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唐朝好地主 >

第200章

唐朝好地主-第200章

小说: 唐朝好地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耕三分地,张超累的要死。看起来轻松,其实扶犁、踩耙,扶耖,都是相当累人的。这还是有两头牛拉犁,用的又是改良后的短曲辕犁,犁比较轻,要不然,更累人。

    地主也不容易啊,还得时不时的做个秀。

    想想那些普通百姓估计更不容易,没有牛,得有人拉犁,肩膀都得磨破。尤其是原来还没有曲辕犁这种先进耕具,旧式犁效率太低,一般人还拉不动,深耕浅耕又不好控制。

    加之好多人的犁都是木头的,犁嘴都舍不得用铁,都不敢想象这田也怎么犁出来的。有些人干脆犁也不用了,用踏犁。

    踏犁说是犁,其实就是一把铲,不过比普通的铲要效率高点。用脚把踏犁踩进地里,再把地给翻起来,比一锄一锄的挖快不了多少。

    想想几十亩地都靠这种方式耕作,想想都可怕啊。怪不得产量那么低,而耕种要花那么多时间。

    像张超用的这套耕具,典辕犁,刀耙、铁齿耖,全都是铁的,甚至还是用的钢,既轻便又犀利,也就张超这样的地主才用的起。

    而且张超不家两牛拉犁,更是轻松。

    别人想精耕细作都作不了,没条件。

    “你们六个过来。”

    张超把来恒等六个学生叫了过来,刚才这些小家伙一直站田埂上看戏,张超也没理会他们。不过他今天叫这六个人来,可不是为了春游的。

    今天这六个都得要下地体验一回,做做农事的。

    反正他们都是张超的门下第子,张超可不管他们爹以前是大将军,还是当朝太子,或者娘是公主的。

    平阳公主都说过,不听话就揍。

    这年头的家长,对于孩子的老师是相当尊敬的,不听话体罚一下,再正常不过了。决不会发生说挨了老师打,跟父母一告状,父母就要去撕老师的情况。敢告状,说不定还得再挨父母一次打。被老师打了,只能说明你该打。

    六个门生,大的十二岁,小的才三岁。

    但都一样,穿着长袍、靴子,与这田野格格不入。

    几人听到张超叫,还有些犹豫,他们脚上可是干净靴子,下到地里去,那都要弄脏了。

    “把靴子都脱了,把袍脚夹到腰带里,赤脚过来。”

    几个少年面面相觑。

    今天出着太阳,但也还是有点冷的。最重要的,几个小家伙哪个不是锦衣玉食,让他们打着赤脚在泥地里走,他们很犹豫。

    “叫不动你们是吗?”张超加重了语气。

    来恒来济兄弟最先听话,脱去靴袜,把袍脚提起来,夹到腰里,扎起裤脚。

    赤脚踩在刚耕过的田里,脚感受着松软的泥土,还有冰凉。

    “啊!”

    柴哲威突然大喊一声,退回到了田埂上。

    “怎么了?”

    “有东西咬我脚,蛇!”

    听到有蛇咬了柴哲威,张超吓了一跳。给几个学生上堂劳动课,可不能出事啊。他连忙跑了过去,可根本没看到哪有蛇。

    “蛇在哪?”

    “咬到哪了?”

    张超问柴哲威。

    “咬我脚底了。”说着柴哲威把自己的脚底板亮给张超看,可张超看了半天,根本没看到伤口。

    “那蛇就在那,还在那!”

    柴哲威指着面前的地大声喊道。

    张超扭头看去,我擦,哪有什么蛇,只是一只比较肥硕的蚯蚓而已,那蚯蚓在土里过了一冬,现在被翻了起来。还在泥里扭来扭去的,不过确实挺肥的,起码有一根筷子那么粗。

    张超放下提着的心,松了一口气。

    “娘的,谎报军情,差点吓死。这群贵族子弟也真是的,明明只是一只蚯蚓,他愣是能当成蛇。”

    “你说那是蛇?”

    张超直接把那蚯蚓抓在手里,拿到柴哲威面前,吓的他连忙后退。

    “你们也觉得这是蛇?”张超问其它五个。

    一群小家伙都点头。

    “你们平时整天读书,都读些什么玩意,连五谷不分,蛇和蚯蚓也不分了?”

    那边的兰儿和连儿两个丫头一起呵呵的笑,嘲笑这几个孩子,连蚯蚓都不认识了。

    来恒几个被笑的满脸通红,“这就是蚯蚓吗?”

    “没错,蚯蚓可是种好东西,他们在土里钻洞,吃的也是泥,然后蚯蚓排出的泥,会肥田。鸡鸭也最喜欢吃蚯蚓,吃了能多生蛋。现在,我给你们第一个任务,每个人下到田里,抓二十条蚯蚓上交,完不成任务,少抓一条,就抓一遍三字经!”

    “必须用手抓!”张超又加上了一条。

    张超还把那条蚯蚓让他们轮流的放在掌心里,几个小家伙吓的哇哇大哭,不过张超根本不理会他们。

    附近的田里,是张家的长工们在耕地,他们看到这边的动静,都忍不住过来瞧热闹。怎么让一群公子哥下地,还把他们弄哭了。听说其中一个还是太子的长子呢,那可是皇长孙啊。

    远处还有东宫的侍卫,站在不远处,但没有过来。他们奉命跟随太原王,护卫其安全。但太子早说过,只要不是发生危险,那么张三郎对于太原王的教导方式,他们无权干涉。

    老爹看着几个公子哥们哭爹喊娘的,有些于心不忍。“三郎,要不就算了,他们都不是普通人家的孩子,学好学问就行了,哪还用懂这些。”

    张超平淡的道,“如果读书读的五谷不分,把蚯蚓都能当成蛇,这样的人能有什么出息。既然他们父母把他们交到我手上,我自然会好好教导他们。读书是教育,但也不能连生活的常识都没了。”

    张超不理会他们的哭声,“哭啥,完不成任务,你们哭破天也没用。”

    几个孩子哭了一会,发现也没有人来理他们,最后也哭不下去了。来恒来济李承宗三个表现还不错,脸色虽然不太好看,可也咬着牙下了地,开始在泥土里寻找蚯蚓。

    最后连裴行俭也跟着来济兄弟去抓蚯蚓了,唯有柴家兄弟表现最差劲。

    下了地,也没真正的去抓蚯蚓,最后来济兄弟和李承宗帮他们抓满了数量。

    张超检查了一遍。

    “好,算你们过了关。现在,你们去撒肥!”

    撒肥,就是把用沼渣和灶灰、碎秸杆等一起做成的肥料撒到田里。配和着沼液,做为田的底肥。

    肥料虽然加了灶灰和碎秸杆,可依然还是有些半干不湿的。

    几个小子都知道这肥料里的沼渣是怎么来的,都一脸难看的站在那里不动。

    “每人撒完一筐肥,撒不完,抄三遍三字经!”张超很不客气的威胁!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296章 马儿

    二月二,张家沟建了土地庙,为土地公公塑身安位。到了三月的时候,张家沟又建了一个庙,城隍庙。

    寒食节后,就是清明,扫墓祭祖的日子。

    唐人很信奉城隍神。

    但最初的城隍不是神,只是指城池的护城壕。古人最早信奉的护城沟渠神是水庸神,后来渐渐变为城郊的守护城,城隍神。甚至成了道教里剪除凶恶,护国保邦之神,说他能应人所请,旱时降雨,涝时放晴,保谷丰民足。

    而且说城隍神是阴间的一城之主。

    大唐有城池的地方一般就有城隍庙,张家沟虽不是城,但如今也十分兴旺,相当一个热闹的集镇。

    上次土地庙建成后,香火很旺盛,这次乡民们又提出建城隍庙,到张家来说起此事,张超也不反对。建个小庙花不了多少钱,但乡民们却很在意,那就建吧。

    有了土地庙和城隍庙,以后还能办办庙会,活跃下张家沟的集市。

    清明时节,种瓜点豆。

    这正是春耕播种的大好时机,家家户户都在忙碌着。

    清明节后,柯马儿很早就被父亲叫醒。

    他跟父亲睡在一个炕上,他们一大家子都是睡一个炕。家里去冬盘了这个大炕,晚上睡的暖和。但盘炕花了不少粮食,而且每天烧炕也费柴火,因此家里只一个炕。大炕上只是中间拉了个帘子而已,父母睡一边,他们兄妹们睡一边。

    清明时候,白天已经很暖和了,但早晚也还很冷,早上睡觉最是舒服。但每天早上,他父亲总是会很早叫醒他。

    父亲叫他起床的办法非常简单直接,大巴掌在他屁股上扇打几巴掌,马儿就醒了。不醒来不行,父亲会一直打到他醒为止。

    才挨了几下,马儿已经睁开了眼睛,一个激灵坐了起来。

    “天都大亮了。”父亲说了一句,转身就离开了房间。父亲身上有股泥土味,他知道父亲肯定又早起去田里干了一遍活了。

    以往马上早上起来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去家里牛棚里牵牛。每天早上,母亲都会给牛泡一桶料,一般是用点酒坊的酒渣,加点他们兄妹们白天扯的青草,再加点谷糠皮,然后加点盐,用烧开的水和淘米水一起拌好,让牛早上能美美吃上一桶。

    虽然东家说过,其实牛只要每天牵出去走走,吃吃草就行了,喂好水,每天给点盐,或者给点糠皮就好。

    但家里对牛宝贵的很不但给他专门在墙下搭了个不透风的牛棚,每天晚上还要给牛干净的秸杆垫圈,还得给他几件秸杆做晚上的草料,早上一桶饲料,傍晚还要给次料。

    真正把这牛当成了宝。

    每天马儿还要牵着它去吃草,冬天没有什么草吃,就得牵到坡上去吃树叶子。

    父母总是说,东家给了牛他们养还给他们用,那就得好好照料。要不然,照料不好,以后就不可能会有牛再给他们养了。

    这头牛过年前配过了,已经配上了,再过半月多点,就会下崽。东家说过,下了崽养好了,会另有赏钱。甚至将来可以便宜点卖给他们。

    不过从今天起,马上不需要再去放牛了。放牛的任务,以后就交给他的三妹。

    今天开始,他要去印书坊做一名刻字学徒。

    再过几天,马儿就过了十二岁了,吃十三岁的饭了。这个年纪,已经是大小伙了。村里好多跟他一样年纪的伙伴,也都进了作坊里做学徒,还有的去了长安城里张家的店铺里做伙计。

    他隔壁的柯狗子,就是去了醉仙楼里当跑堂伙计,不过暂时也只是学徒。

    正是仲春与暮春之交,气清景明。

    马儿看了眼躺在旁边的弟弟,每次他醒来时,弟弟总还在睡觉。不过弟弟并不常在家睡觉,弟弟如今在白鹿书院读书,托张家的福,免了学费和各种费用,弟弟在书院读上了书还不花费家里半文钱。

    只不过平时弟弟读五天休两天,那五天都得吃住在学校里面,连书院门都不能出。不过弟弟总说学校里吃的很好,天天吃饱每餐都有几份菜,还总有一份荤腥,不是肉就是鱼。

    小弟确实长胖了一些,面色红润的。半年前,小弟还是瘦瘦的。

    可惜他错过了年龄,书院只收六岁的孩子去读书,他十二岁,读不了书了。父亲对读书的弟弟很好,每次回家的那两天,家里都要加菜,就是早上,也让他睡到很晚,不会叫醒他。父亲总说让弟弟好好读书,专心的读书,读出个名堂来,以后光耀张家的门楣,就如小张学士一样了不起。

    马儿下了床,他睡觉的时候只穿着条短裤,睡火炕穿的越少睡的越暖和。下了床,还是有些凉,他连忙把外衣穿上。

    因为今天要去作坊,母亲给他准备了一套新衣。

    不是父亲旧衣改的,也没有打过补丁,是上好的麻布料子,还是夹层的。这布料还是过年的时候张家送的,母亲一直收着。给小弟做了一套衣服,剩下的都没舍得给父亲做一套。

    穿上这套崭新的衣服,马儿觉得自己整个人都精神了许多,感觉自己成了一个大人了。

    换上了新的布鞋,马儿觉得走路都带风,到了窑洞外面,去了茅房解手。原来他们家的茅房是直接在猪圈里的,人蹲在上面,猪在下面。

    不过后来张家说,这样子不卫生。

    张家派了张家班工程队的人,帮村民们家家搭了新的茅房,还在村里修了好几个公共厕所。

    不用在猪圈里方便,这确实感觉好了许多,起码不用方便时老得提防着猪来拱。

    站在茅房里撒尿,马儿低头看了看自己的小鸟,毛都还没长出来一根,想到村里几个同龄的,人家就都已经早不一样,他觉得郁闷。

    快快长大,我要做个大人。

    尿完,马儿回到院里,要走进屋时又退了回来,到一边打了半勺水洗水。这是弟弟进了书院之后,每次回来都要跟他们说的,什么饭前便后要洗手,早起晚睡前要刷牙,饭后要漱口等等。

    马儿家很小,只要两孔窑洞。很旧很狭窄,甚至窑洞门洞上还长了好多草。

    这两间窑洞一间是祖父祖母和叔父一家住着,一间是他们家住着,相当的拥挤。好在如今他的两个姐姐和叔叔家的一个姐姐,都在张家的工坊里做工,那边还提供宿舍可以住。虽然是盖的木板房,但也有暖炕,睡的通铺,但都是姑娘们,住一起也方便。

    姐姐们甚至吃饭也是在那边食堂里吃的,现在回来也少。主要还是忙,尤其是最近,因为春耕开始了,那边作坊里少了好多人,许多男人妇人都得回家忙地里的事,还要开始养蚕,没空再在工坊里做事。

    工坊里现在都剩下一些年青的姑娘小伙子,好多都是如他这样十二三岁的学徒,要么,就是些五六十岁的。

    不过姐姐们自从在工坊做事后,穿着打扮都不一样了。虽然她们的工钱,每月大部份都得交给父母亲,但还是能留下一点零用钱,加上工坊有时也会发些花布之类做奖品,她们晚上有空的时候,就会给自己做衣服鞋子。

    家里还有个妹妹,九岁,不到进工坊做工的年纪,平时就去扯些猪草,现在要接他班放牛了。

    他们一家七口,现在日子过的还挺不错的,起码不用为吃喝发愁。

    父亲常说这一切都是张家带给他们的,要心里铭刻,要感恩。马儿也挺喜欢张家的,尤其是小张学士待人最好,就算是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