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诸夏 >

第290章

诸夏-第290章

小说: 诸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在这种严苛艰苦的漫长岁月中挣扎求存,最后养成忍耐、坚韧、平和、质朴的民风和气质,也是这个民族拥有如此强大生命力和生存能力的关键所在。
    于右任坐在车中,看着外面如同山会一般拥挤熙攘的热闹场面,他有种欲哭无泪的感觉。这里繁盛地不是民生,这里在疯狂叫卖的,是人命!
    浑身颤抖着,强压着自己内心的激愤,抑制着眼泪不流出来,于右任抖索着下了车,领着一众人员来到“人市”近前,耳朵里充灌地是各种腔调的呼喊声,被吓坏了的孩子的哭泣声。讲价不公的呵斥吵闹声。全无情感的嬉笑声,汇成一股刺人心神的魔音。搅得他们脑子里一团混沌。
    走近之后,于右任意外的现,在熙熙攘攘的巨大集市中,居然有许多穿着破烂军长扛着枪歪戴着帽子在维持秩序地军兵。看到视察队伍又是军队又是车队的开过来,他们似乎也没觉得有多么可怕,仍然是该干什么干什么。这边护送军兵靠近之后,那些人注意力才集中过来,然后就三一群五个一伙的聚拢过来,当先一个军官迎上,毫不客气的大声问道:“你们是干什么的!要买人的排队!没仇事的闪一边!”
    这边陪同军官脸上挂不住了。当即呵斥道:“混蛋!瞎了你们地狗眼!这是南京国府监察院于院长。特来视察灾区民情地。休要胡说八道!”
    那军官朝这边死死地瞅了两下。哼哼两声嘟囔道:“南京政府咋了!他又不给我饷供粮。老子管他是哪一路地毛神!呸!”
    说实话。本来南京政府蒋主席那边。跟西北军这边就是对头。只不过名义上地统一旗帜下。很多事情不好撕破脸来搞。再类似于右任这样地老牌要员。管地是行政。凭地是资格。不管谁上台都少不得他们帮忙。因此轻易是不会得罪地。否则哪里还会有那闲工夫陪着他们视察调查?
    但就这样。却把于右任气地不轻。他指着那家伙问道:“这些人。到底是干什么地。怎地如此跋扈!”
    陪同军官道:“哦。他们是维持秩序地!这里汇聚八方流民。治安颇为不靖。为防止他们聚众闹事。故而……。”
    苗先生从旁冷笑一声。打断他地话。道:“我看。他们不是维持秩序地。他们是收税地!”
    “收税?!收什么税?!这里有什么税可收?!”于右任感到气贯瞳仁,几乎要须皆指,他被这个在此地是如此的刺耳,听上来如遭雷击!
    苗先生冷冷的看着那几乎快要爆炸了的军官涨红的脸膛,一字一顿的说:“人头交易税!这里每卖出一个孩童,他们便要收税五元!光我山东一地,半年来光从此地买回去的孤儿,就有四十余万!光我们给的交易税,就有两百多万!”
    于右任目瞪口呆!他恍如梦呓一般的念叨着:“西北军!人市!人头交易税!丧尽天良!天地不容!我…我…!”嗓子里“咯”的一声,他气晕过去。
    一群扈从立刻涌上来捶胸顺气掐人中。好不容易才把他弄明白过来。于右任双眼直地死死盯着人市的方向,半晌之后,忽然捶地大哭:“吾国!吾乡!吾土!吾民!天哪!天理何在啊!”
    天理何在?在这时代的西北,面对三千万人民,说这样一句话纯粹是笑话,这里早就没有天理了!苗先生曾经看过从这里传回去的报告。当时他气得跳起来,而主政陈晓奇,却在一份份的报告上用颤抖的手签字批阅,签一份,哭一场,嘴里念叨地,无非也是这些。那些报告,除了详细叙述了这里的真实情况,更是下面报上来的处理意见。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便是针对妇孺孩童的买人计划。
    1928年,西北灾荒初露狰狞。便将一半人口席卷进去,好在那时冯玉祥亲自主政,另外没有大战侵袭,为了稳定后方,冯派手下将陕甘宁各地的乱匪乱军大力清缴,很是杀了一批,才算稳定下来,但是接踵而至的战乱和灾荒却并没有给当地百姓以喘息之机!
    1929年的5月10月两次混战,令河南交通多次断绝。持续不断的灾荒令是十万大军都无粮可食,他们除了劫掠百姓之外,便开始强硬地将救灾粮扣下来,售卖私吞,特别是冯玉祥遭到阎锡山软禁,西北军群龙无,这种混乱更加不堪,而买卖人口的事情,也便在这时候开始大肆上演!
    关中地界。数省交汇,从潼关到风陵渡这里,便成了陕西山西甘肃三省灾民的汇聚地,年轻力壮要么参军,要么逃荒,要么跟着所剩无几地赈灾修路队伍混口吃食,妇孺老弱全然顾不得了,这些被丢弃的孩子和妇女便成了黑心人贩子眼中的最佳货物!
    他们将孩童妇女有组织的收拢过来,然后准备往沿海京津山东一带经济情况较好的地方贩卖。便在此时。西北军看到了这样的事情,他们不但不加以阻止。反而堂而皇之的以官方的身份开设人市,然后派驻军队在这里维持秩序,收取交易税,每卖出一个人,收税五元!仅风陵渡这里一个地方,便先后有四五十万孩童被贩卖,西北地区被贩卖的加起来超过百万!西北三千万人口,被售卖地妇女超过五十万!
    活在后世的人,不是存心去关注寻找,谁能知道,在这个时代,这数十年前的中国大地上,曾经上演这样惨绝人寰的事情!活在和平时代的陈晓奇,做梦都想不到,当他真的亲自面对这个时代时,看到的不仅仅是热血沸腾,壮志飞扬,他先要面对的,便是这种无论如何都想象不出来的人间惨剧!
    设立人市,贩卖人口,收取税款,这样地事情,他们真干得出来!陈晓奇手抓着报告,杀了这些人的心就一直没有断!这样的人,这样的军队,连畜生都不如!
    苗先生看过报告,他虽然没有经历过这么惨重的灾荒,但却听长辈说过在上个世纪生在山东河南等地的大灾荒的惨景,历史上著名的“闯关东”,便是在那种背景下生的,想想看都知道,数年之间,七百万山东人千里跋涉去东北开荒,数十年间,光山东一地闯关东地人累加起来就有两千五百万之多!不是活不下去了,谁人愿意背井离乡冒着风险跋涉几千里去黑山白水地地方求一条活路!
    苗先生知道情况,所以才要来亲自看一眼,现实就是如此的**裸地存在,他们今天看到的,只不过是无数人市中的一个而已,其他的遍布三秦大地,谁知道还有多少!
    这样的情景,给于右任的打击是巨大的,他万万想不到,自己关心的家乡父老居然是落得这般下场,他万万想不到,所谓的灾荒居然会搞的这么惨烈!那些坐在朝堂装模作样求神拜佛的长官们,有几个真的想过见过这种人见惨祸的!他们想象不出来!
    接下来地地方,这种事情简直司空见惯,偌大的秦川大地几乎就是人间地狱。看到后来,所有人都麻木不仁了,周身上下冰凉,脸上做不出任何的表情,食不甘味睡不安寝,每每要从噩梦中惊醒过来。嚎啕不已。
    从潼关到西安,于右任在火车上就没再下来。从延安换车,往三原赶去时,展现在他们眼前的场景才好看许多。看着一条条四通八达的宽阔平整的大道,于右任心情稍舒,他知道自己地老家或许会好一点。
    从28年底开始,施行起来的赈灾修路就先以西安为中心开展起来,经过一年断断续续的折腾,已经将往北的公路修到了铜川。往西快要与甘肃过来的公路接壤,往南则几乎没动,往东南则近了丹凤。
    光秃秃的十几米宽的公路上。空荡荡毫无人烟,两边干燥的黄土地中,一根草都没剩下,所有的树木都被扒光皮后,又整个这段砸成粉煮成汤果腹,所有地河沟几乎都是干的,烂泥龟裂,却是不知道被翻来覆去多少遍,连一条泥鳅都找不到。死寂,就是这里最主要的颜色!
    三原城,也算是关中腹地,又是西北军地重点所在,所以周围的人都聚拢在此,有大家财的地主富户仍然还过得下来,但是也是度日如年,每天吃不上一顿饱饭,穷困人家可想而之。因为是最早实行赈灾的地区之一,人口结构已经被彻底打乱,青壮少了一多半,妇孺儿童几乎没有,老弱病残无用之人几乎都已经死光,这里却成了征兵最容易的地方。
    一路上看了这么多,于右任什么都说不出来,将随车携带的一些压缩饼干之类的吃食散下去之后,他便带着人掩面而走。再不敢回头看一眼那些绝望的眼神。
    视察队伍驱车转往凤翔县。在凤翔城北,他们碰上了一出新的戏码。数千老百姓正聚集起来,为一个刚刚死去地地主送葬!
    视察这一路,于右任等人就没见过一个死了人还办丧事的,一天能饿死一万人的时候,死人便成了最常见的事情,有点力气的便挖坑埋掉,再差点的变拖着丢弃到万人坑中,埋都懒得埋,更差的一宗,则干脆就是死在那里都无人问,许多的村子死掉一部分,逃荒一部分,等死一部分,几个月下来变成鬼蜮死地!
    所以,陡然碰上这样的事情,他是一定要搞清楚地,他要看看,到底是什么人家能够在这样的时候还有闲情有能耐办丧事,更能聚集来这数千人给他送葬,什么家主儿有这么大的本事!
    护卫军人排开人群维持秩序,于右任等人下来直奔中间灵堂,主持丧事的管事人员吓了一大跳,赶紧迎上来招呼:“各位军爷!各位官爷!这正办白事!不干净的很,您贵足别踩贱地,有事留步在场说话可行?!”
    话是商量的口气,但表情神态都是不由的不答应的样子。于右任止住想要呵斥的军官,和颜悦色地问:“这位老乡,你们这是在给谁做白事,怎么会聚拢这么多人!”
    管事是走南闯北见过世面地人,看得出来这里头于右任是个大官,赶紧打拱作揖的说:“回您老地话!俺们这是给于大善人一家出殡呢!”
    “一家?”于右任一下子听出来其中的关键,疑惑的问道,“难道说,于大善人一家都遭受不测了么?”
    管事嗨声叹道:“可不是么!多好的一家人啊!硬是活活儿的全家都饿死,一口人没剩啊!都说好人不长命,老天爷不开眼那!”说着话,那眼泪扑拉的就要放悲声。
    于右任拉住他道:“你先别忙着哭,你倒是说说,这于家到底怎么回事,如何的便会一家人都饿死?又如何的会招致这许多人来送葬!”
    那管事长叹一声,说出一番话来。原来这于大善人一家,在当地也算是殷实富户,几代繁衍辛勤聚敛,却也有了数百亩好地,生活算是过的不错,平日里为人乐善好施,在当地颇有好评。
    去年的时候,天灾已然搞得凤翔一地民不聊生,农田绝收,便是地主家也过得颇为艰难。幸赖各地救援及时,加之刚刚实行的赈灾计划有余粮救助青壮年,又借走了大量老弱妇孺,这就大大减轻了当地灾荒负担,一个冬天算是勉强度过。
    但是到了今年,灾情不断扩大,不断加重,数以百万计的灾民从甘肃、宁夏、青海等地涌到陕西,沿着大道往西安行进。灾荒年间,人流向来是如此的辗转,并不奇怪,但是今年不同在于,西北赈灾的行动名声传扬到各地,灾民们全都知道了!这有能力的都往这里赶,四省交冲之下,顿生大祸!
    好不容易缓解的陕西灾情因为灾民大量涌入愈严重,而要命的是赈灾行动却因为战乱的冲击时断时续,救灾粮更是逐渐被大军侵夺吞噬,落在灾民手中的少之又少,死人的事情就多了起来!
    于大善人家本就连续两年田产绝收,家中一点余粮也不敷使用,未雨绸缪下,他们自己也省吃俭用,在今年秋天开始,便时不时的设立粥棚,拿出存粮来周济灾民,受他善举活命着数以千计。
    不过这种坐吃山空的做法败家太快了,几个月后,于家便已经散尽了粮食,又拿出家财购买市面上流出来的高价粮食,勉力维持舍粥事业。但终归是力有不逮,到了最近,家中彻底拿不出一点资财购粮,又没有留下给自家人果腹的粮食,地主家人又不死贫苦人那般耐饥,居然一家人先后生生饿死!
    他家这一死绝,受他们多日恩惠的灾民便没了着落,但是总算这些人没有忘恩负义,在有心人的组织之下,便主动聚拢起来,为这一家人收拾后世,令为善能入土安宁,算是对他们一家的报答。做完了这场丧事,这几千灾民便又要各奔东西,寻求活路了。
    听到此处,于右任唉声叹息,令人找来笔墨,当场挥毫题字,为这一家人写下“义人于某某之墓”的碑文,并拿出钱来,叮嘱那些办事的人一定、务必要给这一家人安葬好,立碑为记,以警后人。
    这样一件事,虽然仍是惨剧,但于家人的作为,却如一缕春风暖了整个森寒世界,也令连日来沉郁难耐的于右任一行人稍觉心中开朗,不再是那么郁闷了。
第八章 愤怒
    ps:我知道很多看书的都冲着爽文打仗来的,但是我总觉得,历史不是千篇一律,那些触及到我们痛楚的东西,一定要揭出来,因此在这方面着墨太多,有人说我骗钱,我只能无语了,不过,也就到此为止了,后面,大家看行动了。该章节由秀书网提供在线(2。)谢谢!
    考察队伍继续在各地转悠,苗先生却带着人提前脱离队伍回到山东,他要做的事情已经基本做到,剩下来的事情自有他人去做。
    新的调查报告端到陈晓奇的桌面上,一群相关人员坐在下面,人手一份看过之后,个个儿的面沉似水,沉不住气的年轻人们将手指头关节捏的嘎巴嘎巴直响,牙关咬的能听见崩碎的声音,怒火,在人群中蔓延。
    空气沉重好像填塞了铅块一般,十几个人围坐在一起,居然没有别的什么动静,呼吸声竟是最响的,直到陈晓奇开口说话。
    在场所有人,十年来,第一次听到陈晓奇叹气,是那种自内心的,带着某种倦怠的,有些萧瑟的,失望的叹气。长长的,带着无限遗憾的叹息,从他口中出来,带个现场所有人的竟是惊雷一般的感觉。不知道怎么的,一种似乎不太妙的气息在众人心中蔓延,这位老大这是怎么了!
    陈晓奇面色、眼神非常平静的在众人脸上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