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唐朝好地主 >

第206章

唐朝好地主-第206章

小说: 唐朝好地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是,用铜活字也有个麻烦,得再研究一种专门的墨水,要不然,现在的这种印刷墨不易在金属上挂住。

    张超决定集思广益。

    他把自己的三个助手,马周、岑文本还有孙伏伽都叫了过来,又把印书坊雕版老师傅柯八爷和郑老木匠都叫了过来。

    “我准备刊印一本书,不是传统的那些书,而是每半个月刊印一期,每期的内容不同。一期会有数个不同的版块,比如时事、经义、民生、人文、娱乐、财经等。”

    柯八爷两个老匠人对这个倒没怎么在意,反正就是印书嘛,印书就是要雕版而已。至于印什么,他们并不怎么在意,也不懂。

    但是马周三个,却都听的眼前一亮。

    这可是一本完全不一样的书啊,居然半个月就印一期,每期内容又不一样。最让他们激动的是张超说的这书的内容,不只是经义,还有时事新闻,还会有民生娱乐等。虽然张超说的还不是非常详细,可他们却已经都有了各自的想象。

    这是一本真正不一样的书。

    “时事是指把朝廷的一些政令等刊印在书中吗?”

    张超笑着点头,“是的,比如眼下的时事是什么?是江淮辅公祏叛乱,是突厥入寇,还有朝廷派军应战。这,就是时事,是新闻也是要闻。我们就可以把最近的新闻时事,写成文章,然后印在书里,甚至还可以针对这些时事,写一些评论。比如说我们强烈谴责突厥背信弃义,犯我边境,比如谴责辅公祏叛乱。”

    岑文本惊讶,“那这岂不成了议论时事?”

    做为一个官员,岑文本可是很清楚舆论的重要性的,任何朝代,都不会喜欢百姓议论时事,更不愿意百姓抨击时政。汉朝时的太学生,就喜欢干这种事情,朝廷恨的很。

    如果他们办了一份大唐半月谈,不但刊登时事新闻,还发文评论,这可不太好啊。

    张超向岑文本投去赞叹的目光,不愧是日后能当宰相的人,这脑子就是转的快。

    “我们发表评论,但不乱评。评论得有针对,比如说我们可以谴责突厥人背信弃义,谴责辅公祏大逆不道,但我们不能去评论朝廷的做为,我们不评不说。”

    虽然这样的做法,有点怂。但要想让这份半月谈能够站稳脚,并一直办下去,有些线是不能碰的。过线了,可能自身都保不住了。

    他办这个期刊,一是要扩大自己的名气,二是要赚钱。可不是为了作死的,若弄成一本作死的书,那没钱途啊。

    “除了时事新闻,我们这期刊还会刊登一些其它的内容,比如说经义注释、辩证。也刊登一些诗词歌赋,甚至是小说、杂文都行。”

    “那这经济民生又是什么?”

    “就是与生活相关的,例如朝廷修路铺桥,或者常平仓放粮收粮,朝廷的和买等。另外就是税赋调整,或者比如免税赋,减瑶役等等,与民生活相关的都可以。此外,还有关税啊,物价啊等等,这些也是民生。就比如现在,常平仓已经停止放粮了,而长安各大粮店开始上涨粮价等,这都是民生经济。”

    “我们把这些刊印在书上,让那些读我们半月谈的人,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天下之事。”

    孙伏伽三个都在点头,张三郎心很大啊。

    这书给他的感觉很杂,但却又紧贴当下,他觉得想法很好。真要有这样一本书,他肯定会每期都订阅的。

    看看最近的时事新闻,看看文人们的最新作品,再看看各地的物价之类的,挺不错的。

    “可半月编一本书,还要雕版印刷,我们来的及吗?”

    马周对印刷坊印书还是有比较熟悉的,他很难想象,半个月的时间,怎么来的及。

    “正常的雕版确实来不及,而且成本太高,比较浪费。”张超点了点头,然后对柯八爷他们道,“因此,我打算用活字来印刷。”

    “活字?”

    “活字,就是我们不再雕整个的版,而是改成雕一个个的字。然后我们用这些活字,再把它按需求排版,印刷过后,我们把他们归类,下次还可以继续使用。”

    “这!”柯八爷这个老师傅都为张超的想法惊住了。

    有的时候,其实只是隔了层窗户纸,但思维定式,没有人去捅。

    现在张超一下子捅破了这层纸,大家都看到了窗外的景象。

    “其实你们可以把活字想象成一枚印章,而一个版,就相当于把许多个印章排到了一起,固定,不就成了一个雕版了吗?”

    郑老木匠惊讶之余,仔细想了想工艺上的问题。

    “这确实没有问题,不过如果刻活字的话,可能需要刻很多字。”马周想到一个问题,活字排版不像是雕版,直接按稿刻字。

    活字是得先备好所有的活字的,不能临时要了再刻,也不可能根据书稿只刻需要的。而把所有文字都刻下来,可就会有很多字,尤其是一篇文章,可能有许多字是反复用到的,这就需要刻多个字备用。

    “所有字大约也就几千字,其中常用的也就一两千个吧。我们就算把常用字每个刻上十个二十个,也不过一两万字,加上不常用的字刻上几套,有五万字就足够了。”

    五万字听起来很多,但也就相当于两三百个版而已,却是可以反复利用的。

    “我现在就是在考虑,究竟是用木活字,还是用铜活字。”

    柯八爷给出专业的建议,“可以先试木活字,等木活字印刷弄出了经验,到时再弄铜活字。”

    老成的建议,张超欣然采纳。

    “好了,现在就请柯八爷和郑师傅准备木活字。”

    “宾王,你们三个就负责半月谈的内容,写时事稿子,写评论,找长安有名的文人约稿,去打探市场物价等,总之,内容一定得充实,还得真实。”

    马周点了点头,“那三郎你呢?”

    “我,我负责最后审稿。另外,还得去联系下长安城的商人们。”

    “找商人做什么?”

    “拉广告啊!”

    广告的意思马周几个倒是知道的,可他们这半月谈需要广告,也不用找商人们吧。

    “这个拉广告,不是去找商人打广告,恰恰相反,是让商人来我们这半月谈上打广告。”

    “给商人在书上打广告?”这简直是颠覆几个读书人的固有观念,商人只是贱业,读书人可是向来高高在上的,书也向来是神圣的,他们出书,为什么还要给商人打广告?

    “因为钱。”张超直言不讳。“我们给给商人打打广告,拿广告费,而商人则借我们的半月谈得到推广影响力。互取所需,诸位,有了这广告费,那么我们的半月谈就可以卖便宜些,能让更多的人看到,这难道不是好事?”

    一本百页的期刊,正常雕版印书,就算千部起,也得四五百文钱。这个价格可不便宜,张超希望半月谈能卖的火,让更多的人看到,可一月两本,就得上千文钱,就算长安城里有钱人比较多,可一年花上十几贯订阅,只怕人也不多。

    因此张超希望借给商人打广告,能多拉些广告费,这样成本就能降低不少。可以用这广告费,来降低半月谈的售价。

    若是半月谈变成二百文一本,甚至一百文一本,五十文一本,张超相信肯定会有更多的人愿意买上一本。

    嗯,如果销量破千,甚至是破两千,三千,那半月谈的影响力肯定就更大。

    那时,张超就能收更高的广告费,赚更多的钱了。

    名利双得,何乐不为!

    失忆love敏的盟主五章加更都送上了,谢谢失忆love敏的盟主,非常感谢,也谢谢大家的打赏。求些订阅啊!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304章 早起收地笼

    春雨绵绵。

    庄户人家却都一脸喜色,春雨贵如油啊。庄稼种下去,正是需要雨水滋润。张超披着雨衣,戴着斗笠,挽着裤脚打着赤脚,跟张家的几个庄稼老把式在田埂上走着。

    禾苗长势喜人,因为又施了一次追肥,禾苗都已经转青,长的十分喜人。一排排笔直的禾苗,跟那一群群的士兵一样站的挺直。

    几个庄稼把头们也都是满脸喜色,他们算是张家长工中的领班了,都是五十多岁的老农。虽然不如年青人力气大,但张家却看中的是他们的农事经验。

    他们以前都没种过水稻,其实在张家一直是跟着三郎学种稻。

    跟着三郎选种浸种育秧到插秧,一步一步,看着原来一粒粒的稻种,如今变成了一棵棵拙壮成长,青翠欲滴,心里也是相当自豪的。他们不但在洗澡沟种成了水稻,还种的这么好。

    “这雨下的好,不用担心没水了,省的车水了。”

    张超在田野里逛着,也很高兴。

    “等这场雨过了,就再施点肥,再把田里的草拔一下。”

    稻苗长到这个时候,已经可能给他松土了。不过水稻不同于旱地植物,不能拿着锄头到田里松土。

    水稻田有水稻田的松土法,拄根棍子,走到田里,拿着脚把水稻苗间的地都趟一遍,把泥用脚抹几遍,把长起来的草都踩进泥里,不让这些草抢禾苗的肥,也顺便把土松一松。

    再追一遍肥,禾苗就能长的更快更好。松田的时候,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就是水稻田里,往往会有稗草伴着禾苗中,这种草跟禾苗长的极似,却总能长的比禾苗更壮,如不注意,他们就会抢掉许多肥,最后还高于禾苗,但结出的却只是草籽。

    在禾苗长成之前,起码要经过两次松田。这也是相当费时间费精力的,每一寸稻田,都得用踩抹过。

    田里青蛙很多,也不时能看到泥鳅、黄鳝,有时还会看到些小鱼,还会有田螺。

    挺好的生态,不比后世之时,化肥、农药,到了后来,田里已经看不到这些东西了。

    张超觉得自己可以在这些稻田里养的鱼,鲫鱼或者鲤鱼都不错,只要在稻田里挖几条沟出来,鱼就能养起来。

    等再过段时间,禾苗再长高点,张家的那些鸭子也能放到田里来了。

    不过鹅不能放,鹅吃青最厉害,不论是青草还是稻苗它们都吃。

    不过鸭子没事,吃点田里的虫子泥鳅,也不会伤到水稻。等到稻子灌浆后,不要再放到田里来就行。

    到了下面河边,迎面走来两人,却是大牛二牛兄弟。

    “大牛,又来收笼子啊!收获怎样?”张超笑着问。

    大牛和二牛手里各拎了一个桶子,笑着上前来给张超看。桶里鱼虾都有,还有泥鳅,多是些小鱼,但也有几条三指多宽的鲫鱼和黄鱼,还有条草鱼。

    下雨天的时候,鱼是最喜欢活动的。

    张家当初修梯田时,就在山坡上挖了不少池塘,用以蓄积雨水,以备稻田需时之时。现在水塘里水满,一下雨,里面的那些鱼有些就会游出去。

    大牛兄弟俩编了一些竹笼,这些竹笼中间大两头尖,在中间留了一个孔,安放了一个特殊的漏斗似的进口,把笼子放在水渠里,两边拦上,进口朝着顺流。

    鱼可以从口子里钻进去,可是一进去,却出不来了,因为那个进口如一个漏斗,下面是竹蔑条交叉着,进去的时候倒不影响,可要出来,却是竹蔑条拦着了。

    这种鱼笼,大鱼小鱼,甚至是水蛇泥鳅螃蟹通通都能关住。

    因为这种竹笼都是放在小沟渠里,笼子中间较高,会露出水面,因此鱼虾等被关进去之后,也能呼吸到氧气,起笼的时候,鱼虾基本上都活着。

    一般收了笼,大家会把那些还活着的很小的鱼虾放回水里,让它们长大。

    “这得有七八斤了。”张超估计了下,大牛兄弟俩收获还是不错的,就是平时编的笼子,傍晚放,早上和傍晚各收一次,运气好时一天能收二三十斤,一般情况下,一天也能收十来斤。

    这么多鱼,大牛当然不会全留着自己吃。

    现在大牛是张家的长工,有自由的身份,也娶了七女,七女还已经怀上孕。大牛每天会给七女炖鲫鱼汤,给她补身子。

    其余的大点的鱼,则会卖给张家沟几个作坊的食堂,有时也会卖给村外的酒楼饭店里,反正是不用愁销路的,因为鱼虾都很新鲜。

    至于那些死了的小鱼虾,只要还没臭掉的,他会带回家,然后晒鱼干,阴雨天,有时会炕干,有时则直接给家里养的鸡鸭吃。

    反正是不会浪费的。

    对于大牛兄弟每天来放笼捕鱼,张超是不干涉的。就算二牛还是张家的奴仆,他也不会管的太死。只要不影响到正常的做事,张家奴仆们有时去捕点鱼打点猎,或者丫头仆妇们做点针线活什么的,赚点外快,张超是不会管的。

    管的太严格并不是就好,只要给他们定好工作任务,定好工作时间,然后工作之余的时间,张超都是视为他们的私人时间。

    大牛要把那两条黄鱼给张超,这两条鱼其实是黄刺鱼,身上有刺,捏它的刺还会发出小鸭子般的叫声,有的地方因此也叫黄鸭叫。

    这种鱼无鳞,肉质嫩,炖煮吃最是美味,也有地方叫它黄辣丁。

    大牛他们这两条鱼挺大的,每条有半斤多,可以弄上一大碗黄刺鱼炖豆腐。

    “你们留着自己吃吧,弄两块新鲜豆腐炖,绝对鲜美。”

    张超笑着往水库边走,那里修有简易的浮动码头,上面还系了条小船。

    带着几个庄把头上了船,张超他们在细雨斜风里划着船,往上游去。张超也下笼着,不过不是跟大牛他们一样下那种小竹笼,他下的是地笼。

    上百米一个的地笼。

    地笼其实和大牛他们的竹笼有些相似,但捕鱼能力可就非常强了。大牛他们的笼子只能在小水渠里,而张超的却能直接扔在河里、水库里。

    洗澡沟虽然蓄水不深,也就不到一丈水深,但鱼还是挺多的。这个时代水质没有污染,也没有那些各种各样的捕鱼方式,因此鱼很多。

    水坝一拦,洗澡沟变成了一个水库,张超称之为鲸鱼沟水库,有十几里的水面,往上,河面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