:3782
    小了些,朦胧的雨幕中,城像一张大饼平摊在平里看出去,青灰色一大片。西夏虽然是党项人的国度,但因汉化了一百多年,文物制度都依宋度,等级分界上甚至比汉人还严格。城市中也没有任何高大建筑,全是一水的平房,只四面方方正正的城墙在远方若隐若现。
    ~忍着腿上的酸痛,披了一件军用雨衣同赵行德和折彦文一道,一拐一拐地来到蕃学衙门所在的泊水街。泊水街地势低矮,雨水从四面八方汇集与此,足有半尺深。这大概就是泊水街得名的由来吧。
    按说,这么大的水,应该没人上街。可这条街却甚是热闹,大约有四百来个读书人穿着汉家儒袍,抱着孔子的牌位,衣冠楚楚地站在积水中大声呐喊:“余良出来。”,“野利良出来负责!”“余教授出来负责!”
    一听到,杨华差点笑出声来,不禁想起后世的宝岛请愿,游行的百姓的口头禅就是:“马娘娘出来负责。”
    还没等他笑出声来,几个士子就冲到衙门的大门前,地用脚踢着大门。在看看门口的那一排木栅栏早已经被愤怒的读书人掀翻在地了。
    人是如此的多,百多人不住往衙门涌去,溅起片片浪花。再看那些读书人的脚下,却依旧穿着布鞋,没一人赤脚。
    任由读书人们如何踢门,学衙门的大门始终禁闭,死活也不肯打开。
    士子们的声更大了,“野利良出来。”,“余教授你这个败类,把门打开!”而蕃学衙门那扇朱漆大门也开始摇晃起来。
    杨华身边的折彦文又始下意识地拔着刀子,弄出轻微地噪音。他拦在杨华身前,警惕地盯着前面纷乱的人群,身体绷得有些发紧。
    杨见实在乱得够戗,眉头一皱,问负责灵州地方政务的赵行德:“现在蕃学事务归谁主管,是否已向我投诚?”蕃学衙门负责为夏国取士,本不是什么重要部分。杨华进灵州之后忙着接收城防和府库,对于这种清水衙门去不怎么放在心上。
    赵行德小声回答:“禀将军。灵蕃学衙门地教授训导姓野利名良。党项人。汉人名字余良。此人大有来头。本是西夏地翰林学士。因为他是小梁太后地人。小梁太后死后。他为李乾顺所忌妒。被贬到灵州做学政。说起来。这人虽然是孔门弟子。却毫无气节。我军刚进灵州城之后。他就投降大宋。所以。他也算是将军地人。”
    “哦。这样啊。如此说来这事我得管管了。”杨华说:“这些人太乱来了。”
    如果这个余良没有向河东军投降。那就是西夏人自己地事情。而且。事情只要牵涉到读书人就会变得极其麻烦。
    毕竟士林掌握着舆论地导向。赵构就是被陈东那批太学士逼得走投无路这才大开杀戒地。所以。杨华对读书人地态度一向是敬而远之。不亲近也不刻意打压。
    但是。现在这个蕃学衙门已经算是河东镇地政府机构。读书人现在一闹。分明就是挑战他杨华地权威。断断不能容忍。
    见杨华面色难看。赵行德心中一惊。这个主公地性格他实在是太了解了。根本就是一个眼睛里不糅沙子地人。行事也果决明快。若依他地性子。只怕立即就会派兵过来。将这群读书人逮捕下狱。如此一来。杨华可是将西夏地读书人得罪干净了。以后还怎么管理地方?
    赵行德道:“管是应该管的,但要看怎么管。”
    “你说该怎么管?”杨华伸手扶了扶斗笠,脚上地酸疼更甚,心中很是不耐烦。
    赵行德小心地说:“这件事情的起因其实得怪李乾顺。”
    杨华闻言大觉奇怪,问:“这事同李乾顺又有什么关系?”
    赵行德正色道:“今年是李乾顺改元地第一年,按制应该在八月初一开恩科取士。可将军正好带兵西征,党项人忙于应付,哪里还有心思开科举。于是,这一耽搁,等到下次大考,就得再等上三年了。读书人穷经皓首,读了一辈子书,图得不就是当官吗?李乾顺这么一来,大家的希望都破灭了。”
    杨华好笑:“行德,读书人怪地是李乾顺,怪的是我,你别老是恭维我。”
    赵行德:“将军爱民如子,进灵州后与民无犯,灵州人感激你还来不及呢!”说到这里,生性谨慎地他难得地面露微笑:“将军进灵州之后,贴出榜文招闲纳士,这些人心中巴不得到将军手下做官呢。可是,这士子一直都以精英自居,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模样。就算也到将军这里做官,也得将
    ~门去请,如此才能满足那卑微的虚荣心。所
    ~面色铁青:“所以,他们才不会自贬身份到我这里来呢。”
    赵行德不敢接嘴,接着道:“不过,士林有讲究一个正途出身,科举出仕的人有身份有面子,不大瞧得起恩荫选官。当然有这么个机会,他们心中还是发痒的。
    ”
    “恩,这可以理解。”杨华有些发闷:“不但夏国读书人如此,我大宋的士子何尝不是如此。就拿虞允文来说,陛下登基之后,我一直想在陛下面前推荐他。可他死活不从,非要等开恩科的时候科举入仕。”说到这里,他已经有点愤怒了。
    赵行德叹息一声:“的士子虽然心中发痒,可谁也不肯率先来将军这里报到,以免遭人耻笑。可是,就有那么几个斯文败类撕破了脸不要,竟然做了大官。于是,读书人失落的同时将满腔的怒火都发泄到蕃学衙门这里了。”
    “哈哈,有些意思,心啊!”杨华也只能苦笑了,他指着乱成一团的蕃学衙门:“行德,如果余良没向我投降,我也权当个热闹看看。可是,现在不一样了,你说,该如何处理?”
    杨华前世不过是一个大生,对古代的读没任何了解,一想起士子门肚子里弯弯拐拐的肠子,他就觉得头大如斗。”
    “为今之计……”赵缓缓道:“现在已经是八月月底,虽然已经错过了八月十五的考期,却还来得及,将军可请陛下在灵州特意开一个恩科,为国家取士。”
    “啊!”折彦文不再拔刀了,:小声地叫出声来。抡才大典可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政治生活之一,直接关系到官员的任命,乃公器也。可这么重大的事情在赵行德口中说起来就像吃饭喝水一样简单,而杨华听了这话也深以为然的样子。
    赵说:“夏国的科举同大宋朝一样分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解试又称乡贡,由地方官府考试举人,然后将合格举人贡送朝廷。省试由尚书省礼部主管,在春季选日考试各地举人,分别科目连试三日,合格者由礼部奏名朝廷,参加殿试。灵州是乡试的所在地,将军可在这里设一考场,选取合格生员送去太原参加另外两级考试。”
    “送太原去做什么?”杨华一翻眼:“三个考场都设在灵州,一并考完,然后授官。”
    赵大汗:“这是不是太不严肃了?”
    杨华:“本将军带天子行狩,西征党项,持节,有这个权利。我亲自来做主考官。”开科取士选的是地方官,杨光华自然不肯将这个收买人心的机会送给赵楷,一想到将来全西夏的地方官都叫自己恩师,他就乐不可支。
    说到这里,杨华从怀里摸出一枚印章递给赵行德:“这是天子之玺,你拿去写一份圣旨。”
    “是。”赵行得慌忙整理了一下衣冠,双手接过去揣在怀里。
    折彦文看得背心满是热汗,半是畏惧,半是崇敬,半是震撼,千般滋味涌上心头,连他都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了:玩弄皇帝在掌股之间,这样的人是枭雄、英雄还是乱臣贼子?
    他血管里本流着突厥人的血,又是一个年轻人,对宋朝本没什么忠诚之心。
    杨华笑了笑,看着前方乱成一团的人群:“彦文,把人群分开,我们进衙门去同野利良商量一下。”
    喊了几声,却没听他说话。杨华朝折彦文看过去,只见这个侍卫官呆呆地站在雨水中,形同木偶。
    杨华摇了摇头:“这孩子!”
    他猛地抽出横刀,大喝一声:“闪开!”便将横刀如标枪一样投了出去。
    “碰!”一声,锋利的横刀扎在大门上。
    一刹那,正在闹腾的四百多士子都安静下来。
    正在踢门那个书生吃惊地看着订在门上的横刀,半天才叫了一声,“我的妈呀!“
    一连退了好几步,“扑通!”一声坐在水里。
    杨华哈哈大笑,一把扯掉身上的蓑衣,露出大红色的官袍,大步走了过去。
    看杨华的官袍等级不低,书生们都默默地让出一条通道,目送杨华三人走到大门口。
    杨华走到大门前,伸手拍了拍门环提气大喝:“余良,我是杨华,把门打开!”
    “杨将军来了。”
    “杨国公来了。”
    “杨大人,你可要为我等读书种子做主呀?”
    书生们同时乱糟糟地叫了起来。(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idianm,章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首发
    正文 第三百零七章 经义
     更新时间:2009…10…24 19:30:52 本章字数:3839
    着下面四百多读书人,杨华有些感叹,看他们的衣着直同自己以前在东京时见到的那群太学士一个模样。这个西夏,根本就是一个袖珍版的北宋啊!
    杨华朝赵行德递过去一个眼色,赵行得会意,立即提高声音,用一口浓重的西夏口音道:“大家安静,我是大宋朝灵州知州赵行德。你们的意见杨将军也已经知道,杨将军已奏明大宋天承陛下,将新归顺我大宋的夏国各州、府、军的情况同皇帝陛下说得分明。杨将军已经请得圣旨,专为夏地读书人开一恩科,考场就设在灵州,日子就定在下月初一。大家且都回去,到时候再来考试吧!”
    话音刚落,众人都兴奋得有时鼓掌又是顿足,齐齐大叫:“太好了,功当从直中取,如何走得那歪门邪道。”
    “终于要考试了,我已经考了五届了,再拖下去,人都老了!”有个年届半百的书生仰天长啸。
    “万岁,万岁!”
    蕃学衙门的朱大门终于打开了,一个瘦小的老头探出一个脑袋来,大声道:“可是杨大人,下官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