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一品江山 >

第261章

一品江山-第261章

小说: 一品江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分割——
    第五,累尿了,不过好意思求月票了,求个订阅……未完待续)
第三一八章 云诡(上)
…    碧浪轩中,欧阳修自嘲的笑道:“使相之位何曾如现在这般,成了坐不住的火炉子,短短一年不到,便走马灯似的换了三任?”
    “这背后有何关节?”陈恪轻声问道
    “还不是裁军闹得”欧阳修淡淡道:“裁军虽然是枢密院的事,但使相管着财政,他手紧一紧,就得多几万人解甲归田他手松一松,这些人就能留下在裁军已成定局的情况下,使相的态度决定一切”
    “这么说,枢密院是不配合朝廷裁军了?”陈恪微微皱眉道
    “朝廷也就是几座宫殿、几个衙门罢了、饭还是分锅吃的”欧阳修摇摇头道:“但是朝廷的米,开始不够下锅了前年,朝廷岁入一亿一千万贯,但支出却有一亿两千万贯,已经入不敷出了而朝廷计划在去年开始,开动几项大的河工其中永济河和灵渠的工程已经动工,这使去岁的赤字,一下拉高到四千万贯,朝廷不得不动用经年库藏但若是下一项大的河工开始,只怕库藏也会告罄到时候,朝廷只能向百姓伸手,寅吃卯粮,祸国殃民啊”
    老欧阳没有正面回答陈恪,但表达的意思丰富:“此等情形之下,朝廷不得不削减开支,对此总管财政的三司,自然双手赞成但是这一刀从哪切?切到谁,都会痛,都不愿挨上这一刀”
    朝廷的支出大头从来只有三项,一是军事方面的、包括军饷、军备、军需等一是行政方面包括官俸、吏员薪水、行政费用等一是皇家的各项开销,包括皇室的用度、各种礼仪、赏赐等
    基本上这三项的比例是,军费占七成,官费占两成,宫用占一成……这一成中,还有大半是各种祭祀典礼、以及对百官的赏赐之费
    要想削减开销,只有从这三方面下手但是皇家的开销,已经处于历史最低水平了作为千古仁君,赵祯早已削减宫里各项不必要的开支,每年地方进宫的绫罗丝绸、珠宝珍玩也都减少三分之二他本人是四季常服、不过八套,换干洗湿,衣无色推衣衣之宗室使臣官吏将士,节用用之禄饷军国之需,无时不念国步之艰,民生之难让谁也不好意思再说,陛下您在省省……
    那么只能在行政和军事方面开刀范仲淹的庆历政,就是向朝廷的冗官开刀,希望削减行政方面的开支……大宋朝的官员们又胖又肥、每年都涨工资,而且还引经据典连带着他们的子孙后代、门客亲戚都享受各种福利简直没有天理了,不改没天理
    但结果如何,庆历党人迅从百官偶像,转变为整个官僚阶层的敌人,遭到了彻底的失败
    教训是极其惨痛的,以至于后面的数任宰相,都不敢再触碰这个禁区但财政问题不能不解决,官家又不同意再增加百姓负担,所以只能向军费开刀了
    宋朝的军费一年高达**千万贯,是财政支出的绝对大头,朝它开刀也是理所当然的
    削减军费的方法,就是裁军裁军之议,由前任宰相文彦博提出,当时围绕着裁军与否,朝廷还进行了一番激烈的大讨论支持裁军的官员认为,天下承平已久,兵员数量却有增无减,等于是朝廷拿出八成财政收入,养了一大群闲人,实在没什么用,所以可以裁撤
    反对裁军的人却啐道,你们这群蠢材,知道‘募兵制’是我们的国策么?所谓‘募兵制’,简单的说,就是在水旱年、民不聊生时,政府出面,把灾民们都收编成军人让他们当兵吃粮,为国家出力对于已然造反的农民起义,也大都采取招安,收编为朝廷的军队,自然就没有造反了
    所以说,后世不理解宋江,认为他是窝囊的投降派,实际上是不了解宋朝的情况在宋朝,造反者大都是奔着招安去的,老宋不过是随大流罢了
    这项制度的始作俑者,开国皇帝赵匡胤曾得意的说,这样可以让国家‘发生叛乱时,有乱兵而无乱民;在灾年时,有乱民而无乱兵”他的天下,怎样折腾都出不了大事
    必须要承认,这一手很有用,乃至大宋开国百年来,都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叛乱所以反对派说,军队就是用来吸收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如果随意裁军,那么玩惯了刀枪、满身戾气的军汉回到地方,是要滋事闹事,影响社会稳定的
    双方展开激烈争论,因为什么时间都是保守派居多,所以反对裁军的意见占了上风而且官家也怕裁军之后,各地治安急剧下降,眼看裁军之议就要泡汤……
    但这时,文彦博得到了西府长官的支持当时的枢密使还是庞籍庞相公虽然在后世戏台上是个大白脸,但事实上,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好官他也认朝廷的冗兵之患太甚,应当削减
    有了庞籍的支持,文彦博立下军令状——如果裁军以后社会治安出现问题,或者其他方面出现了问题,唯我是问
    男人要的就是这份魄力,文相公是不折不扣的爷们,在他的力主之下,官家终于同意裁军
    在文彦博和庞籍的紧密部署下,各地厢军、边军中,凡年龄在五十岁以上,或自愿归农的,都可以回家这样国家可以节约军饷,民间也有人种地,老卒们也可以与亲人团聚最后全国累计裁军八万人,国内也没有发生什么恶**件,宋朝开国来的首次大裁军宣告成功,大大缓解了财政紧张
    但是,还没来得及乘胜追击,两人便相继被搞了下去,其中搞掉文彦博时,陈恪还是出了大力的当时,他还很是得意,认为古人也不过如此,自己一个小小的书生,就能通过计谋,神不知、鬼不觉,把堂堂宰相搞下去
    多年以后,随着他经历渐多,见识渐广,终于回过味来……提供黑材料的,是柳老爷子,找人弹劾的,还是柳老爷子自己明明被那老倌儿给当猴耍了……
    不过一个柳老爷子,没有那么大本事,但整个将门集团有因为宋朝重文抑武的国策,大宋将门已经没有开国时的煊赫,变得十分低调但低调不代表不存在,曹家、王家、杨家、柳家、慕容家……这些开国功勋的后代,一直牢牢把持着宋朝的军界
    尽管没有枢密院的兵符,他们一个兵也调不动,但军中就是他们的地盘,他们的根本利益裁军就是在动他们的徒子徒孙,伤害他们的利益,自然遭到他们的反噬
    百年积累的底蕴,一旦勃发,是出身微寒、骤登显贵的相公们无法抵御的
    就连文彦博这样的智者,都只能黯然离场不过他还算幸运的,因为知道自己得罪了军队,所以外放时,坚决不接受与军队有关联的职务,宁肯当个知州逍遥数载,也不去找那不痛快
    庞籍就惨了,这老倌儿被放到西北防备西夏,手下全是兵……而当年他在西北裁军三万,砸了不知多少军官的饭碗,现在又想让他们为己所用,现实么?
    因此朝野一直流传,导致庞相公身败名裂的屈野河惨败,其实是将门集团联手送给他的礼物……不然根本无法解释,一直和西夏小打不断的老西军,能输成那个鸟样
    但是前去调查败因的御史,回来之后的报告中,认定是边将轻敌冒进所致,逝者逝矣,已经再也说不明白了
    ~~~~~~~~~~~~~~~~~~~~~~~~
    二位相公下课,裁军之事戛然而止,所削减的几百万贯军费,也很快被各项激增的开支冲销掉,朝廷再次出现了入不敷出
    这种局面下,富相公给出了他的应对之策——继续裁军既然上次裁军效果良好,那有什么理由不继续下去呢?尽管有人劝他,要小心前任的教训,但富相公君子不惜身,并不在意
    但与文相公时不同,他没有得到枢密院的支持韩琦认为,大宋和西夏处于敌对状态,辽国又在挑衅,朝廷应该增加军费,而不是在这个时候动摇军心
    尽管富弼在张方平的支持下,得到了官家的首肯,通过了再次裁军十万的决议,但没有枢密院的配合,裁军进行的步履维艰想动哪支部队,枢密院都会给出无数理由,阐述动不得的原因
    而将门集团的报复很快就到,他们设局做掉了张方平——
    分割——
    我回头看了看自己的单章,确实表达不清想一想,应该是当时处于亢奋状态,词不达意所致对不起,下次一定说清楚了
    为了表示忏悔,再加一天四……也就是十天四(未完待续)
第三一八章 云诡(中)
…    张方平在之前,就曾经担任过三司使,又主理过地方军政,本身又是博闻强记能在宋朝排前三的人物,不可谓不强悍。更多精彩小说,请前往,。但就是这样一位强人,竟在毫无察觉的状态下,就被人干掉了。
    事情要从一个叫刘宝衡的京师商人说起,这个刘宝衡是开酒场的,拖欠了官府曲钱一百多万文。三司派遣吏人督催之下,刘宝衡说,要不这样吧,我用宅子抵债。吏人跟他去那处宅子一看,地脚很好、房子也很豪华,卖二百万钱也有人要,便答应了。
    回来之后,负责拍卖的官员,想到自家使相回京后,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住处,至今仍然租房居住,便先问使相要不要。
    张方平听说房子不错,又让家人去看了看,发现物有所值,便掏钱买下了这处宅子。谁知还没来得及住一天,那刘保衡的姑姑,到开封府告状了,说刘保衡并非刘氏后代,而是一个无赖地痞,无权卖掉刘氏祖宗基业。
    开封府派人调查后,发现刘保衡姑姑所说的情况属实。如此一来,当初购买刘保衡房屋的三司使张方平就成了风口浪尖的人物,嫌疑极大。
    包拯当时刚任御史中丞,正要大干一场,洗刷朝廷腐朽的吏治。见张方平利用职务之便、侵吞民财,他怎会放过这条大鱼?立即上书弹劾张方平,指责他身为三司使,却乘人之危。贱买所管辖富民的住宅,寡廉鲜耻、骇人听闻。如此小人。朝廷委以大任,处之以高位、绝对祸国殃民!一石激起千层浪。马上有许多言官跟进,张方平只好上表请辞。富弼自然要挽留,说张相公最多只算是一时失察,谈不上道德问题,不应过分追究。
    但张方平已经嗅出了危险的气息,知道自己留下来。怕是要身败名裂。朝廷挽留不住,只好任命他为陈州知州。临行前,张方平对富弼道:‘我为奸人所害,相公好自为之。
    这话传到包拯耳中。包黑子也回过味来了……他发现,自己被人利用了。人家知道他是个眼里揉不得沙子的脾气,便设了这一局,来陷害张方平。
    包拯十分后悔,但木已成舟,不能改变,他只能试着补救。
    这时候,新任的三司使出炉了,礼部尚书宋祁继任。这下某些人高兴了,因为老宋是反对裁军的。
    果然宋祁一上台。就和富相公对着干,非说朝廷只是因天灾**,暂时引起的财政困难,过几年便可好转。裁军的链子一下子松下来,富相公的处境尴尬了。
    但裁军之举已深入人心,文官们死道友不死贫道,自然大力支持裁军减支,宋祁的言行引起了许多官员的不满。更重要的是,张方平只因为一时不谨便丢了官。而宋祁的官声,比他可差多了……马上有官员揭宋祁的老底,弹劾他在地方上为官时,挥霍公款、宴游无度、生活奢侈……这位大名鼎鼎的‘红杏尚书’,就是当初中了状元,却被刘太后置于兄长之后的大才子。宋祁少时贫寒,一朝及第,天下闻名,生活日益奢靡,是出了名的喜欢美女。
    当然,这是人之常情,有条件还不享受的圣人,毕竟是少数。不过像宋祁这样高调的,也不多见。他经常在府邸广厦中大开筵席,外设重幕,内列宝炬,歌舞相继,宾客们从早到晚,在里面饮酒歌舞,偶然揭开幕布,惊讶不已,发现已是第二天凌晨了!故而,宋祁府邸又名曰‘不晓天’。
    哪怕是枯燥的工作,宋祁都能变成香艳的享受。在益州任上,他奉旨与欧阳修同修《新唐书》,修史是非常艰辛的,看看欧阳修累得一身是病,就知道了。
    不过,宋祁就不一样了,他总是在宴会尽兴之后,让人点起满屋的巨大蜡烛,美姬娇妾磨墨的磨墨、铺纸的铺纸、添香的添香……而且一点都不低调,还有意敞开院门,让大街上行来过往的老百姓来围观。
    灿亮巨烛之下,珠环翠绕、衣香鬓影之中,宋祁气定神闲、挥毫泼墨,路人艳羡不已,感叹这宋尚书过的真是神仙般的日子啊!
    某日,遇见成都难得的大雪,府上添加幕布、在房间里安置两台巨炉,室内温暖如春。诸多姬妾环绕左右,宋祁磨墨濡毫,将澄心堂纸草一一展开,缓缓书写。写到一半,他呵口热气,搓搓双手,环顾诸姬,怡然自得地问:‘你们从前服侍过的主人,有我这么风雅的么?’
    宋朝的侍姬都是三五年一期合同工,职业生涯侍奉七八个主人很平常。所以大可不必为苏东坡将侍妾送人、换马,而大惊小怪,社会习俗如此。你看大苏会不会把老婆送人?
    侍妾们讨好他,一起娇声答道:“哪有啊,我们从来没见过!”
    宋祁也知她们是拍自己马屁,问一个在某太尉家上过班的歌姬道:“遇到这种天气,你家太尉一般会做什么事啊?”
    歌姬掩口一笑道:“他嘛,只不过是抱着小炉,看人歌舞,再搞点杂剧,大醉而已,哪里比得上学士这般风雅?”不料,宋祁听了,竟叹一声道:“这样也不错么!”于是,停笔掩卷,索酒狂饮,欣赏女乐,通宵达辰。打那以后,他就经常这般作派……
    回到京城后,宋祁依然不知收敛,时常点华灯拥歌妓醉饮,此时其兄宋庠为参知政事,十分看不过他这副做派,叫人对宋祁说:‘听说昨夜烧灯夜宴,穷极奢侈,不知还记得当年同在州学吃咸菜饭时吗?’
    宋祁闻言大笑说:‘寄语相公,不知当年吃咸菜饭是为了什么……让这样公款私用、生活奢侈的人物来掌管国库,那还不等于让老鼠看粮仓?结果在百官的一片反对声中,宋祁屁股还没坐热,就下去了。而弹劾他的主力,仍然是包拯。
    宋祁下去后,官家也恼了,老包你看谁都不顺眼,那你来当!
    于是老包就从总检察长,变成了财政部长……
    这下老包尴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