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回到清末当悍匪 >

第228章

回到清末当悍匪-第228章

小说: 回到清末当悍匪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他地方是见不到。
王一正在给导演讲述后世电影拍摄概念的时候,楚原将自己车队遇到爆炸袭击的消息送到了他的面前。而没过多久,东北情报局的局长屠小花就打来电话,除了要求王一立刻返回宁岛确保安全之外,还主动请罚。毕竟他是东北最大的情报头子,王一的车队遭到不明身份人士的袭击,他自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第三百八十二章 您愧疚么
按照总理杨秋兴和情报局长屠小花的意思,王一应该立刻返回宁岛,确保安全,以防新的袭击发生。不过王一听完后只是冷哼一声,然后吩咐前往盛京医院,看望在此次袭击中受伤的市民和护卫们,之后他还要亲自接见死难者家属,并且给予国家补偿。盛京城出了这样的事情,虽然是谁都不愿意见到的,但是作为政府来说,没能防范事情的发生,本身就是失职,因此给予国家补偿也算是合情合理。
同时这也显示了王一的强硬态度,亲近之人都知道他此时已经犯了脾气。所以先后打来电话的沈雅芝和童千佳也没有再劝,只是说要在盛京与他会和。
作为东北自治区的最高决策者,王一自然不可能是个懦弱之人。只是这些年他不太出现在公众场合,人们对他的了解有限。不过要回顾东北建立之初的那些作为,敢小觑他的那些人多半都成了死人。
从盛京医院出来之后,王一在杨秋兴的陪同下前往百花宫总理府。
新闻会议大厅的小讲台前有一木制的讲桌,上面摆放着大清龙旗和自治区区旗以及麦克风。一排排的座椅如今已是座无虚席,会议大厅里面百多个座位上各路记者正翘首以待着王一的出现。
在座位的最前排坐着一名五十多岁的老者,带着眼镜,脸颊消瘦,很精神。此时他左手中拿着本黑皮笔记本,右手握着钢笔。钢笔正在其上记录一些东西。他是东北日报的王牌记者,王梓其,广东人,归国华侨。从业三十年,早几年在欧洲从事记者工作,后来因为工作需要搬到新加坡定居。十年前辞去英国《星报》的职位,毅然返回东北,加入新成立的东北日报社。目前在东北新闻界属于泰山北斗级的人物,除了记者身份外,还在东北传媒大学任教。
在他的正后方坐着一名年近四十的中年男子,很稳重,有一股书卷气。王一见过他,并且印象深刻。因为他叫刘光第,后世戊戌六君子之一。本来是在清廷为官,后来清法战争让其大失所望,于是辞官来了东北。现在是环球邮报的记者,在东北也算是资历深厚。
王一的到来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即便再出现清廷的戊戌变法,六君子也会成为五君子。
看到王梓其记录完过后访问的要点,刘光第略微向前探身,笑道:“王老哥,没想到您今天竟然亲来了。听说你已经被调任副总编辑,这跑腿的活还不交给年轻人做啊。”
在东北新闻界这么些年,两人虽然各有各的报社,立场不同,但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也是朋友。
王梓其微微一笑,道:“没你说的夸张,咱们自治区建立时间短,虽然王一先生建立了现代教育体系,但是人才的培养需要时间的雕琢,这是急不来的。现在在趁着我这把老骨头还跑得动,发点光,放电热,也能为后人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不是?”
刘光第嘿嘿一笑,道:“您这老资格放在着,那就是活招牌。绝对不是发点光放电热能,您看看您现在在这儿的座位,都成固定的了。诸家同仁抢座位都抢疯了,可是您这座位就是空着,也没人敢上来坐一坐。”
“那时诸位同业的抬爱。”
两人客气了一会儿,刘光第开始问起了今天的问题。
“老哥对今天这事怎么看?”
王梓其叹了口气,道:“原本正常情况下,这场新闻发布会应该由总理府发言人主持,哪怕杨总理出面,我们也都能够理解。不过平日里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王一主席亲自现身说法,这就有些不寻常了。”
王一的主席身份,指的就是政议局主席。
“也不知这场袭击背后是受哪一方的指使?”刘光第有些忧心忡忡,虽然从清廷辞官,但毕竟从心里还是把清廷当做正统。他来东北,未必没有做统*战工作的意思。
王梓其看着他,笑了笑,有些耐人寻味。
与环球邮报保守倾清的立场不同,东北日报标榜的公正利民,至于是不是真能做到,自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两人正待说话,总理府新闻官走了进来,站在讲台前清了清嗓子,道:“诸位,欢迎参加本次新闻发布会,下面有请自治区政议局主席王一先生上台。”
说起来王一在这会议厅里年纪绝对是最小,但是地位却是最高。所有人都起立鼓掌,王一走了进来,带着微笑,频频招手。他身后跟着他的总理杨秋兴,新任的自治区人大委员长张全德,东北情报局局长屠小花。
在为死难者默哀之后,记者会正式开始。王梓其仔细打量着王一,他还真没见过王一本人。虽然知道这位自治区最高权力者年纪不大,不过真见面还是震惊于他的年轻。而更让人感觉不可思议地是,按照现在的年龄进行推断,当初王一创建东北自治区时,还只是一个孩子。追随他的那帮人还真敢干啊!
“昨天发生的那场恐怖袭击,不但夺取了我们许多勇士的生命,而且更可悲的是,大量无辜平民因此伤亡。”王一语带悲痛,道:“这是对我们自治区最严重的侵犯,最严重的挑衅,我们会坚决而毫不犹豫地予以还击!用仇敌的鲜血来抚慰那些不平的灵魂。我们不会忍让,这是我王一的誓言,也是我们东北自治区政府的承诺!”
“现在开始自由提问。”新闻官看到王一的示意后,主持道。
根据惯例,第一个提问的就是资格最老的王梓其。
“先生,我想请问一下。在发布会召开之前,听说您前往盛京医院看望本次恐怖袭击的伤者,请问具体的伤亡情况如何?对于本次袭击目前的调查进展如何?”
这是在场所有记者最关心的问题。
“根据我手头现有的数据,本次袭击总共有十二人死亡,其中军人十人,平民两人。受伤者三十五人,军人八名,平民二十七人,其中四人伤势严重。至于案件目前的进展,目前还在调查当中。”
记者们一个接一个的提问,当轮到刘光第的时候,他站起身。这时全场都安静下来,因为所有人都明白,会对王一进行暗杀的,其实就那么几家,而有前科的清廷自然嫌疑最大。环球邮报亲清的立场,让人们对刘光第的提问分外好奇。
“先生,冒昧问一句,无论此次袭击的幕后黑手为何人,何方势力,但是袭击的主要目标却是您。那么面对今天为您而伤而亡的士兵和百姓,您心中有愧么?”




第三百八十三章 问答
刘光第的问话让会议厅里所有人的神经都紧绷起来,站在王一背后的侍卫长楚原眼神中甚至带出了杀人的寒光。昨天死在奉天护城河桥上的那些护卫都是他的手下,由他亲自训练指导,常年累月在一起,大家亲如兄弟。而今天有人用这些兄弟的死来做文章,来攻击王一,这是对死去护卫们极大的不尊重。
坐在刘光第前面的王梓其微微皱眉,不过并没有回头。与其他在场的记者一样,虽然认为刘光第的问题有些过分,但是作为记者,他更看重的是东北的舆论自由。考虑到刘光第亲清的政治立场,把这样的问题问出来,也并不算什么难以理解的事情了。
王一望向刘光第,脸上的神情与刚才并没有丝毫的差别。
负责主持会议的总理府新闻发言人这时看到了人大委员长张全德的眼色,刚想打断刘光第的提问,却见王一在桌子下摆了摆手,于是就没出言,站在旁边静观其变。
只听王一此时说道:“我不知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
“难道那些护卫和市民的伤亡,不是因你而起么?”
王一眉头微微一皱,反问道:“你这么问,莫非认为昨天袭击的元凶是我王一?”
反问有点突兀,刘光一时间没反应过来。
王一也没给他反应的时间,直接道:“此次袭击明显是针对我王一而来,若是我卖国求荣,昏聩无能,以致民不聊生,社会动*乱,我王一就是死,也认了!但是看看现在我们东北自治区的繁荣与生机,十几年开疆拓土,让白人收起了傲慢和偏见。再回想十多年前民众一贫如洗的生存状况,我王一自问对国家和民族也算是尽心尽力。放着这些不谈,我只问一句!这位先生,您敢在北京城向皇宫里那位老女人问刚才同样的问题么!”
刘光第无言以对,就算再怎么亲清,他也无法否认东北在言论方面的开放程度要远超那个腐烂到根子里的王朝。
“回想这十几年,我王一问心无愧。这些想杀我的人,无论他们的理由为何,在我眼中也只是一群胆小鼠辈!东北有打官司的地方,我若有罪,告我。信不过我东北的法制,可以!东北还有在座诸位,就是连你们都信不过,上海有申报,香港有大公报。随便一家报纸,把我的恶事报出来,天下悠悠众口,自有公断!问一句,他们敢么?”
王一的语气并不激动,甚至没有多少情绪,但所有人都从中听出了王一的坚定。对东北自治区未来存续合法性的坚定,对东北自治区远超清廷的坚定。
“谢谢环球邮报记者的提问,下一位……”会议厅发言人恰到好处的结束了刘光第的问话。
整场发布会并没有持续很长的时间,在结束之后,杨秋兴和张全德陪着王一说话,前者笑道:“先生,记者们的提问您别太往心里去。”
“没事!”
王一确实不太在意,说白了,在他心中做传媒的总是会臭不要脸地夸耀自己是什么无冕之王,社会的良心,其实说白了不过是一群满身铜臭的商人而已。从本质上讲,这个行业与社会上的其他行业并没有多少区别。如果真要说区别,大概就是其他行业制假造假都隐藏在暗处,而而这个行业会为了吸引眼球,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将会假消息示之于众。特别是在传媒发达的后世,真消息永远比不过假消息。
报纸上的良心其实并不比它的售价高多少……这就是王一对报纸的观感。不过不可否认的是,现代传媒都带着狗的特性,他们的存在无论是立意高尚,还是品行下作,为了讨好和吸引大众,他们会不顾一切想方设法地挖掘各种新闻。从这种角度来说,他们确实能够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所以这一世王一并没有过分压制传媒舆论,不过跟后世相比,考虑到民智未开的现实状况,对舆论的压制依然要甚于后者,但是与同时代的其他国家相比,也算得上是自由了。
说了一会儿袭击案之后,张全德忽然问道:“先生,最近这段时间日本一直希望与我方展开会谈。他们那位部长,好像叫大隈重信的,已经以参加我们与沙俄停战谈判的理由留在盛京三个多月了,您看我们是不是与他们接触一下?”
王一想了想,摇摇头,随手放下手中的茶杯,道:“这方面你们政府方面看着办,我不多过问。不过在与他们接触之前,我还要说上一句,你们对日本这个民族了解吗?”
杨秋兴与张全德对视了一眼,前者道:“因为他们是我们在东亚地区的主要竞争对手,所以我对他们也做过一些了解。不过先生,您指的是他们民族的哪个方面?”
王一笑了,道:“民族性格。”
“民族性格?”这词对他们来说有些陌生,张全德道:“这词什么意思?”
“民族性格呢,就是一个民族的气质。其实跟人差不多!以我们国人为例,当我们的国家并不富裕时,即便面对天下第一强国,我们也不会因为他们的威胁而卑躬屈膝,我们天生带着一种老子天下第一的气质。如果别国对我们好,我们会感恩。如果不好,我们会卧薪尝胆,当他们衰弱时,我们会报复。不过同样的,如果他们在此时随便派个人来认错,我们的统治者很可能会以德报怨,挥挥手,相逢一笑泯恩仇,当初的仇恨全都算了!”
杨秋兴听完笑了,张全德此时又好奇道:“那日本人呢?”
“他们与我们不同,这是一个追随强者的民族。表面谦恭,内在却是非常桀骜。只有将其彻底的击败,他们才会像狗一样匍匐在你的脚下。当你强盛时,他们会永远的谦逊。这时你对他好,他也会对你好。你对他不好,他会忍气吞声。不过当你没落之后,他们会在背后扎你一刀,不会留着往昔丝毫的情面。”




第三百八十四章 线索
王梓其从发布会回来之后,总编辑王韬正在东北日报社的办公室内看资料。
王韬,1828年生于苏州府长洲县甫里村,初名王利宾。在1845年考取秀才,同年改名为王瀚。四年后,受到英国传教士麦都士之邀前往上海墨海书馆工作。1862年因化名黄畹上书太平天国,献计献策,加强统治。后被清廷发现,下令逮捕。在英国驻沪领事帮助下逃亡香港,后应邀协助英华书院院长理雅各将十三经译为英文。此时为了防范清廷追踪迫害,王瀚正式易名王韬,民间人称长毛状元!
1867冬到1868春,王韬漫游法英等国,对西方现代文明了解更深。1868到1870年旅居苏格兰克拉克曼南郡的杜拉村;协助理雅各。1870年返香港。1874年在香港集资创办《循环日报》,评论时政,提倡维新变法,影响很大。1879年,王韬应日本文人邀请,前往日本进行为期四个月的考察。王韬考察了东京、大阪、神户、横滨等城市,写成《扶桑游记》。
王韬在1884年回到阔别二十多年的上海,次年任上海格致书院院长。后因东北日报社的诚意邀请,于是前往东北成为东北日报的副总编辑,现在已经升任总编辑。而上海格致书院也被东北相关系统吸收重组,目前在上海非常有名,学生人数超过五百人,传授西学。
与王梓其这类被埋没于历史之人不同,王韬号称中国新闻业之父,是著名的洋务政论家。从到东北后,他就对王一在东北的新政倍加推崇,同时不知道是不是早年间受清廷迫害的原因,他与刘光第的政治立场截然相反,主张民族平等,坚决用武力推翻清王朝的腐朽统治。用王一的玩笑话说,就是老愤青一个。
“回来了?”见到王梓其,王韬起身相迎,同时给他倒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