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奶爸的田园生活 >

第122章

奶爸的田园生活-第122章

小说: 奶爸的田园生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今天的人气比昨天好些,偶尔有几个游客路过,看到了她的直播内容,都觉得挺不错的。

    很多公司这时候还没有放年假,正是个个思乡想回家的时候,不经意间看到了这么一个直播视频,真是看得口水欲滴。

    还有一些没见过杀年猪的,这下子真实见识到了,什么叫大块吃肉、大碗喝酒。

    这才叫吃肉啊!

    好想回家过年。

    蒜苗炒肉,一整碗几乎全是肉,用料扎实,蒜苗成了陪衬,吃得人嘴上放光。

    吃完饭,再看到大块大块的腌肉,感觉肉不要钱一样,真是让人羡慕。

    农村可以自己腌肉,城市里只能靠买了。

    而且农村的猪是自己养的,吃的都是放心猪食,城市里买的腌肉,是吃什么长大的猪,谁也不知道。

    到了这种时候,农村的优越感就明显地出来了。

    温雪的直播还没有多少观众,但看过的人都觉得,这场直播太好看了。

    那满视频的肉啊!

    下午,程赫腌好了肉,要去镇上灌香肠,温雪没有跟去,而是就在家里拍爷爷做竹编。

    嗯,竹编也挺好的。

    爷爷今天编了一只竹凤凰,很漂亮,她很喜欢。

    反正也不知道直播什么好,就播这个吧。

    看爷爷把一根根竹筒削成细蔑条,再煮软、烤色,一道道工序慢慢做起来。细细的竹篾在爷爷的手里,像长了眼睛似的,让它朝哪儿弯,就朝哪儿弯。

    爷爷脸上的皱纹,和粗糙的手掌,编出了最精细的竹编精品。

    温雪一边直播着,一边享受着时光的宁静。

    平淡的过了两天后,腊月二十,到了桃花村艺术学习中心开业的日子。

    对于桃花村来说,这似乎是一件大事,村长号召村民们过来参加。

    不但村民们参加了,连村民们的亲戚、朋友,反正凡是预备要学做竹编的,都来了。

    这是桃花村的一场盛会。

    桃花村的人来到了村艺术中心门口,看着这个三层楼的建筑,真的是像做梦一般。

    竹编产业让他们致富了,现在他们村里有接不完的活儿,还必须扩大生产才行。

    村艺术学习中心,就是要他们这里的老师傅们带徒弟,把桃花村的竹编手艺流传出去。

    现在,别的很多老手艺,都面临没有人传承的问题,他们桃花村,不但可以让他们致富了,还能让他们带徒弟。

    简直像做梦一般。

    来的一些亲戚朋友们,也纷纷感觉到,桃花村现在不一样了。

    不但老手艺可以赚钱,现在全村又在翻修,别说将来旅游生意怎么样,哪怕就是像这样全部翻新,人住在这里也舒服啊。

    看看桃花村那些已经建好的房子,又想想自己村里那德行,多少人心里都酸溜溜的。

    自己要是是桃花村人就好了,那不就也赶上做新房子了吗?

    在一阵议论纷纷中,几辆车缓缓驶入了桃花村。

    路不是很好走,修路还进行到百分之几而已,路基本上还是原来的路。虽然表面都铺上了石子,车轮不至于陷进土里,但因为前一阵雨雪的原因,一路开过来,车轮还是糊满了泥。

    几辆车自然是江谦为首,带着他的几个老伙伴们了。

    除了他们之外,还带了一个媒体采访团过来——以江谦和他几位老朋友的名气,邀请一个采访团,自然不是什么问题。

    这是省电视台艺术下乡栏目的采访组,虽然没有多少收视率,但好歹也是正儿八经的省级电视台节目。

    今天这里多位艺术家们,共同为桃花村的艺术学习中心作开业致辞,也算是艺术界的一件盛事了。

    开幕词由江谦说,老艺术家很高兴,这算是他晚年做的一件大事了,能办到如今这样的规模,他也很高兴。

    尤其是现在还没有开张,就已经预先收到了不少的徒弟,等过完年后,他自己的徒弟再转过来,就真的有模有样了。

    学好竹编,学好木雕,二者再结合一下,打造出全新的艺术品,最好是能形成市场效应,能以一种生态性的方式延续下去。

    这就是他的全部想法。

    按理说,这样的开张应该到年后了再安排,在腊月间里就弄这个,显得有点着急。

    但是他还是就这样做了。

    他老了,不知道能不能看到艺术学习中心繁盛的那天,不早一点怎么行?

    腊月天开业致词也挺好。

    把今天过了,学习中心的内务事,就可以着手开始了。

    等年一过完,正式可以走入正轨,一天都不耽搁。

    人老了,却比年轻人更讲时效性。

    他带头发表了后,接着再是他的一众老伙伴,一个个接着发表。

    大家其实并不是同一个行业的,但是认识久了,不同行业的人却更有话题,可以一起交流各行各业的心得。

    几位老艺术家都纷纷发表了感慨,希望自己的行业也能有这么红红火火的一天。

    温雪没别的可拍,今天的盛会,自然也直播了。

    接着,到了重头戏。

    卢老是微雕大师,赠送了一件骨雕的战船给艺术学习中心,寓意学习中心犹如登上战船一般,勇往直前。

    吴老是团扇工艺大师,赠送了一件富贵园的团扇作品,给艺术学习中心。

    陈老是书画大师,赠送了他亲笔写就的一幅巧夺天工书法作品,给艺术学习中心,并盖上了他的私人印鉴。

    王老

    李老

    一个个拿着自己的得意作品,赠送给艺术学习中心。

    村长程红源目瞪口呆,这些事情他压根儿不知道,就见到几个老头子进了村来。

    然后说了一些,就开始送东西。

    你说送东西吧,也不说来点现实的,都送的是什么呀?

    那么点大的雕塑,一把扇子,几个字小气劲儿!

    艺术学习中心早就预备好一些展示台,这会儿完成仪式后,直接放进了一个个玻璃展示柜里面,上好了锁。

    展示柜前面,都郑重的标名,是某某老艺术家所赠,品名、规格、描述等等。非常正式。

    程红源心里想,真是小家子气!什么点东西,还要锁起来!当那玻璃柜和锁头不要钱似的。

    程赫看他那表情,知道他不懂,还小声告诉他:“二叔,这些东西很值钱,要让人好生看管。”

    他还没直说价格,怕引起人的觊觎之心。

    当然,艺术学习中心真正开张后,相应的保安还是要请的,这些东西真的值不少钱。

    当代艺术家,那也是艺术家,有名气的老艺术家作品,其价值都不会少。

    但是,在程赫看来,目前这些艺术作品的真正价值,是它们的名气号召力。

    如果只是花钱买来的一堆堆东西,摆在这里也好看,但是跟众多老艺术家“赠送”相比,格调差了老远。

    程赫心里很满足,这虽然只是一个村办单位,但是这体量可不一般啊!

    他隐隐感觉,桃花村似乎也蛮有人文艺术气息呢!

    等将来旅游项目开起来了,这个也是一个宣传点。总有人好这口,对这个感兴趣的。

    一个旅游村,除了有好看的景点外,如果还能拥有丰富的艺术内涵,那就能做到与众不同了。

    程红源看程赫那一脸认真的样子,不像是开玩笑,但看看这些东西,他又确实看不出值钱之处,又再一次问道:“真的很值钱?二叔老了,你没骗我?”

    他对艺术品压根儿不熟,最多也就是看电视鉴宝的时候,看别人家的大花瓶、大陶罐可能值钱,没听说这么一副画也能值钱的。

    再怎么的,不也得清朝的字画才能卖钱吗?

    不过,听程赫那慎重的语气,他还是选择了相信。年轻人比他有见识,这个他得承认。

    毕竟跟钱有关,宁可相信,也不能走宝啊。

    这些真的很值钱吗?

    突然间,程红源似乎腰杆都挺直了一般,脸上的笑容像花一样的绽放。

    村里的财物,虽然不是他家的,但是他的脸上也有光啊!

    当村长这么多年,也没弄出什么很值钱的东西来。再看看那几个老人,都是开车来的,兴许送的东西真的很值钱。

    真舒心啊!

    程赫又再叮嘱他一遍:“二叔,这些东西真的要好好看管。不要让别人知道。”

    “我懂,我懂!”程红源连连点头,小声说道。

    不能让别人知道这值钱,不能让别人打这些东西的主意。他感觉到了责任的重大。

 第二百一十五章 分鱼

    热热闹闹的一天过去,程赫送走了江谦。

    老实说,大过年的,江老没呆在家里过安稳年,还要来桃花村奔波,他真的挺感激的。

    这是一个真正为艺术奉献的老者,值得人尊敬。

    电视台节目组一起回去后,自然也是要将今天的采访工作制成新闻的。但是这种新闻的收视率一般不高,起不了多大的宣传作用。

    不过也好,聊胜于无呗。有总比没有强。

    而且,程赫自己可以把视频剪辑下来,放在学习中心当宣传片用。

    至少,省电视台的节目组,来头也不小,还是很能唬住人的。

    年前办成这样一件大事,程赫心里还是很有成就感的。

    或许,这些事情暂时还没有看到利益,但是,眼光要看长远。

    一个村能建起这样的人文艺术气息,总是能有好处的。

    ……

    距离过年越来越近,过年的气息也越来越重。

    村里在外面打工的人,现在到了回来的高峰,村子一天比一天热闹了,都开始准备各家的年货。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腊月二十四,打扫除尘,这天村里分鱼。

    腊月里分鱼是这一带的传统,已经持续几十年了。

    桃花村有一个面积不小的水塘,属于村里的财产。村里的财产也没有闲着,平时各家轮流割点鱼草什么的,扔到水塘里,养着里面的鱼。

    到了过年,村里会组织人抽干了塘,把鱼捞起来,全村分了过年。

    水塘里的鱼全是野生的,早年间还能捞到甲鱼,但现在已经没有了,只有一些普通的鱼。

    但就算是普通的鱼,也是从来没有吃过鱼饲料的,都是自然长大的鱼。

    一大早,村里的壮劳力都去了水塘边等着,按旧习惯安排。

    抽水机已经抽了一夜,现在水塘里差不多快干了,水塘变成了浅水,密密麻麻的鱼在浅水里跳跃着。

    再抽一会儿,就差不多可以下去弄鱼了。

    大冷天的,围着鱼塘的人却一个个都是面露笑颜,精神头十足。

    分到了鱼,过年就可以省一笔开支了,怎么能不喜?

    小孩子们没什么事,也乐得在大人们中间穿来穿去。

    等水塘里抽得差不多了,年轻的壮劳力们都穿着防水裤下了塘,把活蹦乱跳的鱼捡到筐子里,然后弄上去过称。

    水塘里水是抽得差不多了,但是淤泥也快要到大腿深,弄起来很慢。但是人多,又是为了自己的事情忙乎,大家都干得特别起劲,热火朝天。

    村里的妇女们也基本上都来了,她们不用下水,但也来看热闹,想看看塘里能弄到些什么鱼。

    程心心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热闹的场景,这么多人都去塘里捞鱼,也跟着笑哈哈的。

    程赫也穿好了一条下水裤,然后牵着程心心,走到程实妈那里,说道:“宝贝,你就跟着奶奶一会儿,好不好?”

    程实妈就候在水塘边,连忙拉过程心心的手,笑着说道:“来,心心,跟奶奶一起玩会儿。”

    程心心看着爸爸的奇怪裤子,问道:“爸爸,你也要下去啊?”

    “对啊,爸爸也下去捞鱼,晚上咱们吃鱼,好不好?”

    “好。”

    “那你等在这里,乖乖的听奶奶的话啊,爸爸很快就上来。”程赫轻轻在女儿脑袋上揉了揉。

    程赫也穿着下水裤,下了水塘。大冬天的,水里几乎要结冰,不过人年轻嘛,只要多动一下,很快就要出汗。

    水抽干了,剩下的水很浅,里面密密麻麻全是鱼在跳,他只需要往筐子里捡就行。

    捡满了就背上岸,拿着去过一下称。

    过称是看今年总共弄了多少斤,然后分摊到每户,又大概是多少斤。

    所以,岸上也是一片热闹。没下水的人就守在这里,有的帮忙抬鱼,有的帮忙打称,个个都有说有笑的。

    鱼称好重量后,抬过去倒在一个预备的空场地上,那里很宽阔,多少鱼都放得下。

    很多孩子们就围着场地外圈站着,对着里面的鱼指指点点。

    “哇哇,你看那条红梭鱼,好大啊!太大了!”

    “那边那个是什么鱼?是圆的,像个月亮,好有意思啊!”

    “没见识,那种鱼我去年就见过了,你们还当稀奇。切!”

    “吹牛!去年我也来了,我怎么没有见过?”

    “你瞎呗,我还能说什么?”

    “哈哈哈哈……”

    一群孩子的笑闹声。

    场地里也早已安排好了人,等鱼多了以后,他们负责把鱼分类,然后分堆。

    毕竟鱼不是只有一种,肯定要分开来了。

    比如某种鱼又大又好,但是数量少,根本没办法平均到每户一条;而有些个头还小,要是论数量分的话,那肯定就亏了。

    所以,这里的鱼全部都是分堆,大鱼配小鱼,好鱼配差鱼,而鱼一般的话,数量就占优势。

    按归这些原则,把鱼分成一堆堆,总堆数按户头算,一会儿好排号抓阄。

    这种分堆,基本上能做到公平,因为是抓阄,谁也不知道谁分的是哪堆,搞假也没有用。

    再说了,一年只分一次鱼,又是大过年的,还搞点小动作,那也太膈应人了,没谁那么干。

    多吃一点又不会发财。

    于是,分鱼也成了一个小型的流水作业,捞鱼的捞鱼,打称的打称,分堆的分堆,倒不耽搁时间。

    忙活了几个小时,塘里的鱼能弄的差不多都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