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甲申天变 >

第59章

甲申天变-第59章

小说: 甲申天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沉寂之后,江南儒林仿佛同时知道了太子的消息,这些读书种子奔走往来弹冠相庆,纷纷来拜会太子。一个个热血沸腾声泪俱下,当着太子的面儿指摘朝局风评人物,把本就不堪的弘光朝说的更加不堪,仿佛想用吐沫星子把福王人马淹死。看这些读书人滔滔不绝的架势,大有三寸不烂之舌胜过百万雄师的慷慨,仿佛只要他们一嘴皮子一动,大明就能恢复正统一般。
    读书种子,千年教诲,果然是有忠义血诚之心,这些文人对太子的热切态度让大部分学官心头升腾起莫大希望:我大明养士垂三百载,在江南这文人墨客聚齐的诗词风流之地,忠义的读书学生还是大有人在的。
    唯有杨廷麟没有把这些来拜会太子的读书人当成可以燎原的火种,而是很谨慎的提出自己的疑问:“我等来此时日已是不少,为何初时不见这些文人的响应?忽然一夜之间这些人就听说了消息?这些人虽是拥戴太子,却没有拿出什么有力的表现,多尚空谈大有东林之风。我怀疑有东林势力暗中操控……”
    东林党人,是一个很复杂的团体,要是强把他们说的一无是处未免有些牵强。真要是说东林人对国家有什么大的贡献,那更是胡扯。
    东林人最擅长的就是空谈,唱高调是他们的拿手好戏。当年或许可以作为平衡阉党的一股力量,可九千岁魏忠贤完蛋之后,东林党人更是把党争的闹剧唱遍了大明朝。
    几乎整个崇祯朝的党争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完全就是位了党争而党争,可以简单的理解成逮谁咬谁,不咬死绝不松口那种。
    要说玩党争的把戏,东林人可是玩的登峰造极炉火纯青,直到把大明朝玩玩的烽烟四起。依旧是不管外面滔天的洪水,继续争来争去。一直到崇祯末年,东林人内部个派系之间都争的你死我活,谁还有心思去管大明的江山子民?
    一直到了崇祯殉国之后,东林人立刻急赤白脸的准备拥立新皇,结果却是阴差阳错的被武人得了先手,这才有弘光朝的今天。
    马士英原本也算是半个东林人,这时候也激烈反对东林,把中枢的东林党势力打压的抬不起头,六部之中只有礼部还把持在东林手中。
    虽然东林在两浙和福建地区拥有庞大的势力,可在南京这个中枢却败给了马士英和各军镇。
    南京系东林势力唯一可以倚仗的就是左良玉。
    在弘光登基的过程中,各军镇势力取得优势,把拥兵最多也最有实力的左良玉挤了出去。左良玉自然是心有不忿,这才有了左打将军和东林之间的联合。
    东林人需要左良玉那八十万大军的声势,左良玉同样需要有人为自己张目,两股势力一拍即合……
    可左良玉终究是在湖北而不是江南,远水解不了近渴。
    东林人本是不喜素有“昏庸无能”之名的福王,在弘光建立之后又没有如愿的分到一杯羹,太子的出现让这些人看到了某种希望。
    正文 第一百零三章 尧舜还是靖难?难说的很
     更新时间:2009…9…18 9:37:35 本章字数:2378
    民间,尤其是石头城的下层民众当中,一直在风传太子的事情,很多都在猜测着这位太子能不能顺利继承大统。
    正统这个字眼在当时的威力简直大到了无法想象的地步,纵是每日为衣食温饱奔波劳碌的升斗小民也把目光转向兴善寺的太子。
    能否卒践帝祚是天下间最重要的大事,能不引人关注?
    和民间的热切相比,弘光朝的君君臣臣一直的装聋作哑,好象根本就不知道南京城中还有这么一个大明正统的存在。
    一直过了初六,弘光帝正式开了印玺,这才派了两名太监过来一验太子的真伪。
    弘光朝这么长的时间才做出反应,可见其内部对太子的事情也没有一个统一的章程,派人来看也是题中应有之意。
    这俩太监都是北京宫城的老人,一看见太子立刻跪拜恸哭:“太子安在,大行皇帝在天有灵,列祖列宗福泽保佑……”
    “什么?你们竟然敢说太子是真?”听到这俩老太监的回禀,弘光帝嫩白如少女的脸色立刻变得蜡黄:“这等国家大事焉能容这些阉人胡言乱语,来人,拖下去,杖毙……”
    华宫丽殿之外立刻响起俩太监凄厉的惨叫之声,片刻功夫就寂籁无声。
    打死了两个说真话的太监之后,弘光帝余怒未消:“我看哪个还敢说太子是真?再有妄言者一律杖毙……”
    “真是蠢笨如猪。”马士英在心里把弘光骂了个狗血淋头,面上还是做出肃穆庄严的模样:“以臣愚见,太子多半……多半是真的……”
    “你……你也说太子是真?那……置朕于何地?”弘光想不到心腹大臣马士英也承认了太子地身份。颤抖着肥胖白皙地手指如女人一般尖叫:“你们想我让位吗?不。皇位我是不会让地。谁来了也不让……”
    “陛下。陛下勿躁。臣不是这个意思。”马士英地荣华富贵和弘光帝是捆绑在一起地。最不希望弘光退位地就是马士英这个最大地既得利益者了:“舒城地赴死军跟随太子一路而来。据说是受大行皇帝托孤之重。江南之地妇孺皆知。且有东宫众学跟随太子过来。强要说太子为伪。只怕会适得其反呐。”
    赴死军地动静闹地那么大。太子身边又有唐王和一众地东宫学官。更有永王定王和昭仁小公主。这一切都能证明太子是货真价实地大明储君。何况那些在争夺帝位中败北地各地藩王也在密切关注此事。都从不同程度表示太子是真。
    这个时候非要把太子说成假冒地西贝货色。摆明了就是要和天下人过不去。
    “那你说怎么办?想要我退位就不要想了。”
    “陛下自然是不会退位地。”马士英笑道:(本书转载1⑹K文学网  www。⑴6k。cN)“各藩王也仅仅是承认太子地身份而已。并没有哪个提到禅位地事情。这里头自然是有把太子这个大麻烦丢给我们地意思。他们不提禅位之事。何尝没有称帝之心?陛下不妨承认太子地身份。然后优而待之。太子还是太子。陛下还是陛下……”
    “怎么个优而待之?”
    “自然是要派重兵‘保护’太子,一来可以说是严防对太子不轨者借机生事,再者断绝太子和诸臣的联系……“
    “好,这个法子好。”既然太子是真的,那就承认好了,而且要用重兵严密“保护”起来。这样的话,不管再过多少年,太子还是个太子,永远也成了不皇帝。
    弘光朝君臣做事一向推三阻四,尤其是在对待太子这件事情上,更是装聋作哑,可“保护”太子的举动却做的雷厉风行,有效率的很。
    同时马士英以弘光帝的口吻昭告天下,无非是说些“太子真伪尚待鉴别,有司为安定计……”等等之类的言语。
    太子一事,无非是两个结果,要么是真,要么是假,可弘光朝既不承认是真也不明说是假的做法明显就是在拖,又派兵马司的兵丁围了太子的住所,让民情为之哗然。
    事情就是这样,弘光朝越是这种模棱两可的态度,下层民众就越认为太子是真。再加上唐王和东林搅动起来的各方势力,南京城已经民情如沸。
    街头巷尾、茶余饭后,人们都是关注着这件事情。
    “三哥,你见多识广,你说说弘光陛下会不会效仿尧舜禅位于太子?”
    “门儿都没有哇,谁不想做皇帝?做了皇帝还有让给别人的?效仿尧舜?我看是要效仿成祖……”
    “那太子……”
    “说句不敢见日头的话儿,太子肯定是要成为第二个建文帝了。你瞅瞅如今的这局面和当年的靖难是何其相似?”
    “福王敢把太子……”说者横掌在颈间虚划,做一个砍头的姿势:“敢把太子咔嚓了?”
    “有什么不敢?不说了,不说了,叫人听去就是灭族的罪过……这狗日的世道……”
    叔侄相争,靖难再现。
    无论是商贾还是士林,都以最大的恶意猜测弘光君臣的用心,就是秦淮河上的姑娘们也知道弘光帝要对太子下手了。
    自从弘光派兵“保护”太子开始,南京城中就开始风传类似的言论,大伙儿都在暗地里为太子捏了一把汗。
    PS:关于南京方面的种种,不是本书所要阐述的重点,但是很多事情还是交代清楚,所以用了几千字铺垫这个桥段,并不是作者有意拖延剧情。历史文,尤其是这种架空的历史文,不大可能如其他类型的文章那样直接展开**,总是需要很多铺垫。作者已经极力的压缩这些支线剧情的篇幅了。还有一点:读者可能已经看出来了,本书正在铺垫关于扬州的大剧情。在这个时代,扬州十日是永远也绕不过去一个坎儿,关于扬州部分,作者必竭尽全力写好,毕竟扬州部分是本书第一个大的**,很多东西会在扬州板块展现出来。
    最后啰嗦一句,是关于书中女性角色的。倒贴主角的名妓,刁蛮的公主,花痴一样的女将军,等等这一切在本书中绝对是看不到的。本书所呈现出来的女性角色不多,但是绝对没有一个会成为花瓶,每一个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或许大家现在还看不出来,但是在本书的设定和大纲中,几个女性角色都有扭转乾坤的作用。
    谢谢大家对短头发的支持,谢谢。
    正文 第一百零四章 最后一块筹码
     更新时间:2009…9…18 9:37:37 本章字数:3430
    自从满洲人攻进陕西之后,大顺新朝最后的屏障已失,李自成的败亡已经注定。
    在以吴三桂的铁骑位先导的满洲力量打击之下,闯军以让人目瞪口呆的速度败退,而多铎部则调头直扑东南。
    已经被战火摧残过数次的河南再一次被蹂躏。
    从李闯破京崇祯殉国算起,在这大半年的时间里,满洲兵使出吃奶的力量和李闯死掐,现在终于分出了胜负。
    就是在这大半年的时光里,南明小朝廷除了自己内讧了几次之外,唯一做过的事情就是笑呵呵的看着“贼虏互击”,据说这就是“驱虎吞狼”之计。
    当来自白山黑水间的恶狼调过头来,面对江南露出森森白牙的时候,弘光帝正忙着广征民间秀女美童……
    赴死军在李四的指导下疯狂扩充,根本就不考虑已经渐渐露出疲态的后勤能不能支撑这样庞大数量的军队。为了弥补后勤方面的展露出来的不足,李四更是电闪雷鸣一般拷掠地方上的士绅豪强。
    这种不计后果的做法暂时维持了赴死军的需要。但是抢掠完豪强之后呢?李四似乎根本就没有考虑这些,只是不顾一切的把资材和精力往军事方面倾斜。
    一切的一切都必须首先为军事服务。
    “他四叔,看这架势是要大干一场了吧?”自从天气寒冷之后,李四就一再加大赴死军的训练强度,大肆囤积各种战备物资,几乎把赴死军控制地盘上的工匠抽调一空……
    偏偏李四并没有如以往那般注重粮秣被服等民生物资的筹集,而是把目光转移到铁器、火药、马匹等直接作战物资方面。
    赴死军战士一般都是随身配备三个铁黄瓜。加上后备地数量。打一次有准备地战斗大概需要每人准备五个铁黄瓜就已经够了。
    但是现在。经过这几个月地努力。尤其又是农闲时节。李四几乎把三成地劳动力抽调出来。专门为赴死军制造战备物资。光是铁黄瓜地储备数量就达到近九万个。比以前多了一倍甚至两倍。
    说到别地物资。老路可能还不大摸门。可赴死军现在掌握地胶漆翎羽数量极大。而且还在通过各种途径继续储存。
    执掌骑马步兵地路丙寅是正根子地老牌弓箭手。当然知道这些东西除了制造弓箭之外。别地没有多大用途。
    即使是在辽东时代。每一个弓箭手可以分配到三十支箭矢已经算是准备充足了。
    而大山深处那些简陋地仓库里。储备下地箭支足够让赴死军地每一个弓兵分到一百四十支以上。
    而李四这个赴死军的当家人还嫌不够,一而再再而三要提高这些武器的储备数量,并且一直强调赴死军必须做好随时战斗的准备。
    虽然现在的赴死军数量上没有什么大的增长,但是武备方面却愈发的精良,皮甲已经全面装备,镶着皮棉的铁盔也很快就能分配下去……
    不顾长远的生存需要,而一味的扩充军备,怎么看也不象是长久之计。
    但是路丙寅深信李四的能力,他不可能盲目的去做这些事情。
    赴死军之所以无往而不利,保持着百战百胜的金身,除了战士悍勇嗜血之外,最主要的就是李四这个赴死军的灵魂人物总是能够提前做好准备。
    也只有路丙寅这样的老行伍,才知道战前的准备是多么重要。
    李四这么干,明显是在为一场空前的大战做准备,而且这场大战绝对不会遥远,很可能已经迫在眉睫。
    赴死军并不是仅仅专指手持武器的战士,那些从事生产的乡亲们其实也是赴死军中的一部分,而且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他们和战士们唯一的区别仅仅是不直接参战而已。
    随着战备物资的急剧增长,带来的最直接负面影响就是民生方面的不足。
    虽然乡亲门也曾开辟田地,种植的荞麦等低产速成的作物也颗粒归仓,可那点少的可怜的产量根本就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通过徽商和浙商购买,终究不是稳妥的法子。随着赴死军这个大集体展开大规模的建设和备战,购买的缺陷愈发明显。
    首当其冲的就是银钱的入不敷出。
    以前还可以依靠李四琢磨出来的种种发财手段聚拢银钱,可这种超大规模的发展需要海量物资,那种依靠小聪明发展起来的奇巧之计开始显现出小格局小手腕的弊端。
    除了银钱迟早会消耗干净之外,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这种商业购买方式很不稳定,若是有了大的战事,商业途径很有可能被掐断。
    虽然商人的逐利本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冲淡这个缺陷,终究是不够稳妥。赴死军不能把所有的希望放在这上面。
    最大的物资来源还是来自于李四对地方士绅地主的打击。
    通过几乎是明抢一样的手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