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甲申天变 >

第87章

甲申天变-第87章

小说: 甲申天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退了?哈哈,”唐王和放肆的仰天大笑:“我怎么说来着?鞑子就是不行,这是被咱们给打怕了,正准备卷铺盖滚蛋呢,哈哈。”
    清军虽然也遭受同样的重创,可并没有受到决定性的打击,怎么可能在这个时候撤退?
    消息很快就得到证实,清军确实是在大规模撤军,在天色擦黑的时候,已经能够用肉眼看到对方正以严整的防范姿态撤离。
    “鞑子是又要攻城了。”李四很快就明白这其中的关键,可还是想不通多铎为什么会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
    大军从西往南,再从南往西,这一来一去的功夫需要多少调度的功夫?就这么一个看似简单的战略转移,没有两天的功夫根本连架势都拉不足。
    放弃野战优势而再次选择攻坚,难道多铎的脑袋进水了?
    现在已经无暇细想许多,鞑子的这个战略性错误给赴死军争取了足够的时间,在没有鞑子大举威胁的情况下,可以把扬州剩余的人口转移出去一半。
    只要没有扬州百姓这个巨大的包袱拖着,李四的选择就多出许多来,至少在战场上会更加灵活。
    “这是个机会,赶紧组织更大规模撤离,昼夜不停。”李四开始下达命令:“赴死军各队各营抓紧时间休整,我估摸着决战就要来了。”
    “那个谁,李家兄弟,”唐王赶紧凑过来:“我也带过来不少的弟兄,光是猛虎帮刘帮助手下就有两百多把砍山刀,是不是补充进赴死军?随便哪个营都成……”
    “我的弟兄都是好样儿的……”刘猛虎提着一把硕大的砍山刀,忽然感觉出自己手下的这些人没有在赴死军面前吹嘘的资本:“比赴死军差不了多少,只要忠诚伯一声令下,咱爷们也能冲上去,当年我们和闯贼就干过一阵……”
    这些江湖人物应该是真有些身手,为国出力的心思也算热切,这个刘猛虎也和李四有过一面之缘。可李四也不会把这样没有组织度的散兵游勇收编进赴死军,至少现在不会:“诸位如此心思,我李四铭感五内,可收编一事暂不宜提起。”
    被赴死军拒绝了,让刘猛虎这条江湖好汉很落了面子,正要力争,却听李四说道:“诸位身手若是不错,可以帮我打探一下军情啥的,主要是监视清军的动静……”
    “行,行,好的很,”刘猛虎赶紧没口子的答应下来。
    猛虎帮的弟兄们给赴死军站岗,都探到了赴死军的前头去了,这是多么有面子的事情!传扬出去,足够让绿林同道羡慕的两眼冒光了。
    “若是清军有什么举动,立刻报我知道,万不可与之硬战……”
    李四千叮咛万嘱咐的话还没有说完,刘猛虎早提着砍山刀招呼自己的手下去了。
    以下不算字数:上一章确实放出来的不是时候,也有读者提出了看法,短头发虚心接受,为弥补诸位看官的精神损失和表达我的惶恐之心,今天加更这一章。
    因为本书上架晚,全勤啥的肯定是没有了,希望诸位能稍微投几张月票鼓励我一下,月票越多,更新越快。
    我这也是在以自杀方式消耗存稿,也算是有赴死精神了吧?不知诸位的后勤能否保障?(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n,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正文 第128章 倾尽全力最后一击(月票哇)
     更新时间:2009…9…20 20:02:52 本章字数:11523
    州一战愈发显现出旷日持久的架势,也牵动起越来越|光,各方势力都在关注这场打开江南之锁的大战。
    要是说起最烦心之人,非豫亲王多铎莫属。
    在这一战中,以清军的兵力,无论怎么打,都稳占上风,都能轻易吃下扬州。剩下的事情就很简单了,江南早就有许多势力和清军暗通款曲,到时候就是传檄而定的事情。
    自古以来,大明朝就是满洲的宗主。这可是灭亡明朝的功劳,其勋酬军功是绝对的最大。
    开始的时候,一切都很顺利,都在按照既定方略进行,甚至比预想的还要顺手。
    直到大军合围扬州开始,这种近乎奇迹般的顺利就不再了。
    这边把扬州围的铁桶一般,屁股后头却把各种重型器械和火炮丢了个干干净净。
    就算是这样,多铎也有十成的把握攻下扬州。
    扬州就那一万多守军,其中还有四千多跑出来归顺了,仅剩下一个史可法和几千人马硬撑着。
    偏偏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赴死军,攻克仪真奇袭新江口,以昂扬的高姿态增援扬州,并且把包围圈撕开一个口子。
    多铎也知道赴死军战力极是强悍,但是没有想到竟然强悍到了逆天的地步。
    获得赴死军增援之后地正面战场上。多铎把本部亲军都提上去了。损兵折将闹了个灰头土脸。残破地扬州依旧在史可法手中。
    通泗门成了硬骨头地同时。扬州百姓则通过南边安江门地那个缺口大肆撤离。
    “这些汉儿要跑。”
    这回多铎才算是彻底弄明白了。赴死军地战略目地根本就不是死守扬州。否则他们早就进城依托高固城墙做坚守姿态了。赴死军这么大老远地跑过来。完全就是为了撤离扬州城内地人口。
    堵住。
    不能让他们跑了。
    扬州的激烈抵抗让走惯了顺风路的多铎十分恼火,早已决意要以血腥屠杀手段震慑江南,怎么能让待宰的羔羊跑掉呢?
    几天之内,多铎就抽调出一半的主力精锐,再加上几万新附军在旁边接应,把架势都拉足了,摆明车马是要吃掉赴死军,把缺口死死堵住。
    结果呢?今天已经看到了。
    这场大战总共持续三日,除一个齐装满员的汉军旗之外,陆续投入一个基本满员的满洲旗,和一个早就被打残了的蒙古旗。已经是主力的一半兵力了,依旧在赴死军的阵地前碰的头破血流。
    那个早就被打残的蒙古旗算是彻彻底底的废了,已经可以直接取消建制,基本满员的满洲旗本来有六千多不到七千战兵,回来的也就四千多一点儿,连旗主固山阿哈尼堪都险些丢了性命。情况最好的就是图赖的那个汉军旗,只损失两成多一点兵力。
    可以肯定的是,赴死军的伤亡也不小,就算没有打残也肯定伤筋动骨了。
    清军胜在兵力雄厚,以多铎的凶狠和坚韧,肯定要趁这个机会增兵,一举把赴死军剿杀干净。
    新附军是不敢动了,再抽调新附军的话,合围的架势就维持不下去。本部亲军也动不了,没有这些亲军,新附军根本就是出工不出力。
    唯一能够调动的最后兵力就是那个在东北角上围而不攻的蒙古旗,只要这支生力军一压上去,赴死军就是铁铸的罗汉也得爬下。
    这个蒙古旗的旗主是富喇克塔,爵位虽然不如多铎高,军衔却是一样的,镶蓝旗的旗籍,实授的蒙古旗主。(好像还有许多读者不明白八旗中的蒙古兵和蒙古本部军队的区别,蒙八旗可以简单的理解成传统意义的八旗,而蒙古本部的军队不受满洲人直接指挥,基本就是这个样子了——作者按)
    抽调蒙古的旗的命令发出去的很及时,而富喇克塔的回复也是同样干脆:蒙古旗动不了,因为山东那边的榆钱(园)军前锋已经过了淮安一线,随时可能与扬州的明军汇合。
    气的多铎大骂豪格。
    山东的清军是豪格系的人马,本在鲁南活动榆钱军声势虽大,不过是地方武装和闯军余孽的联合,不可能是精锐清兵的对手。这些乌合之众能够南下到淮安以南,要不是豪格暗中指示手下人放水那才真的有鬼了呢。
    早就听说豪格指使手下,不断在皇太后和皇帝面前吹风,说什么“豫亲王转战千里,功勋卓著,朝廷亦厚赏之”“豫王部已是师劳兵疲,以修之养之”“愿起本部增援淮扬”。
    豪格打的是什么心思,多铎心里跟明镜一样。太后和小皇帝为什么愿意重新起复豪格,多铎也是心中有数。
    还不是为了制衡摄政王多尔衮?
    就在多铎咬牙切齿大骂豪格的时候,摄政王多尔衮的命令也下来了。
    “速下扬州,十日之内临江,”
    书信的后面还隐隐表示这是和济尔哈朗妥协之后的结果。
    济尔哈朗,努尔哈赤时代的八大贝勒之一,皇太极时代的四大亲王之一,属于开国级别的人物。更重要的是这个济尔哈朗和多尔衮一样,都是摄政王。
    多尔衮是叔父摄政王,济尔哈朗是信义摄政王,因为皇太极死的太过突然,各方势力争夺皇位几乎火并,最后互相妥协,扶立福临。
    以前反对多尔衮称帝的那一派人,尤其是许多老满洲勋贵,为了防止多尔衮秋后算账,出于自保的目的推举出济尔哈朗,为的就是制衡多尔。
    只不过多尔衮刻意扩张而济尔哈朗一向低调,所以才很
    人们的视野。
    但是济尔哈朗身后代表着的老派满洲势力,无论军政手中实力都相当可观。
    因为在扬州僵持不下,豪格系人马和太后皇帝这才有了口实,通过济尔哈朗想要阵前换将。
    多尔衮当然不干,估计也是和济尔哈朗力争过,终于争来了这个十日的期限。
    十日之内,你多铎再到不了长江,就谁也帮不上你了,只能换将。
    多铎很明白多尔衮的意思,也知道以自己在外带兵的身份不可能改变这种政治斗争的结果,只能想法子尽快攻克扬州。
    打垮赴死军继续合围死困的战略肯定是用不上了,那样的话不要说是十天,一个俩月的时间都很难说。
    以扬州这种坚城,再加上史可法处心积虑的经营准备,在清军缺少足够火炮和重型器械的情况下,要是围而不攻,守半年都不是没有可能。
    以多铎的用兵手段和清军的实力,若是一直猛烈攻城,扬州早已经拿下。就算不想放走了城中人口,继续增兵对撼赴死军,也能把赴死军打开的缺口彻底堵死。无论执行哪种方略,都是稳胜不败,可是哪种方略多铎也没有坚持到底。
    最怕的是攻城攻到一半就去和赴死军野战,野战没有完成又回来攻坚,来来回回的这么一折腾,什么也干不成。
    一出十面埋伏的好戏,也不知道怎么就唱成了这个样子。好好的一场大战硬是成了变相的添油战法,结果是坚城未克,强敌未除,总之就是一团糟。
    多铎气的想骂人,这叫怎么一回子事情呐。
    上头已经给出了十日的期限,书文在传递的途中已经耽搁了三天,把已经撒到南面的主力撤回来重新调度,也需要两天的时间。要想在剩余的五天里完成攻克扬州兵临长江的任务,就必须继续猛攻扬州,而且要使出全力,务求一举攻克。
    以血腥手段屠灭扬州确实是一个很大的战略方针,但是这个方针必须为政治大局让路。在扬州战场,多铎是手持黑子的棋手。
    但是在整个满洲内部势力的博弈中,多铎也不过是别人手中的棋子罢了。
    战争必须为政治大局而改变。
    这回多铎是铁了心,宁可放跑了扬州百姓也要攻克坚城,否则以前的种种努力都会成为他人嫁衣,只能便宜了豪格和那些满洲老派人物,这显然是多尔衮不允许的。
    战场上的僵持不下,牵动着政治层面的博弈,开始出现巨大的改变。
    素来对大局敏感的李四自然察觉到了这种变化,扬州决战即将真正展开。这个空当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机会,必须牢牢抓住。
    赴死军主力抓紧时间休整和补充的同时,水陆两条生命线的作用发挥到了极限,生死大撤退也达到最**。
    无论出现什么样的奇迹,扬州都铁定是守不住了,这几天的大战大伙都看的惊心动魄。赴死军是如何浴血拼杀大家都看的真真的,这才是鞑子一半的兵力,若是把多铎这个疯子打急了拼出全部身家,赴死军也支撑不了几天就会全灭,再不撤离还有什么可等的?
    除在安江门一带依旧保持足以一战的兵力之外,赴死军全部身心都投入到协助民众撤离的工作当中。
    在仪真收编的新附军,赴死军自身携带的民夫、还有各地赶来增援的零散力量,都在不留余力的做着同一件事情:协助民众尽可能快的撤离。
    就连素来坚持固守待援的史可法也察觉到了局势的紧迫,趁着敌人忙于调动的这个空闲机会,拿出手头上一切力量聚集民众安排撤离。
    除口粮等必要的物资之外,一切身外之物都不能携带,坛坛罐罐家三伙四的物件必须丢弃。老幼妇孺优先撤离,本地丁壮则暂时留下来做协助工作。
    当前是什么局势大伙都明白着呢,别人都拿命来援救自己了,扬州的男人们也拿出了男人的样子,安抚好自己的家眷之后立刻回来,争取让更多的同胞能够从容离开。
    “大伙儿都走了,我们才能心无旁骛的和鞑子较量较量,尽快下到江南之后就可以等待我们的捷报了。”赴死军将士如是所言。
    “你带着娃娃先走,赴死军是咱的恩人,我留下来帮一把小忙就和你们团聚。”扬州丁壮对自己的家小说。
    陆路方面,这条生命线上传流不息的都是南撤的人群,老人拖着娃娃,女人挽着包袱,行色匆匆的出了安江门。
    放眼遥望,都能看到鞑子的旗帐,可大伙都放心的很,有赴死军这样的汉子们在前边顶着,就有最大的安全感。每一个扬州百姓都知道,有这样的一群汉子愿意为他们去死。
    水路方面,已经把两个水门彻底全开,负责救援的舟船排筏顺着运河直抵扬州城内,和大运河相连的内渠七里河上密密麻麻都是各地赶来援助的船只,排出去有好几里长。根本就不必说什么,直接跳上出去,操舟弄船的陌生人立刻就拼出全力的摇动手中橹桨,一只只或大或小的船儿顷刻之间就飞了起来。
    无论是船工还是排帮,这么多天都没有吃过一顿像样的饭食,也只有趁着装船的这个当口,才有机会啃几口干粮。
    “救星呐,”上船的锦衣女人已是泪流满面,取出珍藏了十几年的女儿红给放排的粗鄙汉子:“这酒本是准备在女儿出嫁时候用的,壮士乃我一家再生父母,请用此酒。”
    一饮而尽。
    “哈哈,这是老子一生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