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推棺 >

第283章

推棺-第283章

小说: 推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更何况李秘这边还有赵广陵和熊廷弼张黄庭等人,这些人在武举人的群体之中,有着极大的威望,只要加入五千营,凭借他们的努力,肯定能够拉拢一大帮伴当!

    想通了这一点,李秘总算是恢复了一些自信,而徐庶显然还没有彻底罢休,他继续朝李秘道。

    “这些武举人毕竟都是新人,甫入军伍,必然有着不少问题,皇帝若质疑,你就说让戚楚来管理这些新科举人,如此一来,戚楚也能够进去了!”

    “戚大哥?可是他能进去?皇上一直没给他实权,就是没有重用戚大哥的心思……这个参将也是徒有虚名的……”

    徐庶笑着摇了摇头道:“帝王之术,最要紧的便是平衡二字,皇帝不可能看着周瑜一家独大,他想用吴营的势力,但也需防止吴营挟天子以令诸侯!”

    “你不会天真的以为皇帝重用吴惟忠和莫横栾,是念你的人情吧?”

    徐庶如此一说,李秘的脉络就更加清晰,也难怪徐庶说一番忠告便能够抵消李秘的人情,如今看来,这位大军师确实没有言过其实!

    李秘思来想去,越觉着深沉可怕,也亏得自己没有朝堂争斗的心思,否则怎么被玩死都不知道。

    越是这样想,李秘就越是担忧,大环境如此恶劣,自己想要从中搅扰实在是太难,更何况想要借此来改变朝局和大明的未来走向?

    徐庶虽然不知道李秘在具体担忧些甚么,但到底还是给出了建议。

    “你的官阶太低,晋升不会太大,所以也不要抱太大希望,这浑水你离得越远越好,撇得越干净越好,只有抛开这一些,不产生任何利益牵扯,往后若出了麻烦,你才能捞咱们出来,你可明白?”

    李秘想想也是点了点头,朝徐庶道:“那大军师认为,我会是个甚么样的官职?”

    徐庶沉思了片刻,而后朝李秘道:“不需要操心,你只要提出让新科武举人进入五千营,便是功劳,皇帝估摸着也找不到适合你的位置,他毕竟疏于朝政,所以会询问吏部天官或者阁臣。”

    “这些阁臣都是摇摆人,断然是不可能提出具体官职,此时你便主动请缨,讨要一个官职!”

    “自己讨要官职?”

    “正是,水至清则无鱼,皇上要的不是完美的官员,而是像人一样的官员,如此才不会产生戒心,你无法进入新营,必然有怨气,若没有怨气,任由安排,那才是心里有鬼,所以你必须自己讨要一个官职。”

    “这个官职不能太大,否则讨不来,也不能太小,太小了反而显得你没有野心,没有野心的人,在官场上是要受欺负的。”

    李秘听着也是烦恼,朝徐庶道:“大军师你可别绕弯子了,直接告诉我,什么样的官职,我自讨了来便是了!”

    徐庶也笑了,朝李秘道:“你要讨一个大理评事的差事。”

    “大理评事?”李秘虽然对官场已经不陌生,但京师官场可跟地方官场不同,所以李秘也是一头雾水。

    “正是,这大理评事不过是正七品的官职,但却能够介入推按,参决疑狱,往后若是新营那边被周瑜玩弄陷害,大理寺有权介入,彼时你就能够发力了!”

    李秘也是恍然大悟,但他马上发现了问题,这大理评事只是七品官,虽然能够参与案件调查,但却无权决定接收哪个案子,虽然有查案的权限,却没有争取案件的权限!

    也就是说,他固然能够查案,但若周瑜根本就没想过要上报大理寺,只在刑部甚至于更低级的衙门就解决了,他李秘又无权争夺案子,便是有力也无处使!

    李秘将自己的顾虑说出来之后,徐庶又笑了。

    “你本就是从七品副理问,讨个正七品的大理评事,并不过分,虽然只有半级,但地方官跟京官那是天差地别,这个级别也是合情合理,甚至算是高升了。”

    “但你要知道,你在南直隶武举府试的功劳还没有封赏,加上发现*,创建衙门,举荐人才,而后又安置了新科武举人,这重重功劳加起来,又岂能真的只给你提升半级?”

    徐庶所言也是非常有理,别的也不说,单说这些新科武举人就是个烫手山芋。

    今次武举是前所未有的盛大,甚至还举行了殿试,若不起用这些新科武举人,便成了大笑话,可这些人毕竟没有经验,用在哪里都不合适。

    相信吏部等有司衙门与阁臣们,甚至是皇帝,都曾经因为如何安置这些武举人而头疼,毕竟僧多粥少,官帽子来去就这么多,突然多出这么多武举人,想要安排也不容易。

    加上军伍之中可不比文官,那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虽然也有杂号将军之类的闲散官职,但大多是将门子弟承袭恩荫所用,这些新科武举人是无法享受的。

    而李秘提出将武举人安置到新营之中,便是最完美的解决方案,只凭着这一份功劳,朱翊钧就绝不可能仅仅只是赏赐一个大理评事!

    “这么多功劳,皇上如何都会给你一个从六品的大理寺副署正,这副署正掌刑狱案件审理,还有权与刑部和都察院争抢案子,如此一来,你也就有了用武之地了。”

    人都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李秘今夜算是彻底体会到了,只是希望明日的大朝会,能够如徐庶所料这般顺利吧!

    aa2705221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四百零零零章 繁复至极之朝仪

    虽说王安通知众人,说是大朝会,不过这个大朝会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朝会。

    大朝会通常只在正旦、冬至和万寿节才会举行,万寿节也就是皇帝的生日那天了。

    除了大朝会,便是朔望朝,时间在每个月的初一十五,跟大朝会差不多,朔望朝也在皇极殿举行,内容也差不多,就是说说好话,给皇帝拍拍马屁,歌功颂德之类的,并不会讨论政事。

    真正讨论政事的,也就是我们比较熟悉的朝会,其实叫做常朝,也叫早朝,不过大明朝的官员很苦逼,除了早朝之外,还有午朝和晚朝,只是后来皇帝越来越懒,也就渐渐取消了午朝和晚朝。

    王安之所以将常朝说成大朝会,完全是因为朱翊钧太厌烦这些大臣,已经很久没有早朝,平日里有事,通常只跟阁臣们商量,或者单独召见各部尚书,甚至连这些人都不见,凡事上奏,他批阅,再下发处理意见,或者让太监出面,仅此而已。

    如此一来,官员们也很少能够见到皇帝,阁臣或者部分官员被召见,开小会,便叫做小朝会,常朝早朝也就变成了王安口中的大朝会了。

    李秘可没上过朝,昨夜便问了徐庶,他不是个爱面子的人,与面子相比,实实在在的好处才是要紧的。

    徐庶是何等人也,对朝会流程自是非常熟悉的,便与李秘说了个清楚明白,李秘底气也就足了。

    他早知道大明官员辛苦,可没想到京官更辛苦,因为五更天他们就必须起来上朝,五更天也就是凌晨三点到五点,所有京官,无论大小,都有上朝的义务,而且来京述职的外省官员同样需要上朝!

    这么加起来,上朝的人数可就上千了,场面堪称壮观,当然了,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入殿,大部分照着大小尊卑,从内而外地排列,官位低的自然是看不见皇帝,也听不到皇帝说话,不过是在殿外凑热闹罢了。

    李秘也算是勤奋的人,从不懈怠,即便武举是为了混个出身,他也是早晚温书练功,从不敢偷懒啊,只是让他每日里三点起床去上班,长年累月如此,还是吃不消的。

    也来不及吃早饭,李秘早早起床,听了徐庶提点,也不穿那身飞鱼服,而是换上七八成新的绿色官服,便出了门。

    没有牛车马车,李秘便在街上走着,本以为冷冷清清,谁知道街上已经有些热闹起来,皇城前头不少早点摊子,其实都是以上朝官员为主要顾客的。

    李秘对这些小摊点也很感兴趣,只不过跟那些个官员并不相识,他这身绿色官服,也没人理会他。

    好在孙志孺,也就是徐庶,得了李秘的帮助,被莫横栾举荐上去,成了京府推官,在京官之中虽然是个受气包的存在,左右为难的角色,但也算是有头有脸,起码是有人认得的。

    李秘到了皇城门前,便遇到了徐庶,两人便结伴而行,毕竟其他官员也都是这样,一边吃着早点,一边闲聊着,或窃窃议论,昨夜又偷偷去哪里嫖了,又或是哪家又出了甚么丑事,谁又闹了甚么笑话,今日朝会到底议论些甚么,皇帝为何突然想上朝了等等。

    无论是一品大公还是七品小官,在这一刻都吃着同样的摊点早餐,画面也是有些诙谐。

    到了午门前,官员们其实已经习惯性地站好了位置,越是官大,便越是靠前。

    这午门有前三后五的说法,从前面看似乎只有三道门,其实还左、右掖门,只是不易发现罢了。

    中间那道门是御道,只有皇帝的仪仗才能出入,左右两道掖门,才是上朝官员们走的。

    此时大汉将军和校尉等皇帝的仪仗队已经从左右掖门进入,而午门上的五凤楼开始敲鼓三通,文武官员也分两班,从左右掖门依次进入。

    这午门也不是随便能够进入的,每个官员身上都带着牙牌,是为了识别身份的,相当于通行证或者身份证,只发给在京官员,用于出入皇城,早早注册过,叫做注籍,若是丢失或者损坏了牙牌,那是要受到惩处的。

    既然是身份证明,自然会标注相关信息,公侯伯爵是勋字头,驸马都尉等皇亲国戚则是个亲字头,文官是文字,武官是武字教坊司官员是乐字等等。

    而李秘则是个“宫”字,那是用来进入内宫的,朱翊钧宣召李秘之时,特别发的宫字牌。

    过了午门之后,仪仗队已经排列整齐,官员们按照品级站好队伍,李秘只能与徐庶分开,他站得太后面,几乎已经是最后面,所以也看不太清楚前面的情况,只看到乌泱泱的乌纱帽和后脑勺。

    因为官员的服饰与朝廷官职是相匹配的,所以整个区域被分为了红色,蓝色,绿色等好几块。

    诸多官员在金水桥南边站好位置,虽然早已习惯,但朱翊钧好一段不曾上朝了,众人也有些生疏了,虽没有闹哄哄一片,但到底还是忙乱了一阵。

    直到鸣鞭,这才安静下来,仍旧有些人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一个老迈的官员着急地寻找着自己的归属,周遭同僚窃笑不已,也是诙谐得紧。

    过了桥之后,便在皇极殿的丹陛前头,文官在左,武官则右,相对而立,站在御道两旁,等待皇帝到来。

    乐声奏响,皇帝的御驾终于是姗姗来迟,整个过程也都显得非常的庄重威严,很有仪式感。

    皇帝上了金台,在御门安坐,又有鸣鞭,鸿胪寺唱了“入班”,官员们才鱼贯而入,一百三叩,此时早已天光大亮,这一套繁琐的礼节也总算是告一段落,终于进入到了奏事环节。

    这奏事也是照着官品大小依次进行,除非有甚么特别要紧的大事,否则都要照着规矩来,以免乱了朝仪。

    李秘站在最末,前头在议论甚么,那是听不到的,好在没多久,便有宦官走出殿外来,在金台上头大声宣召李秘入殿。

    李秘一身绿色官服也实在是扎眼,这绿色官服可不是黯淡朴素的墨绿色或者暗绿色,因为是用丝绸或者缎面之类的布料制作的,所以还带有光泽,看起来像是地摊上卖的劣质戏服。

    京官都是有眼力的,看着李秘这一身,还以为他是没见过世面的土包子,估摸着是小城小县上来开眼界的芝麻小官。

    所以当王安出来宣召之时,绝大部分人都有些诧异,不过入殿之后,这种诧异的氛围就没有了。

    外头那些中低阶官员几乎没有一个认识李秘,可殿内的这些衮衮大员,竟然有大部分是认得李秘的!

    阁臣和六部官员自是不用说,为了武举殿试而提早过来的南京官员,包括王弘诲和张孙绳等等,以及各地方的提学,甚至是武昌那边的人,大多是认识李秘的!

    所谓层次决定眼界,能够在留在殿内的,哪一个不是人精,即便不认得李秘,这么个绿色官服的小官,被皇帝宣召进殿,又有哪个敢小觑了去?

    见得李秘不穿飞鱼服,而是换上了绿色官服,王安也别有深意的看了李秘一眼,李秘能够感受到王安眼中的赞赏,他知道徐庶的建议是对的了。

    因为王安是朱翊钧身边的人,最能体会圣意,王安给自己一个肯定和鼓励的眼色,就说明自己没有穿飞鱼服,是非常正确的了。

    果不其然,入殿之后,李秘行跪拜礼,朱翊钧却是摆了摆手,让他起来说话。

    这朝会可是正式场合,一般不用口语奏事,所奏之事其实早早就送入内阁,皇帝也批阅过,朝会之时只是照着奏章大声朗读便好了。

    否则一人一件事,从早说到晚也说不完,更别说大家争争吵吵的了,朝会基本上就是走个形式,否则是真要累死人了。

    不过朱翊钧把李秘叫上来,显然不是为了让李秘读奏章,因为李秘根本就没写甚么奏章。

    朱翊钧只是朝王安点了点头,挤出一个字来:“念。”

    王安“啊”了一声,而后取出黄绢来,大声朗读起来,竟然是对李秘的嘉奖口谕,果然不出徐庶所料,里头并没未提及对李秘的封赏!

    这声“啊”可不是王安后知后觉吃惊的声音,而是官员应奏必须“啊”一声,而且还必须将声音拉很长,就想到于后世辫子戏里头的“嗻”。

    念完之后,李秘便是有功之臣,有资格与殿内各位站在一起,便让李秘退到一旁去站着,李秘也不知该站哪里,按说他是个文官,毕竟是理问所的副理问,可他又考了武举人,适才的嘉奖之中,绝大多数功劳也都是武功。

    李秘放眼扫视,王安又适时投来指示的眼色,李秘一看,吴惟忠身边空着位置,又给了李秘鼓励的眸光,李秘便低头退到了吴惟忠的身边。

    吴惟忠乃是总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