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唐朝好地主 >

第429章

唐朝好地主-第429章

小说: 唐朝好地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天的惩罚警告,李世民也需要做个姿态来安慰天下百姓民心。

    “朕还要下罪已诏!”

    李世民眼睛通红,这话他十分不想说,可现在情形不说也不行了。

    “陛下,天下大旱,久雨不至,那是人臣之失职,臣身为宰相,请求辞职!”

    皇帝都说出下罪已诏这话了,尚书左仆射萧瑀也坐不住了,如果真有苍天示警惩罚,那也应当是先由宰相来担责,没有一来就让皇帝担责的。

    “臣失臣,请辞!”尚书右仆射陈叔达也请求辞职。

    “是朕失职。”李世民叹道。

    萧瑀和陈叔达连连请辞,在出现重大灾情的时候,宰相请辞,这也算是个惯例。就好比后世出了特别大事后,有的内阁总理辞职或者内阁解散一样。不过这种辞职,一般去相之后,用不了多久还是能再恢复的。

    当然,也有宰相政敌借机把宰相拉下台的。

    因发生灾民,导致人民受到伤害,作为政府首脑的宰相居然要引咎辞职,在后世人看来,可能有点奇怪,难以理解。但古人相信天人感应,认为天灾是上苍对人间执政的警告,阴阳不和,责在宰相。

    天灾降临,宰相难辞其咎,当然就需要辞职。

    从另一方面来说,遇到灾情,换一个宰相,甚至把宰相班子都换了,也能暂时的转移下视线,甚至新宰相上台后,能更加积极的救灾等。

    若是灾情连连,宰相换了后都不能解决,到时连皇帝都得下罪已诏。

    就算萧瑀、陈叔达两个仆射不请辞,御史台的言官们用口水都能喷死他们。不论他们想不想走,遇到这样重大的灾情,他们都只能先下台,除非皇帝真的坚持不让他们辞职。

    侍中杨恭仁和中书令高士廉也请辞。

    最终李世民接受了萧瑀和陈叔达二人的辞呈,没同意杨恭仁和高士廉的请辞,更没同意房玄龄和杜如晦的辞职。

    朝中宰相不可能都去职,都走了,这朝廷也得乱。

    “萧瑀出任河南宣抚使,加平章事。陈叔达出任河北宣抚使,加平章事!”

    “房玄龄升尚书左仆射,杜如晦升尚书右仆射!”

    朝中十相,裴寂、封德纶早被架空旁落,不能视事。李超和长孙无忌又先后出任地方,如今萧瑀和陈叔达也再出任地方,朝中便只剩下了四相。

    左仆射房玄龄、右仆射杜如晦、侍中杨恭仁、中书令高士廉。

    其余的六人虽然还挂着三公、平章事衔,但实际上已经离开政事堂了。

    李世民叹息,这次罢了两相,可旱情肯定还会持续的,明年还会更严重,到时又怎么办?再罢谁?

    “两位相国到了河南河北地方,一定要加紧防灾。时间越来越紧迫了,非常之事,可以行非常之事。”李世民交待。接受两位宰相辞呈后,李世民直接把两人安排到了河北河南去,这是明年的重灾区,有这两位宰相去镇守主持,李世民也比较放心。

    “李文远初到山南,就杀了十三人,可效果却异常的好。如今山南地区,大户粮商们踊跃和买粮食,局面一下子打开来了。据报,短短时间,李文远已经和买到了五百多万石粮食,成绩喜人啊。”

    说到李超在山南杀人,李世民有的只是赞叹而无其它。

    只杀了区区十三人,就换来了五百万石粮食,值,太值了。

    现在李世民为预防灾情都快被逼疯了,别说杀十三人就换来五百万石粮,真逼急了,杀一百三十人,一千三百人,他都会杀的。

    当初李超还在京城的时候,上防灾折子的时候就说了,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要向大户和买粮食,以救灾稳定局势为第一。当时大家听了,只觉得李超敢说。

    可李超一到山南,就杀了十三人,把一个数百年大族连根拔起,又把其余十二族打残,这份雷霆之势,这果决,连事后刚接到消息的李世民和宰相们也震惊不已。

    可接着山南局面打开之快,也让李世民他们惊讶万分的。

    “请陛下放心,有李文远珠玉在前,臣到了地方之后,定然也不会犹豫的。若是中原地方敢有人不配合朝廷防灾救灾,老臣也会狠下杀手!”

    李超杀人效果这么好,萧瑀和陈叔达两个宰相,也是早坚定了行非常之事的心了。

    “嗯,局势如此,跟他们讲不得客气了。此外,你们也要想尽办法收集储备粮食。李超在山南,已经让所有人打鱼捕猎晒肉干,采挖野菜晒干备荒,甚至都各地百姓多养鸡养鸭养猪羊等,你们也可以效仿,只要是能增加粮食储备,一切都可以尝试!”

    “臣等明白!”

    “给山南李超降旨,加封李超实封二百户,特赐李超第三子上洛县开国男爵位!”

    双倍月票开始了,求月票啊!距离前一名,只差百多票了!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639章 粮票

    襄阳城官吏大户们齐来襄阳码头迎接,将刚入山南就连破十三家的李阎王迎入了城中。城中早已经摆好了接风酒宴,弄的很丰盛。

    可李超听了后,却脸上没有半点好颜色。

    “诸公难道不知道如今久旱无雨,庄稼大部份旱死,不少地方还开始出现蝗灾。许多百姓眼看着秋收无望,青黄难接,过冬的粮食都不知道在哪。当此之时,难道我等身为朝廷命官,百姓之父母官,不应当是想办法救旱防灾节俭粮食吗?都这个时候了,还大鱼大肉,大办酒席,这应当吗?”

    这就有点煞风景了。

    襄阳地方官吏土豪富商们,一张热脸贴了李超的冷屁股,个个笑的很尴尬。好心好意的凑钱摆下接风酒宴,你不领情也就罢了,还说这样的话。

    不过李超是上官,还是使相,一人身兼多个要职,山南这十六州之内,他的话给朝廷公文还管用,毕竟朝廷还隔着李超呢。

    “今日起,全山南东道禁酒!敢有私酿者,充军流放,抄没家产!”

    李超站在襄阳城码头上,非常不客气的宣布了他到任的第一号公文。

    禁酒令。

    禁止酿酒,也禁止卖酒,甚至禁止饮酒。犯此令者,轻者罚钱,重者罚劳役,甚至充军抄家,无比之严厉。

    严厉的甚至有些过了。

    但李超认为应当,眼下灾情出现,虽还没到已经连酒都不能喝的地步,但这是个姿态,李超就是要借此向大家表明事情的严重性。

    “今日起,禁止浪费粮食,各酒楼饭店用餐,须加征两成的税收。如果用餐浪费粮食,要处以严重罚款。”

    李超又一条奇葩规定出台。

    管天管地管空气,现在还管人吃饭放屁了。

    酒不让喝,现在吃饭还不让浪费了。人家自己付钱,还不许浪费。码头上,已经有不少窃窃私语了。

    可李超视而不见。

    “即日起,山南道所有百姓,一律凭粮本粮票购粮,每月限额。无粮本者,各粮店不许售粮,无粮票者,不得售粮。各粮店敢无粮票以钱帛交易粮食者,严惩,轻者罚粮,重者抄没!”

    李超又颁布了一条新规。

    这下已经是爆出许多惊呼声了。

    粮本、粮票?

    百姓没粮本就没粮票,没粮票就不能向粮店买粮?而粮店居然不能直接卖粮,不能收钱帛,只能收粮票,这听起来还有些迷糊,可绝不是什么好事啊。

    “详细情况,本相稍后会让衙役张榜宣告!”

    说完,李超甩一甩衣袖,翻身上马,带着大队人马丢下本地的官吏大户商贾们,直接往山南东道衙门去了。

    留下他们面面相觑。

    李超突然丢出的三条新规,别说襄阳人一脸懵逼搞不明白,就是李承乾他们这些天天跟在李超身边的人,也搞不清楚啊,以前根本没听李超说过。

    禁酒、禁浪费粮食,倒还说的过去也听的明白,可这第三条究竟是怎么回事?

    “控制!”

    李超在马上对旁边的李承乾只说了两个字。

    遇大饥荒,如何筹措到粮食是关键,但粮食筹措到了,如果控制好粮食的发放等,保证粮食能发给更多百姓,让更多百姓有饭吃,这也一样是关键。

    为了稳定,李超现在什么招都敢使了。

    粮本粮票,说白了就是粮食限量供应。粮食在大饥荒来临之际,已经被李超列为战略物资了,不是有钱就有买的到的,你再有钱,你也只是一个人一张嘴。你没资格占有更多的粮食,不论是贫民还是大户,你都要办一张粮本,上面按你家在朝廷登记的户贴资料,注明你家的人数,然后按人数来规定每月的粮食额度,换成粮票。

    要买粮,得带上粮本,然后拿着粮票买粮。没有粮本粮票,你家财万贯,你出十两黄金买一斗米,也是被禁止的。

    当然,如果家里有粮,不需要买粮,那个自然就另说。

    但对于普通百姓来说,绝大多数是没有什么存粮的。而粮本粮票,最大的作用,还在于防止囤积粮食。

    不能让有钱的人,大量囤积粮食,而让普通百姓没粮吃。

    这种法令,有违市场经济。

    但现在都什么时候了,李超哪还会在意市场经济啊,好比一个人都快渴死了,哪里还会在意那水干不干净,是红茶还是绿茶还是白开水,有水喝就行啊。

    定额配给粮食,这是最无奈之时的办法了。

    “老师,这个粮本要按户贴来发,那是不是没有户口贴就不能办粮本?”上官仪在一边问。

    李超对这个学生投去赞赏的目光。

    确实是如此,有粮票,还要粮本,那是有目的的。目的就是把那些隐户都给借机清出来,现在地方上存在着大量的隐户,如今有不少原来隐匿在寺观下的隐户已经清出来了,但还有不少隐匿在大户名下的,还有一些干脆就是没上官府户籍登记的逃丁。

    这些人,反正就是黑户,是算是大汉的百姓。

    李超准备借着这次饥荒,好好的清理一下这些人。

    想要从朝廷手里拿粮食活命,首先你就得到朝廷来办理户籍,拿户贴和粮本。然后出钱买粮票,才能到粮店凭票买粮。

    没有户贴你就办不了粮本,也就得不到朝廷的粮食配给了。

    在饥荒之时,有钱都买不到粮啊,没朝廷的粮食,那就只能等死了。

    这些隐户逃丁,是愿意继续做黑户然后饿死,还是愿意就此登记户籍成为大唐子民然后得到救济?

    看他们自己意愿了,但李超并没给他们第二个选择。

    在粮食定量配给制度下,大户要么继续隐着这些黑户,然后从自己家里的存粮中分粮给他们,要么,就只能把这些隐户放出来,让他们成为朝廷的编户齐民,然后由朝廷来供给粮食。

    当然,可能大户既不想把自己的粮食分出来,又不想让这些人走,但那个时候,饿着肚子的隐户们肯定也不会答应的。

    “商人们的粮食也只能收粮票卖粮?”

    “没错,所有的粮店今后都必须由官府派出胥吏监管,他们的粮食也只能换粮票,然后到时拿粮票到衙门来结账。”

    百姓得先在衙门办粮本,然后获得额度,再向官府交钱购买限额内的粮票。拿着这些粮票,才能从官方或者私人的粮店里买粮。粮店不能直接收钱,只能收粮票。收到粮票后,再向衙门兑换为钱。

    这是一个更复杂的交易方式,李超大费周折的只为杜绝钱和粮的直接交易,一切都得凭粮票购粮。

    粮票,就是李超未来要控制灾年粮食供应、稳定局势的最至关重要的一环。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640章 五斗米

    到了山南东道衙门,也不需要办什么交接。原来的山南东道大都督早就调离了,不等李超来就走了。而山南东道宣抚使、转运使、盐铁使、观察使、屯田使、汉京营造使等等一串使职,李超来之前,都还没有。

    李超没理会衙中官吏送上来的各种报告,他直接叫来自己带来的吏员。

    “我说,你们写!”

    李超靠在椅上,闭着眼睛酝酿一会,猛然睁开。

    然后开始述说,一名老吏提笔速记。

    李超说的就是今天码头上发布的三条新规,每条规定都有详细的解释。尤其是第三条,李超把粮本粮票,以及粮食限额凭票供给,禁止钱粮直接交易等一一言明。

    一群吏员围在边上,看着老吏笔走龙蛇把李超的话记下。

    越看越心惊。

    粮本粮票?有户贴才能办粮本?按户贴上人丁数量、老少定额?有粮本了,还得再出钱向官府买粮票,然后粮店不论官私的,也只能收粮票给粮,钱粮直接交易直接禁止了?

    一条条,无不让人惊讶万分。

    从未听说过,官府还这样做的。

    人家粮商自己的粮食,官府凭什么这样规定?自己的粮食,还不能卖钱了?

    每一条,都充满着不合理。

    跟李超禁浪费粮食一样,人家自己的粮食,你提倡节俭就好,人家浪费了你凭什么处罚?可李超就这么干了。

    不但这么干了,还一条比一条苛刻,一条比一条管的宽。

    有粮都不是想怎么卖就怎么卖了,因为李超还规定了,以后粮价由官府统一定价,不得私自定价。

    每家粮店以后都要由官府派驻胥吏驻店,不需要粮店管他们吃住工钱,他们会自己带着粮票下来的,给粮票店里面,搭伙吃饭。。。。。

    这意味着以后粮店开门做生意,还得天天有官府的人在一边盯着。每天的帐本还得交官府检查,他们粮食卖了,只能得到一把把粮票,拿着这些粮票得到衙门去再换成钱。

    这都什么跟什么啊?

    李相国这是直接把人家粮店当成自家的了,当人家的粮食当成官府的粮食了?

    粮商们会愿意?

    “李相国,此公告一出,只怕整个山南东道都要哗然啊!”

    “是啊,太过惊人了。”

    “会不会操之过急啊!”

    一群随李超前来的官吏,都忍不住出声劝李超。

    步子太大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3

你可能喜欢的