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唐朝好地主 >

第278章

唐朝好地主-第278章

小说: 唐朝好地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还是跟李世民好好研究一下这个铠甲案,也许真有机会弄倒太子呢。

    玄武门计划放弃,李超也就不再是今天的主角。

    他坐在一边听着杜如晦和房玄龄几人分析情报,然后谋划对策。

    事情其实也挺清晰的,李建成可能感受到了极大的威胁,于是乎本能的有了自我保护的反应。他派人给杨文干送盔甲,让杨文干派军官来京给他那支超出编制的私兵统领,这都是在拼命武装自己。

    在此前,大唐忙着对外统一,内部矛盾还不激烈,李世民统兵征讨,李建成在京辅阵,齐王也经常统兵上阵,李家父子四人那是齐心协力,打下大好江山。

    但是现在不同了,天下打下来了,三个儿子都想做那个位置。

    之前李建成也结交拉拢了不少人马,尤其有好几个强硬外援,比如庐江王李瑗,燕王李艺,彭国公王君廓,都是地方实力派。可李瑗被李超告发,弄的舆论大作,最后被李渊削爵除职。

    李艺又同样因为卷入跟李超的事情中,结果惹的皇帝再出手,把他削爵除职关入了大牢。

    李建成的两个强力外援先后失去,加上连薛万彻这样的猛将都被调走,让李建成非常的没有安全感。

    距离长安不远的庆州都督杨文干,这位之前的东宫侍卫,就成了李建成倚重的一支外援了。派人送铠甲,加强杨文干的实力。又让杨文干派军官来京,加强他那支私兵的战斗力。这都是没有自信的表现。

    其实李建成蓄养私兵,甚至联络地方都督做外援,这都不是什么稀奇事。李世民自己其实也这样干,比如河南道大都督屈突通,山南西道大都督刘弘基,现在的陇右道大都督李超,那都是李世民的外援,还有名为太子一边实为李世民一边的河北道大都督秦琼。

    李建成养了两千私兵长林兵,李世民也暗中积蓄死士,还在洛阳一带招募了不少人马。

    大哥不说二哥,铠甲军械这种事情,李世民也一样有干过。

    只不过李世民还是比较谨慎,事情办的机密。不像李建成,现在东宫被李世民的人渗透,跟个筛子一样,干点什么事情,结果李世民马上就知道了。

    不过一次送三千副铠甲,这个确实有点多了。而且李建成在东宫南门长林门外,屯的那两千兵也确实是完全是正常编制额度之外的。

    这事情,李渊肯定也是知道的,只是之前没有人提罢了。

    长孙无忌提出了一个计划,直接让他们在东宫的人向皇帝密报太子谋反,把送铠甲之事捅出来。

    “三郎,你觉得如何?”

    李超一直只是坐在那里听,并不发言。

    李世民却主动的向他问起。

    “殿下,这次的事情是一个极好的机会,我们一定得充分的利用好他,把这个事情的影响力发挥到最大,这样才能对太子造成最大的杀伤力。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若是我们操作不当,那么就很难起到作用,会浪费一个难得的机会。我觉得上党公所说的思路是对的,但具体方面还需要再好好谋划一下。”

    长孙无忌倒没不高兴,而是问,“你觉得还要如何谋划?”

    “我们不能直接就让人密告太子谋反,要不然,陛下可能会选择悄悄处置这件事情,甚至根本不把这件事情拿出来。我们必须得让这件事情发酵,扩大。”

    “怎么做?”

    李超想了想,事情要搞大,有很多种办法。但有种比较简单的,那就是公开闹明了。

    “太子东宫卫率之外,在左右长林门屯了两千兵,这是不在东宫卫率兵马编制之内的,是属于太子私募之兵。我觉得可以拿这事先做点文章!”

    长孙无忌不解,“东宫的长林兵,不是什么秘密的事情,陛下是早就知道的。”

    “我知道,这是早就招募的,后来太子与诸王将手中兵马上交朝廷时,太子并没上交而是保留了下来,皇帝似乎也没有追究之意。可这件事情,本质上来说,还是太子违反了陛下的旨意。这事,可大可小,若只是正常情况下,对太子不会有丝毫影响,陛下也不会拿此事责难太子,但若是在特定的情况下,这事可就不一样了。”

    开国之初,太子有点私兵,很正常。哪怕现在皇帝要太子和诸王把兵都交上去了,但秦王齐王哪个手里还没点私兵。

    “殿下可公开向陛下上奏,把长林兵挑明,称太子私蓄亡命之徒,意在谋反!”

    这下李世民也搞不明白了,把一支大家都知道的私兵拿出来说谋反,这没意义吧。

    “单独提,当然没意义。但如果我们先借这长林兵把谋反这个事情提起来,然后炒一炒,然后东宫那边的人突然密报说太子谋反,私运铠甲三千给庆州都督,还让庆州都督调军校来指挥长林兵,你说陛下会怎么想,还会那般不在意长林兵吗?”

    单独一个长林兵,确实没什么说头。可若做为铺垫,再连上后面的铠甲谋反案,那就相辅相成,更加坐实太子要谋反了。

    庆州都督杨文干是外援,太子带长林兵在京谋反,到时可就是里应外合啊。

    事涉谋反,那都不是小事。而且还如此的证据确作,那就更不容轻视了,相信李渊也不会再那么卖力维护太子的。毕竟,谋反,那可是谋他的反啊。

    “一环扣一环,高!”房玄龄都不由的称赞。

    高士廉也点头道,“长林兵和铠甲案一起揭开,可以肯定的是,陛下绝对不会再容忍长林兵存在了。两千长林兵若是解散,这可是大好消息。”

    李世民也是连连点头。

    而这,也正是李超的目的所在,他对于铠甲案没有太乐观,太子也不是说废就能废的,毕竟太子是国本,李渊以往的表现,看的出他对太子还是很维护的。

    但借此机会,把李建成的两千长林兵给废了,却是好事。历史上,玄武门时,东宫长林兵没有出现,但谁能保证他李超版玄武门之变,长林兵不会出现?

    没有长林兵出现的那次,宫府兵都差点打进玄武门了,要是出现点变故,来个蝴蝶效应啥的,两千长林兵出现,那玄武门可能真要守不住。

    因此,为了安全起见,还是先废掉李建成的这支重要兵马。

    文臣们商议,武将们倒是没多少插嘴的地方。

    秦琼、尉迟恭、程咬金、牛进达四将老实的看着这些谋士们出谋划策,心中暗叹,这些家伙看起来文弱,可肚里坏水真多啊。一计套一计,环环相扣,服,大写的服。

    程咬金尤其对于李三非常服,这小子,以前还真是小看了他,如今在秦王府里,地位还远在他之上了。

    哎,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当初只是看他是老铁枪的嗣子,还看在叔宝的面上,加之这小子比较有趣,才比较赏识照顾,不料,到了如今,他居然反而只能坐在这里,看着这李三郎在那里挥斥方遒了。

    秦琼也挺欣慰的,老铁枪有了这样一个儿子,也沾儿子光封了伯,挺好。

    密谋半天之后,大致的计划已经出来了,还是以李超的建议为主,又有房谋杜断,长孙老阴逼的丰富,这个计划已经非常不错了。

    李超和秦琼的身份不便久留,便告辞离开。

    李超和秦琼还有程咬金、牛进达、尉迟恭等结伴往外走。

    尉迟恭老黑很难得的挽住了他的手臂,弄的跟搞基一样。

    “三郎啊,我家宝琳跟着你身边,多亏你一直照顾啊,那小子终于也磨砺成熟了。”

    尉迟宝琳新封了个子爵,爵位不高,尉迟家也不稀罕,毕竟宝琳是嫡长子,将来要承袭尉迟老黑的爵位的。但老黑把儿子的成长也看在眼里,现在儿子依然年轻,可却已经很不错了,都有了自己的功业,不完全靠老子。甚至尉迟宝琳跟着李三郎经营的产业,赚的钱也是让老黑经常感叹的。

    当父亲的,最高兴的莫过于看到雏鹰展翅,终于可以翱翔天际。

    李超笑了笑,“世伯,你知道宝琳胳膊上的刺青吗?”

    “什么刺青?”

    “宝琳在洮州的时候喜欢上了刺青,还在自己的两条胳膊上各刺了一句话呢。左胳膊上是,我爹是武神,右胳膊上是,军神是我哥。非常拉风,他在洮州最喜欢光着两条胳膊!”

    尉迟老黑脸更黑了,黑的跟炭一样。

    刚才他还心里感叹,儿子终于成熟了,可以单独飞了。这一刻,他突然有种想要把尉迟宝琳那小兔崽子两条胳膊砍了炖黄豆吃的冲动,小兔崽子,真是岂有此理。

    看着尉迟老黑脸更黑了,李超心里很舒爽。宝琳啊,哥心里一直想告你这一状呢,告完了,心里也舒畅多了。

    程咬金那张老脸也凑了过来。

    “三郎,处默是不是也刺了?刺了啥?”

    “哦,处置也刺了两句话,生不怕阎罗王,死不畏程咬金!”

    李超继续告黑状,程咬金大怒,“我要剥了那畜生的皮!”

    牛进达也望着李超,“我家那小畜生刺了啥?”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402章 立你为太子

    第四更送上!

    “看报,看报,大唐半月谈,足不出户,却晓天下事了!”

    朝阳还未升起,钟鼓楼的晨钟响过之后,夜晚封闭的长安城,也开始苏醒,一道道城门坊门陆续打开。城门外,许多早就已经等侯的商旅百姓,纷纷涌入城中。

    只是今天让许多早起行人有些惊讶的是,街上有许多少年,他们背着个迫在挎包,在街上沿街叫卖。但卖的不是什么鲜花、早点,而是报纸。

    平阳公主一大早起来就坐着马车送两个儿子哲威和令武去大学士第,他们夫妻两个都是不会教导孩子的,觉得孩子跟着李超学习的时候最懂事。

    “娘,报纸是啥?”年纪大些的柴哲威问。

    李秀宁掀开马车帘子,看着外面比自己长子大不了多少的少年,在清晨的寒风霜雾里沿街叫卖,有些可怜他们。不过她也不知道这报纸是什么。

    报纸,听名字跟纸有关,但却叫大唐日月谈,还足不出户就知晓天下事,看来这应当类似于书,却又相当于露布告示一类东西。

    “停车,福伯,把那个卖报的孩子叫过来一下。”

    一个很瘦弱的少年被叫了过来,大冬天的,他衣服也很单薄,脚上一双布鞋,连袜子都没有。身上一个斜背的挎包,里面装着许多本书,散发着好闻的墨味。

    “这位是平阳公主殿下,快行礼拜见。”

    少年看着那豪华的马车,还有公主的名头,吓的头都没敢抬,低着头就往地上跪拜。

    “起来吧,我问你,你卖的这个大唐半月谈,是书吗?”

    少年起来,依然低着头,“回公主的话,这个不是书,是报。”

    “哦,你拿一本给我看下!”

    报童取出一份交给了平阳,平阳拿在手里,发现这书比普通的书籍大不少,相当于一般书籍的两倍大,也是线装订。还有蓝色封面,封面上就写着大唐半月谈五个字,下面还有李超主编四个字。

    原来是李三所编的书,他一回来,倒又干上老本行了。

    李秀宁笑笑,翻开了第一页。第一页是目录,写着内容提示。

    她扫了一扫,往后翻。

    然后看了一眼,脸色就变了。

    那一页,赫然就写着大唐头条新闻,秦王上奏称太子谋反。

    下面还有内容,内容不算详尽,但也把事情说清了,大致引用的是官方消息,秦王弹劾太子谋反,证据就是太子私蓄两千死士,号为长林兵,意图谋反。

    后面的消息,李秀宁已经没心情看了。

    “你这本书多少钱?”

    “回公主殿下,今日创刊首次发行,免费赠送,不要钱。”

    李秀宁对福伯道,“给这孩子打赏。”

    “调头,回府。”李秀宁面色不好。

    大年三十。

    武德五年的最后一天,本应当是一个开心高兴的日子,可这天整个长安城的气氛却有些沉重、压抑。

    因为一大早,随着一份免费发放的报纸,让整个长安城数十万人迅速的知道了新鲜事件报纸大唐日月谈的同时,也知道了一件相当惊人的消息,秦王弹劾太子私蓄死士,密谋逆反。

    因为是来自于纸上的消息,上面还采用了数个相关衙门关员的说法,因此这条消息显得极为的正式和可信。

    对于唐人来说,能印在纸上的东西,那就是很神圣的。这不是流言也不是小道消息,这是正式的文书,是榜文,是告示啊。

    秦王弹劾太子谋反,还如此公示天下,那这是不是说大唐要变天,大唐要换太子了?

    街头巷尾,都在议论着这件事情,比什么采买年货之类的,可要热闹的多。

    朝堂上,皇宫中,气氛更加的压抑。

    太极宫中。

    李渊披头散发的,提着把剑破口大骂,完全不顾形像,几次喊着要杀了逆子。

    前天,李世民就上奏称太子谋反,指出了东宫私蓄的两千长林兵的种种违制之处,说太子有意谋反。

    看到了这折子,李渊只是留中不发,并没有当回事,甚至还派人去了趟秦王府,对李世民的惊人之语做了批评。

    本来李渊以为,这只是次子对于现状不满的发泄牢骚,事情就此过去了。

    可谁知道,事情不但没有因此过去,反而越来越严重了。

    就在昨天,东宫的两名将军尔朱焕、桥公山突然叩宫求见,奏称太子谋反。

    来自东宫卫率的两名武官,一个车骑将军,一个骠骑将军,都算的上是很重要的东宫属官了,地位也不低。两人突然跑到皇宫奏称太子谋反,这事情可就跟秦王奏称太子谋反不一样了。

    李渊亲见了两人,然后得到一个惊人的事实。

    太子建成居然秘密往庆州运送了三千副铠甲,负责押送的正是这两员东宫将领。二人走到半路,惶恐不安,于是连夜跑回京城,向皇帝密告此事。

    三千副铠甲,李渊听了还不相信。

    可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