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唐朝好地主 >

第106章

唐朝好地主-第106章

小说: 唐朝好地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万叛军把守坚城夺下。

    “早就说过三郎不简单咧。”

    “如今都是开国县子了,五品的官老爷。”

    “那是,上次就发明了新犁,为老铁枪挣了个开国男爵位咧。”

    “老铁枪真是前世做了无数善事,才修来这世福份咧。如今老来,还能娶娇美娘,住大窑洞,当贵族哩。”

    村民们对于张家父子的发达,那是充满着羡慕的。但没有人泛酸的说酸话,因为张家父子平时待大家不薄。

    柯山和柯五两人也成为了张家沟第三个和第四个当官的,虽仅是从九品下,那也是官啊。当上了从九品还有个七品的武骑尉呢,永业田、勋田、职事田,加起来有二百来亩呢,虽然没实授,可也有百来亩地,就算到时不授到灞上,也一样能佃出去收租。

    柯五的父亲柯村正,还有柯山的父亲柯里正,都又带着一家老小来到张家,一进来,二话不说,全家老小就给张超爷俩跪了。

    “多谢铁枪和三郎。”

    “快请来,都自家人,还这样做啥。”

    柯里正以前读过点书,混了大半辈子,也才不过混到个里正,连品级都没有,算起来只是个不入流。如今儿子跟着张超爷俩,平时赚的钱不少,一家人在张家做事拿许多钱粮不说,如今儿子甚至当官授勋了。

    里正很清楚,没张超爷俩,尤其是没张超的照顾,柯山就算打仗再勇,也很难当上军官。他以前也是当过府兵的,对此深为了解。军中讲究立功升赏,但立同样的功,不同出身的人的升赏却是不同的。

    寒门子弟要想凭军功升上军官,这真是不异过登天。虽然每次都有,但比例极小。那些官员出身的子弟,同样的军功升赏就轻易的多。哪怕是那些士族子弟地主豪强子弟,论功时都比他们升赏容易的多。

    柯山以前也打了不少仗,到头也只是升了个副伙长,都没品级。可这回,跟着张超去河北,有大半时间是呆在安全的医护营,还提前就回来了,但却当上了队副。

    这是沾了贵人的光啊。

    “山叔、五叔也都是凭自己本事杀敌立功的。”

    “三郎就别客气了,他们本事是有的,但能当官并不单凭本事的。”里正感叹着道。

    “我打算今天就搬家,一会还要劳烦乡亲们一起来帮忙呢。”

    里正忙道,“这不用说的,等灶王移位了,我们过来给三郎新家燎灶。”

    其实张家也没什么要搬的东西。

    新窑洞里什么都有,新窑洞新炕新家具。

    要带的只是锅碗瓢盆而已,其它的一些旧家具,张超都直接送人了。至于那旧窑洞,送给了牛兽医夫妻住。

    新间很大,有五个大套间十五个房间,何况还有靠院墙修的倒房,那里也有给仆人留的房间。

    张超一家和管家、兽医两家仆人住都绰绰有余。

    村民们都过来帮忙,其实也就是凑个热闹。

    张超让柯山和柯五帮着搬一个大炕箱,这箱子加了锁里面还有个小箱子,放的就是张超穿越时带来的一背包东西。这次去河北,也多亏他带来的药品才救了老爹。说来自己父子能得爵,也全靠那些了。

    到了新屋。

    老爹先毕恭毕敬的把两道封爵的圣旨供在了香案上,以后还要打个木匣子好好装起来。村民们目光望向那两卷黄绫时,总是充满着敬畏。那代表的是皇帝旨意,是圣旨。

    每家每户都来了。

    大家来给张家燎新灶,这也是搬迁的传统,左邻右舍甚至是亲戚们都要过来,送点礼物,以庆祝乔迁新喜。

    并没有特意的去通知其它人。

    但是午后很快好多人都赶来恭贺张家乔迁新喜,恭贺张超爷俩封官得爵。

    一个王府旅帅,一个工部员外郎,从七品下的武官,从六品上的文职,都不算什么大官。但人家爷俩还一个县子一个县男,这可都是五品的爵位。不比那些士族豪门,封个县公郡公轻松的很,要是封个县侯县伯还挺没面子。

    张家原来可是普通寒门庶族啊。

    有几个人能像张超一样,当个从六品官还有圣旨钦封?

    客人很多,张家村十分热闹。不但有附近的村民,也有附近的大户,甚至有乡里县里的官吏们,连长安城的那些几位国公府上,也都派了人过来庆祝。

    程处默四个在家呆了没半天,就又骑着马赶来张家了。

    张家也没跟这四个客气,让他们帮忙招呼客人。

    崔琰也来了,这次回家后,他明显感受到崔家对他态度大变了。如今他已经是校尉,勋也升了,崔善福甚至还特意召他到书房,与他聊了许久。

    “三郎。”崔琰神轻气爽。

    “五郎,怎么样,这段时间十三娘在家还好吧?”张超一见崔琰就忍不住问道。

    “好着咧,就是一直担心着你哩。埋怨你一声不吭连个招呼也没打的就去了河北,害她担心无比。”

    张超笑了笑,当时秦敢回来,说老爹情况那么严重,他哪还有时间再跟崔十三娘打招呼,而且他也不想她为自己担心。一回到家,张超便让人往崔家给十三娘送上了几件礼物。

    “三娘特别喜欢你送她的那面琉璃镜子和象牙梳子呢,那镜子真是稀世珍宝,照的人分毫毕现的,你从哪里得来的,估计得花数百贯钱吧,还有那梳子也非常好,居然还能弯曲,弹性十足,不会折断。”

    其实那哪是什么琉璃宝镜象牙梳子,不过是面小玻璃镜加上一把塑料梳子而已。一面小镜子,不值几块钱,但对于唐人来说,这简单就是传家之宝啊。

    那无比普通的塑料框架,都被他们认为是一种奇特的象牙类宝物。

    “十三娘喜欢就好。”

    “喜欢,当然喜欢,都把那两样东西当成宝贝一样了。哎,三郎啊,你看咱们关系也这么好,你是不是也送我两件。”

    “你要的干吗?”

    “你一个大老爷们要镜子梳子做啥?臭美给谁看?”张超毫不犹豫的拒绝了,不拒绝也不行,那东西他也就一样。除非他自己动手,可以他的能力,倒是知道怎么造玻璃,可知道和造出来又是一回事。

    这涉及到很复杂的东西,仅凭现在的条件,造出来的玻璃估计也不太好,纯净无色透明没气泡,这很难。还要把玻璃变成镜子,更不容易。

    而且他会造玻璃也不会造塑料,造不出一样的塑料边框,也造不出梳子。

    再说了,张超现在也没心情也没空闲去想着折腾玻璃和镜子。他在河北折腾出了酒精,这么简单的东西,本来还想赚一笔呢,结果就被李世民惦记坑走了。

    要是造出了玻璃,那岂不引人觊觎?

    还是先安稳安稳吧,天大地大,娶媳妇最大。

    不过当前,还得先给老爹张罗着把亲事办了,然后才轮到他。

    南塬的赵家也来庆贺了,赵家送了些绸缎做礼物,礼物不算轻。

    “恭喜三郎加官晋爵。”

    赵四娘头上摭着面纱,只露了一双眼睛。

    “多谢你亲自过来。”

    “听说三郎当了工部员外郎,要负责建一个酒坊和药坊?”赵四娘的消息十分灵通,本来这应当是很机密的事情,她居然已经知道了。

    “你怎么知道?”

    “我家在长安也有些亲戚的。”赵四娘只是简单的一语带过。然后说起了她的目的,“建酒坊肯定是要酿酒的,酿酒需要很多粮食,三郎,我们以前两家一直合作不错。我希望三郎能看在乡邻的份上,帮我赵家一把,能够从我家多采购些粮食。”

    真是个精明无比的女子。

    一有风吹草动,立即就抓住了机会,马上出手了。

    不过张超有些不太喜欢过于精明的女人。

    太精明了,不免少了许多人情味道。

    “赵娘子,我现在还刚回来,具体的情况也还不清楚,这工部员外郎还是个检校的,而且也还没正式上任呢。就算酒坊要采买粮食,但到底如何一个流程我现在也不清楚,因此我现在什么都不能答复你。”

    张超直接拒绝了。

    赵四娘眼里露出几分祈求的神色。

    “三郎,你帮帮忙,求你了。”

    张超有些于心不忍,“怎么了,赵家之前不是还好吗?”

    赵四娘叹了声气,刘黑闼被擒斩,河北平定的消息一传回长安,长安本来开始有所上扬回转的粮市又给跳水了。河北叛乱,让长安粮商们都觉得这是粮市回暖的机会,刘黑闼那么猛,也许这一战得打上一两年。

    谁知道秦王一出马,刘黑闼就送了命,河北随之平定了。

    叛乱平定了,长安的粮价也就硬不起来了。

    赵四娘做了错误的判断,赵家仓库里的那些粮食又成了大问题。赵家虽还了上次的驴打滚,可还有许多抵押周转的钱没还呢。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159章 赵四娘

    趁着还有五天的假期,张家打算早点把七娘迎接过门。

    这事跟柯家人一说,柯家人没有半点意见,他们巴不得七娘早点过门。如今张铁枪可是灞上的大人物,堂堂宁民县开国男爵,秦王府旅帅。他们还担心拖久了,万一张爵爷看不上七娘个寡妇带两孩子呢。

    择日不如撞日,两家人坐那里一番讨论,那就明天吧。明天是个好日子哩,一看今天天上的云彩,就知道明天肯定是个大太阳的晴朗天。这样的日子婚嫁最合适了!

    其实若不是张超执意要大操大办,乡下的寡妇改嫁,那都是悄悄摸摸的。正常大姑娘出门,都是黄昏拜堂成亲,而寡妇则会在半夜的时候,也不会吹吹打打,就弄些人帮着搬箱笼包袱就是了,到了男方家,也没那么大排场,两家的至亲好友,一起见证,有个主婚人,然后点对喜烛,贴两喜字,拜堂敬酒,就算完事了。

    张超不管那些,老爹大婚呢,哪怕是二婚,也得隆重些。

    现在他多给七娘一些排场面子,以后七娘也会感激他,一家人生活相处也更容易些。至于旁人看法,反正张家现在都是灞上的贵族了,这也算不了什么出格之事。

    结婚是人生大事,哪怕老爹和七娘都是二婚,也一样是人生大事。

    得马上写请帖,邀请亲朋好友。因为七娘也是张家沟的人,因此张超直接拍胸脯对柯家说,酒席什么的张家全包了。到时两家酒席一起办,还省事。

    只是上席的时候,张家的酒席摆在新窑洞院里,而柯家的亲戚则在柯家那边吃席,但用料花费请人等,都张家包办。

    这事办的豪气,柯家也高兴。

    “还是用八碗八碟吧!”老爹跟张超商量着酒席的菜式。

    “再加几个,我看弄十二个热菜六个凉菜,这样凑十八个盘,再弄六个干果榛子啥的,弄足二十四个。”

    “太过了,咱们别让说一阔起来就摆排场,八碗八碟就不错了。”

    “那菜式比上次打窖要丰盛一些,加几个羊肉菜。”张超退让。

    整个张家村都开始忙碌起来,为老爹和七娘的婚事做着准备。

    洗澡沟。

    张超骑着马缓步下坡来到沟底,冬日里的洗澡沟只是条干沟,只有几处低洼处还积着些水。

    坡上一片竹林里,赵四娘正拿着把锄头在挖着冬笋。

    上次张超就见过赵四娘挖冬笋。

    真是个奇特的姑娘,赵家说来也是家有几千亩地的一方土豪了,可赵四娘却还会拿锄头挖笋。

    “挖了多少了?”

    张超在马上笑着问。

    “今天收获不错,刚找个一个大的,起码得有两三斤,快过来帮忙挖。”赵四娘停下锄头,擦了一把额头上的汗子。

    张超下马,四娘的丫环绿柳忙过来接过马缰绳,然后牵着马到一边去了。

    张超踩着竹叶来到四娘边上,那里果然有一个黄色的笋尖露出小半,一看那笋尖就知道这笋绝对很大。

    冬笋现青就死,只要竹鞭在那些坡上的地方,才会埋的深,发了竹笋,也能长的很大而不露头。

    这些长的深的冬笋,笋尖的颜色也特别的黄。

    “让我来吧。”

    张超小时候也挺喜欢挖冬笋的,那时他外公家就在乡下,屋后就是一片竹林。每年冬天竹林里都会有很多冬笋,但需要技术,没技术的人野猪刨地一样翻一遍地,都挖不到几颗冬笋。

    而有经验的人,却只需要看看竹子的叶子,还有竹梢的方向,以及第一枝竹枝的方向,就能八九不离十的找到竹鞭的方向,还能知道深浅。轻松的就能发觉冬笋,一挖一个准。

    张超以前外公就是个挖冬笋高手,每年寒假的时候,张超就很喜欢跟着外公在后面挖冬笋,每次一会功夫,就能有挖到足够炒上一大盘的冬笋。外公每次不挖多,挖够炒一盘的就回家。

    他挖冬笋时,也绝不会伤到竹鞭。

    只要不伤到竹鞭,那么冬笋其实挖了也没关系,不影响到竹子。冬笋是长不大的,一露头就会死掉。挖冬笋其实还相当于给竹子松松土,反而有利于来年春笋的生长。

    冬笋炒肉片,冬笋炒火腿,炒腊肉都是美味。

    张超拿起四娘的锄头,很熟练的刨开冬笋边上的土,等露出了下面的竹鞭时,他挥起锄头一锄下去,正好把冬笋联结竹鞭的地方斩断,一个完整无损的冬笋就收获了,而且丝毫没伤到竹鞭。

    捡起冬笋,张超拿着锄头把泥土重新覆盖住暴露的竹鞭。

    “想不到三郎还是个挖笋高手,上次听你说,我还只以为你是自夸呢。”四娘捡起那个大冬笋,一面拍着上面的泥土,一面笑着说道。

    “好久没挖了,想我以前跟我。。。跟我师傅在山里时,可没少挖冬笋。”

    “这笋挺大,估计得有小三斤,难得一见呢。”

    三斤的冬笋,确实少见了。

    两人挖到一个大冬笋都非常高兴,各自拿着笋惦量半天。

    也不再挖笋了,收好这个笋,两人坐在竹林里聊天。

    “三郎,这笋送给你,你得帮我个忙。”赵四娘望着张超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