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唐朝好地主 >

第194章

唐朝好地主-第194章

小说: 唐朝好地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饭后,张超与大家坐在有地暖的屋里商议着事情。

    里正做为县里乡上的代表,找张超要募捐点钱,这也是县里的惯例了。每年年后,这段时间就是青黄不接的时候,不少孤寡家庭生活还是挺艰辛的,得官府救济。但官府也没钱,平时一点办公经费,还靠公廨田收租以及公廨钱放贷收息呢。

    因此,这笔开支,最终不免又得摊到下面去。宁民县的县令很体恤百姓,因此这钱自然就得向富户们劝捐了。

    张超无奈的笑笑,这也似乎成了这年头判断一个好官坏官的标准了。好官,他们要摊派的时候,会找富户大户。坏官,则找普通百姓。

    其实张家去年冬天和过年的时候,也拿出不少的钱粮布匹薪炭这些,送给那些乡里的孤寡。但个人行为归个人行为,官方归官方。县里开了口,张超还不能拒绝,要不然他就是为富不仁。

    “过了冬,路上化冻,好多路都成烂泥浆路了,不少地方桥也有毁坏。照例,县乡得出钱出粮,招民夫修路补桥。”

    “该出多少,里正一会直接说个数,找账房拿钱去!”张超挺豪爽,反正这也是避不过的,一点点钱粮也不多,也就懒得去说了。

    里正如期的从张家要到了钱,而且张超还大方的多给了不少,这让里正很有面子。哎哟,张三郎哪怕当上了大学士,也很尊敬我这个里正爷的啊。

    “三郎啊,这马上就要开春了,有件事情得给你提个醒啊。”

    里正提醒张超记得开春后栽树。

    栽树,这是朝廷的任务。

    朝廷均田授地,也是有附带要求的,比如你得交租庸调,交粮还得交纳丝或麻,还得服二十天免费劳役。

    此外,为了保证你能向朝廷交纳丝麻,因此朝廷有特别的规定,授田之后,永业田每亩至少得种五十颗桑树。

    过去在唐以前,均田的地也是分永业田和口分田,其中口分田又叫露田,死后要归还。永业田是可以传给子孙的,露田种粮,而永业田得种树。

    种桑树、枣树、榆树,反正得种很多。

    不准用露田种树,也不准少种不种,不然的话,朝廷有权随时收回你的田。

    新授田之后,朝廷给三年时间种树完。

    张家父子去年授了许多地,所以今年就得按规定数量种上树。

    “三郎,按朝廷均田令,所授永业田,每亩课种桑五十根以上,榆、枣各十根以上,三年种毕。乡土不宜者,任以所宜树充。”

    张超父子都是实授了一丁一百亩地的,其中就各包含了二十亩永业田。好在他们的勋爵永业田和官人永业田,倒是不需要强制种树。

    但就算如此,张家的四十亩人丁永业田,也需要都种上树。一亩五十棵桑树,榆树枣树还得各十根。

    算一下,张家得种两棵桑树,四百棵榆树和枣树。

    这是最低限制,三年内种不满数量,这永业田就得收走。

    加起来种五千棵树,也确实不少了。

    说来许多普通百姓,本来就地不多,授田也不足额,还得拿出一些田来种桑种麻,粮食亩产又低,确实很辛苦。

    不过张超倒无所谓,他本来就不靠那点田地产粮吃饭,张家现在手里的田地加起来都好几千亩了,拿出四十亩来种桑榆枣树,真不算什么。

    况且,就算朝廷没这种树的命令,他也同样打算今年春要大种树的。

    不过他要种的是洗澡沟坡上而已,不过他不会如朝廷那样种桑树,一亩才种七十棵树,效率太低下了。

    这种方法种出来的桑树,是那种高高大大的桑树,采个桑叶困难无比。张超准备搞那种密集低矮的桑树园,要建这种桑树园,也不是太困难,就是记得剪枝。

    让桑树永远长不高,年年发新枝,年年剪,就年年都是比较低矮了。到了一定年限,到时可以挖掉老树再栽新的。

    张超不准备栽榆树和枣树,他要栽马奶葡萄和腾梨,用来摘果实的,既能卖鲜果,还能卖干果,还能酿酒。

    经济树木只栽油茶、油桐,以及茶叶树。

    还是得自己栽些茶叶树,就算不如南方的茶好,可自己炒点绿茶,或者弄点红茶,总比茶砖沫子好。

    现在比较麻烦的就是,张超能不能买到那么多的树苗。

    “桑树苗有买,长安附近有很多个大的苗圃,有大量的桑苗。不过其它的树苗就比较少了,尤其是这个葡萄、腾梨、油茶、油桐、茶叶等树,估计有也很少。”

    面对这个问题,张超也只得靠自己了。

    “那我们就自己建几个苗圃起来,自己播种育苗。”

    这大唐,什么都得自己动手。

    里正村正他们对于张超要搞苗圃,也没人反对。只是觉得张三郎真是财大气粗,为了喝点散茶叶,就能自己种一片茶园出来。

    “还得去买点稻种,仔细的筛选一下,等到谷雨的时候就可以浸种了,今年沟里那片新开的千亩梯田,就要都种上水稻。”

    “咱们这里真能种水稻吗?”里正等人还从没见过有人在灞上种过水稻。不过里正在渭南见人种过,也挺不错的。

    “当然可以。”张超笑着道,他费了这么大的功夫,一个冬天,请了无数的人过来又是修坝又是挖山的,好不容易才整出了千来亩梯田,又费了许多人力物力打造了许多筒车,在坡上挖了那么多池塘,不就是为了种水稻的。

    “放心吧,种水稻其实也插简单的,选种、浸种,然后弄块秧田育秧,等秧苗长的差不多了,到时就把秧拔了移栽到稻田里去。”

    “还要专门弄一块秧田啊?”

    “那是当然,而且这块秧田还得弄的非常仔细。”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287章 张三开的,朝廷为何开不得?

    求订阅!

    “听说张三郎回灞上去了?”

    李世民从宫里回来,手捧着新一章的资治通鉴。一章内容很快就看完了,没的看了的李世民无奈的放下。这个张三,最近新章写的越来越慢了,原先还很努力,很快写出了周纪秦纪七卷了,可写到汉纪后,就慢了起来,好久才等到一个新章节。

    都写的这么慢了,这张三居然还跑灞上乡下去了。

    “听说张三回去安排种桑备耕呢。”房玄龄最近跟张超打的挺熟,借着同在翰林院里编字典修书的机会,不时的跟张超接头谈话。“张三去年在灞上买下了一万多亩荒沟坡,花了不少钱请了许多乡民给他修坝,还把沟两边的荒坡开出来上千亩的梯田,据说今年要在那荒坡上种树种菜,养鸡养鸭,嗯,还要种千亩水稻,再过个几年,据他说能开出起码三千亩水稻田。那沟里修上坝蓄上水之后,还要种莲藕养鱼养鸭子。”

    李世民听了大为惊讶。

    “一万多亩的荒沟,能开出三千亩种稻子的水田?”

    李世民虽然年纪,而且这些年主要是带兵打仗,可对农事也并不是完全陌生的。他相当清楚,荒沟变成水稻田,这得有多么的令人惊奇。如果这些是事实,那就太了不起了。长安周边这样的荒沟可不算少,要知道,长安四面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河流汇入长安,所谓八水绕长安,这还只是八条主要的河流,还有许多支流呢。

    不少的河流上游或者支流,都是如灞上洗澡沟这种荒沟荒坡。如今,这样的荒沟坡,居然能变成米粮川,岂不惊奇,这是笔巨大的财富啊。

    大唐定都关中,可关中只有一块平原,人口众多,使得关中粮食每年都得靠外输入大批。一旦出现意外,长安就得断粮,这对于大唐来说,是个极大的隐患。

    连当初隋朝开皇之时,都发生过好几次因关中灾害欠收,而导致皇帝得带着军队和百官去东都就食的情况。

    若是张超的这种方法,能够推广开来,把荒沟荒坡,变成产粮田,那可是能增加许多粮食的。关中自产一斗粮,都当的上从东南起运的一石粮了。

    “张三这种方式,能够推广开来吗?”李世民问。

    “我了解过一些,如果是朝廷推广,还是比较难的。因为这前期投入得很多,而且张三开发这洗澡沟,也并不全靠种粮来回本。他似乎是搞的很复杂的一套,坡上挖土修坝,平整坡地开梯田,沟里取泥肥田,然后拦坝蓄水,河里种藕养鱼养鱼,坡上种果树养鸡养猪。种桑树养蚕,养蚕织丝。这蚕沙喂鱼,鱼能卖又能养鸭。鸡粪鸭粪又能养鱼,到了冬天,清河泥又能肥田肥树。。。。果树收果子卖钱,稻田收稻子卖钱,菜地收菜卖钱,鸡鸭鱼猪等也能卖钱。”

    “而且张家自己有熟食坊等,他们家自己养的这些鸡鸭鱼猪等,自己都能加工再出售了,总之,他这万亩沟坡,利用的很足。甚至修的水坝边还建水力磨坊、碾坊,连那水都没放过。一般人,连这套听都听晕了,更别说把他弄到一起了。”

    “你觉得张三这套垦荒种植养殖方式能成吗?”李世民问。

    这一套确实有些绕,很复杂,但他觉得应当是有用的,要不然,张超这么聪明的人不会办不用的事情。

    “我觉得能成,张超有钱,因此前期买沟坡,请人修坝开堤田种树这些都不是问题,也有钱买鸡崽鸭崽猪崽鱼苗,他有钱投入。他家在长安有熟食铺有酒楼,因此种出的菜也好,养出的鸡鸭鹅,猪羊都不愁销,种出的水稻更不用愁销了,长安的大米可是卖的很贵的。”

    “这么说来,张超确实不会亏本,还很赚钱。”

    李世民也稍搞明白了张超的套路,可是别人想学他却有些难了。一来是前期投入太大,修坝开梯田,需要很多人力物力,这还不是说开垦一块就能种一块的,得是整体的规划。

    而一般真正有钱人,又宁愿更直接简单的去收购现有田地,并不愿意这么费力的去开荒。或者他们有钱直接去做生意,去放贷收益更高。

    不过李世民觉得张超这种方式很好,短期看来投入大些,但长远看,有个四五年,甚至最多十年,张超就能把近两万亩的沟坡开发完成啊,到时这片地又能值多少?那可是年年不断产出的聚宝盆啊。

    “这个张三,脑子总跟别人不一样啊。他有钱没急着去放贷去贩卖,反倒是投入这么多开垦荒沟,发展种植养殖。”

    房玄龄打断了李世民。

    “其实张三也搞放贷的,而且搞的还十分有新意。前不久,京城开了两家新店,一家是张记当铺,一家是张记钱庄,就在西市。短短时间,已经相当的火爆,甚至引起许多人模仿跟着开起了当铺钱庄,如今长安城东西两市,当铺钱庄有数十家。”

    “不过却唯有张记两家生意最好,口碑也最好。”

    “钱庄、当铺?”李世民脸色不太好,刚说张超有钱没想着搞放贷,结果这边就出了两家。

    房玄龄把当铺和钱庄的经营模式讲了一遍。

    李世民眼中有光,他一下子就明白了钱庄的经营模式,当铺还不算新鲜,不就是寺院里的质库嘛。可这钱庄,以往虽有些店铺兼营此项业务,却没有如张记这样专业啊。

    存钱居然还有利息。

    但这利息也只有放贷利息的一二成而已。

    张超这边拿一分两分的利息吸引百姓手里的闲钱存进去,然后他转手就把这些钱以七八分的利息再贷出去,空手套白狼,借鸡生蛋,这招玩的多溜啊,充满张三的风格啊。

    “张记钱庄还有存折、庄票?庄票都已经是不记名有固定数额见票即兑?”

    李世民敏感的发现这里面有问题。

    这庄票岂不成了纸质的铜钱?成了可以流通的货币了?

    若是张记到时多开几家,甚至洛阳、太原等各地大城都开上那么一家分号,那到时岂不是凭着一张票,就能不带钱帛走天下,随时可能兑取?

    李世民越想,越觉得这张记钱庄厉害,更觉得这庄票厉害。

    大唐立国数年,也统一了天下,得了不少隋朝的府库,但天下动荡多年,钱币混乱。大唐去年特意铸造了新铜钱,开元通宝,停止其它旧五铢钱等铜钱的流通。

    但这也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开元通宝的数量有些少,就算铸钱炉不断的铸钱,也还是难以满足需求。因此只得又以绢来做为货币,甚至规定超过十贯钱以上的交易,就得用绢,不能用铜钱。

    但同时又有许多人把铜钱储存起来不用,还有些人把铜钱熔了铸铜器而获利,导致朝廷的钱荒越来越严重。

    先前还有许多旧钱流通,这种情况不这么明显,可现在朝廷兑换收缴旧钱熔铸新钱,一边是那些不法之徒把新钱熔铸铜器,还有许多人把新铜钱窖藏不用。

    市面上旧钱不断出现,朝廷不断收,不断铸。

    旧钱大量减少,新钱却也在不断的减少流通,朝廷拼命铸铜钱,可流通的开元通宝反而越来越少,导致就是如今的物价也变的很奇怪。

    早两年,是物贵钱贱,现在却反过来,变成了物越来越贱,钱却变的贵了起来。

    表面看,各种物价跌了,好事,但实际李世民却也知道些内情,百姓手里没钱可用了。大宗交易还好些,能用绢,有时还能用金银。但平时的小额交易,百姓手里都没铜钱,又可不能把绢零的裁减。

    这就使唤得物价在不断下跌,但实际上大唐远还没有到物资充实的情况。

    物价跌,不是物产多,而是大家突然间手里没铜钱,买不了。市场上,现在甚至都开始重现以物易物了,虽说还没到一种极为严重的地步,但苗头却很不好了。

    因此现在朝廷都有大臣请求暂时不要禁止旧钱流通,不要熔铸旧钱等议,还有人提议要铸大钱,以一当五当十,甚至有人提议铸金钱银钱铁钱。

    “玄龄,你说如果朝廷开一家钱庄,然后发行庄票做钱币,你觉得可行吗?”

    房玄龄不由的脸色大变,“殿下,万万不可啊。”

    “为何不可?既然张三的张记钱庄可以发行庄票,还不出乱子,这么红火,那朝廷为何不可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