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唐农圣 >

第359章

大唐农圣-第359章

小说: 大唐农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既然来了蓝田县,李世民自然是要顺道看一看,大唐海外探索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的总部大楼的,这边是全楼宇式的建筑群,同样是去年六月份开始建设,到目前为止,已经建了半年左右,不过,由于整体太庞大,到处都还是工地,其实没什么好看的。

    李世民要来这边看看,其实也是要跟孙享福说说这个公司的一些事情,毕竟,它是大唐目前除钱庄以外,掌握的资本最多,设计到的利益团体最广的产业机构,必须要谨慎处理。

    “武士彟乃是商贾出身,但过年事已高,你举荐他来管理这么庞大的一个产业,可是因为你此去山南道之后,朕会去他的职?其实你不必担心的,武士彟善经营,我大唐尚有诸多州道的经济民生发展,落后于关中,北地,和岭南,等他回长安述职之后,朕可以调他前往别处州道做总管的。”

    “陛下刚才不是说了么,武士彟善经营,这朝堂诸公之中,恐怕就没有人比他更适合来管理这海外探索投资公司了,这个公司涉及的业务,将会是海外,不下于整个大唐本土的疆域的开发建设,不让一个人全盘管理起来,始终是不好,我这边有诸多事情要忙,他倒是比我更加合适。”

    闻言李世民点了点头,又道,“如此的话,朕便出调令到山南道,等你过去与他交接完,便让他回长安来吧!另外,你所上书的,组建大唐海军的事情,朕这几日与与诸位大将军商量了之后,觉得非常有必要,打算先设立,辽东海军和领南海军两支,各配新式战舰二百艘,兵两万,你觉得如何?”

    孙享福闻言,摇了摇头道,“太少了,咱们大唐的海军数量,再多,也不嫌多,一旦掌握了航海,就相当于游牧民族在草原上掌握了骑术一样,海外各地,对我大唐来说,都将是一片坦途,臣大胆的估计,未来,很可能是谁掌握了制海权,谁就掌握了天下,因为,就目前咱们已知的信息来看,海洋的面积,恐怕比陆地大两倍多,也就说,这个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会临海,如果没有强大和足够数量的海军,哪怕是像倭国这样的小国,也能够成为我们大唐这样的大国的心腹之患。

    因为咱们大唐就算再强,也不可能有那么多的军队,布置在整个海岸线上,更加不可能给海外所有的产业,都派出驻军,而倭国人走海路,可以轻易的到我们没有驻军的地方去抢劫,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笔太划算的买卖了,比早年突厥人到我中原打草谷还划算。”

    “倭国?”

    孙享福不提起这一茬,李世民都快把倭国给忘了,自从延津之战后,他可再没有看到倭国人的身影,而且,也没见到倭国人上表称臣,如果他真的有可能威胁到大唐的话,那么,就应该把他消灭在萌芽状态。

    “对,倭国,这是一个不太愿意向别人臣服的民族,而且我大唐近海,不应该有一个这样不属于大唐的国度存在,所以,臣觉得,它应该是咱们大唐海军的练兵之地,将其拿下之后,我大唐百年之内,应该没有来自海上的忧患。”

    倭国不同于夷州,琉虬,吕宋岛上落后的部落,他们有了封建制度,还掌握了一定的航海技术,民间的船只时常往返于大唐本土和朝鲜半岛,非常有对外开拓的精神,作为一个政治家和战略家,李世民的眼里自然是揉不得沙子的,思虑了片刻,道,“如此的话,便在山东再组建一支海军,在江南,也组建一支海军,四军,八万兵力,应该足够了吧!”

    孙享福知道李世民不想让某一支海军规模过于庞大的原因,他是怕日后不好控制,毕竟,这些军队,都远离中枢,能够轻易的在海外,占领一片根据地。

    不过,在孙享福看来,八万海军,还是不够的,因为,大唐建立海军的目的,可不是保卫本土,除了倭国,已经没有任何势力能威胁到大唐沿海了,海军的目的,现在是为了开拓更广阔的海外疆域。

    于是,他再度道,“陛下,咱们大唐周边诸夷已灭,难道您是想放马南山吗?”

    李世民闻言,不解的问道,“正明此言何意?”

    孙享福答道,“咱们大唐十六卫的编制,每卫约四万人左右,这就是六十多万的军队,如今,安东,安北,安西,安南四边,还有专门的军队驻守,您只调八万人去组建海军,那么其余的五十多万士兵,岂不是都留下来吃闲饭了?”

    “怎么会是吃闲饭呢?朕让其返乡务农,不也是可以促进国内生产么?”

    “国内的生产,需要的人,会越来越专业,当兵打仗的人,也需要越来越专业,这样,咱们才能变的更强,若是咱们大唐未来二十年无战事,那么,现有的府兵制度,会让咱们大唐的武备荒废到什么样的地步,您想过没有?一个不用打仗,务农了二十年的府兵,他还能再拿起兵器去战场上厮杀么?

    那些接替了他们,从没有上过战场的府兵的后代们,他们有战斗力么?

    这些人,他们能够使用咱们制造出来的,越发先进复杂的装备么?”

    “呃,这······”

    李世民被孙享福一连串的问题,问的愣住了,这确实是个不得不改的问题,此前大唐的府兵战力强悍,那是因为年年征战,频繁的在战场上厮杀练出来的,虽然是战时为兵,闲时为农,但基本都有一半的时间,在当兵。

    可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如果将倭国顺带手收拾了,那么,大唐真的可能好多年都没有战争了,在高原上舔伤口的松赞干布,没有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前,根本不敢轻易的在大唐的方向有所动作。

    所以,大部分府兵们,可能会一直在家里当农民,这样可不行,一个国家,没有了足够强大的武备会是什么样的后果,李世民太知道了。

    语塞了片刻之后,李世民又道,“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孙享福没有多想,便答道,“当然是将一部分军人职业化。

    以咱们大唐的财力,完全养的起,尤其是像海军这样,需要常年训练,技术性需求比较高的军种,咱们在军队里面,除了要训练他们的专业杀敌技能,还要让他们读书,加强思想教育,掌握一定的文化水平,到了一定年龄的老兵,可以转业到各个行业去任职,做官,都可以。、

    每一年,都要有一定数量的年轻士兵补充进入军队,也让一定数量的老兵退伍,保证军队的活力的同时,保留全民的尚武风气,没有当世第一强军,就不能成就当世第一强国,这可是恒古不变的道理。”

    孙享福杂七杂八的说的这些,倒是给了李世民很多启发,尤其是现在军队内部已经开始加强思想教育,有文工团不断的给士兵灌输一些保家卫国的思想,这些士兵对于国家的忠诚度,可非以往任何朝代可以比拟的,不过,貌似刚才孙享福说的重点不是这个,李世民听出了他语气里,嫌八万海军太少的意思。

    “那正明以为,海军的建制,该如何规划?”

    “这就看大唐南方沿海籍贯的士兵数量有多少了,南兵善船,即便全部用于海军,也太会影响国家的安定,因为北兵,才是陆地上最强的,他们用以镇守国家,更为妥当。

    而且,咱们的目光,不应该是在近海疆域打转,而应该是更遥远的地方,臣以为,咱们大唐至少应该组建两支五万人以上的远洋海军部队,轮流交替,将整个大唐外海,一路通往澳洲的所有岛屿疆域,都控制起来。

    至于近海,只需要在辽东半岛的几个港口,莱州,苏州,泉州,振州,广州等地,布置千人规模海军部队,即可防止海盗,和一些不法事了。”

    闻言,李世民眉头一挑,看向了跟随他来视察的李靖,很显然,他觉得孙享福刚才说的,以南兵为海军基础向外开拓,以北兵为陆军基础镇守国家这个方案,非常可行。

    李靖稍微想了想,便开口道,“陛下,正明的建议,是十分具备可行性的,十六卫中,南方籍的府兵,大约占全军的三成多一点,足有十七八万,从中间遴选出十余万善船,不惧水的士兵,应该不难。”

    李世民闻言,点了点头道,“如此的话,具体如何安排,你上个折子,咱们到朝会上议一议,另外,军制改革,你和杜卿,也尽快的拿出一个主体方案来,大家一起参详,朕的主张,便是如正明所言一般,保持军队的数量和战力,以及后继能力,不用担心财政投入的问题。”

    “臣,遵旨。”

    李靖领了任务之后,有些感激之色的看了孙享福一眼,他这个建议,可是给了兵家在大唐更大的生存空间,要知道,武将们,最怕的,就是自己对国家没有用处了。

 第526章 去往山南道

    上元节是这个时代最盛大的节日,然而,皇宫里却是一片愁云惨淡的模样,诸多从生下来,就在皇宫里过着富贵安逸的的生活的小王爷们,明天就要第一次出远门了,而且,平日里那些对他们百依百顺的贴身仆役,皇帝也一个都不准他们带,只是给他们每人派了一个不认识的宫女,和一个并不怎么听他们话的侍卫,看这两人走路的姿态,就知道他们都是练家子,应该是李世民夫妇属下训练出来的密卫。

    如果仅仅是出门一趟,体验几个月的地方生活的话,他们倒也不会生出如此情绪,临行前,他们还收到了消息,后宫的管理制度,要全面改进了,等他们再回来的时候,现在伺候他们的丫鬟,太监,就全部都没有了,也就是说,这两个密卫,可能就是他们一生的伴。

    至于那些宫人,精打细算如长孙皇后,自然是要全部召集起来,培训一番,用于经营接下来即将陆续开业的其它几个商业广场了,不仅如此,她还下令,让租用商业广场的店铺的东主们出人,一起接受长孙家组织的培训,顿时,长安各个权贵府邸的丫鬟仆役,便少了差不多一两成,长孙皇后,这可是将孙享福此前提的建议,不折不扣的执行了。

    如果只是孙享福自己去山南道,那其实非常简便,可要是加上几个还不醒事的孩子,那就有些闹腾了。

    孙靖睡醒的时候,见不到母亲虞秀儿,喜欢哭鼻子。

    孙婉瑜拉臭臭的时候,只有孙享福亲自伺候才行。

    两个一岁多的小家伙,孙丰和孙婉瑜,则是基本不能丢手,死死的缠住了红梅和春桃,他们要是来你跟玩,你不理会他们,各种叫啊!抓啊!闹啊!折腾的你不得不妥协。

    所以,自从上路以后,孙享福着实体验了一把带孩子的辛劳。

    “早知道,把喜娘和端娘也带来。”终于把几个孩子玩累了,让他们在车厢的软床上睡下之后,孙享福郁闷道。

    “孩子一扎堆了,就会皮上天,夫君平日里公务繁忙,妾身等不敢让孩子们打搅夫君,现在算是知道妾身们的不易了吧!”红梅帮孙享福揉捏着抱孩子抱的酸痛的胳膊,春桃则是帮他按压着躬身太久,有些发麻的大腿笑道。

    “带自己的孩子,再累也是幸福的,可带别人家的孩子,就不一样了,咱再这么慢吞吞的走下去,只怕都赶不及垸田的水稻育种了。”

    对于水稻的种植,孙享福虽然一点也不陌生,但是也不可能一上来,就搞杂交水稻育种,因为他首先需要寻找不同的稻种,在不同的稻种培育起来之前,孙享福第一年要做的,其实只是教农部的官员,按照比较科学的方法,组织整田,施肥,甚至是培育亚种。

    孙享福穿过来的时候,他所工作的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早已解决了利用亚种间杂种的优势的主要难题,试验田里新育成的亚种间超级杂交稻,穗大,粒多,品质优良,比之前普遍种植的高产杂交稻的产量,还高百分之二十,亩产量已经突破千公斤。

    但是,亩产两千多斤这个产量,在这个时期,孙享福是不敢想的,他虽然知道整套理论知识,也曾经参与种植过,但目前的科技条件有限,首先你田地肥力,就不可能达到后世那些试验田的指标。

    所以,想将水稻的产量提升上去,也需要一个比较长的周期,就像他教农门子弟,用四进制种子管理技术培育良种小麦种子一样,差不多需要几年的时间,才能取得一定的成果,后面,再循序渐进,逐渐推高。

    当然,他既然决定要出手做,那么还是有些把握的。

    贞观元年,他在岭南开试验田,种植占城稻,实现了亩产湿重十石三的成绩,按照干稻谷算,应该是八石多不到九石的样子,算一千斤吧!那么打出来的米,应该是七八百斤。

    而实际上,普通百姓种植出来的产量,比他那块试验田的产量,还是要低很多的,从江南和岭南那边这两年反馈回来的数据,普通百姓,即便是只取上田的产量计算平均值,亩产出来入库的干稻谷,也基本超不过六石,只有七百来斤的样子,能出米四石多,五百多斤的样子,大致与后世明朝时期的水平相当。

    在孙享福看来,这个产量的提升空间,其实还很大,在洞庭湖区这样正好适合一年种植两季杂交水稻的地区,如果使用三系杂交水稻技术种植,亩产应该能在之前的最好成绩上,提到一到两成。

    如果条件成熟,推进超级稻育种计划,像后世九六年到千禧年,我国第一期超级稻那样,产量到达亩产七百公斤以上,也不是不可能的。

    这是因为孙享福所学习使用的技术,比第一代超级稻育种的时期,已经先进了三到四个层次,当然,是不可能超过第三期的亩产九百公斤的产量的,因为到了第三期,已经开始将分子技术与常规育种结合起来了。

    孙享福在没有使用分子技术的前提条件下,顶多能将常规育种技术,发挥到极致,将其推进到亩产七八百公斤的样子,毕竟,这个时期一亩地只相当于后世八成多一点的样子,如果亩产能上一千五百斤干稻谷,就比他第一次在岭南试验田的产量,提高了五成左右,这已经足以震惊世人了。

    除去两成左右谷壳的重量,亩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