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重生西晋当太子 >

第83章

重生西晋当太子-第83章

小说: 重生西晋当太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另外,从表面看起来东南北三条战线岌岌可危,实际上不论是攻方还是防守一方,全都到了强弩之末。河间王、成都王要想攻破孟津、虎牢关两地,非得付出极大的代价不可。
    反而守城一方却可以利用有利地形不断的消耗着各位藩王的实力。
    而且在司州其他地区,太子已经开始展开反攻,成都王大将公师藩已经被祖逖、苟晞等人撵出河内郡,如今正在收复汲郡、魏郡、平阳郡等地。
    公师藩的乌合之众在祖逖、苟晞大军的打击下,是节节败退,毫无还手之力。
    若非有汲桑、石勒等人在苦苦支撑,恐怕公师藩早就被祖逖等人消灭干净,打到了成都王的老巢——邺城!
    现在王彦倒是有点羡慕起堂兄王衍了,现在看来将来有机会将琅琊王氏发扬光大恐怕只能是王衍一脉了。不管是在江东支持琅琊王的王敦、王导兄弟,还是他自己恐怕将来都免不了要被太子收拾掉!
    正当王彦想着自己心事的时候,河间王其他几个心腹却开始想其他办法,来挽回目前的颓势。只听主簿房阳安慰道:“王爷,此次失败也不能全怪各位将军,我们事先低估了叛军火枪的威力,若是能提早想到这一点,恐怕我们此时已经拿下了虎牢关。”
    “哦?那房大人你可想到对付火器的方法了吗?”河间王没好气的问道,大战之后火器成了河间王心头一块病,若是不能解决对付火器问题,恐怕他也就失去了攻占虎牢关的信心。
    “这……”房阳哑口无言。
    这时一直沉默的张方突然开口道:“对于火器,王爷不必太过担心。据臣所知,虎牢关内的火器一定不多,肯定满足不了守军大肆的使用,否则的话今天也不会到了最后关头,火枪兵才出现。”
    “哎,对呀!”
    “就是,就是,张将军所言有理!”
    张方的话让众人眼前一亮,心头的阴霾似乎一下子消失不见,就连河间王也露出一丝笑容,唯有毕恒眼中闪过一丝嫉恨之色。
    “大王,虎牢关内的火器数量少是我们可以利用的一个弱点,但是在火器没有消耗完之前,我军依旧要面临火器的威胁!”
    “嘶!”众人就像被泼了一头冷水,刚刚鼓起的士气又一下子低落下去。
    “那我们该怎么办?总不能就这么耗着吧?耗下去可是对我们不利啊!”房阳垂头丧气地说道。
    “哈哈哈,诸位这是怎么了?对,我们是损失一部分兵力,但是大家不要忘了守军的损失也不小。而且他们的兵力本来就很薄弱,如今再损失掉一部分,恐怕只要下次我们再稍稍加紧发动一次攻击,就能拿下虎牢关。”
    看到众人情绪低落,参军毕恒故意很乐观地开导大家,看到大家的注意力被自己吸引过来,毕恒转身对河间王施了一礼道:“大王,刚刚大家说得都很有道理,尤其是张将军,更是指出了敌我双方的优势所在。”
    “如今虎牢关守军所仰仗者无非火器犀利,但是就像张将军所说,守军火器只能充当战略武器使用,而不能当做常规武器。这就既是守军的优势也是守军的劣势,而我们的优势就是兵力雄厚。”
    “当然了,就算如此,我们也不能将兵力全都损耗在虎牢关下,否则就算是我们拿下了虎牢关,将来到了洛阳城下,面对城池更加高大的洛阳,我们依旧无计可施。因此我们必须要合理利用手中的兵力!”
    “嗯,不错,说得很好!”毕恒的一番话算是说到了河间王的心坎里了,他最大的担心就是自己在这儿累死累活打了半天,最后却给其他的藩王捡了大便宜。
    “不知先生可有妙计破眼前的局势?”河间王一脸企盼的看着毕恒。
    此时毕恒见自己的意见得到河间王的支持,顿时兴奋起来,他接着说道:“回禀大王,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再拉拢其他藩王呢?若是有其他势力愿意加入到反对太子的行列中,不但可以增加我们自身的实力,还能让别人一起承担攻打虎牢关的风险!”
    “嘶!这……”
    河间王听完沉默下来,一开始他有些不爽毕恒提出的办法,但是他一想起己方的损失,他就有些犹豫。若是没有其他人相助,就算最后他打破了虎牢关,恐怕他自身的兵力也会损耗殆尽。到了洛阳也得看其他两位王爷的眼色行事,这绝不是他愿意看到的情形。
    但是,若是按毕恒所说的那样,邀请其他藩镇相助,就怕请神容易送神难啊,万一来人势力庞大,恐怕以后就不是他一人说了算。
    本来一直沉默不语的王彦却对毕恒的建议产生浓厚的兴趣,若是再能拉来一位实力雄厚的藩王,他也就不至于被河间王压制的不能反抗。二王相争,他作为第三方势力夹在中间或许会好过一点。
    再说经过之前一仗,他本来就失去了攻下虎牢关的信心,若是再能增加几万援军,说不定仗着人多势众还真能拿下虎牢关。
    于是,王彦开口道:“大王,臣有几句话请王爷仔细斟酌。说实话仅靠我们这点兵力恐怕拿不下虎牢雄关。”
    河间王听了王彦的话有些不高兴,尽管知道对方说的是实情,若不是看在他出身世家大族,恐怕此时他就要翻脸了。
    “要想拿下虎牢关我们必须借助外援,大家请看:齐王一方,不但有豫州刺史相助,还有长沙王、新野公帮助,如此他才能势如破竹般在南线彪进,若非遇到劲敌,恐怕齐王此时已经兵临洛阳城下!而王爷虽然有我们兖州支持,但是势力还是略显单薄,若大王想要再进一步,就必须再寻找其他的盟友!”
    河间王沉默半天,终于拿定了主意,“既然诸位都认为我们需要新的盟友,那寡人就听从各位的意见。请大家说说,我们应该重点拉拢哪一路诸侯?”
    “东海王司马越,幽州刺史王浚,这是目前我们最可能拉拢来的藩镇。首先说说东海王,中原大乱之后,此人坐拥青、徐二州,兵雄将广,实力强大,若是得此人相助,两家合力攻下虎牢关不在话下!”对这个问题毕恒早就考虑多时,一得到自己王爷示意,他立马将自己的观点亮了出来。
    “除此以外,幽州刺史王浚也值得我们拉拢,尤其是王浚麾下的鲜卑骑兵,绝对是一支精锐骑兵。有了这支精锐,在野战的时候,我们就不用害怕宿卫军的冲击。”
    “幽州刺史、东海王……”
    河间王嘴里不断的念叨着这两个名字,尤其是东海王,更是像根刺一样扎在心窝,坐立不安。现在已经有两位王爷跟他争夺将来的朝廷大权,尤其是齐王背后还有长沙王、新野公支持。
    若是此时再加上一个实力雄厚的东海王,将来他想染指最高权力的机会恐怕就更低了。但他又急需东海王帮他过眼前这道坎,经过再三考虑,河间王终于同意派出毕恒去拉拢东海王。
    事实上这个时候,东海王正在秣兵厉马,急等一个起兵的机会,毕恒的到来让东海王欣喜若狂,不但一口答应下来要出兵相助,更揽下了说服幽州刺史王浚的任务。
    与此同时,接到消息的幽州刺史王浚、并州刺史司马腾纷纷开始调动兵马,准备加入到这场中原大乱中。(未完待续。)


第125章 局势突变
    在三王跟太子开打之前,东海王就已经密切地关注这场藩王跟朝廷之间的战争了,东海王不停地与自己的谋士们谋划着,他在心里不断地为自己的小利益打算着。
    东海王的首席谋士,大名士荀恺首先为其分析天下形势,说道:“大王,如今天下乱象已显。太子据大义占关西,成都、河间两王得河北,齐王有豫州,大王您据青、徐二州,共成鼎足之势。”
    “藩王与太子之战,如今看来藩王必败。然而三王亡,则大王不能独存也。大王应该趁着双方打得难解难分之际,发兵帮助三家王爷。联合各位王爷之力,就可以轻松击败太子司马遹。甚至在击败太子之后,众人疲惫之时,大王可趁机吞并其他势力。然后叩关攻取关中,那时太子锋芒已失,则大王可取天下也!”
    东海王听了,觉得荀恺分析的太精辟了,决心按照荀先生的谋划去做。
    于是东海王就蛰伏在旁边,耐心等待着一个关键时刻的到来,只有在这一时刻,藩王联盟才会最疲劳,而又未能攻破洛阳;也只有在这个时候,太子的势力被削弱到最低,却仍然可以据洛阳死守。
    等成都王不断在孟津碰的头破血流,河间王在虎牢关寸步难行,而太子即将扑灭司州境内的叛乱的时候,在东海王看来,出兵的时机终于成熟了。
    也许,东海王担心太子挡不住藩王大军,万一洛阳城破了,可就没他什么事了。
    毕恒的到来,让东海王看到了其中的战机,如今虎牢关双方已是兵疲将乏,正是他一举拿下虎牢关的最佳时机,只要拿下了虎牢关,洛阳将不在话下。而且他还派人联络幽州刺史王浚、并州刺史司马腾、范阳王司马虓共同举兵。
    经过一个多月准备,到了公元300年元月末,东海王司马越突然在东海国打出反叛朝廷的旗号,在幽州刺史王浚、并州刺史司马腾、范阳王司马虓等人的支持下,悍然起兵叛乱。
    在这一个月当中,孟津、虎牢关两处多次出现险情,不过在洛阳方面的全力支援下,屡次化险为夷。不过即使这样,两地的士兵的精力已经到了极限。也就是太子麾下训练有素,若是换做其他人恐怕早就崩溃了。
    此次,东海王同盟有十三万人,其中还有超过半数的胡族骑兵,他们号称三十万大军,兵分三路朝洛阳进发。北边并州刺史司马腾接到兄长的要求起兵的消息后,立即让实际已经读力建国的匈奴汉王刘渊带匈奴骑兵三万相助。
    匈奴人刘渊接到司马腾的书信时,他正在教育自己的几个儿子。刘和、刘裕与刘隆是刘渊与妻子呼延氏所生。长子刘和好学而早成,爱读《左氏春秋》与《毛诗》。
    刘渊害怕刘和过于柔弱,于是就对刘和说道:“和儿爱读经史,而如今我族要成大事,还需武功啊。”
    刘和点头,并不答话。
    这时又有一人上前拜见刘渊。只见此人年龄约三十,身高八尺,左耳有一根白毛,长二尺多,很有光泽。刘渊一见,高兴地说道:“孤的聪儿真是威风凛凛,仪表堂堂啊。”
    刘聪是刘渊的第四个儿子,是刘渊与张夫人所生。刘渊问刘聪道:“聪儿近来还读书否?”
    刘聪答道:“自幼至今,仍十分爱读经史、兵法。”
    刘渊又问:“聪儿近来可否吟诗作赋?”
    刘聪答道:“曾作怀念诗百首,作赋五十余篇。”
    刘渊微微点首,接着问道:“聪儿不仅擅长吟诗作赋,还写得一手好字。近来在练何种字体?”
    刘聪答道:“主要是草书与隶书。”
    刘渊又对刘聪说道:“聪儿十五岁就擅长射箭,能拉开三百斤的弓。现今我匈奴五部安居关内,一直无战事,聪儿是否重文轻武?”
    刘聪忙答道:“孩儿一直没有忘记练武。”
    刘渊点头表示赞许。
    这时又一人上前拜见刘渊。只见此人年近三十,身高九尺三寸,白眉毛,眼冒红光,胡子不过百余根,却根根都有五尺长。刘渊一见马上兴奋地说道:“这不是孤家的千里驹永明吗?”
    刘曜(刘曜字永明)是刘渊的干儿子,从小就是孤儿,后来被刘渊收养。
    刘渊问刘曜道:“听说永明也喜读书,不知永明爱读何书?”
    刘曜面有笑容说道:“我读书不及聪哥,只喜广泛阅读而不求甚解。”
    刘聪接言道:“永明不必过谦,听说永明读兵书则不然,没有不能背诵的。而且永明草书、隶书写得也相当不错。”
    刘渊又问道:“永明勇武过人,能够用箭射穿一寸厚的铁板。如今将有用武之处,不可荒废啊。”
    正在这时刘宣说道:“大单于不必担忧,我匈奴人人剽悍异常,能骑擅射。”
    接着刘宣又将刘欢乐、刘延年、刘洋这些年长之辈引见刘渊。
    正当众人相谈甚欢的时候,刘渊接到了司马腾要求其出兵的消息,他将各位小辈赶走,然后问刘宣道:“五部人马召集得如何?”
    刘宣对刘渊说道:“遵照大单于命令,我等已联络召集了五部人马,共得十万兵马。”
    “好!这次,我们抽调三万大军南下,到中原去捞点好处!”
    除此以外,幽州刺史王浚在五万鲜卑、乌桓骑兵的支持下,率领六万大军往虎牢关而来!
    东海王倾巢而出,起兵靖难的消息传来,朝廷上下立即紧张起来,不少人变得人心惶惶。
    对于司马遹来说,更是懊恼不已,他本来只准备了一桌酒席,结果却来了两桌客人!于是司马遹召开了一次紧急军事会议。
    此时形势对太子极为不利,司州境内的叛乱还未平息,各地守军却已经到了强弩之末,如今又添强敌,可谓是雪上加霜。
    因此,在朝廷上下的主流观点是弃守洛阳,收缩兵力固守关中。
    但是在朝廷中还有强硬的主战派,枢密使祖逖是个好战分子,极力主张跟东海王决战,他说:“成都王等不足为虑,东海王极其麾下又是远道而来,我们只要坚守虎牢险关,寻找叛军的破绽,必可击破东海王!”
    谋主张宾也主张留下跟叛军决战,孟孙先生朗声道:“东海王所部皆胡族精锐,其战斗力不可低估。而成都王等三王已到强弩之末,今曰又被我军所制,求战不得,正是歼敌的良机!如果东海王跟三王合兵一处,则贼势必然高涨!我们何时才能平定叛乱?”
    “所以在下认为,对于成都王他们,我们只需遣一良将足可应付。而殿下可亲率精锐士卒赴虎牢关,抢先占据要地,扼之不使敌军西进。然后我们以逸待劳必可击败东海王主力!东海王被破,其余藩王可一鼓而下!”
    除了几位主战派外,也有相当多的人支持撤军,其中太子的岳父王衍就是其中翘楚,他是这么告诉太子的:“殿下,如今我们已是兵疲将乏,纵然洛阳城坚,也挡不住叛军的虎狼之师。更何况东海王亲率生力军加入到叛军一方,我军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