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唐农圣 >

第368章

大唐农圣-第368章

小说: 大唐农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于总体规模,不说要求达到像后世的五百多块垸田的规模,只需要筑成两三百块,有个一两千万亩这样的高产水稻田,大唐百姓今后百年内之内,吃饭的问题就能妥妥的解决了,因为,两千万亩高产水稻田,一年两季的话,足够四千万人食用,光是这一地区,就能产出供四千万人食用的粮食,其它各地区加起来呢?至少也比这里产出的多五倍吧!加上北地新开发出来的,以及四方新疆域增加的,大唐的总田亩数,可是超过了两亿亩以上的,就算大唐的百姓繁育的速度再快,也不可能一下子翻出好几倍来,因为人口的繁育,是需要时间的。

    裴律师点点头道,“行吧!反正其它地方也没仗打,我留在这边,还能跟你做个伴。”

    孙享福一边清洗杀好的鱼,一边接话道,“陛下若是同意你留下来的话,就把临海公主和儿子都接过来这边住吧!”

    “得,这事回去我请冯将军给陛下上个奏章,应该能很快敲定下来。”

    原左骁卫大将军张公瑾被调任安东大都督之后,冯智戴也因为冯盎的功劳过大,以及他本人在东征中立下的一些功劳,从左骁卫将军,升了一级,成为了左骁卫大将军,对于裴律师属下几千人的安排,自然是通过他来说比较好。

    “行吧!你去客厅等着吃饭,我这边菜一入锅,很快就好,好酒好菜招待你吃好喝,之后去工地上当值的时候,你可别嫌天热,管起事来累,得对的起这顿饭。”

    “别呀!我在这正好偷偷师,学几道菜呢!没事的时候自己弄出来打打牙祭,你以为就你擅长这庖厨之事啊!在我们家,呃咳咳······”

    两个大男人围着厨房的灶台转,倒是让红梅和春桃轻省了不少,说到这人口繁育的速度,孙府也确实有点慢了,两个小的孩子都一岁多了,红梅和春桃才终于再度怀上。

    其实,孙享福这也是怕孩子们的年龄太近了,她们不好带而已。隔开了一年多,等明年初,两个小家伙出生的时候,孙丰和孙婉瑜差不多也能丢手让他们自己去玩耍了,这样大人就比较轻松一些。

    至于把带孩子的任务假手给那些奶妈,丫鬟的事情,孙享福是不太愿意的,在他看来,亲情,是需要自己享受的,所以,基本只要不是有公事走不开身,他都愿意把精力放在带孩子上,像孙丰和孙婉瑜两个庶出的孩子,他也是端屎端尿,抱着玩耍做游戏,唱歌哄他们睡觉,宠爱程度,与嫡子嫡女一般无二。

    在孙享福过着带孩子,会朋友的休闲生活的时候,荆州几大家的日子可并不轻松,孙享福正式接任山南道大总管职务的消息放出去后,他们就发现孙享福罢免各地司农官,和调走常平仓粮食的事情,不那么简单。

    现在,常平仓的粮食全部被孙享福掌握了,让几大家原本计划的,低价从常平仓买出这些粮食,高价销售给百姓的计划破产了。

    而且,孙享福还利用这些粮食,将所有在水灾中遭遇困境的百姓,收拢到了洞庭湖,洪湖那一块,开发垸田去了,这让他们治下的百姓,凭空就少了三四成,可把他们逼的有些为难了。

    因为,山南道三十几州,只是他们这几大族掌控的土地,是在沿江河,土地比较肥沃,人口比较多的地区,其它大部份州县,大多是山区,人口较少,相对来说,并没有受到多少影响,被水路转运公司收拢到大垸那边去筑垸的人,自然也就少了。

    所以,筑垸的人,主要来自于他们几家掌控的州县,这与他们过往的所作所为并非没有关系。

    因为,这个时期的人们,只要不是生活特别艰难,是不愿意背井离乡的,哪怕渭南那边的工厂招收工人的待遇给的那么高,也没有见到全国老百姓一窝蜂的跑到渭南去,就是因为故土难离是这个时代百姓们的普遍情绪。

    当百姓知道留下来可能没有什么活路的时候,才会轻易的被水路转运公司的人运走,接受孙享福的安排。

    没有劳动力被这些地方豪强剥削,他们的收入自然就会大大降低,几大家自然不会坐视自家的利益受损,让自家的田地白白空置着,无人耕种,要知道,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都还算温暖,即便是水灾的时候,田地里被水淹了,可等水退了之后,还能再种一季中稻,秋收之后,再种一季油菜,豌豆等作物,继续实现一年两季的产出。

    所以,这些人又要跳出来搞事了,但是,没有经历过准军事级别情报战斗的他们,根本没有察觉到有人在严密的监视自己。

    晚饭过后,孙享福在书房里看到了无影儿送过来的情报,嘴角钩起一丝笑意小声嘀咕道,“他们不跳出来,我还没有借口整治他们,既然要跳出来,那就别怪我了。”

    孙享福主动向地方豪强出手的话,会引起朝中百官的不安和反弹,毕竟,朝堂上现在大部分中高级官员,身后都连着一个家族,可是,如果是这些地方豪强主动跳出来惹孙享福,孙享福再被动反击,就不是一个意思了。

    在态度和立场上,孙享福要摆明确,他不是争对所有地方世家,也不是李世民要对全国的所有世家大族动手,只是因为他执行的一些政策手段,与荆州的一部分地方世家豪强起了冲突而已,本来是想不想闹大,化事为了的,可这些世家豪强不愿意,那就只好被迫应战了,朝中大臣,与这事没关系的,可以靠边站,因为确实跟你们不沾边。

 第538章 乌龙般的弹劾

    说到世家,现在朝堂上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五姓七家系的官员,平时基本都不主动跳出来说话了,他们只是根据事情,默默的站向对自己有利的一方,绝不出头。

    从王圭被罢免了侍中之位后,五姓七家系根本没有一个堂部主官级别的人物在朝堂上当政,他们居然也甘于接受这种现状。

    反而是那些二三流世家背景的人,现在在朝堂上比较活跃,各部的侍郎,郎中等关键的位置,基本都是被他们这些人把持,像农部这样的衙门也不例外。

    出自京兆韦氏的韦挺,是农部在京当值的最高级别官员,孙享福这个尚书,基本上是个只管技术的甩手掌柜,农部的另一位主要领导李公淹,则是全国各地的快跑断了腿,他要推进农部的组织构架在全国州县铺开,以及落实各个地方有关农业的项目。

    这就给了许多人一种五姓七家淡出朝堂,潜心发展,二三流世家背景的官员,占据朝堂的假象。

    当然,要是有人出来弹劾太子少师,农部尚书孙正明,这种级别的高官,大家还是会觉得觉得意外的,不过,更多的可能是欣喜。

    因为孙享福本人,以及他的关系户,都是那些功劳多到烧手,皇帝都头疼怎么封赏他们的顶尖勋贵团体。

    而这由于这些人占据了最高的位置,低一层次的官员,就总想要掀翻他们,他们若是不走,朝堂上的大多数官员,就无法上位,可没有人愿意做千年老二,一直看别人脸色行事。

    韦挺作为孙享福在长安的代言人,对于一些该了解的情报,自然是知道的一清二楚,可是,他并没有打算阻止某些人跳出来。

    “臣弹劾山南道大总管孙正明,施政不当,将山南道地区数个受水灾较严重的州县的粮食,全部抽调一空,致使当地流民成灾,州治,县治败坏,请陛下明察。”

    现在的朝堂上,除了有极不正确的政治事件,一般是不会有官员喊出‘弹劾’两个字的,这两个字自法部成立以后,在朝堂上的意思,就是‘指责’,一般来说,不是掌握了确凿的证据,是不能随便‘指责’的,因为,没有经过法部批复,刑部取证调查,而无中生有的指责别人,尤其是上官,是要受到惩罚的,轻则降级罚俸,重则直接罢免。

    孙享福在山南道的所做所为,在武士彟回到长安之后,李世民就心知肚明,所以,突然听到这个弹劾的时候,李世民的眉头就皱了起来,想到了此前韦挺找自己所奏之事。

    看弹劾的人好像早有准备的样子,同样也早有准备的李世民倒是想看看他们玩的什么花样,开口向那出班弹劾的法部郎中蔡济道,“你越级弹劾,可有明证?”

    “回禀陛下,臣这里有当地各州县的法官,以及乡绅族老委托递交上来的陈情书,陛下一观便知。”

    很快,蔡济手上的一本折子,便交到了内侍手中,其实,这种不通过中书,直接在议政的大殿上给皇帝上折子的举动,是有些不合规矩的,但法部官员有在朝班直接奏事汇报工作的特权,只是,要使用这个特权的时候,属下一般会跟堂部的主官打个招呼。

    看魏征一脸懵逼的样子,李世民就知道,这蔡济应该是没有跟他打过招呼,现在魏征的主要工作任务是调研周边少数民族,和新纳入大唐管辖的疆域的风土人情,制定相应的法律,忙的是不可开交,可有好长一段时间,没有就大唐内部政治上面的事情发言了。

    奏章上所列举的内容十分详尽,各州,各县,被孙享福调走了多少粮食,价值几何,因为水灾,没有粮食赈济,有多少当地百姓变成了流民,在灾后没能回到当地居住,生产。致使各州县有多少土地因为没有人力耕种,而空置,会给当地财税造成多大损失等等,一条条写的十分清楚,或许在一些无法具体计算数字的方面有些夸张,但说到的问题,差不多也是确实存在的,奏折上有数百当地乡绅族老的签字作证。

    李世民看完之后,照例将这封奏折交给房玄龄等人传阅,片刻之后,他态度不是很明确的向大臣们问道,“诸卿以为,当如何处置?”

    听到‘处置’这个词的时候,蔡济面色一喜,他是受家族指使,才壮着胆子,上这封奏折的,因为,族内再三向他担保,这封奏折上面的事情,都属实,他上奏之后,不会出现什么问题,现在看来,李世民是相信了奏折上所说的一切,毕竟,上面写的东西,都是经的起推敲的。

    然之后,户部尚书长孙无忌率先出班了,奏道,“陛下,臣以为,应该全面彻查。”

    农部右侍郎韦挺紧跟着出班奏道,“臣附议······”

    “臣等也附议······”

    “咦,情况有点超乎想象的顺利啊!”

    蔡济十分意外的看着满朝诸公对自己的奏章表示赞同,顿时感觉有些飘飘然,正待上前添油加醋的说几句呢!却见高坐龙椅之上的李世民指向自己道,“为祸地方之人要查,似这等只顾自家利益,尸位其上之人,也要惩治,来人,去了他的冠冕朝服,收押刑部,取证定罪。”

    “什么情况这是?”

    蔡济还在懵逼状态中,就见有站殿的侍卫向自己走来,不是说要彻查么?怎么,反过来要抓我这个上奏之人?

    “陛下,臣不过是直言上奏,代地方官员氏族向陛下陈情,何罪之有?您为何无故罢免臣的官职,还要下狱?臣不服。”

    “不服?”

    “那朕就让你服,长孙尚书,韦侍郎,怎么让他心服口服,就看你们的了。”

    李世民说罢,长孙无忌与韦挺对视一眼,意思是你先来说,还是我先来说,最终,由于官阶差距,韦挺请长孙无忌先说。

    便见他看向已经被侍卫除去冠冕袍服,按压着跪在地上的蔡济道,“蔡郎中是吧!我户部有一个疑问,你的奏章中所说的蔡,黄,邓,郢,复等沿长江受灾的几州,都是土地肥沃,田地数量超过百万亩,人口数量超过十几万的中州,可为何,他们过往不论是灾年,还是丰年,所创造出来的税收,皆不足万贯,比之山南道其它许多下州都还不如呢?”

    “呃,这······”

    “老夫就在这朝堂之上,等着你编,看看你能编出什么理由来。”看到跪在地上的蔡璨眼珠子乱转,长孙无忌鄙视的看了他一眼道。

    这个,还真不好编,人多,地多,土地肥沃,在大唐的新的税制逐渐的落实之后,你一个中州的财税,会比不过下州,这就有点太说不过去了,毕竟,各方面来说,中州和下州的规模,都是有着一两倍,甚至更多的差距。

    看到闷着不吭声的蔡济,李世民气极,便又给了一个眼神韦挺。

    收到李世民眼神指示的韦挺也走到蔡济的面前道,“你编不出来吧!那就由我给你举个例子,就拿蔡州来说吧!

    掌管常平仓的司农官,在去年秋收之后,以五十文一石大米的价格,四十文一石谷子的价格,强收治下百姓手中的粮食入常平仓,而常平仓入库的账簿上的价格,居然是每石米一百六十文,谷一百四十文,比长安的市价,都高出好几成。

    仅此一条,蔡州常平仓的司农官,就能从蔡州的财税中白白拿走超过二十万贯的钱财。

    一个中州,全年的财税,总共才多少?

    不过二三十万贯而已。

    光是这一笔买卖,就能将全年的财税用掉七八成了,加上其它,能有结余才怪。

    这么大额度的交易,是谁审批的?这么多的钱财,是怎么从司财官那边流出来的?不用我说,你应该也知道。朝廷的诸公,和陛下,可都不是傻子。

    你们若只是贪污,也就罢了,朝廷之前在四边都有战事,需要内部稳定,可以暂时不处理你们。

    可偏偏你们在贪污之后,还要剥削压榨百姓,蔡州的常平仓的粮食,在每年发水灾的时候,会全部被蔡氏的人以借贷的名义取走,按照朝廷的规定,常平仓的粮食,在发生灾害,百姓急需之时,是免息借贷的。

    你们把所有的粮食免息借贷出来,让真正有需求的百姓,无粮可借,只能高价找你们买,或者高利找你们借贷,逼的他们没有活路走。

    你说,那些百姓们,在有出路的情况下,还会留在当地,被你们继续剥削吗?”

    韦挺在朝堂将这些地方豪强的运作手段讲出来,顿时便叫一些人的脸色阴晴不定,那跪在地上的蔡济,也是听的面如死灰,这个脓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