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唐朝好地主 >

第379章

唐朝好地主-第379章

小说: 唐朝好地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超总是那么另类的。

    “技术是生产力!”“以人为本!”这些话倒是挺有道理的,如今大唐就是缺人啊,有好的工具,好的技术当然是好的。

    但士农工商,主导地位的还应当是士,士是思想,是头脑,对于李世民来说,土地、耕种、税收、商贸这些都很重要,但更重要的应当还是士。士就是吏治,是人事,是管理。

    不过让太子也开开眼界,也好。不能只盯着高处,也处看看远处,看看脚下。

    等长孙皇后回去了。

    李世民拿着奏报,看着上面附上的打谷机图纸,反复的看着。

    这个打谷机,有点意思,居然还有这样省时省力。若是朝廷拿到了占城稻,以曲辕犁深耕细作,加上肥料,再加上这个打谷机,那到时水稻可以在江淮大面积推广啊,朝廷的粮食产量大大增加。

    嗯,这个李超,脑子里整天在想什么?

    上次发明了曲辕犁,好东西,大大提高了耕地的效率,一头牛也能比两头牛耕的深和快。现在又弄出了个打谷机,大大提高了脱粒的效率。

    放下了这份奏报,李世民拿起了另一份奏报。

    这是份李超上的奏报,李超回灞上前上的,已经摆在他桌案上好几天了,李世民几乎天天都要看上几遍。

    他一直犹豫未决。

    李超的这个奏章,丝毫不比上次他提议对佛寺管理事情小。

    李超提议迁都,地址都选好了,在襄邓之间营建新都。这些奏章很详细的列明了迁都的原因,以及选址襄邓的原因。

    一二三四五,一条条列举的很清楚。

    说的李世民很动心。

    关中立都,好处不少。西汉立都关中长安,二百余年天下。

    但自汉以来,关中也有许多缺陷。

    比如说经过这么多年,关中的人口一直很多,垦殖过度,水土流失严重,关中平原无法承载这么多人口,粮食供应严重不足。

    其实,大唐的疆域极大,唐已经不是汉时以关中以及中原一代为主了。东南,也不断的开发,如今甚至在帝国占有极大的比重。

    当年杨广营新都洛阳,也是为了让帝国的中心处于天下的中心,更好的管理天下。

    如今,大唐一统天下,东南在帝国的格局中越来越重,大唐立都长安,距离东南太遥远了。

    甚至离东北部,也一样的遥远。

    再加上,关中距离草原太近,战略上也不太安全。其次,还是粮食问题,依靠关东转运粮草税赋,太难,而且关中无法承载太多的人口。

    若迁都襄邓,一来可以提高大唐朝廷的安全,二来襄邓处于天下中心,新都东移,那么对于东北、东南等地的控制力无疑能大大增强。

    其次,襄邓间周边的山川地理形势也不错,防御上也一样还行,而且襄邓又是一个大平原,能够开发的土地也多,又有水运优势,转运方便。

    再则,迁都襄邓后,必然带走大量人口,那么关中人口压力减轻。而朝廷迁都襄邓,还能带动江汉荆襄等地的大开发。

    这些地方可是还有大量未经开发的好地。

    如此种种,似乎迁都好处许多。

    只是,再建一个新都,花费不少,而且迁都,也必然会很麻烦。当年杨广营建新都洛阳,可是大兴土木,弄的劳民伤财。

    这长安城,其实也才不过营建几十年而已,现在抛弃另建一个新都,总觉得有点太耗费。

    许多天了,李世民还是没能拿定主意。

    迁,还是不迁?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544章 吃李大户去

    迁都那是大事,之前太上皇的时候都已经讨论过了,那时就是当今一力反对。

    可是现在,皇帝却把李超的奏章交给宰相们议论,却是有再次考虑迁都的意思了。

    政事堂。

    “李超又开始折腾了。”

    “上次说不能迁都的是他,这回说要迁都的又是他。”

    “反正李超那张嘴,怎么说都有理。”

    “迁都,不说其它的,有钱吗?”

    “谁知道呢,我倒是想看看,他奏章上到底怎么说的。”

    “嗯,对,先看看再说,说不定李超还真的说的有依据呢。”

    “呀,还写了挺长,这一二三四五,一条又一条的,迁都的好处,都写的清楚,长安不适合再做都城的原因倒也写的清楚啊。这奏章,很有李超风格啊。要是我尚书省的那些官员们写奏章报告能写的这么简洁明了,就省心了。”

    萧禹扫了一眼奏章,不由的真心赞叹。不管内容如何,首先这奏章的写法就非常的好。

    “是啊,张超说话,总能打动人心。”

    政事堂里,宰相们一人拿着一份张超奏章的抄本,都在那里一边看一边议论。

    一开始,大家还挺轻松。

    迁都?那是那么好迁的?

    可看着看着,气氛就不太一样了。

    李超奏章里写的很详细明白,这长安城已经完全不能符合大唐帝国的都城地位了,太偏,太小,太落后了。

    “说的倒是很有道理的。”

    “嗯,之前李超反对迁都,说是因为大敌当前,朝廷迁都时机不对,而不是不应当迁都。现在吐谷浑、突厥都安抚住了,而朝廷也收复了朔方,如今局势正稳。朝廷无外忧,也无内患,此时迁都,倒没问题。”

    “迁都也应迁洛阳啊,为何却要选个襄邓?”高士廉道。

    “洛阳一来久经战乱,残破不堪。二来,论起地理防御形势,也不如襄邓。”

    洛阳的优势在于紧依黄河,而且杨广当年营建新都洛阳后,把运河挖通,使得洛阳正好处于南北运河的中点附近,加之有黄河水运之利,使得洛阳确实拥有不错的条件。

    但自隋末起,洛阳一直打仗,彻底打破了。

    十几年前才营造的新都洛阳,也早在被唐朝攻破之后,给拆掉了。现在想一想,其实有些可惜了。

    若是当初没拆掉洛阳宫城,就可以用现成的了。

    当然,洛阳的防御安全形势,不如长安。长安号称关中四塞,居于一隅,安全性能要比洛阳高,洛阳四战之地,虽说也有八关,但总体来说远不如长安。

    这也是当初太上皇时,选襄邓不选洛阳为新都的原因。

    襄邓的安全形势,仅次于长安,却是远高于洛阳的。而且襄邓一带其实是一个较大的盆地,又有汉水穿过,北面黄河南面长江,东面淮河,防御和转运都远超长安。且新都迁到襄邓那么京师东移,处于天下中心,有利于管理这个庞大帝国,尤其是对东部的管理加强。

    “在襄阳和邓州之间建一座新都,最大的问题还是营造的本钱啊。”

    长安已经不能适应大唐帝国,无法承担帝国政治经济中心的重担,而洛阳又残破,安全形势也不太好。

    襄邓之间位置倒不错工,也有水陆转运交通之便,安全形势也好,可问题也摆在那里,襄邓之间可没有一个能做为都城的大城,不可能选襄阳或者邓州,得选在盆地的中央位置,那么就要在平原之上,从零开始营建一座新的都城。

    宫城、皇城、外城,可是全都得新建的。

    如今的长安城,是隋朝时建的,前后也建了好些年,花费的钱不少。杨文的时候,营建东都,同样大兴土木,花了很多钱。

    现在大唐的底子,要营建一座崭新的都城,这个本钱可不小啊。

    “李超完全没有说营建新都的钱从哪来啊?”

    “明年就是改元贞观了,大唐还不富裕,这个时候大兴土地,役使百姓,这不是好事。”

    “不能瞎折腾,当年杨广就是瞎折腾给折没了的。”

    宰相们议论了一番,也算是达成了一个共识。

    长安再做为帝都确实有些不太适应了,可营建新都却没有这么急迫。眼下大唐底子薄,还是得再休养生息,积聚实力才对。也许再过些年,大唐解决了突厥这个大患之后,那时底子厚了,可以再考虑迁都。

    宰相们把这个结果奏报李世民。

    李世民考虑这个问题好些天了,这次把奏章给宰相们看,心里已经是有些意动了。可听到宰相们的反对,他又犹豫了。

    “现在问题是没钱?”

    陈叔达道,“回陛下,最主要的问题确实是没钱,那一千万贯,可是已经都做好了预算了,税收进了太仓后,可是就要拔给各部寺的。”

    李世民问:“对佛寺的改革呢,李超不是说完成对佛寺的整顿之后,朝廷至少能得到三千万贯钱财,和几千万亩田地吗?有这笔钱,足够营建新都了吧?”

    “陛下,佛寺整改一事,现在还只揭开了一个盖子,不能操之过急啊。等完成整顿,拿到那些钱、地,估计前后至少也得一两年啊。”

    李世民摸摸胡子。

    “好了,大家这些天也辛苦了,不如我们去灞上放松一下。”

    长孙无忌笑道,“嗯,吃李大户去,顺便也听听李超的说法。若是他拿不出钱来,那么这营建新都之事,还是再往后推推吧。”

    “我倒想看看,李超这个点金之手,这回又能怎么点石成金,从哪里弄出这么多钱来。反正太仓的正税、商税,他一文钱也别想动。”

    “李家的饭菜就是好吃啊,水果也不错,去那里放松下也不错的。”

    “对!”

    李世民带宰相们骑着马直接杀奔灞上去了。

    皇帝也没带什么大队仪仗,直接轻车简从,君臣都骑着马,后面跟着几百禁卫就往洗澡沟而去。

    灞上。

    李镇。

    李超带着承乾,还有一众工匠们,终于成功的先完成了第一架打谷机。

    “把棚子装起来。”

    齿轮、滚筒都装上去了,这件木制打谷机,目前只有滚筒上的n形铁是铁制的,其余的还都是木制的。

    底下是个六尺左右的谷仓,约两尺多高,里面能容纳两石左右的稻谷。

    李承乾兴奋的提着一块木板过来,这熊孩子已经玩上瘾了。

    滚筒上的棚子很简单,仓上留有孔,直接插进去就好,一共四块板子组成了一个棚子,这样脱粒的谷子就不会溅出去,都会落到仓里。

    打谷机的前面可以站两个人,有一个可以上下踏动的踏板,用力踩踏,带动齿轮,齿轮带动滚筒,就能打谷了。

    棚子搭积木一样的简单。

    刚搭好,李承乾就要去踩。

    李超一把将他拎了下来。

    “急什么。”

    “还得加油。”

    齿轮上加点油,能够让机子更润滑,也能更省力。没有机油润滑油,直接加点菜油。

    加好了油,李超站了上去。

    抬起右脚,放到那个踏板上,用力踩下。

    滚筒转动起来,越转越快。

    “呜…呜…呜!”

    声音很大,但听着这声音就能感受到效果不错。

    打谷机边上,边上已经堆着一担稻谷。这些稻谷还没完全成熟,但也能用来试验一下打谷机的效果了。

    虽然有点浪费,但打下来的青谷也能做饲料嘛。

    “承乾,愣着做什么,去拿禾。”

    承乾很想来踩打谷机,不过李超却让他拿禾。打谷机打的很快,最轻松最有效的打法,是两人双踩,这样比较省力,也更加快速。

    打谷机有一个特点,你得一直踩着他。如果打一下,又去拿禾,打谷机又得重新启动,这会浪费很多效率和时间。

    李超小时候暑假在外婆家,就是跟表哥专门负责拿禾,把割好放在地里的一把把稻草,抱起送给打禾的外公舅舅。

    拿禾也是很辛苦的,不停的弯腰,还得速度快,得赶上打禾的速度。

    承乾抱禾,李超接过一边踩着踏板,一边把稻禾放进棚里,搁在滚筒上脱粒。这也得有技巧,双手握着稻禾得紧,然后稻禾稍微放在滚筒上面一点,双手还得左右转动,这样才能最快的把稻谷脱粒干净。

    好久没用过了,李超转了好几遍,还是没脱太干净。

    “稻子没熟,要是熟了再晒一下脱起来就快的多了。”李超给自己找了个借口,把脱干净的稻草扔一边。

    稻草扔放也有讲究,一般两把扔一起,然后再变个方向叠加,这样子便于捆扎稻草。稻草晒干了,可也是很重要的东西。牛马的草料,甚至百姓还拿干稻草做床垫,以及拿稻草做绳。

    “少保,我也要踩打谷机。”

    拿了几把禾,承乾忍耐不住了,罢工。

    “好吧,你上来,在一边帮忙踩。”

    李承乾兴匆匆的站上来,双手撑在前面靠板上,一只脚力用的踩着。听着机子呜呜叫,李承乾兴奋的大喊大叫。

    李世民骑马来到灞上,一进镇子,刚好看到那块晒场上李超和太子正踩着打禾机正欢呢。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545章 敢立军令状

    李超和李承乾爷俩踩的正欢,呜呜呜的好不欢快。

    李世民来了。

    一张脸很黑,凑了过来。

    “亲家翁,朕又来了。你们这是在做什么?莫非这个就是打禾机?哎哟,不错啊,太子都学会踩打禾机了。嗯,不错。”

    这张脸不一注意凑过来,吓李超一跳。

    “哎哟,陛下来了。”

    李承乾吓的更惨,脚都不会抬了,结果直接被那踏板给带的人都升上去了,李超连忙把他抱下来。李承乾挺怕李世民的,打禾被父亲发现,跟做错了事情一样,低着头在一边。

    “嗯,这机子看起来不错嘛,朕来试试,看是不是真的有那么神奇。”

    李超到一边弯腰抱起一捆稻禾递给李世民,一边还指点着如何踩如何打。李世民试了几下,踩起来挺轻松的,跟那种人踩的水车有些类似,但比起那水车轻松的多。就是一开始没太注意,手上没抓紧,被带了一小把进了谷仓。

    打了几下,把那把稻禾拿出来,仔细的观看着,谷粒确实都下来了,极为的干净。

    “哎哟,真的挺不错的,好用。”

    其它几个宰相,也站在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